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药补不如食补,补液不如补粥

 阿居书馆 2012-11-25

阿居书馆欢迎你!

【药补不如食补,补液不如补粥】

药补不如食补,补液不如补粥
    本人有胆囊结石的病史,急诊科及外科医师都认定这一次是石头阻了胆总管引发的胆源性胰腺炎,但做TCT检查,发现该处没有结石,胆管及胰管也没有扩张,凭我的诊断知识,我知道,即便是胆石引起,那胆石也已排出胆管,目前是没有阻塞的征象的。
    其间,第三天晚上,急诊科主任查房,她看了我的病历,批评了下级医生,说胰腺炎这么严重的外科疾病为什么还留在这里,要我立即转到消化科或外科病房去。我肯定不去啦,因为我已经明显好了很多,吃得香得很呢。
    她说服不了我,只好看看医疗上有什么不完善的,一看还真发现了问题。
    众所周知,按照常规的做法,急性胰腺炎患者是不能吃东西的,而且还要插胃管抽胃液,这完全是西医的一套思维方式。她说:  “禁食病人,补液这么少,不行的。”
    “你这么高大,不吃不喝,才补这么一点肯定是不够的”,主任的话让我很高兴。其实,我一点也不高大,只是因为她自己不怎么高大,看我还像那么回事。
    我告诉她,我一直照吃照喝。她不相信,更有点吃惊。她以权威的口气说:  “不能再吃了,马上禁食,我给你补上;而且,一定要补充钾离子。”当时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我肯定是不会再吃了,但主任是一定要给我补的,一开口就是1500毫升,那可是三大瓶啊。
    我一听,也吓着了。好在大家都是同事,跟她讨价还价;我是病人,她是负责医治我的主任医师,当然由不得我,最后达成的结果是,补液量减半,改成了一瓶大、一瓶小,也就是750毫升;主任最后坚持补钾是不能免的。
    打吊针补过钾的人都知道,补钾是不能快的,只能在每分钟40滴以下,稍快些,被注射的静脉就会痛,因此,补钾500毫升+250毫升一共吊了四个小时,一只手被扎了针不能动躺在床上,比我上一个夜班还要累。我本来都还不错的精神和体力反而变差了。第二天,我坚决停了。
    补液不如补粥。吃进去的食物总是比静脉补充的更有能量,也更有营养。生了病,如果能吃进去,就尽量吃,不要靠医生补液。人体是一部精密复杂的机器,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需要什么,会通过口味传达出来。而临床医生只能靠观察,根据常用的经验来判断,再准确也不如机体本身发出的信号。
    因为我得的是急性胰腺炎,当然有外科医师来会诊,来会诊的秦博士说这胰腺炎是胆结石引起的,劝我立即做胆囊手术,把胆囊切了就好了。
    我开玩笑地回答说:  “你们外科医师就像杀猪佬,喜欢'磨刀霍霍向肥猪’;您看看我还不肥,等我养肥再说吧。”等他走后,我转身就跟朋友说:  “我养肥了也不会主动去找他的,谁也没听说过,哪头猪养肥了会主动去找屠夫:屠夫先生,我养得差不多了,劳驾您给我来一刀吧。”
    人自然不会比猪还笨,当然也不会主动去找外科医师给自己来一刀,往往都是迫不得已才去上手术台的。
    秦博士知道我患胰腺炎还一直在吃东西,吓得正色道:  “不能吃呀,绝对不能吃!必须禁食至少七天以上,我们有个病人禁食了六天,一吃东西病又发作了。”
    To eat or not to eat?外科博士的话也着实让我犹豫了一下。吃还是不吃,真成了一个堂吉诃德式的问题,让人困惑,无所适从。

温阳派,火神的传说

    中医的学派很多,各种学说均有成名的大家,本人主张温而不烤,但偏偏有与此相左的医家早已“烤”出大名,被尊称为“火神派”。
    清代,川省名医辈出,但能卓然成家、著书立说以传世的,实为少见。直至晚清,成都医林中才出了个郑钦安。他长期致力于《伤寒论》-研究,善用经方治病。尤其是善用大剂量姜(生姜、干姜)、桂(桂枝、肉桂)、附(生附子、熟附子)等本辛大热药救人于危而名震一时,被人们尊称为“火神”。由于年代久远,一般人对他的生平事迹、医学贡献,都不大了解。但我国中医学界,却根据他对祖国医学的贡献,推崇他为近代具有代表性的伤寒学家,肯定了他在医学史上的地位。
    其根基属于温病学派,在江浙兴起,影响遍及全国,病家皆喜服清凉滋阴药昧,而恶辛温扶阳之品。故银翘、桑菊、六味盛行,而四逆、姜桂、白通则多摒弃而不用。
    前述用超量附子温阳的做法应该是“火神派”的延续。中医阴阳学说在功能上存在着“阳主阴从”的关系,即以阳为主导。无论对小儿还是成年人,通过温阳的方法,对于很多疾病确实有一定的疗效。
    清代吴瑭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俗传儿科为纯阳辨》中提出:  “古称小儿纯阳,此丹灶家言,谓其未曾破身耳,非盛阳之谓。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认为男子16~24岁、女子14~21岁,才能“阴气长而阳亦充”,在此之前,阴、阳都处于稚嫩不足状态。吴瑭的这一观点已经成为儿科学术界的共识。
    乳母应注意自身调摄,勿以冷气伤及小儿.小儿饮食“吃热、吃软、吃少则不病,吃冷、吃硬、吃多则生病”;养子有十法,其中包括“要背暖”、“要肚暖”、“要足暖”、“脾胃要温”等(《小儿病源方论*养子真诀》),这些都是固护脾肾、防止阳气受戕的具体措施。
    这在成年人也不例外,阳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温阳的方法,其主要功效也是“扶正气”,近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除了上述的“火神派”,在农村,老人家几乎都知道,淋雨着凉了,喝碗热姜汤是温阳祛寒的有效方法。对于体质虚弱的病人,干姜也具有很好的温阳滋补功效。
    N年前,本人受凉感冒后总是咳嗽不止,尤其是晚上,在中医学上属于寒咳,打吊针,吃药都不见效果。某天,家里煲了猪肚汤,在放姜的时候,竟然放多了,等于放了加倍量的姜,那汤喝起来,还带点辣味,又舍不得倒了,就喝下去,结果第二天就止咳了。
    自此才明白,姜原来是很有效的温阳祛寒药。因此,每当有类似的病例,依法行之,竟有奇效。比如,有一病人喜欢晚上睡前吃水果,咳嗽总是治不好,吃的什么枇杷露糖浆之类越吃越咳,因为那是带寒性的药。告诉他改用生姜,一吃就好了。
    温阳的方法和药物很多,也不一定要用很大的量;只要用得适当,很小量的温性药物也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文章来自: 家有妙招(www.jiayoumiaozhao.com)

阿居书馆欢迎你!

点击进入阿居书馆首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