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宣德官窑鸟食罐及其制作(一)

 海外寻瓷翁 2012-12-16
鸟食罐作为盛放鸟食的小罐,历来受到很多藏家的喜爱。最早见于江苏镇江东汉永元十三年(101年)墓曾出土的黑釉器。传世品中偶有唐宋时期遗物。从器形方面看,明宣德时期景德镇烧制的种类最丰富,有钵式、瓜式、横向竹节式、筒式、罐式、水盂式等等,在鸟食罐的工艺历史上也达到了一个高峰,此后各代所烧制的鸟食罐多仿宣德款式。从本期开始,我们将连续刊登萱草园主人的宣德鸟食罐专题,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和启发。 ——编 者
《萱草园杂谈·序》着手本文之前自己曾再三权衡公开本文利弊点。由于许多资料首次公开,可能对瓷器收藏界带来一定冲击。利点是可以提高瓷器爱好者对宣德鸟食罐的认识及鉴赏水平;弊点则为仿古者带来参考资料,如果仔细研究、对症下药,必定提高其仿造水平,届时,可能给社会带来较严重不良影响。
然而,自己只是一个幸运的玩瓷者,所玩瓷器都如同过眼烟云,虽无可怨悔,但常想,假如没有如此机会,看看其他玩瓷者的文章或能欣赏类似照片,是否也能心满意足?况且,古人云:“独悦乐、与众悦乐,孰乐?不若与众。”于是决心整理这篇文章。至于本文利弊,全由大家分说了。
中国养鸟历史相当悠久,现存古代史籍中多有相关记载,《礼记·曲礼》中有:“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而《庄子·至乐》中明确说明养鸟故事、即《鲁侯养鸟》:“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鸟也,非以鸟养鸟也。”以上这些文献资料都能说明养鸟在我国历史之久,至少有两三千年了。
慢慢,养鸟成为一种传统文化,所养鸟的观赏标准也逐渐多样化,例如以鸟的鸣声、美丽程度、是否善于飞舞、是否善于争斗、接受训练而是否能学会各种技艺、以及是否能模仿人语等行为等等,都说明养鸟的欣赏目的多种多样。正是因为养鸟乐趣很多,并能陶冶情操,使人更接近大自然,使得不仅仅在平民百姓中养鸟活动久盛不衰,同时在历代达官显贵、皇亲国戚中也广为流行。
朱庆余(越州人,登宝历进士第而官不达。)所作《宫中词》中有:“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说明唐宫中养鹦鹉已经善于模仿人语,令宫女不敢随意交谈宫中事情。又《明皇杂录》中也记载:“开元中,岭南献白鹦鹉,养之宫中,岁久,颇聪慧,洞晓言词。上及贵妃皆呼为雪衣女。”且“上令以近代词臣诗篇授之,数遍便可讽诵。”以及“上使贵妃授以《多心经》,记诵颇精熟,日夜不息,若惧祸难,有所禳者。”等等,虽然文章有些夸张,但是鹦鹉学舌却是不争事实。其实,宫中养鸟种类繁多,并不只限于模仿语言的鹦鹉。综合其它观赏鸟类,宫中所养鸟类品种及数量则实在不可小觑。明代谢肇(文学家。万历进士,官广西右布政使。)曾在笔记《五杂俎》中记载:明宫“禁苑中,四方鸟兽毕备,其不可驯也,盛以樊笼。有鸷高六七尺,诸禽兽皆畏之,不知其何名也……”文章明确形容了当时明宫中养鸟种类之多。
爱屋及乌,随着人们对鸟的喜好,注意力也逐渐扩展到养鸟笼以及鸟食罐等的发展制作。避开养鸟笼,本文只简单涉及鸟食罐。历代制作鸟食罐所用材料种类很多,其中,瓷器鸟食罐从现有传世品及发掘品可以确凿考证的至少起自宋朝,历经元、明、清,至今依然大量制作使用。同时,制作时间久远且精巧的鸟食罐也常被收藏爱好者所珍惜庋藏。
宣德官窑鸟食罐种类很多,本文为方便起见,以造型来分类介绍说明。宣德官窑鸟食罐主要分为双槽类鸟食罐、单槽类鸟食罐,另有鸟笼花插,虽然不属于鸟食罐类,但是由于同属宣德官窑养鸟瓷器系列,就在本文下半部分中一并介绍了。

一、双槽类鸟食罐:

双槽类鸟食罐的特点是一件鸟食罐存在两个独立食槽,中间完全隔开,不互相连通,方便同一器内盛放两种不同食料。同时,为了固定时保持鸟食罐的稳定性和牢固性,同一器上配置左右两个小柄。双槽类鸟食罐式样不是很多,至今为止所见的只有三种,即并蒂石榴形和竹节形(又包括两种)。这三种类型在景德镇珠山都曾出土,从出土遗址推测,估计为宣德早期与中期产品。
1、青花并蒂石榴形鸟食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