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春秋时期,昆山有了最初的名字:娄邑。一是由于太湖往东的重要泄水通道经过苏州娄门,被称作娄江。史称三江之一的娄江自西向东横贯昆山城区和太仓城区,经浏河口入海,成为江南古城的母亲河;二是由于娄为二十八宿之一,县以星宿得名。秦朝统一天下实行郡县制时,娄县为会稽郡下属二十四县之一。 娄县的名称一直延用到南朝梁代,历时七百多年。南朝梁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开始置昆山县。它的辖区与古娄县的辖区相同,县治也在古娄城(今昆山城区东北,娄苑路一带)。在此后的一千年间,就不再使用娄县县名。 然而,到了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又出现了娄县的名称。“顺治十二年松江知府李正华以华亭田赋多,一令不能经理,奏记巡抚都御史张中元,请析为二县。中元以闻,十三年得旨报可,始分华亭风泾、胥浦二乡,及集贤、华亭修竹乡之半立娄县。”(《娄县志卷一·沿革志》)“娄县附松江城,城周九里一百七十三步,高丈有八尺,濠广十丈,深七尺。门四:东曰披云,西曰谷阳,南曰集仙,北曰通波。”(《娄县志卷二·建置志》)古往今来,由于种种原因,地名和辖区有所变动,并不奇怪。娄县的重置,怕是为了寻根溯源吧? 从华亭析出的娄县,与华亭县同城而治,隶属于松江府。辖区相当于今天上海市松江区西南部以及金山区全部。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由于江南大县财赋繁重,难以治理,所以又析出娄县、华亭县的一部分设置金山县。析出县东南的云间、白沙二乡的一半设置奉贤县,娄县就显得更小了。直到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才撤销娄县,并入华亭县。 显然,这个娄县与秦朝的古娄县,并不是一回事,县治所在地不同,管辖的区域也小得多。 古娄县及昆山县管辖的范围很大。据南宋凌万顷《玉峰志》记载:“时昆山县境东西六十二里;南北一百三十里,东至嘉定县界,正西、西南、西北与长洲为界,正南、东南与嘉兴府华亭县为界,东南到通州府海门县,以海为界。”也就是说,今天上海的大部分地区,都曾被娄县和昆山县管辖。南宋嘉定十年,平江军知府赵彦橚《请分嘉定县疏》 说,“自昆山县东至练祁(嘉定)七十里,自练祁至江湾又七十里,合计百四十里”。昆山知县张汉之上言:“乞于江湾浦口置场,量收过税”。昆山的税赋曾经征收至今天上海的江湾地区,由于路途很遥远(有一百四十里),必须在那儿建立专门的机构。嘉定县则是割去了昆山境内的安亭、春申等五个乡建立的,以年号为县名。 不少研究上海历史沿革的专家,也同时研究古娄县和昆山县的沿革。但是,某些地方志将疁城和娄城混为一谈,认为“秦始置疁县,秦有疁城乡,疑即县治”,“疁城乡即古娄县治,今属嘉定县,地名娄塘”,其实疁是指火耕水溽的生产方式。由于娄和疁读音相近,人们以讹传讹了。《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 都没有提过秦代有疁县。疁城乡是有的,但仅仅是隶属于娄县的一个乡,并不是县城。 两个娄县,历经变迁,辖区也多次变化,但是彼此有着很多联系,从一个侧面说明,地处吴淞江沿岸的昆山与上海,自古以来一衣带水,血肉相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