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这是老子“道德经”中所表达的十分重要的思想。老子还提出了“上善若水”的概念,认为人应当从水的品性中领悟人生的真理。那么,老子所说的无为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说:大道之性是无为的,但其生养万物、主宰宇宙。所以,这里所说的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一点行动都没有,相反,这种无为是极深妙的智慧。 老子在第19章又提出:“少思寡欲”“绝学无忧”的理念,要人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心贪念。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这些思想都是教导我们:道其实是最简单纯朴的真理,我们应当学会处繁就简、想问题不要太复杂,应该直达事情的核心。 老子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通、常见的水来揭示我们究竟该怎样实行和实现“无为而无不为”。 自然界上的水它表面上看虽然柔弱并安于卑下,但不管有生命或者没有生命的物质都受它的恩惠,几乎可以说少不了它。它“不急不躁、无忧无虑、坦荡无私、与世无争、谦卑包容……”静则碧波如镜,动则势不可挡;它能载舟亦能覆舟。“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损而不竭,施不求报”,“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上面种种都说明了水的大德和大能,但这些都不是水之刻意为之,一切都是在“无为”中进行的。水凭其自身的本能,它不知虚荣攀比,也不会好高骛远,它总是实实才才地行自己的本份。 传说老子曾对孔子说水:“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所以,智慧的人行事顺势、顺时、顺境,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也。如此才能无为而无不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道德经中的无为和有为的内含如下:
无为:条件反射、自然反应,内在自发、自觉的,及时、应势、顺性,符合客观规律的行为。是先天的智慧、创造、无意识,其性如水活泼灵动;
有为:自以为是、自作聪明、死搬硬套、庸人自扰、没事找事、不切实际的的病态行为。它来自知识、后天的头脑、下意识,是复制、拼凑的产物,其性如灰僵硬死板。
佛说:众生平等。佛是觉悟的人,而人是未觉悟的佛。所以我们作为人就当时常静心,从大自然中去感悟生命的真理,明心见性,彻底的认识自己,只有这样我们与生俱来的天赋和本能就会放出无比精彩的光芒!大自然赋于了我们每个人独特的身灵,足以让我们去完成各自的使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