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嵇康也世俗且自私

 聽雨軒sjh 2012-12-08

嵇康也世俗且自私

嵇康是魏晋著名文学家、音乐家和思想家,作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在中华历史上已流芳千古。嵇康临死托孤已成历史佳话,但仔细琢磨,便会发现他并非超凡脱俗,相反却表现出很世俗和自私的一面;古人对临死托孤都非常谨慎,在这个关键时刻,他的举动及以此折射出的内心想法才真正体现了他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

嵇康本想出世实现他的济世抱负的。尽管魏晋时期,兴起的玄学热对传统的儒学思想有一定的冲击,但传统儒学所宣扬的“修身、治国、平天下”仍居于统治地位,而嵇康从小便钻研传统儒学,深受其熏陶。作为知识分子,寒窗数十载,理应凭着智慧兼济天下苍生,而出世无疑是造福百姓的最好选择;虽然“诗言志”,如果隐居山林之中,空以文字感叹百姓生活疾苦、寄托同情和抒发不满之志,对改善百姓的生活是毫无用处的,这是完全不切实际的举动和做法。他当初在曹魏时期极尽忠言,说明他内心深处是真切地期望实现远大抱负,在政治上成就一番作为的;只是当时政治局势动荡,日益衰败的魏王朝后来被司马氏所取代,他为了表示对魏王朝的忠心,无奈之下才选择退隐山林。

嵇康隐居只是为了保全名声。江山易主之后,嵇康肯定在心里曾犹豫不定,考量很久才做出后来的抉择。他心里很清楚他无外乎只有两个选择,继续忠于旧主和加入司马集团。他知道推翻司马集团重建曹魏已经几乎不可能,向世人和历史展示他忠心的途径只有不与司马集团合作,隐居山林便是很好的选择。同时他也明白树大招风的道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身为大名士的他又能逃到何处呢?何况他还并没有低调的归隐,还偶尔公开与司马集团唱反调,他必然能够预料到自己的下场,所幸未祸殃家族。他也想过加入司马家族后,凭着妻子的身份和自己的才能不仅能成就一番事业,还能衣食无忧地活着,有灵感的时候进行文学创作,闲暇之时随性弹奏《广陵散》,与天下名士和知己秉烛长谈,自己的孩子也会有更好的家庭环境······他也试图说服自己去这样做,经过日夜挣扎,即使已经身形憔悴枯槁如柴了,经过挣扎之后他仍未能说服自己。因为对他来说名声更重要,即使留下很多遗憾他也要名垂千古,这与他所提倡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全然相反。

嵇康尚老庄,应是崇道之人。而道虚无缥缈,老子和庄子都认为道是暗藏在世间万物其后却又无时无刻不控制其有序运行的规律,“无”是根本是本质,而“有”不过是表象;政治上应“无为而治”,对待事情也要“无为”即不过多干预,而应让它顺应自己的规律,才会得道。世间万物有生有灭,差别只在于存在世上的时间有长有短;曹魏已灭,侍奉新主才符合道才是顺应道。老庄说人之所以不得道,是因为人有所待,受俗世的名望和物质欲望等束缚而不能内心平静,一旦真正做到“无所待”,才会像至人一样遨游苍穹真正逍遥。而在作为隐士的嵇康心中,名望的地位高于死生等一切,可见他并没有得道,全然不见超凡脱俗,对于修道而言终究只是凡夫俗子。

临终托孤他本有很多人选,却惟独选择官居三品的山涛。他的哥哥嵇喜仕途也算顺利,且与他的关系很亲近,于情于理嵇喜都是最合适的人选。好友圈中,与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山涛和向秀关系较为密切,此外与吕巽、吕安兄弟均有交往。他因调和吕氏兄弟触怒司马昭才入狱,所以除了吕氏兄弟外,其他三人都是托孤合适的人选。阮籍和向秀反对司马家族虽没像嵇康那样激烈,但与司马集团也是貌合神离,他们两人在司马集团不会有太大作为,而唯独山涛官居三品。此外,山涛向来以性情温和和心胸大度名扬朝野,嵇康断定他不会因自己拒绝他出世的请求及绝交(《与山巨源绝交书》)而怀恨在心。事实证明,山涛视嵇绍为己出,给他提供很好的生长和教育环境,并极力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向司马集团举荐嵇绍,最终帮助嵇绍走上仕途。可见嵇康这样的安排是便于儿子嵇绍出世。

庄子认为百家之间的辩论毫无意义,各学派之间都认为自己的学说是正确的而互相否定,原因就在于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大公无私者是圣人,公而忘私者是贤人,先公后私者是善人,公私兼顾者是常人”,可见以自私和无私来评价一个人的伟大与否是举世公认的标准。嵇康为儿子嵇绍设计了一条走向仕途的道路,而自己为了保全所谓的名节而赴死,可见他是自私的。封建礼教的普世价值观认为子随父才是孝,嵇绍并未继承父亲“清高”的品质和作风,甚至与之渐行渐远,忘却先父死之缘由而效忠司马集团,并最终护主殉职。嵇绍之所以会这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被托付给为司马家族效力的山涛,被他的出世思想影响所致。嵇康为什么不征询孩子的意见而一意孤行就为他设计了这样一条人生之路,或许嵇绍和他一样本也是有志于“隐居山林”的生活呢?

也许有的人会说嵇康这样做只是出于父亲的本性,毕竟父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平平安安地活下去。确实,按照现代进化论的观点,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都试图将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这是人作为生物所具有的原始本质属性。可正如叔本华在《论性爱》里面认为爱情伟大是因为人放弃为自己服务而让种属得以延续下去,即忘却了个人利益,倘若他只是单纯地担心家族断后,他哥哥嵇喜有孩子可以传承嵇氏家族血脉,他又何必一定非要自己的儿子按照他的意愿活下去呢?可见在嵇康心中,侄儿并没有自己的儿子重要。既然他自己作为父亲希望儿子活下去,那可曾为自己的父母、父兄和妻子考虑过呢?

我始终认为所有人都是自私与无私的复合体,伟人和常人之间的区别在于自私与无私各占比例不同而已。正如庄子的哲学思想里面阐述“大小之辩”那样,无私与自私也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并没有绝对的标准。人本身就生活在俗世之中,其身体和所有感官无时无刻不受外界的影响,想要完全摆脱外物的束缚那是不可能的,我们最多也只能是在思想上实现短暂的逍遥,庄子“无所待”的持续逍遥境界也终究只会是文学作品中的理想状态而已。我们在评价他人时也不能完全吹毛求疵,应该结合当事人的实际情况和所处背景去尽量客观公正地谈论他,毕竟在封建王朝的社会环境里,他们的价值观和几千年后的今天有很大差异。

几千年来,嵇康能被大众接受并被后世知识分子所推崇,便是他的伟大精神所致,这已是绝大多数人所达不到的精神境界了;但他终究是人,难免有和常人共通的一面,我在本篇中所阐述的便是我在简单了解他的生平后的一点想法,所揭示的也只是他作为常人的一面。况且万事万物虽具有同一性,但彼此之间也定然不会完全相同,因我们看待的角度和层面不同而有所差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