劝 授课人:马鞍山六中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言文部分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2.学习本文运用设喻、对比的论证方法来阐述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等道理。 3.探究“学习”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探究词义,理解文意。 【教学难点】 【教学设想】 《劝学》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况及其门人言论的著作《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其中“学不可以已”这一观点对今人仍有教育意义。 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化。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本文,拟从这三个层面入手:文言——文章——文化。 文言文语言层面上通过诵读,识记课文通假字,掌握“已、中、参省、假、生”等文言词汇,初步理解文言语句的含义。 文章层面上通过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设喻论证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 文化层面上分析文本中的文化内涵,探讨“学不可以已”对于今人的意义并获得生活启迪。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由“青出于蓝而青于蓝”、“锲而舍之”导入。 二、解题: 《劝学》,劝,劝勉;学,学习。 三、读课文,作文言积累 一读,读准字音:(方法指导:通假字、易错字、生僻字、多音字) 请学生朗读。 二读,读准节奏:(方法指导:以字为词,理解词义,准确译句) 教师范读。 三读,读出语气:循循善诱、谆谆劝勉。 请学生朗读。 四读,读出语势:(排比、对偶句,使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变化流畅) 感知句式整齐、读来琅琅上口的特点。 四、析手法,理文章思路 1.在文章中,我们能看到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平常事物或现象。这些语句是想讲什么道理? 体会比喻句的作用。 2.这篇文章运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论证。 3.这篇课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4.小结(见板书) 五、近荀子,明文化内涵 1.简单介绍荀子 《劝学》主张“学莫便乎近其人”。 2.“学不可以已”在当时有什么先进意义? 通过比较,介绍诸子百家对待学习的观点的异同。 3.“学不可以已”对今人有什么启发? 六、布置课后作业: 请你写一个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 再请你运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学习要勤奋或谦虚。 附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方法能力目标: 二、知识目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感受儒家传统仁政思想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知识,读通文章。 2、朗读与解读并重,读出言外之味。 3、感悟孟子的伟大精神,理解儒家的仁政思想。 教辅手段:自制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投影设备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这么多老师来听课,大家高兴吗?愿意和我交流吗?公元前320年,52岁的孟子不远千里来拜见梁惠王,他们会交流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寡人之于国也》,请同学简要说说——《孟子》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孟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明确:1、《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全书共7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2、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性善论、仁政思想、民本思想、人格独立。等等 (这篇文章记录了战国时期著名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孟子主张读书要知人论世,就是说:只有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今天,我们就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解读这篇文章。) 二、 检查同学的预习情况,请同学朗读课文,并就某些疑难字词句提问。孟子散文情感变化丰富,我们要在深入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慢慢品味。 三、解读文本 (一)品读第1段,老师范读 1、第一段,请同学说说听出了哪些语气,梁惠王请教什么问题。 明确:自满、疑惑。 2、自夸自满的情绪,表现在那些词句上? 明确:尽心、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3、梁惠王的尽心具体表现在那一句话上? 明确:救灾 4、他的疑惑是什么呢? 明确:人口不增加。人口增加意味着军力强盛、国力强盛。 梁惠王列出了三个前提,可是居然得不出理想的结论。 5、梁惠王希望通过武力和战争来称霸。可是孟子主张什么样的治国思想呢? 明确:孟子主张仁政,坚决反对称霸,这样的对话有点像赤道和南极对话,像黑夜和白天对话。 同时,中国古代这么多知识分子面对地位显贵的王侯,绝大多数为了乞讨一点残羹冷炙而取悦、谄媚、奴颜婢膝,或者心惊胆战,唯恐触怒君王,孟子面对这样的君王,这样的难题,会怎么解决? (二)品读第2、3、4段,教师范读。 1、面对这些问题,孟子有没有直接回答? 明确:没有,“请以战喻”,就是比喻论证。 2、孟子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五十步笑百步 3、你认为五十步能不能笑百步? 明确:不能,因为本质一样。 4、你认为这个比喻的言外之意是什么?针对梁惠王的那一条前提?包含着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明确:梁惠王和邻国君主,本质一样,半斤八两。针对第三条前提。孟子用这个比喻对梁惠王进行批评讽刺。 5、梁惠王听出来了吗? 明确:没有,看出有点愚昧。 6、孟子期望梁惠王这样回答吗?这说明什么? 明确:梁惠王完全钻进了孟子的圈套里。孟子一向善辩,用锐利的词锋剥去统治者刚愎自用的思想外衣,再适机引导。 (三)品读第5—7段,教师范读 1、在梁惠王进入孟子的圈套之后,孟子开始大段论述。前面孟子批评了梁惠王自我感觉比邻国好,现在他针对梁惠王自诩的前两个前提,有没有提出批评呢?如果有,在哪一段呢? 明确:第7段 2、孟子看到什么样的悲惨现实?说明什么? 明确:狗彘食人食、涂有饿殍。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贫富分化,民不聊生。 3、政府做了什么? 明确:什么也不做,渎职。 4、梁惠王承认自己的错误吗? 明确:不承认,“王无罪岁”。 5、孟子怎样论述梁惠王的责任是无可推卸的呢? 明确:还是比喻论证,或者类比论证。 6、这里表现什么态度呢? 明确:批评,更加尖锐的批评。除了批评失职,还批评推卸责任。 7、为什么孟子这么牛呢?敢于批评梁惠王? 明确: 孟子还说过:说大人,则藐之。(《孟子·尽心下》) 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孟子·公孙丑下》) 望之(注:梁惠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孟子·梁惠王上》 小结:孟子出于对自身才华的自信,对理想的追求,对仁义的坚持,使他敢于批评君主,成为中国古代腰杆挺得最直的知识分子之一,所以,明代的朱元璋就很不喜欢孟子,要把孟子中间所谓触犯君主的言论删掉,可是,我们偏偏读出孟子的可敬。 (四)品读5、6两段 1、孟子千里迢迢来到魏国,仅仅是来批评梁惠王的暴政吗? 明确:引导梁惠王实行仁政。 2、实行仁政的措施体现在那些段落呢? 明确:5、6两段。 3、我们集体朗诵,体会句式、语气上有什么特征? 明确:排比。气势充沛,理足气盛。 4、为什么一定选用排比局势来表现气势? 明确:这写的是他的理想,面对自己的信念,孟子一下子就激情澎湃了,而且希望用这样的热情感化君主。这两段不再是批评,而是“引导”。 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全文。 四、 (一) 仁政究竟包括哪两个基本阶段? 明确:王道之始,王道之成。 (二) 两个阶段分别有哪些措施,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功效呢? 教师小结:为了天下苍生,孟子选择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道路…… 以全体同学满怀激情的朗诵仁政理想的文字结束全文,想象一个在王侯面前敢于挺直腰杆,执着追求梦想的儒者形象。 五、作业布置: 以“真正的大丈夫——孟子”为话题,写一段不少100字的话,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式。 六、板书设计 困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