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这样生活,那样工作?

 yagi1 2012-12-07

撰文者:查尔斯.杜希格

 



今早醒来,你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匆忙进浴室冲澡、检查电子邮件、还是在厨房随手抓了个面包填肚子?你绑鞋带时,先绑左脚还是右脚?会走哪一条路开车上班?到了办公室,先处理电子邮件、和同事闲话家常、还是直接打理正事?下班回到家,你会换上运动鞋出去跑步吗?还是喝着酒,边看电视边吃晚餐?

「我们这辈子所作所为均已定型,一切不过是习惯之总和。」-美国心理学之父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我们每天下的决定看似深思熟虑,其实不然,而是因为习惯。虽然每个单一习惯的重要性微乎其微,诸如上馆子会点什么菜、多久运动一次、组织思绪的方式、工作程序等等,但是时日一久,这些习惯对我们的健康、工作效率、财务状况、人生幸福都有极大的影响。2006年杜克大学一位研究员发表了一篇论文,发现人们每天的活动中,逾40%是习惯使然,而非来自决定。

威廉.詹姆斯花了大半辈子了解习惯为何存在,除了他,从希腊哲人亚里斯多德乃至脱口秀天后欧普拉等等,也都非常看重习惯的影响力。不过直到近二十年,科学家与市调专家才真正开始了解习惯如何运作,以及更重要的是,习惯如何改变。

严格而言,习惯的定义为:刻意或深思后而做了选择,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不再思考却仍继续、往往每天都在做的行为。一开始,我们会动脑决定自己该吃多少,在办公室该专心做什么,该多久去小酌一次,或什么时候该去慢跑。不过一阵子之后,我们不再深思,也不再选择,一切变成自动自发。这是我们神经系统的自然反应。若能了解前因后果,就能随心所欲、照自己选择的方式,重新培养新的习惯与模式。

习惯所涉及的神经学与心理学,以及行为模式对我们生活、社会和组织的影响,这十年大家认知突飞猛进,绝非五十年前所能相比。我们现在清楚知道习惯为什么出现、习惯改变的方式以及背后的原理与机制。我们知道怎么拆解习惯、重组以符合我们所需。我们了解怎么样可以让人减少食量、增加运动次数、提高工作效率、过更健康的生活。改变习惯不见得有速效,也不见得轻松容易。不过改变习惯绝对可行,而今我们知道怎么办到。

美国泳将菲尔普斯 胜利的关键在于建立正确的习惯

2008年奥运会游泳赛中,独揽八金的美国飞鱼菲尔普斯(Michael Phelps)七岁开始游泳,藉此消耗过剩的精力。他因为精力旺盛,让母亲与老师头疼不已。当地游泳教练鲍伯.波曼(Bob Bowman)看到菲尔普斯修长的上半身、大手、偏短的双腿(可减少在水中的阻力),一眼就认定他是个冠军选手。

波曼深信,泳将求胜的关键在于建立正确的惯性行为。他清楚菲尔普斯有泳将称羡的一流体型,不过能够挤进奥运赛事的选手,各个都有无法挑剔的体格与肌肉组织。波曼之所以能让菲尔普斯优于其他对手,习惯是最大功臣。

拜习惯之赐,菲尔普斯成了泳池里心智的巨人。波曼无须控制爱徒各层面的生活,只要针对若干习惯进行重点训练,这些习惯无关游泳,却与培养正确心态息息相关。他设计了一套练习操,协助菲尔普斯在赛前保持冷静与专注,找出略高人一等的优势,毕竟在运动场上,输赢只是毫秒之差。

菲尔普斯十多岁时,每次练习结束,波曼要求他回家后要「观看录像带,睡前看一次,醒时看一次」。

录像带并非指真的影带,而是用心在脑中显现完美比赛的模样。每晚睡前以及每早睁开眼,菲尔普斯想象自己从泳池跳台一跃而下,在泳池里以慢速、十全十美的泳姿前进。他想象划动手臂的姿势、泳池四周的墙壁、转弯、终点线、身后的水涡、嘴唇浮出水面时喷溅的水滴、结束时摘掉泳帽的感觉。整个过程他躺在床上,闭上双眼,「观看」整个比赛、细查每个细节,一遍又一遍,直到牢记每个细节。

实际在泳池练习时,波曼命令菲尔普斯游出比赛的速度。他大叫:「播放录像带!」菲尔普斯尽最大之力,奋泳向前。整个过程几乎给人反高潮的感觉(因为胜券在握)。菲尔普斯在脑海演练多次,实际下水时,早将所有细节倒背如流。这招成功奏效,他越游越快,最后波曼只须在赛前对菲尔普斯耳语「备妥录像带」,菲尔普斯就会定下心,击溃所有好手。

波曼在菲尔普斯的生活里建立数个核心惯性行为后,包括饮食、练习时间表、伸展操、睡眠等等其他习惯,似乎全都自动就定位。这些习惯何以如此有效?

波曼说:「我们发现最佳办法就是专心于微不足道的成功时刻,然后将它变成心灵扳机与惯性行为。每次赛前,我们会进行一系列的活动,目的是帮麦可建立胜利感。」

「若你问麦可,赛前他脑袋都想些什么,他会说,没想什么。其实这并非事实,更正确地说,应该是习惯接管了一切。比赛登场时,他已经完成了当天一半的计划,每一步都高奏凯歌。拉筋伸展完全照计划进行,暖身泳跟视像如出一辙,耳机播的也全是预录音乐。实际比赛不过是当天惯性模式的活动之一,除了胜利,还是胜利。赢得比赛是自然而然、预料中的结果。」

改造习惯的四大步骤

改变习惯的方法并没有单一公式,而有成千上万种。因此,本篇文章无法提供单一处方,而希望给大家一个方法架构,让大家了解习惯如何作用,进而了解或许可以利用哪些方法来改变。

有些习惯很好分析也很好影响,有些就比较复杂也比较难改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另外还有一些习惯则需要不断的努力,不会有完全大功告成的一天。不过那不代表人不能改变。改变可能不会马上发生,而且有的时候并不容易,但只要投入时间与心力,几乎所有的习惯都可以重新改造。

步骤一:找出惯性行为

每种习惯都有一种简单的核心神经循环。这个循环分为三部分:提示、惯性行为与奖励。

想了解自己的习惯,就必须先找出你的循环要素。一旦诊断出某个特定行为的习惯回路后,就可以找出办法,用新的惯性行为来取代原本的坏习惯。

举例来说,假设你有一个坏习惯,每天下午都会跑到咖啡厅买一块巧克力脆片饼干。假设这个习惯会让你胖了三点多公斤,现在你试着让自己戒掉这个习惯,甚至在计算机上贴了一张「不准再吃饼干」的便利贴。

但每天到了下午,你都假装没看到那张便利贴,还是起身走向咖啡馆买了一块饼干,而且站在收款机附近和同事聊天的时候,顺便就把那块饼干吃下肚。一开始那感觉很棒,然后你开始有罪恶感。你跟自己保证,明天,明天我一定会努力克制自己。明天我就改掉这个习惯。

但明天习惯再度获胜。

你要怎么样才能诊断然后改变这个习惯?答案是找出习惯回路。第一步要先找出你的惯性行为。在这个饼干的例子里(以及大部分的习惯),惯性行为是最明显的部分,也就是你想要改变的行为。

你的惯性行为是你会在下午的时候离开桌子,走到咖啡店买一片巧克力脆片饼干,接着你会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把饼干吃掉。所以你可以这样画你的循环:

 

 

接下来则是答案比较不明显的问题:这个惯性行为的「提示」是什么?是飢饿感?是无聊?是血糖低?还是你在做下一件事之前,需要先休息一下?

另外奖励是什么?是饼干本身?是可以改变一下环境?是短暂的休息?是与同事社交?还是吃下一堆糖后精神可以得到提振?

要找出答案,你必须做一点小小的实验。

步骤二:做实验找出奖励

奖励强大的原因在于它们可以满足渴求,然而我们常常没有意识到有哪些渴求驱使着我们的行为。大部分的渴求都是这个样子:事后回想的时候很明显,但摆在眼前就是看不到。

如果要找出是什么渴求在驱使特定行为,可以分别试验不同的奖励。这可能会花你几天的时间,或是一个星期,或还要更久一点。在这段期间,你不需要觉得有压力做出任何真正的改变,只要想象自己是个处于资料搜集阶段的科学家就好。

在实验的第一天,当你很想走去咖啡馆买饼干,这个时候调整一下你的惯性行为,让它产生不同的奖励。举例来说,你不要跑去咖啡馆,而是到附近走一走,不要吃任何东西就回到桌前。第二天,则走到咖啡馆买一个甜甜圈或一条巧克力棒,然后回到桌前吃。接下来则尝试改成喝咖啡,再接下来则不要去咖啡馆,而是走到朋友的办公室,跟他们闲聊个几分钟,然后回到自己的桌前。

这下你知道我想说什么了吧。你用什么东西取代买饼干并不重要,重点是你要测试不同的假设,判定究竟是什么渴求驱使着你的惯性行为。你渴求的是饼干本身,还是你希望能够暂停工作,休息一下?

你尝试四、五种不同奖励的时候,可以用一个古老的技巧来找出模式:每次完成活动、回到桌前的时候,就在纸上写下三个你最先想到的事。这三件事可以是情绪,也可以是随机想到的事,或者你可以简单写下脑子里最先冒出来的前三个字就好。

接下来,计时15分钟,时间到了后问自己:还是很想吃饼干吗?

写下三件事有两层重要的原因。首先,那会强迫你短暂意识到自己在想什么,或是自己有什么感觉。此外,这可以帮助你事后回想当时在想什么。

为什么要设定15分钟的闹钟?因为这个试验的重点是判定你渴求什么奖励。如果吃完甜甜圈15分钟后,你仍然想要起身到咖啡馆,那么渴望糖分并不是引发习惯的动机。如果在同事桌边闲聊完后,你还是想吃饼干,那么与人接触的需求并不是驱使你行为的东西。

另一方面,如果和朋友聊完天之后,你就可以毫无困难让自己回去工作,那么你就找出奖励了。你的习惯想要满足的是短暂的娱乐与社交。实验不同的奖励,就可以找出自己究竟渴求什么。想要重塑习惯,这是最基本的。
      

 

 

  一旦找出惯性行为与奖励后,剩下的就是要找出提示。

步骤三:筛选提示

我们很难找出引发习惯的提示,是因为我们展现行为的时候,有太多信息在轰炸我们。问一问自己,你会每天在固定时间吃早餐,是因为你饿了?还是因为时钟指向七点三十分?或是因为你已经穿好衣服,习惯接下来要吃早餐?

要在噪声中找出提示,我们可以使用上述心理学家的方法:事先想好你要检查哪种行为类别来找出模式。很幸运的,科学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些帮助。实验显示,几乎所有的习惯提示都属于以下五种类别:

地点
时间
情绪状态
其他人
紧接在前的行为

因此,如果你想找出「去咖啡馆买巧克力碎片饼干」习惯的提示,那就写下五件与冲动出现时刻有关的事(以下是我试着诊断自己的习惯时,真的写下的笔记):

你人在何处?(坐在桌前)
那时是几点?(下午三点三十六分)
你当时的情绪状态?(感到无聊)
谁在旁边?(没有人)
冲动发生前的行为?(回电子邮件)

隔天:
你人在何处?(从复印机走回来)
那时是几点?(下午三点十八分)
你当时的情绪状态?(开心)
谁在旁边?(一起运动的朋友吉姆)
冲动发生前的行为?(影印)

第三天:
你人在何处?(会议室)
那时是几点?(下午三点四十一分)
你当时的情绪状态?(为手上的计划既疲倦又兴奋)
谁在旁边?(前来参与该次会议的编辑)
冲动发生前的行为?(会议就要开始了,我坐下)

这三天的记录让我清楚知道是什么提示触发了我的饼干习惯:我会在一天中的某个时间想要吃零食。我已经从步骤二,找出不是飢饿在驱使我的行为。我寻求的奖励是短暂的消遣,而我可以从和朋友聊天获得这方面的满足。另外,我现在知道这个习惯是在三点和四点间被触发。

 

 


        步骤四:订定计画

一旦找出自己的习惯回路,就可以开始改变这个行为。你可以替自己准备提示,并选择会奖励渴求的行为,把原本的习惯改成较好的惯性行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拟定一个计划。心理学把这种计划称为「实作意图」。

以我的「下午要吃饼干」习惯为例,利用上面的架构,我得知下午三点半左右是我的提示。我知道我的惯性行为是走到咖啡馆、买饼干,然后跟朋友聊天。透过实验,我得知我真正渴求的并不是饼干,而是短暂的休息与社交机会。

所以我订定以下计划:每天到了三点半的时候,我要走到朋友桌边聊天十分钟。

为了提醒自己,我设下三点半的闹钟。

这个计划并没有一下子就成功。有几天我因为太忙就忽略闹钟,然后又落入原本的习惯。有的时候找有空聊天的朋友似乎太麻烦了,弄块饼干比较简单,所以我输给冲动。但有遵循计划的时候(闹钟响起后,我强迫自己走到朋友桌边,然后聊了十分钟的天),我发现那天的工作情绪会比较好。我没去咖啡馆,我没吃饼干,我感觉很好。

最后我自动自发:闹钟响了后就找朋友,一天结束时,心中有微小但真实的成就感。几个星期后,我几乎再也不曾思考这个惯性行为。找不到人闲聊的时候,我就走到咖啡馆买杯茶,跟朋友一起共度午茶时光。

那一切发生在六个月前左右。之后我再也不需要闹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不需要了,但每天大约到了三点半的时候,我会不自觉地站起来,看看编辑室有没有人可以聊天,花个十分钟闲聊一下新闻,然后回到桌前,中间几乎没有经过任何思考,一切已经变成一个习惯。

 


        很显然,改变某些习惯会特别困难,但这个方法架构是个起点。有的时候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改变。有的时候则必须不断实验,还会不断失败,但一旦你了解习惯的作用方式,一旦诊断出提示、惯性行为、奖励后,你就有力量可以掌控习惯。

书名:为什么我们这样生活,那样工作?
作者:查尔斯.杜希格(Charles Duhigg
        查尔斯.杜希格

《纽约时报》得奖记者,二○○六年加入《纽约时报》,曾主笔或协助进行系列报导,包括检视企业如何试图占高龄美国人便宜的《黄金商机》(Golden Opportunities2007)、研究金融危机前因后果的《罪恶的代价》(The Reckoning2008),并以《毒水》(Toxic Waters2009)探讨美国水质污染恶化问题与执法者的回应。他近期特别追踪研究苹果公司。

杜希格得过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全国新闻(National Journalism)、乔治.波尔卡(George Polk)、杰洛德.罗布(Gerald Loeb)等单位颁发的新闻奖项,并曾入围普立兹奖二○○九年决选。他上过《美国生活》(This American Life)、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吉姆.莱勒新闻时间》(The NewsHour with Jim Lehrer)与《前线》(Frontline)等节目。

杜希格为耶鲁大学历史系学士、哈佛大学企管硕士。成为记者前在私募股权业工作,并在旧金山当过一天惊险的脚踏车快递员。杜希格先生会在几分钟内沾染上坏习惯,尤其是油炸食品。他和担任海洋生物学家的妻子以及两个儿子住在纽约布鲁克林区。儿子的习惯包括清晨五点醒来、晚餐时间乱扔食物,以及露出迷人的笑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