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就是我的——黄帝的发明事业

 庶民临风 2012-12-15


 黄帝灭了蚩尤、收了炎帝,先后又经过五十二场大小之战,征服了四方不肯臣服的部落,天下始归一统。于是黄帝开始划分政治区域,制定法规条例,开动国家机器运转起来。与此同时,黄帝的发明事业也拉开了帷幕。
  作为国家领导,忧国忧民还来不及,哪里有闲心思去搞发明?可是在古代就不一样了,一个领导水平的高低,往往是由他发明东西的多少来决定的。只有发明本领过硬的领导,老百姓才会心服口服。例如前面我们讲到的有巢、燧人、伏羲等,都是靠发明起家最后被人民推举当上了首领。
  而轩辕同志则是这些发明家中的翘楚,称得上是发明大王。据说他的发明无所不包,从衣食住行到礼仪娱乐,从生老病死到政治国防,就没有涉及不到的方面。这些令世界发生巨大改变的发明有:房屋、衣裳、车船、兵器、阵法、音乐、陶器、井田、历法、文字、算术等等。
  一个人要真的能够发明这么多东西,那他的大脑开发程度一定比爱因斯坦还要高。这样的天才发明家,爱迪生也只配给他提鞋。
  黄帝真的发明了那么多东西吗?
  所谓黄帝的发明其实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别人的功劳,甚至可能所有的发明都另有其人。
  与蚩尤大战时用过的指南车是风后造的,音律乐器是伶伦发明的,文字是仓颉初创的,甲子是大桡制定的……黄帝甚至连老祖宗已经申报了专利权的发明也挪到了自己的名下,比如燧人的钻木取火、神农发明的耒耜等。
  虽然黄帝这种做法不怎么厚道,但是没有人出来跟黄帝扯皮,也没人找他打官司,因为他是老大嘛!他们反倒认为,黄帝剽窃自己的发明成果,那是自己的无上荣光,人们甚至排队要将自己的发明送与黄帝。
  不能说古人没有维权意识,是他们深知要想使自己的发明成果能够发扬光大,除了以黄帝之名推行外,别无他法。
  不知道在众多先人臣子发明创造的刺激下,黄帝有没有专心致志地搞出过一两项属于自己的专利来。不过,这似乎不是他应该关心的问题了,因为已经有了足够多的发明来让他操心:这些发明能不能运用到实际中,如何批量化生产,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结果是,以上那些很实用的发明最终推广流传开来。而黄帝,则凭借这些创世之举,留下了千古美名。
  而那些真正的幕后英雄,我们也是不能忘记的。
 首先我们要记住的是发明文字的仓颉。
  有人说他名字中的仓字,标明他老家是在陈仓,也就是汉高祖刘邦明修栈道,暗中偷渡的那个陈仓。
  仓颉天生是个神童,一生下来就喜欢胡写乱画,到处涂鸦。他相貌非凡,龙颜重瞳,每只眼睛都是双黄蛋。
  经现代医学解释,重瞳实际上属于瞳孔发生粘连畸变,从O形变成∞形,但并不影响光线进来,就好像你把照相机镜头分成两半,一样可以用。另有说法认为,重瞳是由脑部寄生虫引发,一般拥有重瞳的人,寿命都不长。
  历史上可确信的重瞳者有四人,除仓颉外,其余三人分别是虞舜、项羽和李煜。
  在仓颉之造字前,人们还在用燧人氏的老婆弇兹发明的结绳记事。仓颉又是如何发明文字的呢?
  据说有一天,仓颉的母亲到田里干活去了,仓颉在家里编织箩筐,一个哥儿们突然跑过来拉仓颉跟他一起上山打猎。仓颉听说是打老虎,立马来了兴趣,拿过打虎棒就兴冲冲地出发了。
  不过为了让母亲放心,山上之前仓颉在墙壁上画了一只老虎,又画了一个圆圈,里面还点了一点,意思是说自己外出抓老虎去了,要等太阳落山才能回来。
  仓颉的母亲回来,见墙上画了一只大老虎,旁边还有一口井,误以为自己的儿子被老虎逼得跳了井,一下子就昏厥过去。仓颉的母亲惊吓过度,不久就离开了人世。仓颉既后悔又难过,为了避免以后再发生类似的悲剧,他立志要造出字来。
  为了造出人人都能看明白的文字,仓颉到各地采风,寻找灵感。有一次,仓颉走到一个三岔路口,看见几个老人在争执: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走,说东边有小肥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方有花野猪;还有一个老人要往西,说那边有好多大白兔。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根据地上野兽的脚印认定方向的。
  聪明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每种野兽都有不同的脚印,我为什么不能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不同的事物呢?从此,仓颉开始用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造出了中国第一代文字——象形文字。
  仓颉造出了字后,就把它们刻在龟壳上的方格子里,然后用绳子串起来,送给黄帝。黄帝看了很高兴,认为仓颉很了不起,就封他做了史官。那些龟壳上的字,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甲骨文。
  相传仓颉发明了文字后,上天兴奋得下起了粟子雨,鬼怪悲伤得在夜里大哭。(天雨粟,鬼夜哭)老天之所以要降粟雨,估计是因为有了文字,可以录下上天的好生之德,也好让后人敬畏天帝的神威。至于鬼为什么要在夜里哭呢?这个其实更好理解。向来对付鬼的办法,莫过于咒语符文,和文字脱不了干系。从此之后,妖邪鬼怪的日子不再好过了,自然要痛哭一番,来告别曾经逍遥自在的生活。
  仓颉发明的文字到今天演化成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方块汉字,为了感谢他老人家,后人将之尊为文祖。
  其实,中国的文字早在仓颉数千年前就已经诞生了。关于仓颉发明文字的传说,只是古人对于仓颉的一种盲目崇拜。这样说并非全盘否定仓颉对文字的贡献,事实上仓颉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广泛收集民间的图画文字加以整理,创造了有系统的象形文字。
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创制出乐律。
  伶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音乐家。
  黄帝时期,人们还不知道音乐是什么东东,只知道鸟叫的声音蛮好听。当时的娱乐活动无非就是围着篝火扯着嗓子吼,很有些猩猩聚会的风范。
  据说有一次黄帝骑马经过某地,忽然有一种奇怪的声音传出。黄帝的马受了惊吓,身子立了起来,把黄帝摔了下来。黄帝很生气,命人寻找肇事者,结果发现是一个叫伶伦的家伙在吹箫(竹管)。
  黄帝想不到一个小小的竹管居然能发出如此犀利的声音,觉得伶伦是个人才,好好培养,将来一定能大有作为。于是,他不仅没有责备伶伦,反而给他安排了一个工作——作曲。
  伶伦从一个落魄的待业青年,一下子变成了月薪过万的白领,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了,一门心思投入到他的音乐创作之中。
  为了能够创制出有节奏的音乐,伶伦专程前往凤岭,据说鸟类中最杰出的歌唱家——凤凰栖息在那里。伶伦根据凤凰歌唱的两个六声,经过长时间的揣摩、推敲,终于创制出了十二音律。从此,五音不全的历史宣告结束。
  伶伦创制出十二音律后,黄帝就封他为乐官,专门负责制作各种乐器和乐曲。后来他和一个叫荣辕的人铸造了十二口钟,用来和五音(宫商角徵羽)。他自己还特别制造出了一种乐器——磐。完成了这些,仲春二月的一天,阳光明媚,春风和煦,伶伦为黄帝举办了一场盛大的乐舞,乐舞的名字叫《咸池》。黄帝很高兴,赐伶伦以名为姓,所以伶伦的后代子孙都称为伦氏。此后,历代掌管宫廷音乐的人则被称为“伶人”,再后来则成为演员的别称。
  相传黄帝与蚩尤一战,天下百姓死伤无数,黄帝很伤感,命伶伦创作了一首名为“清角”的乐曲,来祭奠亡魂。据说这支曲子悲凉激越,比肖邦还要肖邦,就连天地都为之感动,鬼神听了也忍不住落泪。
  春秋时期的晋平公是个音乐发烧友,他手下有个著名音乐人师旷。有一次,卫灵公前来拜访晋平公,并让随行的乐师师涓在宴会上演奏了一首悲哀的乐曲——《清商》。平公听过之后,觉得还不过瘾,便问师旷:“难道这就是最悲伤的音乐吗?”师旷回答说:“不是,《清徵》比它还要悲哀。”平公就让师旷来一曲《清徵》。师旷拿起琴弹了不一会儿,有十六只黑鹤从天而降,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宾客们一个个都非常高兴,平公更是欢喜,提起酒盅给师旷敬酒,又问道:“《清徵》是最悲伤的音乐吗?”师旷回答说:“跟《清角》比起来,它差远了。”平公很感兴趣,“那你就给我们弹一个吧!”“不行,这是黄帝奏给鬼神的音乐,不能轻易演奏,搞不好会招来祸端。”师旷拒绝了平公的要求。平公不干了,死活要让师旷演奏。耐不过平公的软磨硬泡,师旷只好硬着头皮演奏《清角》。刚一开始弹奏,西北方就风起云涌,逐渐弥漫了整个天空。再一弹奏,八级大风就刮了起来,大雨夹着冰雹噼里啪啦地打了下来,掀房揭瓦,折杆断木,宴桌上的杯盘碗碟翻滚着砸向人们身上,宾客们吓得四散逃走,平公则吓得屁滚尿流,躲在角落里不停地筛糠。后来晋国接连三年大旱,平公也躺在床上生了一场重病。
  由此可见,作为音乐家的鼻祖,伶伦并非浪得虚名。
 黄帝时期,人们虽然已经懂得用火来烹饪食物,不过当时也就吃吃烧烤罢了,还吃不上炒煮煎炸的满汉全席,因为没有锅碗盆瓢等炊食工具。后来一个叫宁封子的人发明了陶器,人们终于能够吃上利用各种方式烹饪的大餐了。
  陶器的出现,就好比我们现在使用上了微波炉,吃饭从此变得简单方便多了。据考古发现,在西安半坡,黄陵桥山,河南仰韶、龙山等古遗址发掘出大量彩陶如尖底瓶、陶罐、陶碗、陶盆等,说明我国在五千年前就已经使用上了陶器。
  陶器又是如何发明的呢?
  据说又一次,宁封子将鱼放在火上烤,结果全烧焦了,宁封子一气之下,把剩下的几条鱼用泥封住,放进火堆里,然后就外出办事去了。等到他回来,想起火堆里的鱼,赶紧刨出来一看,只剩下一堆泥壳,泥壳中的鱼就剩几根鱼骨头了。没了鱼吃,但好歹还有个泥壳。宁封子拿着泥壳左看右看,又将它放进河里盛满水,结果滴水不漏。宁封子像是受到了某种启发,于是用泥巴做了一个泥筒,放进火里去烧,三天三夜之后,烧出来一个红色的硬泥筒,又能装水,还能放在火上将水烧沸。后来,宁封子就依此方法又制作出一些泥筒,分发给众人。于是大冷天人们都有了热水喝,还能将食物用水煮熟了吃。
  宁封的事迹传到了宫中,黄帝于是任命宁封子为“陶正”,也就是专门负责制作陶器的官员。
  后来,宁封子在烧制陶器时发生意外,陶窑坍塌,宁封子被烧死。但有人说,他亲眼看见宁封子在烟火中冉冉上升,羽化登仙了。
  当然,黄帝手下还有很多发明达人,比如胡曹和他的老公伯余发明了衣和裳,於则发明了鞋子等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既然所谓的发明大王——黄帝的发明事业都是建立在他人的聪明才智和苦心经营上,那么黄帝老儿忙啥去了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