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文训练经典

 liubaoliang 2012-11-20

文言文训练经典  

2010-03-21 10:54:39|  分类: 高中语文 |  标签: |字号 订阅

.宥坐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qì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曰:“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

注释:攲器。古时国君置于座右,以为不要过或不及之劝戒。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

译文:孔子回头对学生说:“往里面灌水吧。”

“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译文:“唉,怎么会有满了而不倾覆的呢?”

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

译文:这就是所谓不断装满又不断减少的方法。

2.孔子为什么要让弟子注水?

答:让弟子们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这是儒家中庸之道的缘起。文中所说的“虚”和“满”都是两种极端倾向,虚则“倾斜”,满则“倒覆”,只有“中”才能正。

 

 

二.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说苑·杂言》)

注释:

①予:给予。②卑下:低下。此指水性向下。③句倨皆循其理:指水的曲直方圆等随物赋形的特性。④绵弱微达:曲细柔弱无微不达。⑤让:引申为申辩。⑥善化:善于教化改造。⑦概:古代量米时用来刮平斗斛的木板。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刮平、削平。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鲜洁以        臣具表闻

B.浅者流行,深者不测        南冥,天池也

C.绵弱而微达            以秦王之威,相如廷斥之

D.及者生        道之

答:D(A前“以”连词,后“以”介词;B前“者”代词,意为“的地方”,后“者”助词,“者……也”表判断关系;C前“而”连词,表并列,后“而”连词,表转折;D两个“所”都是助词,和其后面的动词组成表名词性的词,“所及”即流及的地方;“所存”即存在此的地方。)

三.真迹与摹本

李学士世衡,喜藏书。有一晋人墨迹,在其子绪处。长安石从事尝从李君借去,窃摹一本,以献文潞公,以为真迹。一日潞公会客,出书画,而李在坐,一见此帖,惊曰:“此帖乃吾家物,何忽至此?”急令人归,取验之,乃知潞公所收乃摹本。李方知为石君所传,具以白潞公。而坐客墙进,皆言潞公所收乃真迹,而以李所收为摹本。李乃叹曰:“彼众我寡,岂复可伸?今日方知身孤寒。”(《梦溪笔谈·补笔谈》)

注释:从事:为官职。

1.下面句中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哪些?

“此帖A吾家物,何忽至此?”急令人归,取验之,B知潞公所收C摹本。……皆言潞公所收D真迹,而以李所收为摹本。李E叹曰

答:

2.下面省略句补出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A.(石君)窃摹一本                B.(石君)以为真迹

C.(李学士)具以白潞公            D.(坐客)皆言潞公所收乃真迹

答:

3.李世衡所藏原是晋人真迹为何无人相信?

答:

答案:

1、ACD都是表肯定,解释为“是”,B解释为“才”,E解释为“于是”都是副词。

2、B此处省略的应是“文潞公”

3、趋炎附势者众(彼众我寡)而李世衡地位卑微,人微言轻(身孤寒)。

 

四.相国寺旧画壁

相国寺旧画壁,乃高益之笔。有画众工奏乐一堵,最有意。人多病拥琵琶者误拨下弦,众管皆发“四”字。琵琶“四”字在上弦,此拨乃掩下弦,误也。余以为非误也。盖管以发指为声,琵琶以拨过为声,此拨掩下弦,则声在上弦也。益之布置尚能如此,其心匠可知。

1.下面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乃高益之                       笔:手笔

B.有画众工奏乐一                 堵:墙

C.人多拥琵琶者误拨下弦           病:精神不振

D.益之布置尚能如此                 布置:安排

答:

2.余与众人对高益的画的哪一点评判不同?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

答:

答案:1C应解释“责怪;指责”2、对抱琵琶的人把拨掩在上弦还是掩在下弦这一点评判不同。余的观点是正确的,理由是琵琶与管乐乐器的发声不同,琵琶是以拨过发声,它掩在下弦,发出的应该是上弦声,掩在上弦发出的应该是下弦声。高益并没有画错。

五.画牛虎皆画毛

画牛虎皆画毛,惟马不画毛,予尝以问画工,工言:马毛细不可画。予难之曰:鼠毛更细,何故却画?工不能对。大凡画马,其大不过盈尺,此乃以大为小,所以毛细而不可画;鼠乃如其大,自当画毛。然牛虎亦是以大为小,理亦不应见毛,但牛虎深毛,马浅毛,理须有别。故名辈为小牛小虎,虽画毛,但略拂试而已。若务详密,翻成冗长。约略拂试,自有神观,迥然生动,难可与俗人论也。若画马如牛虎之大者,理当画毛。盖见小马无毛,遂亦不摹,此庸人袭迹,非可与论理也。

1.下面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大不过                   盈:满

B.若详密                       务:求

C.盖见小马无毛,遂亦不         摹:临摹

D.此庸人                     袭:因袭

2.把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A.  予尝以问画工

译文:

B.   鼠乃如其大,自当画毛

译文:

 

答案:

1.C 应该是“画”

2.A我曾经用这一问题问画工;B(画)老鼠则与它的实体大小差不多,自然应当画毛。

人们画牛和老虎都画毛,只有画马不画毛。我曾经用这一问题问画工,画工说:“马的毛细,不能画。”我刁难他说:“老鼠的毛更加细,为什么却画呢?”画工不能回答。一般画马,大小不过一尺,比真正的马要小得多,如果按照比例缩小,毛就细得不能画了,画老鼠则与实物大小差不多,自然应当画毛。但牛和老虎也是把大的画成小的,按道理说也不应该画毛,但牛、虎的毛深,马的毛浅,从道理上讲应该区别,所以名画家画小牛、小虎,虽然也画毛,只不过是略涂数笔而已。假使一定要画得周到细密,反而显得芜杂而累赘;简单涂上几笔,倒自有神观,更为生动,不过这个道理很难与那些不懂画理的人去论说。如果象画大牛、大虎一样画马,理应当画毛。大约见小马没有毛,于是也就不画毛了,这是庸人因袭旧迹,不可与他们论理。

 

六.秦缪公尝出而亡其骏马

秦缪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缪公谓曰:是吾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缪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即以次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居三年,晋攻秦缪公,围之,往时食马肉者,相谓曰:可以出死报食马得酒之恩矣。遂溃围。缪公卒得以解难,胜获惠公以归,此德出而福反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秦缪公尝出而亡骏马 /今者项庄拔剑舞,意常在沛公

B诸人皆惧 /吾恂恂,视其缶

C即以次饮 /覆杯水于坳堂

D往时食马肉 /新沐必弹冠

答:CA两个“其”都是代词,解释为“他的”;B两个“而”都是连词,表修;D两个“者”都是代词,解释为“的人”;C前“之”代词,解释为“他们”,后“之” 助词,解释为 “的”)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A.  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

译文:我听说吃骏马的肉而不饮酒的人会丧命。

B此德出而福反也

译文:

秦穆公曾在外出时走失了他的骏马,他亲自前去寻找它。发现有人已经把它杀死了,正在一起吃马肉。秦穆公对他们说:“这是我的骏马啊!”那些人都吓得站了起来。秦穆公却说:“我听说吃骏马的肉不饮酒的人会丧命。”马上依次赏给他们酒喝。杀马的人都感到羞愧而离去。过了三年,晋国攻打秦穆公并围困了他,从前吃马肉的那些人在一起说:“应该拼死报答吃马肉得酒的恩惠了。”于是他们突破了围困,秦穆公终于能够解除危难战胜晋军,擒获了晋惠公后回师。这就是给人恩惠而得到福佑的回报啊!

七.湖之鱼     林纾

林子啜茗于湖滨之肆[1]。从柳蔽窗,湖水皆黯碧若染[2],小鱼数百,来会其下。

戏嚼豆脯唾之[3],群鱼争喋(chá),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焉。再唾之,坠缀葑草之上[4],不食矣。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寻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余方悟钓者之将下钩,必先投食以引之,鱼图食而并吞钩,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独无钩乎?不及其盛下食之时则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注释:
[1]
林子:林纾自称。[2]黯碧:黯,深黑。黯碧指深青绿色。[3]豆脯(fǔ):豆豉之类佐餐小食品。 [4]葑( fèng奉)草:水生植物,一名茭白。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子啜茗于湖滨之                肆:卖鱼坊

B.群鱼争                          喋:群聚而食

C.始谓鱼之                      逝:离去

D.然则名利之                      薮:渊薮,鱼类或兽类聚居之地

答:A应解释为“茶馆”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不及其盛下食之时则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答:如果不趁着他人频频下食的时机而及时逃走,能够脱钩而远逸他方的又能有几个人呢?!

八. 

万历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噉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则跃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齕hé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户急视,则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彼出则归,彼归则复,用此智耳。噫!匹夫按剑,何异鼠乎!(《聊斋志异》)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适异国来贡狮猫                 :恰逢

B. 鼠逡巡自穴中出                 逡巡迟疑不决

C. 如此往复,不啻百次             :只

D. 爪掬顶毛,口齕首领             首领:领头的

答:D应是“头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非怯也,待其惰也/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以为是无能为者/木直中绳,輮以为

C鼠亦登,猫则跃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匹夫按剑,何异鼠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答:DA前“也”表判断,后“也”表停顿;B前“以为”译为“认为”,后“以为”的“以”介词,后面省略了“之”,“为”动词,译为“成为”;C两个“则”都是连词,前“则”,表承接,后“则”表转折;D两个都是语气助词,表疑问,可译为“呢”)

 

 

. 汉 高帝[1]

(清)周树槐

丁公为楚将,逐窘高帝彭城西,帝急顾曰:“两贤岂相厄哉?”丁公引而去之。及楚灭,丁公见,高帝斩以徇,曰:“后世毋效丁公。”

壮学子[2]曰:丁公死晚矣!然谲哉,高帝乎?高帝曰:“使项王失天下者,丁公也。”丁公为项王臣不忠,然则为项王臣忠者,宜莫如季布。丁公已戮,而季布方购,高这非能以公灭私者也。

然则高帝曷为斩丁公?曰:高帝之怨丁公,犹其怨季布尔矣。然而丁公斩,季布终赦者,季布数窘高帝,卒无害于高帝,自以为罪而逃之,则非高帝之所甚恶也。丁公能窘高帝,能释高帝,自以为德而谒之,是则高帝之所甚耻也。不然,鸿门之役,使项王失下天者,项伯也,而封之,其有词于后世也哉?
注释:
  [1]汉高帝: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沛县(今属江苏)人。[2]壮学子:作者自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两贤岂相              厄:逼迫

B. 高帝斩以                徇:通“殉”,殉难

C. 哉,高帝乎            谲:诡诈,变化多端     

D. 季布数高帝              : 使……难堪

答:B(应该解释为“示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丁公引而去之/渔父见而问

B然谲哉,高帝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

C卒无害高帝/贾余庆献谄

D.其有词于后世也哉/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答:AA两个“之”都是代词,解释为“他”;B前“乎”疑问语气词,后“乎”介词相当于“于”;C两个“于”都是介词,前“于”解释为“对于”,后“于”解释为“在”;D前“其”语气助词,犹“岂”表反诘,后“其”代词,解释为“他们”)

3.刘邦杀丁公的理由是什么,作者认为刘邦杀丁公的原因是什么。
答:刘邦杀丁公的理由是丁公对项羽不忠,杀之以警戒后人不要向他学习。作者认为丁固既能把刘邦逼入险境,又能放他走,还自以为对刘邦有恩惠,这使刘邦深感耻辱,而帝王的尊严是损害不得的,所以杀了他。
  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杀人如麻,不值得奇怪。这篇短文却从丁固被杀戮的小事上,层层剥笋,揭露出汉高祖刘邦极端自私的心理和诡谲手段:帝王的尊严是损害不得的,杀了人,还要找出冠冕堂皇的理由。文章用季布、项伯等人作对照来论证,更增强了无容置疑和反驳的说服力,是一篇鞭辟入里,深刻而有独见的好文章。

. 醉花窗医案

心胃痛一证,内经条目甚多,先辈名公,分为九等,极为详尽,今鉴遵之,编为歌诀而莫不有虚实之分,可谓无遗蕴矣。

曾忆邻村有医士姓王名维藩者,余同谱弟丹文茂才之族叔也,故业医,货药饵,邻有妇人病胃痛者请王治之,王用海上方中失笑散,服之立效。后凡有患心胃痛者,王辄以失笑散治之,效否各参半。王素食洋烟,一日自觉胃痛,亦自取失笑散服之,痛转甚,至夜半痛欲裂,捣枕椎床,天未明寂然逝矣。

因思失笑散为逐瘀之药,王之邻妇必因瘀血凝滞,故用之立效。其余风寒暑热、饮食气郁,皆能致之,若概以失笑散施治,又不求其虚实,几何不误人性命乎

王用失笑散不知曾杀几人,故己亦以失笑死,殆冥冥中之报也。业医者,可不多读群书,以求其是乎。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可谓无遗                   蕴:内容

B. 故业医,药饵                 货:买

C. 食洋烟                     素:平时

D. 饮食气郁,皆能致             致:导致

答:B 应是“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王辄以失笑散治之/秦人视,亦不甚惜

B若概失笑散施治/敛赀财送其行

C又不求虚实/其曲中规

D业医,可不多读群书/假舆马,非利足也

答:BA两个“之”都是代词,解释为“它”;B前“以”介词,解释为“用”,后“以”连词,解释为“来”;C两个“其”都是代词,解释为“它的”;D两个“者”都是代词,解释为“的人”)

3.在下面各句的括号内补出省略的内容

A.(           )分为九等,极为详尽

B.(           )故业医,货药饵

C.(           )天未明寂然逝矣

答:A胃痛症状;B王维藩;C王维藩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A又不求其虚实,几何不误人性命乎?

答:不探求胃痛的真正原因,怎么能不伤害别人的性命呢?

B.故己亦以失笑死,殆冥冥中之报也。

答:所以他自己也因用失笑散这味药而死,大概是冥冥之中的报应了。

心胃疼痛这个症状,在《黄帝内经》中条目很多,前辈名医们,总共把它归纳为九种病的症状,非常的详细。现在我借鉴并遵从古人们的那些著作,编成了虚实分明的口诀,可以说没有什么遗漏掉的内容。

我记得邻村有个叫王维藩的医生,是我同宗的弟弟秀才王丹文的表叔,以前行医卖药的时候,邻居有个妇女胃痛请王维藩来治,王维藩用海上方里记载的失笑散,那妇女吃了以后就见效了。往后只要有心胃疼痛的人,王维藩都是用失笑散给他们治疗,有效无效的各占一半。王维藩素常吸洋烟,有一天感到自己胃痛,也自己拿出失笑散来吃,痛得更加厉害了,到半夜里胃痛得好像要裂开一样,痛得他敲打枕头床铺,天没亮就静静地死去了。

我根据失笑散是驱淤血的药物来分析,王维藩的女邻居一定是因为淤血化不开引起的胃痛,所以吃了失笑散就见效。除了淤血以外,伤风感冒中暑、吃喝时造成的胃气凝聚,都能导致胃痛,如果全部胃痛的都用失笑散来治疗,而不探求胃痛的真正原因,怎么能不伤害别人的性命呢?

王维藩用失笑散给人治胃痛不知导致了多少人死亡,所以他自己也死在失笑散这味药上,可以说是冥冥之中的报应了。从事医生这个行业的人,怎么能不多读各类医书,以探求病症的起因呢?

 

十一、猫 

  刘元卿

齐奄家畜一猫,自奇之,号于人曰“虎猫”

客说之曰:“虎诚猛,不如龙之神也。请更名‘龙猫’。”

又客说之曰:“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其尚于龙乎?不如名曰‘云’。”

又客说之曰:“云霭蔽天,风倏散之,云故不敌风也,请更名‘风’。”

又客说之曰:“大风飚起,维屏以墙,斯足蔽矣。风其如墙何?名之曰‘墙猫’可。”

又客说之曰:“维墙虽固,维鼠穴之,墙斯屺矣。墙又如鼠何?即名曰‘鼠猫’可也。”

东里丈人嗤之曰:“嘻嘻!捕鼠者固猫也,猫即猫耳,胡为自失本真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虎                      诚:确实

B.云其于龙乎                尚:高尚

C.墙斯                    屺:倒坍

D.捕鼠者猫也                固:本来

答:

2.翻译画线的句子

A.自奇之,号于人曰“虎猫”

答:

B.风其如墙何?

答:

3.说说这篇短文的寓意。

答:

 

译文:齐奄养了一只猫,自认为它很奇特,告诉别人说它的大名是“虎猫”。客人劝他道:“虎的确很猛,(但)不如龙的神通。请改名为‘龙猫’。”另一个客人劝他道:“龙确实比虎更神通。龙升天必须浮在云上,云它比龙更高级吧?不如叫‘云’。”另一个客人全他道:“云雾遮蔽天空,风倏的一下就把它吹散了,云所以是不敌风啊,请改名风‘风’。”另一个客人全他说:“大风狂起,用墙来遮挡,就足够挡蔽了。风和墙比如何?给它取名叫‘墙猫’好了。”另一个客人劝说他道:“墙虽然牢固,老鼠在它里面打洞,墙全都倒塌啦。墙和老鼠比如何?给它取名叫‘鼠猫’好了?”

东里老人嗤之以鼻道:“呵呵!捕鼠的本来就是猫,猫就是猫,干吗要自己失去本来和真实啊?”

答案:

1.B应解释为“高”

2.A自认为它很奇特,告诉别人说(它叫)“虎猫”。B风它能拿墙怎么样呢?

3.寓意:求真务实,保持人性本真,不求虚名。

 

十二. 天下无粹白之狐

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夫取於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凡君之所以立,出乎众也。立已定而舍其众,是得其末而失其本。得其末而失其本,不闻安居。故以众勇无畏乎孟贲①矣,以众力无畏乎乌获②矣,以众视无畏乎离娄③矣,以众知无畏乎尧、舜矣。

注释:①孟贲bèn: 古代著名的勇士 ②乌获:战国时大力士  ③离娄: 相传为黄帝时人,目力极强,能于百步之外望见秋毫之末.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 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B. 立已定舍其众/渔父见问之曰

C. 末而失其本/何不哺糟而歠其醨

D. 以众知无畏乎尧、舜矣/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

2说说此文的立意。

答:

译文:天底下没有纯粹白色(而无疵)的狐狸却有纯粹白色的裘皮,这是博采众狐狸的白色腋皮的缘故。善于博采众人的长处、众人的智慧,这是古代先贤(三皇五帝)成就大业的根本。但凡成就大事的人,一定是比别人优秀、出众拔粹的人。虽然已然成就了大事,如果你舍弃那些不如你优秀的众人,不理会他们的智慧,那就是舍本逐末,而舍本逐末的人,没听说有谁能继续保持自己的优势的。所以凭借众人的勇气就能战胜象孟贲那样最勇猛的人,凭借众人的力量就能战胜象乌获那样最有力气的人,凭借众人的眼光就能战胜象离娄那样的千里眼,凭借众人的智慧甚至连尧、舜都能超越。

答案:1、B(A两个“所以”都表凭借;B前“而”表假设,后“而”表承接;C两个“其”都是代词,意为“它的”;D两个“以”都是介词,表凭借)

2、取众之长,补己之短之人可以拥有天下。

 

十三   冯唐直言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 。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 ,而搏髀曰 :“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 !”唐曰:“主臣! 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注释:尚食监:主管膳食的官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       数:屡次

B赵将李齐                 善:善良

C.召唐                   让:责备

D.独无处乎                 间:私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唐孝著/秦王之威

B.战钜鹿下/而五人生编伍之间

C.尚不如廉颇、李牧为将也/积也不厚

D.陛下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3.翻译画线的句子

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

答:

译文:冯唐的祖父是赵人,他的父亲迁到代。汉朝建主后,又迁到安陵。冯唐以至孝著名,为中郎署长,侍奉文帝。文帝的座驾经过,问他说:“老人家,您是如何成为郎的?您的家在哪里?”唐皆据实回答。文帝说:“我在代的时候,我的尚食监高祛屡次向我提及赵将李齐的贤能,以及他在巨鹿作战时的事迹。现在我每次吃饭的时候,脑海里都会浮现李齐在巨鹿作战时的雄风呀!您老人家知道他吗?”冯唐回答说“他还比不上廉颇与李牧的将才呢。”皇帝说:“什么缘故呢?” 冯唐说“家祖父在赵的时候,做官而统御将士,跟李牧交情很好。而家父以前做过代相,与赵将李齐相熟,所以臣了解他们的为人。”文帝听说了廉颇、李牧的事迹以后,高兴得拍着大腿说:“唉!我为何得不到像廉颇、李牧那样的人才来做我的将军?如果得到了,我又何必担忧匈奴为患呢!”冯唐说,“臣诚惶诚恐,昧死以陈,眼下纵使得到像廉颇、李牧那样的将才,也不懂得任用啊!”文帝很生气,站起来返入禁中,过了好一会儿,才召见冯唐,责备他说:“您为何当众羞辱我呢?不能私下告诉我吗?”冯唐谢罪说:“臣是个乡鄙之人,不懂得避忌。”

答案:1、B应解释为“与……友善”

2、CA两个“以”都是介词,解释为“凭”;B两个“于”都是介词,解释为“在”;C前“之”助词,解释为“的”,后“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D两个“虽”都是连词,解释为“即使)

3、您为何当众羞辱我呢?不能私下告诉我吗?

 

十四、释之论法

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①,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注释:①县人来:长安县人。跸,止行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法如此而重之                 更:改变

B.一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           倾:偏失

C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       案:案件

D欲致之族                         :灭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而廷尉当之罚金/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B.上使立诛之/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C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文帝与太后言之/填然鼓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A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

答:

B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答:

译文:

不久,皇帝出巡经过长安城北的中渭桥,有一个人突然从桥下跑了出来,皇帝车驾的马受了惊。于是命令骑士捉住这个人,交给了廷尉张释之。张释之审讯那个人。那人说:"我是长安县的乡下人,听到了清道禁止人通行的命令,就躲在桥下。过了好久,以为皇帝的队伍已经过去了,就从桥下出来,一下子看见了皇帝的车队,马上就跑起来。"然后廷尉向皇帝报告那个人应得的处罚,说他触犯了清道的禁令,应处以罚金。文帝发怒说:"这个人惊了我的马,我的马幸亏驯良温和,假如是别的马,说不定就摔伤了我,可是廷尉才判处他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就这样规定,却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而在那时,皇上您让人立刻杀了他也就罢了。现在既然把这个人交给廷尉,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带头人,稍一偏失,而天下执法者都会任意或轻或重,老百姓岂不会手足无措?愿陛下明察。"许久,皇帝才说:"廷尉的判处是正确的。"

后来,有人偷了高祖庙神座前的玉环,被抓到了,文帝发怒,交给廷尉治罪。张释之按法律所规定偷盗宗庙服饰器具之罪奏报皇帝,判处死刑。皇帝勃然大怒说:"这人胡作非为无法无天,竟偷盗先帝庙中的器物,我交给廷尉审理的目的,想要给他灭族的惩处,而你却一味按照法律条文把惩处意见报告我,这不是我恭敬奉承宗庙的本意啊。"张释之脱帽叩头谢罪说:"依照法律这样处罚已经足够了。况且在罪名相同时,也要区别犯罪程度的轻重不同。现在他偷盗祖庙的器物就要处以灭族之罪,万一有愚蠢的人挖长陵一捧土,陛下用什么刑罚惩处他呢?"过了一些时候,文帝和薄太后谈论了这件事,才同意了廷尉的判决。

答案:1 C应解释为“按照”;

2D(A两个“乃”都是副词,解释为“竟”;B两个“则”都是连词,表示承接;C两个“所以”都表示凭借;D前“之”代词,解释为“这件事”,后“之”助词,无义。)

3A假如是别的马,不就要实实在在摔伤我了吗?B万一有愚蠢的人挖长陵一捧土,陛下用什么刑罚惩处他呢?

 

十五、巧诈不如拙诚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文侯谓睹师赞曰:“乐羊以我之故,食其子之肉。”赞对曰:“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谁不食!”乐羊既罢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

孟孙猎得ní,幼鹿),使秦西巴持之归,其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而与之。孟孙归,至而求,答曰:“余弗忍而与其母。”孟孙大怒,逐之。居三月,复召以为其子傅。其御曰:“曩将罪之,今召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不忍,又且忍吾子乎?”

故曰:“巧诈不如拙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山之君烹其子而之羹       遗:送

B.                        御:马车夫

C. 曩将罪之                     曩:现在

D. 巧诈不如拙                 诚:诚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乐羊我之故/刘日薄西山

B余弗忍与其母/远人不服来之

C其母随而啼/趋而辟之,不得与

D复召以其子傅/知其不可而

译文

乐羊作为魏国的将领攻打中山国。当时他的儿子就在中山国内,中山国国君把他的儿子煮成人肉羹送给他。乐羊就坐在军帐内端着肉羹喝了起来,一杯全喝完了。魏文侯对睹师赞说:乐羊为了我的国家,竟吃了自己儿子的肉。睹师赞却说:连儿子的肉都吃了,还有谁的肉他不敢吃呢!”乐羊攻占中山国之后,魏文侯虽然奖赏了他的战功,却怀疑起他的心地来。

孟孙猎获一只幼鹿,让秦西巴拿它回家,那幼鹿的母亲(一路)跟随着啼叫,秦西巴不忍心就(将幼鹿)给了母鹿。孟孙回家后,一到家就要幼鹿,(秦西巴)回答说:我不忍心就给了它的母亲。孟孙大怒,赶走了他。

过了三个月,又招回他(秦西巴)来当儿子的老师。他的马车车夫说:以前要惩罚他,现在招他回来当您孩子的老师,为什么?孟孙说:连幼鹿都不忍心(伤害),又怎么忍心(伤害)我的儿子呢?

所以说:机巧而狡诈不如笨拙而诚实啊。

答案:1、C应译为“以前”

2BA两个“以”都是连词,表因果;B前“而”连词表原因,后“而”连词表承接;C两个“之”都是代词,意为“他”;D两个“为”都是动词,意为“做”)

 

十六、楚及宋平

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毋畏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答。申叔时仆,曰:“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从之。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注释:申犀:申舟;楚国大大,名无畏,字子舟,申犀是他的儿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师将                     :离开

B筑室,耕者                   :使……返回

C寡君使元以                 :生病

D尔无我                       :欺骗

2.翻译画线的句子

A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答:

B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答:

译文:夏天五月,楚国军队要撤离宋国,申犀在楚庄王的马前叩头 :“无畏明知会死,但不敢背弃君王的命令,现在君王您背弃了诺言。”楚王无法回答。楚臣申叔时正为楚王驾车,他说:“修建房屋,把种田的人叫回来,宋国就一定会听从君王的命令。”楚王采纳了他的意见。宋人害怕起来,派华元在夜里潜入楚营,上了子反的床,把他叫起来说:“我们国君派我来把宋国的困难告诉你,说:“敝国人已经在交换孩子杀了吃,劈开尸骨烧火做饭。即使如此,兵临城下被逼签订的盟约,就算让国家灭亡,也不能答应。如果撤离我们三十里,宋国就一切听命。’”子反很害怕,就与华元签订了盟誓,并报告了楚庄王。楚军退兵三十里,宋国与楚国讲和。华元当了人质。盟誓上说:“我不欺你,你不骗我。”

答案:1、C应是“困难”2A如果撤离我们三十里,宋国就一切听命于楚。

B我不欺你,你不骗我。

 

十七、秋  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面而视,不见水                  端:边际

B.今我睹子之难                    穷:穷尽

C伯夷之义者                        轻:轻视

D.吾非至于子之则殆矣                门:大门

答:

2.翻译画线的句子

A.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答: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答:

3.说说本文的寓意。

 

译文: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于是乎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边。于是乎河伯才收起(改变)了欣喜的脸色,抬头看着渤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即是说的我呀。并且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答案:1、D应是“面前”

2A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即是说的我呀。B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3.寓意: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

 

十八、小人费无忌

荆平王有臣曰费无忌,害太子建,欲去之。王为建取妻於秦而美,无忌劝王夺。王已夺之,而疏太子。无忌说王曰:“晋之霸也,近於诸夏;而荆僻也,故不能与争。不若大城城父①而置太子焉,以求北方,王收南方,是得天下也。”王说,使太子居于城父。居一年,乃恶之曰:“建与连尹③将以方城②外反。”王曰:“已为我子矣,又尚奚求?”对曰: “以妻事怨,且自以为犹宋也。齐晋又辅之。将以害荆,其事已集矣。”王信之,使执连尹,太子建出奔。

注释:①城父:楚北境之邑  连尹:楚国官名,这里指伍奢,子胥之父。方城:楚之险阻要塞。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害太子建,欲去之                 害:嫉恨

B. 而荆也,故不能与争             僻:偏僻

C. 居一年,乃之曰                 恶:诬陷

D. 将以害荆,其事已             :聚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以妻事怨/不赂者赂者丧

B王已夺之,疏太子/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我子矣,又尚奚求/人方刀俎,我为鱼肉

D不若大城城父而置太子焉/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A王为建取妻於秦而美

答:

B不若大城城父而置太子焉

答:

译文:楚平王有个大臣叫费无忌,嫉恨太子建,还想除掉太子。平王从秦国给太子建娶了个妻子,长得很美,费无忌劝平王把她夺过来,平王就照他说的做了,从而疏远了太子。费无忌劝平王说:“晋王之所以称霸,是因为距各诸侯国近,而我们楚国太偏僻,不能够与晋国争霸。不如扩大父城,将太子安置在那里,以谋取北方的宋、郑、鲁、卫,大王您收取南方的吴越,这样就可以得天下了。”平王很高兴地同意了,让太子住在城父城里。太子在那里才一年,费无忌就诬陷他说:“太子建与连尹将要在方城外发动叛乱。”楚平王说:“他已经是我的太子了,还想要怎样?”费无忌应对说:“因为他妻子的事结了怨,而且他自以为如同宋国一样,有齐国、晋国的帮助就可以加害于我国了,他们已经谋划好了。”平王相信了他,派人逮捕了连尹,太子建跑掉了。

答案:

1.D,应是“谋划”

2.B(A两个“以”都是介词,可译为“因为”;B都是连词,前“而”表承接,可译为“接着”,后“而”表转折,可译为“却”;C两个“为”都是判断词,可译为“是”;D都是兼词,可译为“于此”)

3A平王给太子建从秦国娶了个长得很美的妻子。B不如扩大父城,将太子安置在那里。

十九、壮夫缚猫

(清)沈起凤

沂州山峻险,故多猛虎。邑宰时令猎户扑之,往往反为所噬。有焦奇者,陕人,投亲不值,流寓于沂。素神勇,曾挟千佛寺前石鼎,飞腾大雄殿左脊,故人呼为“焦石鼎”云。
  知沂岭多虎,日徒步入山,遇虎辄手格毙之,负以归,如是为常。一日入山遇两虎,帅一小虎至,焦性起,连毙两虎,左右肩负之,而以小虎生擒而返。众皆辟易,焦笑语自若。
  富家某,钦其勇,设筵款之。焦于座上,自述其平生缚虎状,听者俱色变,而焦亦张大其词,口讲指画,意气自豪。倏有一猫,登筵攫食,腥汗汁淋漓满座上。焦以为主人之猫也,听其大嚼而去。主人曰:“邻家孽畜,可厌乃尔!”亡何,猫又来,焦急起奋拳击之,座上肴核尽倾碎,而猫已跃伏窗隅。焦怒,又逐击之,窗棂尽裂,猫一跃登屋角,目眈眈视焦。焦愈怒,张臂作擒缚状,而猫嗥然一声,曳尾徐步,过邻墙而去。焦计无所施,面墙呆望而已。主人抚掌笑,焦大惭而退。
  夫能缚虎,而不能缚猫,岂真大敌勇,小敌怯哉?亦分量不相当耳。函牛之鼎,不可以烹小鲜;千斤之弩,不可以中鼷(xī)鼠。怀才者宜知,用材者亦宜知也。
  铎曰:丙吉
问牛喘,而兵刑钱谷不对。非不对也,是不能也。于何知之?知之于焦生之缚猫。

注释:①丙吉,西汉时人,任丞相时,乘车外出,见到路旁群众殴斗,死伤者横道,他若无其事,不闻不问。而见到有人驱牛行路,牛喘息不已,他便下车询问牛走了多少路,为何喘息。后来人们责备他对待这两件事的态度不恰当,他回答说:民斗相伤,是京兆尹职权范围内的事,而现在刚刚春天,尚未大热,牛行而喘,我做丞相的负责调和阴阳,因此忧虑而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投亲不值                      值:盘缠

B众皆辟                        :退避

C曳尾徐步,过邻墙而去            :缓慢

D牛之鼎,不可以烹小鲜          函,包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 遇虎辄手格毙之,负以/挟飞仙以遨游    

B 而焦亦张大其/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C 焦大惭而退/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D 知之于焦生之缚猫/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A焦计无所施,面墙呆望而已。

答:

B于何知之?知之于焦生之缚猫。

答: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焦奇是一位勇士,常人不能伏虎,他却能一次击毙两虎并且擒一小虎,确有过人之神勇。但是,他用擒虎的那套办法来对付猫,就无济于事了。

B.本文从焦奇缚猫这件小事推知作为宰相的丙吉也并非什么都懂,世人认丙吉不问兵刑钱谷是他不想做,作者却认为是他不能做

C.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能擒虎的人,不一定能缚猫;反之亦然,对于“怀材者”与“用材者”,都是有启迪作用的。

D.根据立意的需要,文章不但写焦奇擒虎,而且写焦奇缚猫;写它们的形态与动作,灵活而机敏;而焦奇的一举一动无不笨拙、粗鲁、失之用力过分,读之不禁令人捧腹,文笔极具情趣。

译文:

沂州高山险峻,所以这一带有许多的老虎。县官经常派猎人捕捉老虎,猎人却常常被猛虎吃掉。有个名叫焦奇的,是陕地人,没有投靠到亲戚,流浪居住在沂州。(这个人)向来勇猛,曾细手夹千佛寺门前的石鼎,跳上大雄殿的屋脊,所以人们就叫他“焦石鼎”。

焦奇了解到沂州有许多老虎,就每天步行到山中,遇见老虎就赤手空拳将它杀死,扛着老虎回家,像这们的事很是平常。一天他在山中遇到两只老虎,带着一只虎崽抽他走来,焦奇一时性起,接连打死了两只,左右肩上各扛一只,并且还把小虎崽活捉回来了。大家都(被吓得四处)躲避,而焦奇却是谈笑自如。

有个富家子弟,钦佩变奇的勇敢,设宴招待他。焦奇坐在座位上,讲述自已生平捉老虎的情况,听的人脸都(吓得)变了色,而焦奇更是夸大其词,手舞足蹈,得意洋洋。突然有一只猫,跳到桌上吃食,弄得脏秽之物满桌都是。焦奇以为是主人家的猫,就听赁它大吃一通离去。主人说:“邻居家的这只猫,是如此的讨厌!”没过多久,猫又来了,焦奇急忙站起来举起拳头就打,桌上的菜肴撒了一地,但是猫已经跳到窗台角落里。焦奇愤怒了,再去追打,窗棂都被打断了,猫一跳爬上了屋角,虎视眈眈地看着他。焦奇更加愤怒,张开双臂做出擒拿的样子,而猫却长叫一声,拖着长长的尾巴迈着缓慢的样子,而猫却长叫一声,拖着长长的尾巴迈着缓慢的步子,越过邻居的墙壁离去了。焦奇毫无办法可施,(只能)面对墙壁呆呆地张望而已。主人拍手大笑,焦奇非常惭愧地离开了。

能捉老虎,却连一只猫都捉不到,难道真是面对大敌就勇敢,面对小敌就胆怯吗?那是因为他所用的方法不恰当。容得下一头牛的鼎,却不能够用来烹制小鱼;力量很大的弩弓,却不能射中鼷鼠。怀才者应该知道这个道理,用才者也应该知道这个道理。

答案:1. A 应是“遇到”

2.C(A两个“以”都是连词,可以不译;B两个“其”都是代词,意为“他的”;C前“而”连词表修饰,后“而”连词表承接;D两个“之”都是代词,意为“这”

3.A焦奇毫无办法可施,(只能)面对墙壁呆呆地张望而已。B从哪里知道呢?从焦生缚猫的情形知道。

4. D“写它们的形态与动作”,其中“它们”当指虎与猫,而文中写的是猫,偷换概念。

二十、孙子秀治妖

孙子秀字元实,越州余姚人。绍定五年进士。调吴县主簿。有妖人称“水仙太保”,郡守王遂将使治之,莫敢行,子秀奋然请往,焚其庐,碎其像,沈其人于太湖,曰:“实汝水仙之名矣。”妖遂绝。日诣学宫与诸生讨论义理。辟淮东总领所中酒库①。檄督宜兴县围田租。既还,白水灾,总领恚曰:“军饷所关,而敢若此,独不为身计乎?”子秀曰:“何敢为身计,宁罪去尔。”力争之,遂免。

改知金坛县,严保伍,厘②经界,一切与民休息。讼者使赍牒自诣里正,并邻证来然后行,不实者往往自匿其牒,唯豪黠者有犯,则痛绳不少贷。淮民流入以万计,振给抚恤,树庐舍,括田使耕,拔其能者分治之。崇学校,明教化,访国初茅山书院故址,新之,以待远方游学之士。

衢州寇作,水冒城郭,朝廷择守,属子秀行。子秀谓捕贼之责,虽在有司,亦必习土俗之人,乃能剪其凭依,截其奔突。乃立保伍,选用土豪。甫七日,而众禽四十八人以来,终子秀之任,贼不复动。水潦所及,则为治桥梁,修堰闸,补城壁,浚水原,助葺民庐,振以钱米,招通邻籴,并除公私一切之负,民用复苏。

注:①酒库:负责酒类专卖的官员。②厘():整理,治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一切与民休息             B.振给抚恤

C.乃立保伍,选用土豪       D.并除公私一切之负,民用复苏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郡守王遂将使治之,莫敢行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B.而敢若此,独不为身计乎? /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

C.何敢为身计,宁罪去尔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亦必习土俗之人,乃能剪其凭依/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3.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郡守王遂将使(孙子秀)治之

B.檄(孙子秀)督宜兴县围田租

C.力争之,(孙子秀)遂免

D.唯豪黠者有犯,则痛绳(讼者)不少贷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孙子秀做吴县主簿时,郡守要整治自称水仙太保的妖人,人们都有点害怕顾虑,孙子秀主动请缨,把那个妖人扔到了太湖里。

B.孙子秀做金坛县知县时,有数以万计的淮河流域灾民涌入县境,他拨给他们房屋田地加以安置,还从他们中间选拔有能力的人进行管理。

C.衢州盗匪兴起,朝廷派孙子秀去任太守,他采取了得力措施,不到七天,就捉住了四十八个盗贼。一直到他离任以后,也没闹过盗匪。

D.衢州遭受水灾,也是靠了孙子秀修建桥梁堰闸,修补城墙,疏通水道,帮助百姓修理房屋,救济钱米,免去百姓各种负担等措施,使百姓生活得以恢复。

5.翻译下面语句

A淮民流入以万计,振给抚恤,树庐舍,括田使耕,拔其能者分治之。

答:

B子秀谓捕贼之责,虽在有司,亦必习土俗之人,乃能剪其凭依,截其奔突。

答:

答案
1.B
A.休养生息,C.当地有才能的人,D.百姓因而……]
2.C
A.没有人,B.难道,C.前句为“宁可”,后句为“难道”,D.副词,才]
3.B
A.人,C.总领,D.豪黠者]
4.C
(“甫七日”指刚刚七天。“到他离任以后”不对,实际只是孙子秀在任的时间里。)
5A
有数以万计的淮河流域灾民涌入县境,孙子秀赈济安置他们,给他们筑起房屋,分给田地让他们耕种,还从他们中间选拔有能力的人进行管理。B孙子秀认为捕讨盗贼的责任虽然在于官府,也一定要遵从当地的风俗习惯,这样才能剪断盗贼的依赖,使他们无处藏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