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龙山上的历史足音

 VV美丽人生正无限VV 2012-11-27

云龙山上的历史足音

  (2012-11-26 14:07:14)

云龙山上的历史足音
    云龙山自国庆开始敞园接待八方来客,人群便熙来攘往,改变了生活方式,人与山水变得亲近。云龙山北门是三门牌坊,山路一侧是一块巨石,上有明代万历年间兵备右参政莫与齐书丹云龙山石刻,每字高1米,为万历十四年旧物。莫与齐是明隆庆五年(1571)进士,历任山东东昌府知府、山东按察司副使、布政司右参政等职。任布政司右参政,分守徐州兵备道,因此在徐州云龙山、戏马台上都留有盈尺字迹。布政司右参政任上,莫与齐治水开河,开凿弘济河,客死工所,以身殉职。年不足40。云龙山上的历史足音    云龙山上有不少亭阁,皆有名匾。此方亭为利济亭。苏轼题字,位于北山坡下。北宋熙宁十年(1077)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三月,文豪苏轼任徐州知州达一年零十一个月。苏轼知徐州年值40,正如林语堂所说:像苏东坡这样的天才,真正的生命是从40岁才开始。在徐州期间,留下不少佳话。苏轼诗云:“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云龙山上的历史足音

    于右任血书:中原血垒。是为纪念徐州各界抗战的烈士而立。云龙山上的历史足音

    铁路员工抗战烈士纪念碑建于民国三十六年五月。
云龙山上的历史足音
    市保碑。
云龙山上的历史足音
    铁路员工抗战烈士纪念碑是三面体的尖碑,全由生铁制成。时津浦铁路管理局局长陈瞬肼题名为“津浦铁路抗战殉难员工纪念碑”。
云龙山上的历史足音
    铁路员工抗战烈士纪念碑记。在八年抗战中,有186名津浦铁路员工壮烈殉职。
云龙山上的历史足音

    1937年底,日本侵略军逼近徐州。根据津浦铁路管理局的指示,徐州机务段段长程贵组织了两批大撤退,将机械设备、器材等装在篷车上,铁路员工及家属乘坐宿营车,由郑州经陇海线南撤。日军追至,程贵等人遭到日军围杀,惨不忍睹。最后只剩程贵一人由公路步行逃至贵阳。
    1947年5月,在时任津浦铁路管理局浦兖机务段徐州办事处处长程贵的主持下,由徐州机务段承办,在云龙山北麓筑一六角亭,中立三角碑,记述了南撤经过,并列录殉难员工186人姓名。在殉难员工中,既有徐州机务段的员工,也有济南及浦口机务段的员工。正是天地有正气,日月昭忠魂,巍巍兮民族之脊梁。
云龙山上的历史足音
     喜雨亭,苏轼笔墨。 来自于苏轼的散文《喜雨亭记》。
云龙山上的历史足音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云龙山上的历史足音
    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第五师参谋长佘錡义烈士之墓,张爱萍题字。

    佘锜义烈士是淮海战役中我军牺牲的最高军官。淮海战役打响后,他不留师部,仍随他兼任团长的14团开赴最前线,最后牺牲在睢宁县附近的马山战场上。在马山战斗中,佘团长带着一个警卫员和四通讯员从正面抢先占领山头,他刚把望远镜拿开看表时,突然一梭子弹扫来,三个通讯员当场牺牲。佘团长背部、腿部受伤,头部仅存上额与下巴。警卫员和幸存的通讯员张成根,从马山战场上把背下来,因战斗紧张,只好到一个村子找个地方临时把他掩埋。1948年12月1日徐州解放,张震同志安排将佘锜义移葬在现在的云龙山东麓。云龙山上的历史足音    怀古亭。民国期间铜山代理民政长官王少华召集徐州商人,出资建造此亭,原名醉亭,意欲让文人隐士在此聚会饮酒。1952年10月29日,毛泽东主席前来视察,在醉亭里留影。为纪念毛主席登临,后人将此亭改名为怀古亭。

云龙山上的历史足音

    姜公亭。这是后人为纪念清康熙年间徐州知州姜焯而修建。
云龙山上的历史足音
    姜焯在徐理政期间主持兴建大士岩、创建尊经阁、重修学宫,对徐儒学佛学颇有贡献,后人建亭以存纪念。云龙山上的历史足音    张山人旧址山门。张山人指宋神宗年间的文人隐士张天骥,苏轼在徐州期间,与其结为好友。正因如此,张天骥得以留名至今。云龙山上的历史足音    左为大士岩,右为谊亭。大士岩是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徐州知州姜焯创建,现为一尼姑庵。谊亭已有百年历史,旨在纪念苏东坡与云龙山人张天骥之间的友谊,“谊亭”二字为苏轼书体。云龙山上的历史足音    放鹤亭。始建于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为张天骥所建。亭南北长11.95米,东西深4.95米,歇山飞檐,古朴幽雅。张山人养了两只仙鹤,每天清晨在此亭放飞仙鹤,亭因此得名。元丰元年秋,苏轼写了《放鹤亭记》,除描绘了云龙山变幻莫测的迷人景色外,还称赞了张山人的隐居生活,塑造了一个超凡出群的隐士形象。此文被选入《古文观止》。云龙山上的历史足音    市保碑。云龙山上的历史足音    放鹤亭背面,檐枋已变形,成危房。云龙山上的历史足音    饮鹤泉。云龙山上的历史足音

    饮鹤泉上的刻字。

云龙山上的历史足音

    饮鹤泉原名石佛井,井深25.74米,井的直径上部1.2米,下部2米,系穿凿岩石而成,全国罕见。据推测此井与兴化寺的北魏石佛同一时代凿成,距今约有1600年。北宋初年,因井靠近放鹤亭而将其更名为饮鹤泉。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户部分司主事张璇疏浚后立碑于井南。

    饮鹤泉以其井深、水质甘美而闻名远近,被古人称为“惠泉”。苏轼曾以诗赞:“闻道君家好井水,归轩乞得满瓶归。”云龙山上的历史足音    李白题字:壮观。云龙山上的历史足音    御碑亭。位于云龙山一节山平台,清乾隆帝历史上多次来徐,在云龙山多次留有诗、联、文等刻石,其中以现存于云龙山碑廊的《放鹤亭记》最为著名。后人为纪念圣迹,建御碑亭以资铭记。云龙山上的历史足音

       御碑亭上的线刻画像。云龙山上的历史足音

    御碑亭立面。
云龙山上的历史足音 

     云龙山碑,后面为招鹤亭,砖柱。云龙山上的历史足音

    云龙山碑侧面。
云龙山上的历史足音
    云龙山碑廊,市级文保单位。
云龙山上的历史足音
    印心书屋。道光帝御笔,为巡抚、两江总督陶澍所建,陶澍为显耀,在江苏多处景点都刻有这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