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态养生诠论》连载9——刘长喜

 桃花背 2012-11-26

《生态养生诠论》连载9



慢性病的发生、发展一般有从正常健康人→ 低危人群→ 高危人群(亚临床状态)→ 疾病→ 并发症的自然规律。从任何一个阶段实施干预,都将产生明显的健康效果,干预越早,效果越好。

1.生活方式管理

生活方式与人们的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这一点无论是对已被医生诊断为“病人”的人还是对健康的人来说,都是“真理”。国内外关于生活方式影响或改变人们健康状况的研究已有很多。研究结果发现,即使对于那些正在服用降压和降胆固醇药物的男性来说,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能明显降低他们患心脏疾病的风险。这项研究从1986年开始,对43000名40~75岁,没有糖尿病、心脏病和其他慢性疾病的男性进行跟踪调查,每年对他们进行两次问卷调查,然后根据长期积累的数据找出生活习惯与心脏疾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正在服药的中年男性,如果饮食合理、不吸烟、适量饮酒、保持健康体重和定期运动,他们患心脏疾病的风险将降低57%;尚不需要服用降压药或降胆固醇药物的男性,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将患心脏疾病的风险降低87%;仅不吸烟一项就能降低50%的患病风险。如果健康生活方式包括所有五项内容(饮食合理、不吸烟、适量饮酒、保持健康体重和定期运动),男性患心脏疾病的风险指数最低。

研究同时发现,即使被调查者从前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生活方式改变后所带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越早越好,它的作用不可能被药物或其他所替代,早一天行动早一天受益。改变生活方式没有来不及之说,即使到了中年甚至晚年开始健康的生活方式,也都能从中获得莫大的益处。

(1)生活方式管理的概念:从卫生服务的角度来说,生活方式管理是指以个人或自我为核心的卫生保健活动。该定义强调个人选择行为方式的重要性,因为后者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生活方式管理通过健康促进技术,比如行为纠正和健康教育,来引导人们远离不良行为,减少健康危险因素对健康的损害,预防疾病,增进健康。

根据我国居民目前的健康状况,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流行病学原因分析结果,针对国人生活方式管理的重点是平衡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衡。

(2)生活方式管理的特点:一是以个体为中心,强调个体的健康责任和作用。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纯属个人的意愿或行为,但我们可以告知人们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有利于健康,是应该坚持的,比如不应吸烟,如果已经吸烟应该戒烟;不应挑食、偏食而应平衡饮食等等。我们也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和渠道帮助人们做出决策,比如提供条件供大家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的体验,指导人们掌握改善生活方式的技巧等等,但这一切都不能替代个人做出选择何种生活方式的决策,即使一时替代性地做出,也很难长久坚持。

二是以预防为主,有效整合三级预防。预防是生活方式管理的核心,其含义不仅仅是预防疾病的发生,还在于逆转或延缓疾病的发展历程(如果疾病已不可避免的话)。因此,旨在控制健康危险因素,将疾病控制在尚未发生之时的一级预防;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而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的二级预防;以及防止伤残,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的三级预防,在生活方式管理中都很重要,其中尤以一级预防最为重要。针对个体和群体的特点,有效地整合三级预防,而非支离破碎地采用三个级别的预防措施,是生活方式管理的真谛。

三是通常与其他健康管理策略联合进行。与许多医疗措施需要付出高昂费用为代价相反,预防措施通常是便宜而有效的,它们要么节约了更多的成本,要么收获了更多的边际效益。根据循证医学的研究结果,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经确定乳腺癌、宫颈癌、直肠癌、心脏病、老人肺炎、与骑自行车有关的头部伤害、低出生体重、乙肝、结核等19种疾病或伤害是具有较好成本效果的预防领域,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疫苗的应用,如在麻疹预防上花费一美元的疫苗可以节省11.9美元可能发生的医疗费用。

(3)健康行为改变的方法:生活方式管理可以说是其他群体健康管理策略的基础成分。生活方式的干预技术在生活方式管理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在实践中,四种主要方法常用于促进人们改变生活方式。

①教育:传递知识,确立态度,改变行为。

②激励:通过正面强化、反面强化、反馈促进、惩罚等措施进行行为矫正。

③训练:通过一系列的参与式训练与体验,培训个体掌握行为矫正的技术。

④营销:利用社会营销的技术推广健康行为,营造健康的大环境,促进个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

单独应用或联合应用这些技术,可以帮助人们朝着有利于健康的方向改变生活方式。

实践证明,行为改变绝非易事,形成习惯并终生坚持是健康行为改变的终极目标。在此过程中,亲朋好友、社区指导等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非常重要,可以在传播信息、采取行动方面提供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在实际应用中,生活方式管理可以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出现,也可以融入到健康管理的其他策略中去。例如,生活方式管理可以纳入疾病管理项目中,用于减少疾病的发生率,或降低疾病的损害;可以在需求管理项目中出现,帮助人们更好地选择食物,提醒人们进行预防性的医学检查等。不管应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和技术,生活方式管理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即通过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疾病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或伤害的发生。

2.需求管理

(1)需求管理的概念:健康管理所采用的另一个常用策略是需求管理。需求管理包括自我保健服务和人群就诊分流服务,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使用医疗服务和管理自己的小病。这一管理策略基于这样一个理念:“如果人们在和自己有关的医疗保健决策中扮演积极作用,服务效果会更好”这样一个理念。通过提供一些工具,比如小病自助决策支持系统和行为支持,个人可以更好地利用医疗保健服务,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利用正确的服务类型。

需求管理实质上是通过帮助健康消费者维护自身健康和寻求恰当的卫生服务,控制卫生成本,促进卫生服务的合理利用。需求管理的目标是减少昂贵的、临床并非必需的医疗服务,同时改善人群的健康状况。需求管理常用的手段包括:寻找手术的替代疗法、帮助病人减少特定的危险因素并采纳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自我保健或干预等。

(2)影响需求管理的主要因素:四种因素影响人们的卫生服务消费需求。

①患病率:患病率可以影响卫生服务需求,因为它反映了人群中疾病的发生水平。但这并不表明患病率与服务利用率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相当多的疾病是可以预防的。

②感知到的需要:个人感知到的卫生服务需要是影响卫生服务利用的最重要的因素,它反映了个人对疾病重要性的看法,以及是否需要寻求卫生服务来处理该疾病。有很多因素影响着人们感知到的需要,主要包括:个人关于疾病危险和卫生服务益处的知识、个人感知到的推荐疗法的疗效、个人评估疾病问题的能力,个人感知到的疾病的严重性、个人独立处理疾病问题的能力、以及个人对自己处理好疾病问题的信心等。

③病人偏好:病人偏好的概念强调病人在决定其医疗保健措施时的重要作用。与医生一道,病人对选择何种治疗方法负责,医生的职责是帮病人了解这种治疗的益处和风险。关于病人教育水平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病人被充分告知了治疗方法的利弊,病人就会选择那些创伤低、风险低、更便宜的治疗手段,甚至在医生给他们提供别的选择时也如此。

④健康因素以外的动机:事实表明,一些健康因素以外的因素,如个人请病假的能力、残疾补贴、疾病补助等都能影响人们寻求医疗保健的决定。保险中的自付比例也是影响卫生服务利用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3)需求预测方法与技术:目前已有多种方法和技术用于预测谁将是卫生服务的利用者。归纳起来这些方法主要有:

①以问卷为基础的健康评估:以健康和疾病风险评估为代表,通过综合性的问卷和一定的评估技术,预测在未来的一定时间内个人的患病风险,以及谁将是卫生服务的主要消费者。

②以医疗卫生花费为基础的评估:该方法是通过分析已发生的医疗卫生费用,预测未来的医疗花费。与问卷法不同,医疗花费数据是已经客观存在的,不会出现个人自报数据对预测结果的影响。

(4)需求管理的主要工具与实施策略:需求管理通常通过一系列的服务手段和工具,去影响和指导人们的卫生保健需求。常见的方法有:24小时电话就诊分流服务、转诊服务、基于互联网的卫生信息数据库、健康课堂、服务预约等。有的时候,需求管理还会以“守门人”的面目出现在疾病管理项目中。

3.疾病管理

疾病管理是健康管理的又一主要策略,其历史发展较长。美国疾病管理协会(Disease Management Association of America, DMAA)对疾病管理的定义是:“疾病管理是一个协调医疗保健干预和与病人沟通的系统,它强调病人自我保健的重要性。疾病管理支撑医患关系和保健计划,强调运用循证医学和增强个人能力的策略来预防疾病的恶化,它以持续性地改善个体或群体健康为基准来评估临床、人文和经济方面的效果。”

该协会进一步表示,疾病管理必须包含“人群识别、循证医学的指导、医生与服务提供者协调运作、病人自我管理教育、过程与结果的预测和管理,以及定期的报告和反馈”。

由此可以看出,疾病管理具有以下3个主要特点。

第一,目标人群是患有特定疾病的个体。如糖尿病管理项目的管理对象为已诊断患有1型或2型糖尿病的病人。

第二,不以单个病例和(或)其单次就诊事件为中心,而关注个体或群体连续性的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这也是疾病管理与传统的单个病例管理的区别。

第三,医疗卫生服务及干预措施的综合协调至关重要。疾病本身使得疾病管理关注健康状况的持续性改善过程,而大多数国家卫生服务系统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使得协调来自于多个服务提供者的医疗卫生服务与干预措施的一致性与有效性特别艰难。然而,正因为协调困难,也显示了疾病管理协调的重要性。

健康管理的基本策略尚包括灾难性伤病管理、残疾管理以及综合的群体健康管理等内容。

 

(五)生态养生是在祖国传统养生文化指导下的健康管理

生态养生学的核心是祖国传统养生文化,其重要依据是现代医学、现代营养学、社会医学、健康教育学、全科医学以及自我保健科学等的最新理论和成就。祖国传统养生文化包含儒、释、道以及医家等众多思想和不同流派的养生术,有的已经在五千年的社会实践中得以充分证明,被广泛认同,现代科学研究也证明其具有非常好的养生保健效果、现代科学基础扎实,只要遵循其规律,就一定能起到很好的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和开发机体潜能的作用。这些养生方法是符合生态养生的技术要求,与生物-心理-生态环境医学模式下的健康概念的内涵相一致,并且利于推广和普及。还有一些养生术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缺乏现代科学的实验基础,循证医学的根据不充足,这就不符合生态养生的理论与实践要求。

从上述意义上讲,在西方仅仅具有30多年的健康管理理论与实践,虽然在促进人类健康、提高生产力、降低医疗诊治费用等方面取得了惊人的业绩,但是是否与我国的国情和我国居民的健康需求相适应尚有待于考证。而在祖国传统养生文化指导下的健康管理,既具有我国传统生活方式和习俗特点,又不失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精华,并兼收并蓄了西方十分盛行的健康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成功经验,是最能满足当下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保障系统尚不健全,经济发展不均衡,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人健康需求的全新养生理论和方法。生态养生技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必将为提高我国居民的健康状况发挥积极的作用,一定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健康中国、和谐中国做出巨大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