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幸福

 xjjk雅儒 2012-11-22

xjjk雅儒

关于幸福

类别:乱弹八卦 作者:刘福田 [个人杂文集] 日期:2012-11-19 21:11:55  
编者按:这是一篇学术性论文,作者从个人心理需求和社会层次的角度,探讨了幸福相关的许多因素。对什么是幸福,怎样获得幸福,提出了理论和现实的思考与建议。文章观点明确,逻辑层次非常清晰。
  一、幸福是生命自在基于本能的灵性满足感
  人类有史以来的一切活动,归根到底都是在追求一种叫“幸福”的东西,这甚至包括宗教信仰:在上帝的“天堂”里能得到什么,在来世的憧憬里渴望什么,在真主那里又能拥有什么……说到底好像都是“幸福”,差别只是现实还是虚幻。可究竟什么是幸福,答案众说纷纭,不同人有不同理解,不同人有不同感觉。即使同一状态,有人感觉幸福,也有人感觉不到。站在观察者的角度,人们往往以自身为尺度,难以想象在下者的幸福,又经常慨叹在上者“生在福中不知福”……
  那么究竟什么是幸福呢?一般人感觉幸福就是某种需求性事物获得满足,这些事物既包括物质性的比如食物、财货或利益……也包括精神性的比如名誉、地位或权力等,层次越高所需求的事物越难求取,直到长生不老和得道成仙的奢望。各人具体需求对象不同,幸福往往被影射成某些具体事物,得到它似乎就是幸福。这些具体事物各不相同,一旦拥有或得到又会发生变化,是以无法用它们来定义幸福。比如张三感觉有钱就是幸福,李四有钱了却没有感觉幸福,张三真的有了钱,需求对象又变了,仍然不感觉幸福,这种流转中的事物可能成为幸福阶段性目标,却不可能是幸福本身。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一旦获得满足,又会产生更高层次需求,受社会资源和自然规律限制,这种需求不可能获得终极满足。既然需求永无止境,那幸福似乎永远可望而不可即,如此究竟有没有幸福呢?当然有!人们对幸福的感觉真真切切,只不过这种感觉一般只有时段性,一段幸福感之后就会产生新的需求,差别只是时段长短,这验证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却同时破灭了永恒和绝对幸福。幸福在追求、希望和憧憬之中,在可能得到或刚刚得到时,再或者也可能无关得失……这最后一种需要强大理性支撑,一般人惟受本能欲望驱使,大多知进不知退!
  任何事物和概念都不能自身绝对,幸福也是一样,既然有幸福这个概念,必然也有与之相对的概念,两个对立概念都不能自身绝对,有的只是它们在之中的状态。那么与幸福对立的概念是什么呢?有人以为是快乐,可对立于快乐的应该是痛苦;有人以为是健康,可对立于健康的应该是疾患……还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概念不幸福,那按照惯例就只剩下“不幸”了,可偏偏“不幸”作为词语,已包含“偶然”成分,所以就只能用“不幸福”来定义它了。
  有幸福就有“不幸福”,这是个现实直观,当失去或得不到具体需求对象时,人们感觉的就是不幸福。因此幸福或者不幸福?很多时候好像也不尽然,比如有时候生存状况一般甚至较差也能感觉幸福,有时候生存状况较好甚至很好,却依然感受不到幸福。更多人则生存状态一般,日子过得平平淡淡,他们感觉不到特别幸福,也不觉得有多么不幸福,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是平平淡淡过日子。
  俗话说“平淡是真”,许多人都在过这种平淡生活,他们羡慕生活过得更好的人,又同情那些生活状况较差的人,知足常乐又偶尔失落,这就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喜怒哀乐五味杂陈,说不上幸福也说不上不幸福。当然也有两种偏颇或极端,但一般人都在幸福与不幸福之间,平淡之中有人觉得幸福更多一些,也有人觉得不幸福更多一些,具体状态往往因各人理解而各不相同……
  尽管没有绝对状态,幸福或者不幸福的感觉却实实在在,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来定义幸福呢?定义必须基于状态本身,事实上这种状态已经给出答案:首先幸福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客观,比如基本生存得不到满足时。吃不上饭饥肠辘辘,喝不到水焦渴难忍,病痛折磨生死挣扎……这种时候的人很难体会到幸福,除非某种精神绝对化状态,依靠某种信念力量来支撑,即便如此也很难抗拒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生存基于本能需求的满足,也就是说幸福以本能满足为基础,脱离本能的幸福是一种虚妄也难以持久,尤其当面临生存底线时。其次幸福又是一种感觉,一块石头没有感觉,一堆金钱也一样,寓言童话可以赋予它们感觉,但那其实已是人的感觉。
  人之外其它动植物生命自在有没有感觉?起码可以直观很多动物已有,那它们就可能感觉幸福或者不幸福,只不过目前人还不能与它们实现意识交流。但人类之间已实现“共通意念”,幸福是一种感觉确定无疑,不论主观感觉还是客观感觉。
  我们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在基本生存获得满足的前提下,人们地位相差悬殊,感觉却相差无几,每个人都有感觉幸福的时候,每个人也都有感觉不幸福的时候。很多时候还可能反过来,在基本生存获得满足的前提下,地位高者更容易感觉不幸福,地位一般甚至较差却更多感觉幸福。作为一种感觉,个人可能具体,抽象幸福本身却没有具体约束,各人感觉千差万别,有人温饱而已,却可能感觉很幸福;也有人家财万贯,反而郁郁寡欢,获取令他们满足的需求对象难易不同。“穷开心”、“富忧郁”,拾荒者为偶有小得而欣喜若狂,富贵者却在为维护或追求更大权利、地位,甚至为一些不可能实现的奢望而烦恼不已……由此看来幸福更应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
  这么说可能有的人难以认可,因为人们直观到幸福是个比较状态,在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中,大多数人生活在社会中下阶层,对比那些在上者,自身所谓幸福感很难找到,殊不知那些在上者可是高处不胜寒,他们甚至想获得普通人的幸福都不可能!比如封建社会皇权争夺血腥残酷,许多时候生在帝王家的选择只有两个:残酷争夺成为皇帝或者被杀。皇帝只有一个,被杀者固然悲惨,当了皇帝又能怎样?觊觎皇位者仍大有人在,这种日子能不过得提心吊胆?那还有多少幸福可言!层次越高需求也就越高,因此也就越难满足,他们自身的幸福感不会很高,他们那些所谓的“幸福”,更多是在他之下者的客观,或他比较在下者时的偶感,这可类推那些中上阶层地位较高者。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结论,最难获得幸福感的是两类人,一类是社会最底层,尤其是基本生存保障和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的人;一类是社会很高阶层的人。前者是本能需求都难以获得满足,即使有绝对感觉,幸福感也失之基础难以维持;后者衣食无忧但竞争残酷,幸福感也客观地难以实现。倒是那些处中阶层才可能更多地拥有幸福感,尤其是在这其中一般偏上的阶层,一般生存状态“比较好”的人,可能的幸福指数最高。现在应该明白为什么有“平淡是真”一说了吧?
  现在我来给幸福下个准确定义:幸福是生命自在基于本能的灵性满足感。这个定义源于我所开创的混沌哲学理论,名词概念需要简单说明一下:首先说“生命自在”,自在是混沌哲学的本体概念,它包括无生命自在和生命自在,既然无论主观还是客观,幸福都是一种感觉,那就只有生命自在才可能拥有幸福,无生命自在还没有感觉;其次是自在“本能”,从根本上说,包括生命自在的灵性感觉,都基于自在本能运动,离开自在本能需求满足,幸福感也就失去了根本难以维持。
  从本能的基础意义判断,幸福是一种客观状况,从幸福是一种感觉判断,幸福又是一种主观态度,那么幸福究竟是主观还是客观呢?这似乎是一个根本性的矛盾,是以有史以来没人能给幸福下一个准确定义,直到混沌哲学创立之后,这一难题才终于得到解决。幸福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脱离客观奢谈幸福是自欺或者欺骗,只讲客观不讲主观,也会使幸福僵死化贪婪化。事实上我们对待幸福的态度应该是“客观上争取,主观上调整”,这也就是我常说的人要“进一步求结果,退一步找感觉”,它可以作为人类追求幸福的基本原则,原则之后才能分析具体状态。
  二、人类社会“幸福”发展的历史现状
  人类社会迄今已经有数百万年历史,原始社会人们茹毛饮血生存窘迫,那时候的人有没有幸福感呢?答案是肯定的,但可以想象那时人们的幸福感,只能限于基本生存需求和本能欲望满足。尽管人类之初生存状况严峻,当时的幸福感可能更具普遍性,起码在一个部落之中是这样。阶级是社会必然状况,但部落社会规模较小,一个部落一个酋长,他们的幸福感可能相对高些,但非常有限,那时候还只能共享生存资源,这类似于一般动物社会,比如老虎狮子们捕获到猎物,王者也只是优先享用。这种幸福只在基本生存获得满足的层次,当时生产力水平很低,但人们的需求也相对有限容易满足,这种社会的普遍幸福感,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不患寡”。
  这种状况逐渐改变,到了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部落规模越来越大,较大部族首领不但权力越来越大,其可支配生活资料也越来越多,他们依靠自身地位建立起社会权力组织,逐渐演变成一个统治阶层。相对社会底层民众,这些人就成了拥有绝对权力的奴隶主,大多数人则沦为奴隶,社会就此发展到奴隶社会阶段。奴隶社会是人类社会个体自由被限制得最残酷的社会形态,除了少数奴隶主阶层拥有绝对权力之外,社会大多数人自由被限制到极限,就社会普遍幸福指数而言,这一阶段是最低的,奴隶们连基本生存都难以保障,幸福简直就成了奢望!
  好在社会发展并不是只有一个方向,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大多数人的幸福感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不断恶化,奴隶社会鼎盛时期,社会平均幸福指数已跌到谷底,甚至威胁到社会存在和人类生存本身,奴隶制因此土崩瓦解!凡事物极必反,按照混沌哲学三极两混沌规律,社会再发展方向到达极限点开始转向,奴隶社会之后,社会从限制个体自由和幸福开始反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每一个新的社会形式,都在进一步解放对个体自由和幸福的限制,奴隶社会就此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方向转变的分水岭。
  混沌哲学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不同于任何传统观点,基于我所发现的三极两混沌规律,我把在前人类社会只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第二个阶段是奴隶社会之后。这种分类方法可能有人一时难以接受,传统直观地就不够均衡,以奴隶社会分界,第一个阶段只有传统的原始社会,第二个阶段却包括传统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以及未来社会起码三种以上社会形态,这怎么可能呢?这其实是一种因为传统的误解。要知道人类数百万年历史,文明史不过几千年,在前的很长历史时期由于缺乏考证我们知之甚少,只能以原始社会一以概之,可即使社会生产力水平加速发展,那之前的数百万年,也必然经历了复杂过程!
  这一状况已被现代考古验证,只是缺乏文字记载,无法详细分析说明,但这种状况不难想象。总之奴隶社会之后,人类社会已反向成个体自由不断解放、越来越多的人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到达现代文明民主社会,人类绝大多数已获得基本人格平等和自由,对幸福的追求和向往,也越来越执著和迫切,起码这种方向已大势所趋势不可挡。尤其近年来,国内国际关于幸福正越来越成为人们热点话题:从幸福个人、幸福家庭到幸福企业、幸福地区、幸福城市、幸福国家、幸福社会甚至幸福人类……幸福前所未有地被人们普遍关注,文明终于发展到要对幸福究根问底了!
  究竟什么是幸福?人应该怎样看待和追求幸福?个人、组织和社会要怎样做,才能使人获得真正幸福?……这些问题牵扯到方方面面,需要哲学层次的深刻思考,更需要面对现实的实践探索。这一切目前还杂乱无章莫衷一是,有习惯而来知性超越本能的欲望贪婪,表现为金钱至上,或统治愚民的小恩小惠;有精神绝对化的偏执,失之理性地虚妄,表现为自欺和欺人;还有自由过火的放任和不负责任,表现为随心所欲的放浪,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不幸福之上等等。现实在幸福的理论上众说纷纭,在幸福的实践上混乱不堪,一些人只是炒作幸福概念而已。
  社会阶段划分并非只有一个标准,以人类大多数自由和幸福指数为标准,社会发展界分于奴隶社会,但若以社会文明和理性为标准划分,又可以分为英雄时代和理性时代。这是又一个三极两混沌过程,社会发展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坐标上,由这许许多多的三极两混沌过程混沌而成。从英雄时代到理性时代,界分的标准是社会文明和理性,文明和理性的意义是什么呢?文明是合理限制本能欲望,理性是认识符合必然性,从这两个标准定义就不难发现,界分英雄时代和理性时代的标志是“科学”,近现代科学飞速发展,我们目前正处于这两个时代之间:科学时代。
  知道为什么幸福这个问题会被普遍关注了吧:现代人正因为科学而理性。既然幸福是人类有史以来孜孜以求的目标,那物质文明发展的现代民主社会,究竟怎样才能提高自身以及社会大多数人的幸福指数呢?这个问题人们一直在思考,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理性,人们在追问科学答案。原始社会的“幸福”一直被人怀念,“不患寡而患不均”,但社会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一是客观上回不到过去,社会体制不可能简单倒退;二是那时的“幸福”也只在生存层次,人们的需求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回到过去已没有幸福可言,是以越来越多的人在更理性地思考幸福。
  事实上发展是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可以参照历史,不能照搬历史,参照历史在社会体制方面,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幸福在个人之外更应该是社会大多数人的感觉,一个人或少数人的幸福,如果建立在大多数人的不幸福之上,这个社会体制就难以长久。原始社会原始公平,原始社会制度就存在了非常长的时间,尽管这与生产力水平低下直接相关,却也与制度本身不无关联;奴隶社会是奴隶主制度,本质上是少数奴隶主贵族统治,形式上则已是封建社会;传统封建社会推行大一统家天下的皇帝制度,个人意志通过金字塔方式统治臣民,本质上也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只不过换了个形式,状况有所改善,这两种制度都没有长久,文明史相对于整个人类历史微不足道。
  社会发展到近现代,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我认为这两种社会制度属于同一历史发展阶段,本质上都在试验民主制度,只不过形式上存在差异,也因此社会大多数人的幸福指数才被提到议事日程。或者本质或者形式,现代社会已进入多数人民主,多数人民主还不是完全民主,但已可能探讨全民幸福指数了,这为未来理性社会奠基着某种理论基础。一个基本的结论可以得出:既然人们的幸福感更多地出现于处中阶层,那么如何提高社会这一阶层的比重就至关重要,毫无疑问,处中阶层的人数比重越大,社会平均幸福指数就会越高。
  怎样才能增加社会处中阶层的比重呢?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创造社会公平。公平一词原于平等和公正,平等和公正“在之中”才叫公平,这是混沌哲学的“公平”理念。现实有句口号叫“公开、公正、公平”,真不知道这“公正”了还怎么“公平”?简单平等不利发展损害效率,这在原始社会和现代社会许多实践中都已被证明,简单公正也会导致社会严重矛盾对立,这在奴隶社会及其之后社会制度,比如早期资本主义制度证明。弱者不奢望简单平等,强者也不求绝对公正,两边都退让一步,两头往中间靠,这处中者自然就多了,如此国民幸福指数会自然提高。现代社会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人们对幸福的要求越来越注重主观感觉……
  三、社会层面提高幸福指数的基本思考
  人类社会一路走来,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文明和理性也不断进步,现代社会已进入民主科学时代,虽然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发展还不够均衡,但“人格平等、司法公正和社会公平”已成为发展共识,世界各国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民主科学已大势所趋,地球小成了一个村落,少数专制国家妄图逆反历史是不可能的。在民主和科学旗帜下,现代社会必将沿着混沌公平理念发展下去,世界大同的理性社会,已不再乌托邦那样虚幻和遥不可及。事实上整个世界范围,一个不断壮大的处中阶层已经出现,这就为全民幸福指数的提高奠定了客观基础,在此基础上就是如何具体实践。
  鉴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均衡现状,要提高国家全民幸福指数,首要问题就是与世界接轨,但这属于一个国家的大事,需要国家统治集团去思考,普通民众还无法把握;次之则是比较大的地区政府机构,在国家大的政治背景允许下,地区政府机构可以率先引领民主和科学制度完善,首倡幸福地区比如幸福省份、幸福城市……基本原则参照前述,具体方式则应结合地方特色;再次之则是幸福单位、幸福组织,比如建设幸福企业,这属于更小规模的社会层面,不少人比如企业家们就可以自主把握。根据现实可行的状态,这里主要就幸福企业建设做一些分析,以为其它层面参照。
  一个企业要想不断壮大和发展,企业员工的状况至关重要,人才资源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怎样才能挖掘并留住优秀企业人才呢?利益手段是必不可少的,现代人生活还很现实,基本生存无法保障,唱什么高调都不灵,别说优秀人才,底层员工也要挣够饭钱,否则他们就只能被迫离开,这怪不得员工不忠。在基本生存利益可以保障的前提下,更多利益手段仍有效果,但就未必绝对灵验了。何况企业要核算投入产出,太多利益付出也难以承受。况且一般优秀人才生存状况不差,他们在这个基础上需求已提高了层次,单纯利益可能满足不了他们。
  现代文明民主社会,企业在利益手段之外,必要尊重自己的员工,底层员工都需要人格平等的尊重,优秀人才更需要格外地被尊重,在此之后还有社会地位、发展机会、自我实现等需求,企业需要满足他们这些需要……这一切构成一般企业文化建设主体,分析之下就会发现,它与员工的幸福感要求基本吻合。传统的企业文化建设,说白了也是在实践建设幸福企业。
  目前一般企业现状是怎样的呢?很多企业仍然被眼前利益驱使,老板建立企业目的只是为自己赚钱,在这个主观下招收员工,不得不支付员工工资,员工加入企业的目的也是只有一个,那就是挣钱养家糊口,或者只想用金钱来证明自身价值。劳资双方都只是为了自身利益,相互之间也就成了纯粹利益关系,一旦没有了利益,也就没有了关系,这样的企业可能期望长久吗?
  资本经济初期,企业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一般都尽可能压低工人工资,甚至逼破员工生存底线,这种状况员工不可能有幸福感,严重者还会被迫反抗直到以命相搏,资本初始积累过程残酷血腥,这是已被社会革命证明了的。不过传统资本主义事实上已经灭亡,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社会资本制度,较之传统,现代企业有两方面改进,一是能够保障员工基本生存需要。只要是企业员工,最底层也能保障温饱,企业负担不起可以裁员,这虽是把责任推给社会,但这原本也不是企业责任;二是劳资双方出现“交融”、“一体”趋势,比如员工可以参股、合股,起码在企业内部,多数员工可获得尊重。最底层实现温饱,中高层可以获得相应地位和发展机会。
  基本生存保障是基础的基础,在此之上才能谈幸福企业建设,当然这要根据企业具体经营状况,尤其是经济状况。勉强才能维持现状,不拖欠工资就算不错,建设幸福企业需要更好基础,可以提高初始投入,也可以逐渐积累,但这样做进入良性循环,企业就可能做大做强。在一些基本方法和一般措施上,建设幸福企业与建设幸福社会大同小异,基本原则也是要把握“混沌公平”,并通过管理实现这样一种平衡:让弱者明白没有简单平等,让强者理解不能绝对公正……如此在不损害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幸福指数。通过混沌公平手段,自然可在企业内做大处中阶层,人的能力太强太弱都不多,营造出一种公平竞争环境,结果是多数人都在中间力争上游。
  没有一个完美的个人,却可能打造出一个完美集体。对处下者足够关怀和尊重,对处上者更多激励和鼓励,手段在经济之外还有精神层面,这样自下而上,从经济到精神,比重逐步提高。中下层以经济手段为主,中上层则更多精神手段。其实越是卓越人才,越更重发展机会。此外诸如科学管理、人性化管理、企业一般文化建设等,都是有效辅助手段,抓住了最根本的,纲举目张,一切也更容易有效地发挥作用。
  这是就建设幸福企业的实质所作的分析,它更侧重幸福客观的层面,至于一些管理技巧方面,也需要给予研究和足够重视,但那些不能作为长期和主要手段。用忽悠的方法欺骗企业员工,可能收效一时,但会损害长远,一个与员工缺乏信任,因而也没有相对固定关系的现代企业,很难维持更很难发展。怎样才能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呢?满足职工最迫切需要,才能保证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关注他们的未来需要,才能留住人才,企业非如此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前述那些原则方法措施都是必要措施,此外还有一个更关键点,那就是企业要树立一个让员工基本趋同的幸福目标。其实除幸福个人目标自我之外,任何幸福组织都需要这种目标,只有目标统一了,大家才可能同心协力,只有共同的幸福未来,才能吸引组织成员共同努力。
  这就对经营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个现代优秀企业家,必须要有深刻理性,起码要能够组织制定这样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还必须建立在现实理性基础上,否则你怎样才能让员工们认同它呢?这个目标要可能实现,还要基于共同利益,要知道员工不可能为与自己无关的目标追随你,企业不能形成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发展就难以想象。目标有了,还需要沟通,在人与人关系中,沟通永远是个法宝。更详细的分析研究,已不属于本文范畴,读者如有兴趣可以根据一般原则继续思考,比如幸福感是比较状态,这种比较不局限于企业,外部公平状况该怎样适应呢?幸福感还是个发展状态,有些措施必要循序渐进,不喂的鹰饿死了,喂饱的鹰又不去捕猎了……
  这里以建设幸福企业为例,主要想分析和探讨幸福组织建设,组织有大有小,大到整个人类社会,小到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规模或大或小,性质都有相似。这里只是没有把个人包括进去,个人是组织的最小极点,两个人组成家庭,如果婚变恢复成个人,那就又回到极点了,是以幸福个人在组织之外,我们后面专门讨论。现在要说更大,组织大到极限就是整个社会了,在实现世界大同之前,国家社会形式现实最大,建设幸福国家,较之建设一般幸福组织,有没有什么差异呢?
  有,这里只就主要性质差异做些简要说明:一是一般组织比如企业,允许只从自身状况考虑,可以把负担不起的问题推给社会,但对整个社会而言,这是不可逃避的责任。比如社会成员基本生存保障,无论什么原因,社会都要保障最底层民众基本生存,否则稳定就会出问题,这有关幸福更有关政治。企业小社会,只保障自己的员工就够了,虽然社会大环境也会影响企业,但毕竟只是影响,况且那也是企业力所不及的。再大一些比如幸福城市或幸福地区,这个问题就越来越棘手,终于到国家社会,那就再不能推脱了……
  四、个人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方式和技巧
  现代社会正进入民主科学时代,不管由于什么原因,一个社会都要保障最底层民众基本生存,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很多时候为什么要发放救济?那不是统治者慈悲,不如此社会就会动乱!历史上那么多民众起义和暴动,究其根本都是人们活不下去了。民不能生必以死求生,其结果就是改朝换代的社会革命,这不以任何意志为转移。幸福底线是客观的,在生存和温饱之上,才可能讨论幸福,好在随着现代科学发展,社会生产力已大大提高,一般人基本生存可以保障,在此基础上幸福更是一种感觉。
  作为感觉的幸福就可以调整,一方面是社会客观保障和精神引导,一方面是自身心理主动调节。一般个人都有一定的社会生存能力,特殊情况可以接受现实可能的最低保障,这不是说接受低保者就没有幸福可言,在基本生存可能实现的基础上,被动接受,幸福感也可以主动调整。一般个人无法改变大的社会环境,但可以选择具体社会组织比如工作单位,当然这种选择也是双向的,而且选择本身是必须的,这就需要个人能力。幸福不能等靠要,自身努力是争取幸福的必要手段。
  一般个人职业能力越强,可能选择的职业也就越好。怎样选择这里不具体分析,基本原则是个人实力获得最大实现。习惯而来,很多人却不会做这种选择,其结果是一生夙愿难以实现,一辈子感觉怀才不遇,这种状况是否确有其才真很难说。选择也是一种能力,而且选择比具体努力更重要,方向错了南辕北辙,那会离幸福越来越远。人生目标很重要,大目标下总是少了过程曲折。职业在自身兴趣、优势和社会发展方向权衡下选择,比干一行爱一行明智得多;选择单位跟对组织,环境公平、有利发展、心态平衡,要比打官司告状浪费大好年华合算得多!当然也要看自身实力,不自量力、不肯努力只幻想运气频繁跳槽……诸如此类都不会有好结果。
  业有所选、事有所成、娶妻生子、衣食无忧……一般人一辈子这么过下去,应该说也就很幸福了。生命主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切都是我们存在的价值,留给社会和未来的更成就其意义永恒,何必还要过多奢望呢?知足常乐、平安是福,幸福是一种感觉,甚至是一种态度一种习惯一种能力。在基本生存可以保障的前提下,生活态度完全可以由自己调整,幸福和金钱、地位和名利没有直接关系。一样状态,心态乐观的人可能更多地感觉幸福,心态悲观的人则可能更多地感觉不幸福,幸福要活下去,不幸福也要活下去,可以幸福为什么偏找不幸福呢?
  现实中人往往控制不住本我欲望,他们总是期望能获得更多幸福,贪得无厌的结果只会更多感觉不幸福,那其实是心理调节出了问题。怎样才能更多幸福感呢?平淡是真知足常乐都可以算得方法,只是这么说还不够理性层次,尤其具体人遇到具体问题,他会认为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那不站着说话又能怎样?感觉不到幸福情绪失落,可能招致更多不幸,调整感觉乐观豁达,许多问题也许不难解决,有人觉得这是命运,那其实只是情绪影响。很多时候人需要乐观一些,有时甚至需要点啊Q精神,我们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上帝偏爱谁就多咬去一点,所谓“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挫折未必就是坏事,那可能还是上帝偏爱。
  基于现实社会不够公平,这种调整不但需要而且必须,否则除了在上的统治阶层,其他人又以什么心态才能活下去呢?当然,幸福实实在在是一种比较状态,社会形式下这种比较无法避免,幸福只靠调整感觉有点自欺欺人,但作为个体必须面对现实。调整感觉同时还应该努力提高自身,这就是我说的“进一步求结果,退一步找感觉”了。“进一步求结果”不难理解,那什么是“退一步找感觉”呢?退一步找感觉是在感觉上要自己和自己比较,要多比较比自己生存状况差一些的人,保持“进一步求结果”的努力,这“退一步找感觉”并不消极,反而是获得幸福感的必要手段。
  人之为人的根本在于知性超越自身,贪得无厌只是动物本能层次,一个人欲望永不满足会是什么结果?知进不知退别说有多凶险,起码是很难找到幸福感觉。自己和自己比较,只要生存状况在不断改善,越来越好还不该幸福吗?比较比自身差一些的,还可以只基于自身优势方面,不同人有不同的幸福标的,比如官员在政绩,商人在财富,学者在成就……普通人没什么优势,都可以比健康、比平安,总之优势比较可以使每个人都拥有幸福理由,并且这种感觉实实在在。这样做在感觉层面上增加了社会处中阶层的比重,理性引导可以提高社会普遍幸福指数。
  分析幸福个人离不开幸福家庭,因为严格意义上,夫妻一体才能实现人格统一,而夫妻正是家庭的主体。一个人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家庭幸福才有资格讨论幸福,事实上家庭介于个体和社会之间,它既是社会最小细胞,也是人格个体,因此建设幸福家庭的意义尤其重要。两个方面必须处理好:一是比较趋同的幸福观,二是把握好沟通这个法宝。这两方面既体现出夫妻一体人格统一,也构成幸福社会的基础。建设幸福组织或幸福社会,尽管形式更为复杂,这两个基本状态不变。建设幸福组织、幸福社会,从建设幸福家庭起步,这个基础极为重要。
  “幸福”现在正成为现代社会的关键词,世界各国从黎民百姓到国家政要,无不在关注幸福、探讨幸福、诠释幸福、追求幸福。“提升国民幸福感”,也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的核心目标之一。中国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老百姓已基本上实现了温饱,建设幸福社会具备了基本条件。不过社会现状并不乐观,改革开放加快了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但精神文明发展远远落后于物质文明,一部分人确实有钱了,但又“穷”得只剩下钱了!更多人还没有多少钱,比较环境下也变得只认钱了。金钱崇拜精神空虚,很多人在权钱利诱下贪污腐败、道德沦丧……古语“乍富不知新受用”,或者这也是发展难以避免的阵痛!
  现实社会太多人只认权和钱,没有权,没有钱,不管你是谁都什么全不是,有权或者有钱,又不管什么来路都被巴结逢迎,“笑贫不笑娼”这句话,曾被很多人鄙夷,可现在谁又能说这不是现实写真?发展造成一些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出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建设幸福社会的提出就意义重大,这对于深化改革改变现状功莫大焉!不过建设幸福社会的任务还任重道远,要落到实处也不容易,只想要民众调整心态去接受现实不行,这里一定要明白换位易理。对民众自身而言,调整心态更多感受幸福理所当然,但站在社会政体立场上,只要求民众就成为欺骗了。
  政治层面要真正建设幸福社会,更多应该从客观实际上考虑,调整感觉的精神引导只能作为辅助。关于建设幸福社会的一般原则方法,我在前面已经作了一些基本分析,这些都是一个现代文明民主社会必须做到的。人格平等、司法公正、社会公平……这些方面我们具体应该怎样改进?现实严重的“官本位”和巨大的贫富差距如果不得改善,建设幸福社会事实上就等于空谈。
  强化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也很重要,在只认权钱的社会状况下,让社会组织那些既得利益的领导者们让利下层,以提高社会普遍幸福指数,无异与虎谋皮,那是不可能实现的,说也不过是忽悠。《周易》讲“损上益下是为益,损下益上是为损”,益安天下,损招灾祸,这不过是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自上而下建设幸福社会、幸福组织、幸福家庭、幸福个人果能落到实处,社会将会更加和谐稳定,民富国强天朝大邦,如此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衷心希望这一天为期不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