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宣德青花瓷的鉴赏要点及后期仿宣德青花瓷的特征——访瓷器专家陈润民

 海外寻瓷翁 2012-12-16
记:感谢您能接受我刊的专访。以前在我刊上您也曾著《明代宣德青花瓷器鉴赏》一文,作为故宫的专家,配合这期的选题,结合北京故宫的藏品,面对目前大多数藏家关注的一些问题,请您谈谈有关宣德瓷器在收藏和鉴赏方面的知识。首先想请您给初学者简单谈谈应该怎样去认识宣德青花瓷器?
陈:宣德青花作为青花瓷器中的鼎盛时期、黄金时代,其艺术成就达到了巅峰,自明清以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初学者要认识宣德青花,通过相关的书籍,从造型、纹饰、釉色等多个方面入门,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去接触图片、瓷片标本乃至完整器物,从而充实和丰富自己的认识。
记:在造型上,宣德青花相比永乐青花有哪些变化?
陈:从目前的藏品来看,宣德青花的造型比永乐多,除了很多沿袭永乐朝的器型外,宣德朝新增加了各式小花盆(六方、八方)、鸟食罐、笔管、蟋蟀罐等,其中笔管和蟋蟀罐目前故宫没有收藏,在景德镇御窑厂有出土发现,民间也有一些收藏。至于受西亚风格影响的器型,宣德青花则明显少于永乐青花,器型上也有一些细微变化,比如花浇,在永乐时期是完全模仿西亚黄铜花浇的龙柄,到了宣德时期则是如意柄。
记:这些变化的产生、尤其是产生很多新的器型跟宣宗皇帝有关系吗?目前宫中没有笔管和蟋蟀罐是否跟上个世纪初溥仪从宫中带走大批藏品有关?
陈:可以说是关系密切。宣宗本人在诗、书、画及游艺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才能,极大的促进了宣德朝各类手工艺品的发展,青花瓷器也包含在内,这种影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影响,也是一种进步。宫中没有笔管和蟋蟀罐,跟溥仪出宫没有关系,至今仍是一个未解的谜。
记:永宣官窑青花由于都使用进口钴料,都具备晕散现象的特征,仔细观察后可以发现永乐青花的晕散现象比宣德青花明显,您认为这跟青料的配比有关吗?还是跟绘画技法有关?
陈:永乐青花不仅仅晕散现象比宣德青花明显,在呈色上也较宣德更为鲜艳,这个差别跟所用青料无关,采用相同的进口料产生不同的效果在于釉层的厚薄,宣德的釉面比永乐更厚,使得其釉面下的青花显得模糊不清,釉层厚气泡密集也使宣德青花釉面的橘皮釉和棕眼现象比永乐明显得多,这也是鉴别二者的依据之一。另外,由于永乐的底釉色偏白,而宣德的底釉色偏青(白中泛青),底色与青花对比后的视觉效果便是永乐青花更为鲜艳了。
你说的青料的配比应该也是导致永乐青花晕散更明显的一个原因,目前正在研究中。至于绘画技法,应该强调的是宣德的画笔,属于小枝笔蘸料绘画,纹饰会留下用笔的痕迹。
记:说到宣德的青料,除了进口料,部分器物也采用国产料和进口料混合使用,这是否是宣德青花特有的现象?如果说成化青花采用的是浙江坡塘产的平等青料(坡塘青),那么宣德青花采用的是何种国产料?
陈:宣德青花瓷在采用青料上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纯粹使用进口料,这类青花器有很浓的国画风格;第二类是进口料为主,国产青料为辅,国产料多用在口沿、圈足等辅助纹饰上;第三类就是完全采用国产青料,这类的数量极少,比如故宫藏有一件青花缠枝莲花大梅瓶,就是完全采用国产青料的官窑器。宣德朝的国产料是景德镇附近所产,与成化坡塘青有别。
记:后代一直热衷于对宣德青花的仿造,最好的应该属清三代的仿品,其中尤其以雍正仿宣德官窑瓷器最为接近,请您谈谈清三代仿宣德瓷的特点,如何鉴别仿品与真品?
陈:清代早期仿造宣德瓷的最大优势就是在皇帝的重视下、以宫中的宣德青花为模本,集合景德镇御窑厂的优秀工匠精心烧制而成。尤其是清三代,在仿造技术上几乎没有任何问题,最大的差别在于青料的使用上,因为宣德青花采用的是进口钴料,这种钴料的特点是青花深入胎骨,使釉面产生凹凸不平感,并且伴有黑色的结晶斑,这是后期使用国产料无法模仿的,仿制水平最高的是雍正朝,尽管在呈色上比较接近,但是那种青料渗透胎体的感觉却无法模仿。除去青料的鉴别方法外,由于清代的绘画风格要比明代细腻,用笔讲究规整,有层次感,这种时代特征是无法避免的,对宣德青花纹饰的模仿显得不够自然随意,更重要的一点是从手感来说是这些仿品的胎体比宣德青花原件要轻,胎质也更比原件细腻。
雍正乾隆两朝仿宣德青花大致有三类,一类是纯粹模仿,甚至包括仿款,这一类数量最多;另外一类也是在完全模仿造型和纹饰的基础上,落本朝款;还有少部分是纹饰、青花发色和造型模仿,不落年款。
记:对于那部分不落年款的仿宣德青花瓷器,如何去区分雍正仿和乾隆仿?这些无款的后期仿品中间有没有是仿永乐青花的可能?
陈:这也是涉及到一个时代风格的问题,总的来说,乾隆仿的比康熙和雍正的要工整许多。这些无款的仿品中的确有一些是仿永乐青花的作品。
记:谈到款识,一直有“宣德款识满器身”的说法,请您具体谈谈宣德的款识的特点。
陈:宣德青花以“大明宣德年制”双圈六字楷书(晋唐小楷)最常见,这也是最传统的款识,多见于器底。其次是“宣德年制”四字楷书。楷书款字体刚劲有力,德字“心”上无一横。宣德青花鲜见篆书款,清仿的宣德瓷器则是既有楷书款也有篆书款。“满器身”是指款识的位置不固定,有的见于口沿(常见于一些圆碗的六字横款)、有的见于肩部(如一件青花缠枝纹花浇)甚至有的书写于流部(如北京故宫藏一件青花缠枝莲纹茶壶),不拘形式。一般来说,一件宣德青花只有一个款识,也有例外,比如青花合碗就有两个款,盖子里和碗心分别各有一个款(目前故宫的合碗没有盖)。
记:您能谈谈北京故宫藏的青花梵文出戟式盖罐吗?这件器物为篆书款“大德吉祥厂”(写于盖内),全世界目前所知只有两件,另外一件在台湾的收藏家辜振甫手里(缺盖),这也是全世界青花瓷爱好者极为关注的一件珍宝。另外景德镇御窑厂曾出土过两件四字篆书款的“宣德年制”青花瓷器,您认为上面这几件篆书款的青花器具备宣德时期的特征吗?四字款的宣德瓷器是否是宣德早期的器物?
陈:宣德青花梵文出戟式盖罐是藏传佛教做道场时的供器,肩部突起长方形八戟,盖为直口平顶式,是宣德时期少见的器型。北京故宫藏有一件,盖有两件,盖面写有五个蓝查文,盖内与罐内底亦对应篆书款“大德吉祥厂”。
篆书款并不代表宣德朝的时代风格,毕竟现在见到的篆书款数量极少,不具备代表性。永乐时期仅有的几件有款的都是四字篆书款,这是永乐时期的风格,从这一点来看,四字款的宣德青花应该是偏早。
记:请您谈谈目前宣德青花瓷器中哪些纹饰与器型较常见,哪些较少?
陈:宣德青花以大盘居多,仅北京故宫就有近百件,其中又以40厘米左右(包括40厘米以上)的大盘居多,有圆口和菱花口两种,以菱花口较多。这些大盘都是细砂底,底不上釉。另外常见的器型还有合碗、高足碗、天球瓶、玉壶春瓶等。纹饰最多的是把莲纹,其次是缠枝莲纹,再就是云龙纹、海水纹、四季花卉纹、宝相花纹等,松竹梅纹在盘、碗上常见,竹石纹、人物纹较少,最少的是葡萄纹。
记:您能谈谈宣德青花的特有的一些时代特征吗?
陈:宣德青花总的风格是自然奔放,与永乐青花的含蓄纤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我具体用一些器物来说明宣德青花的时代特征,这样比较直观。
从盘子来说,刚才给你说的宣德大盘(直径40厘米以上的),普遍是矮足,足边带有火石红,足墙呈斜坡状(用手无法提),后期的仿品足墙相对高,改斜坡底为滚圆的泥鳅背底(比如雍正仿的宣德青花把莲纹盘),而且在清三代仿永宣的大盘底部中出现无款、施釉的情况,这也是大家在鉴别中应该注意的地方。
宣德的碗底足很宽,多为平切,足墙厚。
另外就是宣德时期首创的台阶式底,比如故宫藏青花四方委角瓶、青花石榴尊、青花蕉叶纹尊等器物的底就采用了台阶式底,这是永乐青花所没有的。后期瓷器中康熙比较多的采用台阶式底。
记:除了您刚才列举的这些特征外,有没有在制作(工艺)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宣德特征”?
陈:同样具备。以宣德青花中的大件琢器为例(比如梅瓶),在宣德朝烧造时采用的是上下对接坯,所以烧造后成器中间(腹部)能摸出接合的痕迹(微有凹凸),这就是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到了清代的仿制品,由于技术的成熟,采用的是两边坯对接,加上修胎技术提高了,对接痕迹很不明显。至于今天的仿造品,几乎难见合痕。
记:纹饰上面也能体现宣德的时代特征吗?
陈:从纹饰上来说,宣德青花显得洒脱、随意、大气,也很有时代特征,我认为历朝的缠枝莲纹绘制的最好的要数宣德,宣德青花瓷器中的云龙海水纹饰同样也是气势非凡。
记:那您能简单比较一下元代与永宣的青花瓷器中龙纹的区别吗?
陈:元代的龙纹龙身比较细,龙鳞呈细网格状,多与牡丹花组合在一起,常见三爪龙。而永宣的龙比较活,龙身较粗,龙鳞栩栩如生,神态威猛,三爪、四爪、五爪龙都比较多。
记:不知道北京故宫里是否有民窑宣德瓷器。
陈:宣德民窑瓷在宫里极少,宣德民窑大都采用国产料,发色偏灰。
记:台北故宫和北京故宫所藏的器物一直就是一种互补的关系,请您举例说说双方各有哪些器型是独有的?
陈:比如刻有“大德吉祥厂”五字篆书的青花青花梵文出戟式盖罐、壶嘴上有六字楷书竖款的青花缠枝莲纹茶壶等就是北京故宫仅有的;而台北故宫的青花大香薰炉以及青花藏文僧帽壶等则是台北故宫独有的。两个故宫之间的藏品互相对照研究,加上近年来景德镇御窑厂的出土发现,应该就能比较全面地概括宣德时期的官窑青花瓷了。
记:最后一个问题是一名读者提问的,他想知道宣德年间与青花有关的品种有多少,除了青花、红釉青花、黄釉青花、青花矾红、青花釉里红之外,还有其他品种吗?
陈:基本上就是他列举的这几个品种,此外还有蓝地白花等。其中除白釉青花外,黄釉青花、青花矾红、蓝地白花相对较多,青花釉里红则极为少见。
记:好的,再次感谢您接受这次采访。
链接一
宣德时期瓷器鉴定
1、永乐为明代瓷器的开创和发展时期,而宣德则为鼎盛时期。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说法。宣德青花以其胎土精细,釉汁均净,造型工整,凝重浑厚,胎质细腻, 多细砂底,器形多样,青花浓艳,纹样优美而久负盛名。琢器接口少见,胎体比永乐时厚重、坚致。
2、釉面特点为桔皮纹。青花器釉面,呈亮青,前期与后期釉面稍白,中期为青白色,釉面均很细润。
3、青花用三种色料;①进口苏泥勃青料,②国产料, ③进口和国产混合料。青花自然晕散,形成浓重的凝聚结晶斑,深入胎骨。宣德青花可谓青花之冠。
4、矾红彩始于宣德,瓷釉为宣德创新品种之一,仿哥釉也是从宣德时开始的,黄釉是宣德时烧制成功的,青金兰釉又称“雪花兰”或“洒兰”,为宣德时景德镇能工巧匠又一杰作。
5、纹饰一改永乐时的纤细风格,显得粗重豪放,笔法苍劲。尤以龙纹狰狞凶猛之状,可为明、清两代之最。
6、宣德瓷器署有年款的,较永乐时显著增多。一般为六字楷书款,亦有四字的,书写部位不定,全身均可书写,亦采用篆书。曾有宣德款识“满器身”的说法。
7、彩瓷楷书写“德”字无“心”上一横,篆书写“德”字,“心”上都有一横。
8、器足、琢器多细砂底,无釉、无旋痕,泛有火石红斑。盘心微有下凹。雍正仿斜坡盘底,于足脊处滚圆如“泥锹背”状。
链接二
宣德青花的丰富器型
宣德青花造型比永乐青花丰富得多,形体多种多样,十分富于变化。常见有盘(敞口、撇口、折沿、菱花口),碗(撇口、花口、墩式、鸡心式、合碗、卧足碗、高足碗、十棱高足碗),高足杯,瓶(梅瓶、小口微撇,肩部丰满,瓶体肥胖与元代比颈部粗而短,玉壶春瓶、胆瓶、贯耳瓶、四方委角瓶、大天球瓶、绶带耳葫芦扁瓶、扁瓶),罐(壮罐、轴头罐、蟋蟀罐、盖罐、直口罐、出戟盖罐),鸟食罐(瓜式、竹节式、盂式),花盆(海棠式花口盆、八棱花盆、四方花盆),水仙盆,折沿盆,壶(扁壶、背壶、梨形壶、执壶、茶壶、僧帽壶),洗(花口洗、卧足洗、菱花式洗),砚滴、笔管、灯、水盂、盏托、军持、花浇、钵、盒、豆、爵、石榴尊、长方炉、三足筒炉、鱼缸等。
盘类最具代表性,有敞口、敛口和折沿口,折沿口中又分圆形口和菱花式的,一种造型有多种尺寸,小的十几厘米,大的近八十厘米。以把莲盘传世最多无论大小极少见塌底现象,胎体都比较厚,足墙不是很高,墙内敛,里墙外斜,无法用手抓起,为无釉细砂底,清仿有釉底和砂底两种,釉底多写本朝年款。宣德青花有的小梅瓶、小罐及尊、渣斗呈台阶底,
除此之外,当时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许多造型摹仿西亚地区的金银器、玻璃器和陶器的特点,如:天球瓶、瓶颈短粗,上阔下敛,花浇、鱼篓尊、盘座、折沿盆、八方烛台等。整体风格是雄伟浑厚,庄重古朴,大件器皿增多,相对于盘、碗、碟类器物来说制作难度要大得多,胎体均为上下分段制作,然后粘接而成,胎体厚,制作非常规整,比例协调,没有变形现象,说明成型技术和烧成技术都十分成熟,大盘底足浅,足下部内敛。小件器物精致细巧,厚薄适度,具有典雅、秀美的艺术风采。

链接三
宣德青花的纹饰
* 植物纹有:缠枝莲、蕃莲、束莲、枇杷果、牡丹花、扁菊花、栀子花、百合、灵芝、牵牛花、忍冬纹、石榴、荔枝、海棠花、山茶花、宝相花、射干花、松竹梅、葡萄、瓜果、折枝桃、西瓜等。许多花卉的枝杆、花叶经过概括、夸张和取舍,增强了装饰性。最常见的是以茶花、菊花、牡丹、莲花组合描绘在一起。而且往往是几种花卉交错重复使用。缠枝莲花在宣德青花瓷中也较为多见。描绘得非常流畅,线条粗犷,自由活泼,画法布局根据器型讲究变化,既灵活多变又有较强的规律性,显示了当时装饰艺术的高超及绘画功力的娴熟。
* 动物纹有:龙(团龙、夔龙、螭龙、海水龙、行龙、龙纹牡丹、龙穿花、龙穿莲),凤(团凤、 云凤、双凤、凤穿莲、龙凤)鱼藻纹、麻鹊、海兽、飞象、麟麟、狮子等。宣德龙纹描绘在整个明代最富有生气,龙首威武昂扬,头发长而向上飘起,有双角,龙身舒展修长,矫健勇猛,体现宫廷龙纹的威慑感。龙除了与朵云和海水组成图案外,当时也常和风结合在一起。
* 人物纹有:由于受苏麻离青原料易晕散的限制,烧造的不是很多。主要有:仕女、吹箫引凤、婴 戏图、琴棋书画、仕女常常和庭园楼阁组合描画在一起,格调清幽,如仕女游园、赏月、拜月等。
* 海水纹在宣德青花中大量出现,也最为擅长,除了少量用作主题纹饰外,多是用作辅助纹饰,采用写实手法描绘,海水起伏翻腾,汹涌澎湃,气势壮阔。另外庭园小景、莲花托八宝、梵文、藏文也经常出现于青花瓷器上。当时比较常见的边饰有正反、相连的回纹,正反山字,点珠纹,朵花、卷草、蕉叶、忍冬、缨络、仰覆莲瓣、如意云头纹等,另外宣德青花在装饰上还与模印、刻划等方法结合使用。综观宣德青花纹饰是取材范围广泛,构图有新意,装饰手法丰富,绘画讲究恢宏壮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有关宣德青花的鉴赏,读者可以详阅《艺术市场》2003年第7期-9期陈润民《明代宣德青花瓷器鉴赏》一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