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莫言颠覆了什么

 上海金山石 2012-11-20

莫言颠覆了什么?

20121119 

    初识莫言
  我第一次读到莫言的作品,是刊登在1986年第3期《中篇小说选刊》上的《红高粱》,而"选刊"上的《红高粱》则选自1986年第3期的《人民文学》。首发与转载怎么可能都在同一期上?哦,对了,那时的《中篇小说选刊》为双月刊。
  我记得很清楚,那天妻子将那本《中篇小说选刊》扔给我的时候,指着《红高粱》对我说:"你看看吧,什么小说呀,乱七八糟。这样的作品也能入选《中篇小说选刊》?"
  由于她的推荐,我读了《红高粱》,拜读之后,我却对她激情四射地评论:这是一篇非常了不起的大作品,只有非同凡响的大手笔,才能写出的颠覆性的大作品。虽然语言露骨到了十分罕见的程度,却建起一座难以置信的颠覆性的美学大厦。在我的记忆中,我几乎从未对一篇作品推崇到如此程度。
  刚读《红高粱》,便被那种罕见的语言的直白所震撼,为作者的狂放不羁所折服。被作者那种怪诞的小说结构,那种倒置反叙的表述手法所绑架,那种麻辣烫香亦如重庆的火锅。从此,我便牢牢地记住了这个陌如路人的新人的名字:莫言。
  在我读《红高粱》的时候,我在想,如果这篇作品的作者是我,会有几种结局?
  一是此作肯定发表不了。大作家的背后,必有大编辑。先有大编辑,后有大作家。为此我羡慕莫言。
  二是如果侥幸发表,必遭口诛笔伐无疑,我的写作之旅会因此终结。
  不久,《红高粱》由张艺谋执导并上演,果不其然,我预料中的事果然发生。
  《红高粱》被主流媒体及评论界砖砸如雨,恶评如潮。说张艺谋在丑化中国,把中国人的原始、贫穷、丑鄙、愚昧、野性、疯狂表现得一丝不挂。我真不知道老谋子是怎么挺过来的。这时候,老谋子成了莫言的挡箭牌,莫言幸免于难。即使《红高粱》获得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也没能改变评论界对老谋子的恶评。
  这时候中国作家协会站出来了,为《红高粱》颁发了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这一奖项极大地重评了《红高粱》,而且人们在重新认识之后,读懂了《红高粱》那深刻的美学思想,那返朴归真的人性的诠释,为莫言的文学之路竖立了一个标志。
  语言和美学的颠覆
  莫言颠覆了什么?
  首先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落点。我一直认为,语言对于作家,就像嗓子对于歌唱家。
  乍一听,莫言真的没有一个好嗓子。可读懂了莫言,你才会发现,莫言的嗓子才是真正的中国文学摇滚,是中国现代文学如海豚般的天籁之音。
  那种冲天一吼的嘶裂音,沙哑粗浊犷野,谁能与之抗衡?谁能与之媲美?那是如同《红高粱》中被日寇剥皮酷刑下的灵魂的嚎叫。
  莫言的嗓音,让人想起了陕西老腔中那个拿着条破板凳,拿着块破砖一阵猛砸的、不入流的诡异器乐。除了老腔没哪个乐队敢用。
  其次是美学。《红高粱》让我们领教了莫言是如何颠覆中国的传统美学大厦的,领教了如何一泡尿酿成了神话般的高粱美酒,让我们至今还疑心,被尊至中国顶级的高粱美酒里,是不是有姜文的一泡尿?
  张艺谋在电影《红高粱》里,真的读懂了莫言。弄不清到底是老谋子成就了莫言,还是莫言成就了老谋子。
  至今,莫言仍非常珍爱自己的《红高粱》,他在10月14日接受中央电视台《面对面》的采访中说:"《红高粱》无章无法,无羁无绊,而后来的作品,成熟有成熟之弊。"说得入木三分。
  读罢了《红高粱》,我们接着来读莫言的另一部作品《檀香刑》。
  《檀香刑》是一部冷静而清醒地解剖中国封建王朝顶级酷刑的作品。全书弥漫着一种喷溅状的血腥暴力之美,笔下的人物诡异变态;情节悬念刀刀紧逼,步步惊心;人与人之间互相猜忌暗算,机关算尽,到处都是陷阱。
  《檀香刑》选择了最为人所不齿的刽子手,作为浓墨重彩的核心人群。在宫中,刽子手手握杀戮凶器,而顶级的刽子手"姥姥",成为刽子手中的天神至尊。每次行刑之前,他们朝脸上涂满鸡血,以这样一种仪式来祭奠自己的良心,超度自己的灵魂。他们也会畏惧人世间的恶有恶报,惧怕死后万劫不复的阴曹地府。
  书中用解剖刀式的细致和精准,描绘了两种清代的刑罚:凌迟和檀香刑。凌迟,是将人身上包括眼睛在内的100多块肌肉,用各种专用刀具来一刀一刀地挖掉,为确保刑罚的残酷,刽子手要保证刑犯不可以在挖掉最后一块肉(心尖)之前死去。
  而檀香刑的残酷更甚于凌迟,是酷刑中的酷刑,各个细节更是刀刀不乱。尖刃的檀木在油里浸泡多时,为的是避免因木头吸血,而使刑犯在饱受痛苦前死去。一截檀木,在人体五脏六腑之间游走,最后从锁骨上面穿出来,刑犯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身体长满蛆虫。
  封建王朝的残暴以至于斯。
  这是一本让人拿起,不读完便难以掩卷的书。
  获奖能否改变中国文学的现状
  中国文学曾经以叛逆者的血肉之躯,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文学曾有过非常辉煌的开篇,一篇短篇小说能让全国洛阳纸贵。但到了2012年,中国大部分文学期刊都已举步维艰。
  而由于20年没有提高的稿酬标准,使中国的驻会作家们十有八九都靠工资生活,以文学为职业的人越来越少了。
  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告诉我们,中国拥有世界一流的文学和文学家,可这能改变中国文学的荒漠化趋势吗?
  莫言获奖如能唤醒对中国文学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中国能对中国文学的荒漠化,开展调查和治理,那才是中国之福,才是文化强国之途,才能使文化产业成为中国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这一切会发生吗?不知道。
  文/ 魏雅华 

原文地址: http://iphone.myzaker.com/l.php?l=50988089497959d5080000b4 

来自ZAKER: http://www.myzaker.com



Sent from my iPa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