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建楚
来源:新民晚报
日期:2008-02-17
![]() |
![]() |
在英电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通车庆典前,公司管理高层留影 |
昔日的电车职工 |
![]() |
![]() |
![]() |
法国节日期间,法电开出的“庆典电车” |
司售人员每天领牌出勤 |
昔日的电车职工 |
“克林,克赖,克赖……”非得听见电车声响才睡得着觉的作家张爱玲,对有轨电车“打着哑嗓子”的铃声,早已汩汩流入其下意识里去了。因为离她所居住的常德公寓东南向200米处赫德路(今常德路)80号,恰好是英电“静安寺车栈”。她当时记述的电车已在上海诞生了35年。
65年后的今天,沪上首条科技含量高、环保性强的有轨电车线路工程,正在张江“厉兵秣马”地兴建。这与1908年3月上海第一条电车通车恰好相距100年。而专家们对未来城市现代有轨电车远景规划,也进行着探讨。
这100年,是上海交通一个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时代的开始。
电车是工业文明的成果,发明以后成为很多国家广泛使用的交通工具。如果说在19世纪末之前城市是“步行者城市”,那么电车和汽车却令城市进入了一个“机械时代”。1908年3月5日,英电公司几辆红色的电车“闪亮登场”,令上海显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光彩。它成为这座城市的动脉,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它而增添活力;百年来,它曾经有过荣耀,深受人们青睐,也曾经有过忧伤和屈辱,被人拒绝和“戏耍”。如今拂去它身上厚重的尘沙,触摸其饱经风霜的“面容”,依然感到有一种时代的鲜活。
壹 蜿蜒轨线 都市的一道“标志”景观
1908年3月起,《申报》经常刊发的一则广告格外吸引人们的眼球:“外洋泾桥往静安寺,头班车晨5:30,末班车11:30,每5至10分钟开一次;电车路线:1路:黄浦滩总会或理查往泥城浜,2路:泥城浜往卡德路、爱文义路……”
当月5日清晨,由英电公司开办的沪上有史以来首条电车露出它神秘的面纱。这是一辆英制“勃勒许”四轮短车,车身漆有红色并镶金黄色嵌条线。那时候静安寺一带还相当荒凉,特别是石门二路至常德路之间,轨道两边的河浜以外全是农田和村庄。不过通车那天,沿线却热闹非凡。街道、茶楼,张贴有电车通行的宣传画,路上熙来攘往、人声鼎沸,人们以惊讶的神色目睹有轨电车从自己面前缓缓驶过。
英电成立于1905年。在通车前,各项行车设施已相继完成,继而在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等路段试车获得成功。而英电在赫德路一块面积达6400多平方米的土地上筹建的包括车间、停车场及票务间在内的大车栈也气度非凡,成为沪上公交非常重要的“发力点”。
位于卢家湾的法电公司,线路基建、通车诸项事宜也不甘落后。1908年5月4日,公司正式开出第一辆有轨电车(十六铺至善钟路);法电通车盛况绝不亚于英电,不仅法国领事馆员、法公董局董事等一干人兴冲冲坐上彩车,营业部主任还亲驾电车呢。
当年英法两家公司共投入83辆电车运营,后来辟线11条。继英法租界开线后,华界有轨电车也开始筹办。1913年,由陆伯鸿招股创办的第一条华办有轨电车(小东门至高昌庙)正式通车。随后几年,电车在这座城市蜿蜒地画出了更多轨线,形成有一定规模的公共交通网络。不紧不慢的“铛铛”铃声由“独奏”演变为“合奏”,拖铃撞击电线划出的蓝色闪光,在夜幕中迁徙、游移。电车令沪上多了一道标志性的风景。
贰 电车“有电” 客流量在“徘徊”中上升
“地敷轮轨康庄路,杆线架悬引电流;人坐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沪上电车开通后,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那时沪上行驶的有轨电车具有出行成本低、乘坐舒适等优点。如法电几种型号电车的底盘、轮部均由美国制造,车身求新船厂定制;华电则使用西门子电车;英制电车头等车厢是藤制软垫12席,三等橡木硬座20席。几家公司的票价则按段及座位等级、距离远近而定。先前租界电车互不相通,1913年8月,英法两家公司合约:乘客跨区坐车无须两次购票。
然而在此之前,电车开通后竟是围观者多,乘坐者少。有些市民竟然称电车会“电人”,劝大家不要坐。这也难怪。早在1881年法租界筹备电车交通时,公董局听取纳税人意见,便遭遇四成的反对意见。一方面,20世纪初沪上交通正进入一个人力车与机动车的并存时期,电车必然要夺别人“饭碗”。另一方面,很多人对以输电线供电、驱动的电车不甚了解,在刚开始铺轨时,就传说乘电车很危险。这就迫使英电通车时请来沪上一帮游民,让其着统一蓝短衫裤并管膳资,坐在车上宣传电车的好处,并对乘客施以花露水、牙粉之类的恩惠。在电车边徘徊良久的市民,终于去除顾虑,相继登车。电车客运量逐渐上去了。
如果说人们惧怕触电而拒坐电车是出于无知的话,那么电车速度快、无车门也是一个原因。早期电车车身两端为驾驶台,驾驶员开车遇见行人时,必须用脚踏铃警告,反应不及极易出车祸。另外电车没有车门,乘客途中觉得他已到达了目的地,便招呼也不打一声就跳下去了。1909年3月25日,一无锡人坐电车在大马路劳合路转角处跳下而负重伤,医生还声称此君胸中“受有电气”。
不过最主要的还是当时欧化初来,风气未开。交通信号装置滞后,市民不具备安全意识。日升楼和新世界一带过去是比较繁华的地区,1920年,这里及南京路、浙江路口才安装上几盏装置简陋的红绿灯。两年后工部局还安置一种2尺余高的木栅栏,供行人在内行走,同时督促巡捕对人车疏导。虽然如此,三天两头仍有人命丧电车轮底,弄得人们忧心忡忡。
叁 携“牌”出勤 司售人员的“劳动剪影”
卢家湾一带,如今“车如流水马如龙”。边上的重庆南路275号,曾经是法电公司原址,一幢三层的办公大楼十几年前仍赫然矗立着。那时只有大班、总工程师及车务、机务总管等高级职员,才能坐在里面。他们以母国的现代管理方式,经营着上海的企业:随着法租界的人口增多,公司辟新线、进新车,根据客流和路面条件,编制行车运营时刻表;为让运量平衡和提高运营,而适时调价车票、发售月票并经营车身广告等。
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上海各家电车公司不包括外籍职员在内达2000多人。极大多数司售人员,自进外企第一天起,就决定了日后将在公司严格的“契约”挑战下劳作。因为,你接受了这份职业就等同于承诺了“严格遵守”。但他们所订的规则制度,归根到底遵循一条“基本规则”:强者说了算。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司售人员,只能犹如“电车”般机械工作。这也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经济形态决定的。
拿法电来说,公司的管理五花八门。比如售票员的脸面、双手每天要“揩清爽”,以壮观瞻;他须穿戴好蓝布制服、帽子及携带铜牌(号码替代姓名)出勤;出场前,要验看电车玻璃窗、座位是否洁净;报站时要应用法语和华语交替;出售车票需打准站洞,不准出售废票和放慢出票速度;倘若电车撞人,你要拉6声警铃并寻证人……这就是一位电车售票员真实的劳动剪影。
在严格的管理制度下,售票员多能尽职尽责,毫不懈怠。公司对服务和营收优异者,均给予高额奖金,并在其制服衣袖上,佩戴红色一、二等标记,以资奖励。但如果你违反规定,处罚也不留情面。比如一个携带沾满油污的火油箱的乘客,不声不响地上了车,或售票员收钱不给票等,被稽查发现,就可能被写“冷报单”而“停生意”。
过去,华人受歧视和不平等几乎是通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发生在外滩公园,“华人不得乘头等车厢”则是电车公司的“规矩”。比如在静安寺站台,有时两支候车队伍会长短不一,长溜溜排满人的多是华人,他们乘坐“三等”车厢。排在另一边的洋人,乘坐“头等”车厢。这就划出一条明显的等级差别来。另外,外籍人购买月票只要花钱就能办妥,华人却必须拍照,并编上号码在公司备案,持月票的华人还不能上头等车厢。类似伤害华人自尊心的事,还有外企电车公司招聘司售人员:洋人先扒开应聘人员的嘴,看看牙齿,再对你来番拳敲足踢,见是健康者,就在你手背上盖上一橡皮图章印记。应聘者真是受尽了侮辱。
相关链接 大事记
■1905年 英国布鲁斯·庇波尔公司和比商公司获得在沪创办电车专营权。
■1906年 庇波尔公司将电车专营权转让给英电;当年英电、法电相继开始架线铺轨。
■1908年 英电在沪第一条有轨电车3月5日通车;5月5日,法电第一条有轨电车通车。
■1913年 上海华商电车公司有轨电车通车。
■1914年 英电开辟的上海第一条无轨电车14路通车。
■1949年 英电经营势头大减,法电亏损严重,靠借贷维持经营。
■1952年 英电被接管;上海市电车公司成立。
■1953年 法电被代管,沪南水电交通公司成立;21路无轨电车通车。
■1963年 南京路有轨电车线路停驶,无轨电车线路代之。
■1975年 3路、5路有轨电车由汽车代之,有轨电车在沪运行历史告一段落。
■2007年 沪上首条现代化有轨电车工程在张江兴建,计划2008年底通车。
车票与出票
上海早期电车票有3至4个票级,分头等、二等(后来改为三等)。1908年,英电头等票价为3分、6分、9分,二等为2分、4分、6分;法电头等票价为5分,二等为3分,路程超过5公里,头等票价20分,二等9分。当年英电发售月季票,这是上海公交有月票之始;1909年英电发售特种电车双程票,票为双联,每联乘1次,登车换票;英电法电互通联运后,发售通用月票。英电开始由售票员车上售票,后委托车站附近烟纸店代售,乘客买票登车,车上人员不经手票款。此项办法因不切合实际,后又恢复车上售票。
站点设施
英电线路每隔300至500米设一站点,分正式站与招呼站两种;正式站必须停车,招呼站乘客招呼即停。停车站标志漆在本公司电线杆上,后来用站牌装在电线杆上。在宽阔的道路上设置停车站,以供候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