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溪游灯龙

 枫之语 2012-12-18
游灯龙:(组图)
各家各户提前为游灯做准备
游灯龙:(组图)
游灯的队伍从远处观望形似一条火龙
游灯龙:(组图)
村中的小姐妹们相约一起去游灯

民俗

  在泉州,农历正月十五元宵闹花灯的习俗代代相传,几千年来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传统风俗文化。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特色。安溪蓝田的进德村与后清村游灯龙习俗就与众不同,游灯时间不是元宵节当日,而是在农历二月十五。据蓝田乡党委书记肖列水介绍,蓝田游灯龙的习俗起源于元朝闽南一带的民间草台“蜈蚣戏”(已经失传),盛行于明清时期。古时候的蓝田都是在农历正月十五游灯的,每年这个时候乡里会格外热闹。后因躲避战祸躲进了深山里,回来以后已经错过了正月十五。为此,当地的祖先决定在农历二月十五再“灯彩游乡”。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祥和、风调雨顺……从此,农历二月十五游灯龙的习俗就这样沿袭了下来。

  一个灯笼代表一个男丁

  说起游灯龙的古老习俗,进德村的林书记与后清村的黄书记介绍,以前游灯习俗只允许男性参与,女性只能旁观。当年,每个家庭的灯笼是由十几个、几十个乃至上百个(视家族人口而定)各种各样的小灯笼组成龙旗灯、牌楼灯、凉伞灯、角板灯……这些灯笼都由各家各户的男丁运用祖传的工艺自制的,不能假手于他人,而且组成的灯笼数量等同于家族中男丁的数量(女性没有代表自己的灯笼)。若是家中的灯笼越多越大,就代表着这个家族人丁兴旺。而家族中的女性从制灯到游灯的整个过程都不能参与,只能旁观。

  “村官”驱鬼辟邪 “武官”需通文墨

  到了游灯日,男丁们就举着自家的灯笼提前到达瑞云桥(祖先定下的地点)集中,做准备工作。有些灯笼因为非常大,非常长,如龙灯和角板灯,这两类灯笼还要在节与节之间,角板与角板之间用活楔相连,才能组成一条“长龙”。晚上七时许,随着一声鸣锣“点灯”,各家男丁统一点亮手中的灯笼。霎时间,各式各样的花灯连接在一起的“灯龙”也越来越长。朦胧的夜色被渲染得亮堂堂的。接着便开始游灯,队伍要由福禄寿俱全的两位老人举凉伞灯在队伍前面引路,跟着各宗各房单行有序地行进,队伍中还需要配有一“村官”坐在钉轿上驱鬼辟邪;此外,还有一武官陪伴在侧。武官需要略通文墨者才可上轿。

  根据祖先定下的规矩,游灯的队伍需要自南至北绕村一周。“灯龙”所到之处,家家户户门前需要摆放各种各样的贡品,点燃火堆,燃放鞭炮。游灯结束,大伙儿举着灯回到集中处再统一灭灯。这一过程象征着同生同死,同兴同灭。

  古今融合 “游”出大山

  随着时代发展,如今这古老习俗又融合了现代元素。首先它从纯粹的男性活动,演变为男女都能参与的活动。其次,现在制作的灯笼花样更多,还有许多现代潮流的时尚灯笼,更好看,更环保。再者,游龙灯还起到了凝集民心、促进交流的作用,特别是乡里的一些海外华侨和港澳台胞平时很少回家,游龙灯便成了他们聚集家乡、交流信息、支持公益事业的一个重要平台。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游灯龙以其独特的乡土民俗特色代表安溪参加第二届国际木偶节在泉州举行的大型文艺踩街等活动。2006年,蓝田牌楼灯被列为安溪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现在正在积极地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游灯龙这样操作

  1.制灯:准备竹篾、彩纸扎以及糨糊。各家各户提前制作花式多样的彩灯,每一个宗族要由代表做一盏祖灯,然后在祖灯上悬挂做好的彩灯,每个灯笼上还需要主人家写上一些祝福语。

  2.点灯:晚上七时许,各家各户提着灯笼聚集到村头,随着一声锣响,各家统一将手中的彩灯点亮。


  3.游灯:先由两位村中福禄寿俱全的人在队伍的最前面举凉伞灯,各宗系选出代表高举牌楼灯跟随其后,而同宗的人则提着龙灯、抬着角板灯、宫灯等跟随在同宗族的队伍中。各宗系的锣鼓队安插其中,为他们鼓乐助兴。整个队伍如一条长龙一般再绕村一圈。

  4.迎灯:游灯的队伍走到哪家的门口,那家的主人就要点燃由树干枝叶堆起的火堆,燃放烟花。据说这样可以驱鬼辟邪。

  5.收灯:形似长龙的游灯队伍举着灯笼按照祖先规定的线路游村一圈后(3-4小时),回到聚集点统一熄灭灯笼。再集中到瑞云桥附近看大戏。整个活动在12点结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