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段位考核题

 柔轻如风 2012-12-25
太极拳初段位(一、二、三)理论复习题:
  一、什么叫太极拳?何人创编了太极拳?
  太极拳是根据古代太极阴阳学说的理论、结合古典经络学说和养生导引吐纳术而创造的一种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内功拳。
  太极拳是由明末战将、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创编的。
  
  二、太极拳有几大流派?具体都是哪些流派?
  太极拳共有五大流派,即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在诸多太极拳流派中,陈式太极拳是最古老的一种,其它都是根据陈式太极拳逐渐演化而来。
  
  三、西安陈式太极拳研究会成立于哪一年?陈式太极拳36式普及架是由谁创编的?有什么特点?
  西安陈式太极拳研究会成立于1995年。陈式太极拳36式普及架是有当代著名国际太极拳大师、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西安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陈全忠老师创编,它是在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基础上,删除其重复及难度较大的动作组合而成,36式更讲求缠丝劲路的锻炼和体验,更加注重陈式太极拳核心内容的修炼,它可以作为陈式太极拳的入门套路。
  
  太极拳中段位(四、五、六级)理论复习题:
  一.练习太极拳都有哪些好处?太极拳在技击上有何作用?
  练习太极拳能强身健体。文可以调气养心、陶冶性情、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武可以防身御侮、克敌制胜。
  太极拳是一种拳术,因此可以用于技击。太极拳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动作讲究以腰为轴、节节贯串、连绵不断,使用棚(音)、捋、挤、按、采、趔(音)、肘、靠八门劲别,运用沾、粘、连、随的技巧,变化万千、出奇制胜。
  
  二.用什么方法才能练好太极拳?试举例说明。 
  首先,“练拳须明理,理通拳法精”。其次,练太极拳要掌握正确的姿式。立身中正、周身放松、“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其三,练太极拳要长期苦练,“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如“金刚捣碓”的身法、走劲、技击的含义(略)。
  
  三.太极拳与长拳有哪些区别?试说明其优点。
  长拳属外家拳,太极拳属内家拳;长拳与太极拳的修炼方法正好相反:长拳是由外而内修炼、太极拳是由内而外修炼;长拳是运用人体的本能,讲究刚烈迅猛、力大胜力小、手慢让手快;太极拳不是比力而是比技巧,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太极拳讲究螺旋缠绕、“四两拨千斤”、借对方的力打击对方,因此上太极拳可以使弱者成为强者,以付出最小的代价达到最大的技击效果
  
  四.什么是“八门”“五步”?什么是太极十三势?
  “掤(音)、捋、挤、按、采、趔(音)、肘、靠”称之为“八门”;“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称之为“五步”;“八门”“五步”统称之为“太极十三势”,既“棚(音)、捋、挤、按、采、趔(音)、肘、靠、进、退、顾、盼、定”。
  
  五.陈鑫是什么样的人?他写成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是什么?
  陈鑫,字品三,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十六世。文武皆通。以祖传太极拳擅名。他写成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是《陈氏太极拳图说》。
  
  太极拳高段位(七、八、九级)理论复习题: 
  一.如何才能气沉丹田?何叫气贯四梢?
  要做到气沉丹田,首先要立身中正、周身放松。
  人体“四梢”是指:发为血之梢、舌为肉之梢、齿为骨之梢、甲为筋之梢。气贯四梢是指内气到达人体的各个部位,是练拳经脉畅通、内气充盈的表现,也是周身“节节贯串、节节放松”的必然结果。
  
  二.松肩沉肘和沉肩坠肘有何区别?
  松肩沉肘和沉肩坠肘两者是不同的。首先,松肩沉肘是以松为主、以沉为辅;沉肩坠肘是以沉为主、以松为辅。其次,松肩沉肘时手臂需要平伸,而沉肩坠肘时手臂需要直立。再次,松肩沉肘时肩膀是水平方向放松,而沉肩坠肘时肩膀是向下方松沉。
  
  三.气、力、劲在拳理上是通用词吗?如何区别?
  气、力、劲在拳理上不是通用词。“气”是指内气;“力”是指人体固有的本能,因人而异;“劲”则指人经过长期练拳,周身表现出来的一种弹性,是气催形的结果。
  
  四.下盘稳固、内气充实和阴极阳生有哪些区别?
  人体分为三节:脖以上为“上盘”,脖以下腰以上为“中盘”,腰以下为“下盘”。下盘稳固就是要求“屈膝”、“松胯”、“园裆”和“五趾抓地”,这也是立身中正的前提。内气充实是指由于下盘稳固、气沉丹田,内劲由丹田而发,达于四梢。只有下盘稳固,上身才能节节松开、产生太极拳的弹抖劲。下盘越稳、弹抖力越强。这就是所谓阴极阳生。三者之间是既相互依存、内涵又各不相同的一个辩证统一体。
  
  五.不屈膝松胯园裆有哪些害处?试举例说明。
  屈膝松胯园裆是立身中正的前提。如不屈膝松胯园裆,就达不到立身中正,也就违背了太极拳要求“八面支撑”的基本法则。其次,如不屈膝松胯园裆,下盘就不能稳固、上身就不能松开,动作就不能转换自如。其三,如不屈膝松胯园裆,就做不到气沉丹田,就可能出现“散”、“乱”的毛病。如“金刚捣碓”的动作(略)。
  
  六.要求一身中正、精神集中为何道理?
  王宗岳《太极拳论》说:“立如平准,活似车轮。”武禹襄《十三势行功要解》说:“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太极拳解》说:“立身须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立身中正,可以说是自古至今各派太极拳共同遵循的要领。走架时立身不正,往往会有自立不稳的感觉,而在推手中立身不正,那就有跌仆之虞了。太极拳是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要求一身中正、精神集中,是为了以心行气、内外兼顾、形神合一。精神不集中,难免出现动作散乱、姿势不正确或重心不稳的现象。如果初学的人走架时心猿意马、动作草率、虎头蛇尾,那就很难长期坚持锻炼,更谈不上什么成效了。
  
  七.为什么说拳架是推手的基础、而推手又能够校验拳架?
  太极拳走架与推手练习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想练好太极拳,首先要按照太极拳的基本要领,通过对拳架一招一式的练习,做到立身中正、松静自然、下盘稳固。但由于走架是个体运动,因此当走架违反要领或动作姿势不正确时,往往不易被自己察觉,必须请老师、同学和拳友指点,才有可能得到纠正。而对太极拳走架劲路的刚柔虚实、重心转换、以及对拳架动作的理解等必须通过双人对抗的推手实践才能完成。反过来,推手中出现的“丢”、“偏”、“抗”、“顶”等毛病,则是由于平时练习拳架不得要领、理解不正确。一般来说:走架是“体”,是基础,而推手是“用”,是实战,换句话说:“走架是知己的功夫,推手是知彼的功夫”。
  
  八.什么是“劲”?为什么说“劲”是八劲之主?
  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拙力,但不是说不用劲。因为太极拳是由八门劲别构成的。太极拳是一门柔性拳术,其劲路虽以柔为主,但也要求做到刚柔相济。所谓“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的艺术”。这所藏之“针”便是“劲”。换句话来说,“劲”就是一种不丢、不顶的弹簧力。没有了劲,就成了“软手”,也就失去了“太极”的含义。拳论中说:“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这是太极拳的基本法则。因此“劲”不只是一个式所独有,而是所有太极八法甚至太极拳的任何一手,都须含有劲。因此“劲”为八劲之主是当之无愧的。
  
  太极拳中段位(四、五、六级)理论复习题:
  1、太极十三势的名称是什么?请作简要解释。
  
  2、各式太极拳的共性是什么?陈式太极拳有什么特点?老架一二路的异同点是什么?
  
  3、陈式太极拳整个拳系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套路有什么?器械有什么?对练有什么?主要理论著作有哪些?)
  
  太极拳高段位(七、八、九级)理论复习题:
  1、陈式太极拳对腰部、胯部、膝部、颈部、肩部、胸部、背部、脚部、肘部的要求各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2、丹田、百会穴、会阴穴、命门穴、涌泉穴、劳宫穴、委中穴在身体的什么部位?请在自己身上指出。
  
  3、什么是外三合?什么是内三合?请结合动作说明。
  
  太极拳理论知识思考题(连载一)
  太极拳初段位(一、二、**)理论复习题
  1.国家体委正式认定的太极拳五大流派都是哪些?其创始人都是谁?
  答:国家体委正式认定的太极拳五大流派是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和孙式。其中陈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是陈王廷(陈氏第九世)、杨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是杨福魁(露禅)、吴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是吴鉴泉(全佑之子)、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是武禹襄、孙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是孙禄堂。
  
  2.请列举出5个你所知道的当代太极拳大师。请简述陈发科生平。
  答:㈠.当代太极拳大师有:陈小旺、陈正雷、朱天才、王西安、陈全忠、冯志强马虹、陈立清、陈小星、陈庆州、陈世通、陈龙骧;姚继祖、和学俭等。
  
  ㈡.陈发科(字福生,1887-1957年),河南温县人。为陈家沟陈氏第十七世孙。其曾祖陈长兴、其父陈延熙皆陈式太极拳名手。陈发科幼承家传陈氏老架太极拳,训练刻苦专心,日练拳三十遍,二十年如一日,较为全面地掌握了陈式太极拳的技术和理论体系,成为一代太极名家。1928年10月应邀赴北平传艺,仍日练拳二十遍,故其功夫纯厚,推手时拿、跌、掷、打兼施并用,陈式太极拳的本来面貌始为外间所识,为太极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武术诗人杨敞(季子)有诗云:“都门太极旧尊杨,迟缓柔和擅胜场,不意陈君标异帜,缠丝劲势特刚强”。
  
  3.西安主要的太极拳组织有哪些?其代表人物有谁?
  答:西安主要的太极拳组织有:西安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西安翠华武术馆、西安陈氏太极拳研究会、西安陈金鳌太极拳研究会、西安市孙式太极拳研究会、国际太极易拳道总会、陕西华夏太极推手道馆等。其代表人物分别为赵幼斌、陈立清、陈全忠、职如垒、王树山、宋蕴华、李随成。
  
  太极拳中段位(四、五、六级)理论复习题:
  1.太极十三势的名称是什么?请作简要解释。
  答:太极十三势的基本含义有二:㈠.太极拳较为原始的13种基本招势,亦即太极拳的另一个别称。其最早见于王宗岳《太极拳释名》:“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分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㈡.太极拳的十三种运动方式,也就是太极拳的“八门”、“五步”,即:“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门;“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五步。太极拳的“八门”“五步”又暗合易经中的八卦与五行。从推手上来讲,掤、捋、挤、按对应八卦中的坎、离、震、兑,即四正;採、挒、肘、靠对应八卦中的乾、坤、艮、巽,即四隅;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对应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合而言之,统称为“太极十三势”。
  
  2.各式太极拳的共性是什么?陈式太极拳有什么特点?老架一二路的异同点是什么?
  答:各式太极拳虽风格不同、拳势不一,但却有其共性,即:“中正安舒、松柔圆活、开合舒展、举步轻灵、节节贯串、连绵不断”,讲求“顺”、“畅”、“随”、“和”。而陈式太极拳是在太极拳共性的基础上体现出她独有的“缠丝折叠、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窜蹦跳跃、松活弹抖”的特色。陈式太极拳老架一、二路的共同点都是体现了陈式太极拳的螺旋缠绕、快慢相间和刚柔相济的特点,但老架一路是以柔为主,柔中带刚;行拳时以身领手、以腰为轴、节节贯穿、轻柔舒缓;二路以刚为主,刚中寓柔。行拳时震脚发力、闪展腾挪、窜蹦跳跃、松活弹抖、完整一气。在用法上老架一路是以掤、捋、挤、按四正为主,採、挒、肘、靠四隅为辅;二路是以採、挒、肘、靠四隅为主,掤、捋、挤、按四正为辅,真正体现出二路拳快、刚、猛的特色。
  
  3.陈式太极拳整个拳系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套路有什么?器械有什么?对练有什么?主要理论著作有哪些?)
  答:陈式太极拳的拳架有大架、小架、老架、新架、忽雷架等;套路分一路、二路;器械有单刀、单剑、双刀、双剑、双锏、春秋刀、太极枪、太极十三杆等;对练分五种推手法(挽花、合步推手、顺步推手、大捋推手、活步推手)及太极三杆、八杆对练和梢杆对练等。陈式太极拳的主要理论著作有《陈氏太极拳图说》(陈鑫)、《陈氏太极拳汇宗》(陈照丕)、《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陈式太极拳》(沈家桢、顾留馨)、《世传陈式太极拳》(陈小旺)、《陈氏太极拳、械汇宗》(陈正雷)、《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钧生)等。
  
  太极拳理论知识思考题(连载二)
  太极拳高段位(七、八、九级)理论复习题:
  1.陈式太极拳对颈部、肩部、肘部、胸部、背部、腰部、胯部、膝部、脚部的要求各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答:练习陈氏太极拳对身体各部的要求十分严格。现就身体从上至下的顺序对各部的要求逐一做出说明:
  ㈠.颈部:拳论中说:“头顶悬,虚领顶劲,头顶之竖”或称为“提顶、吊顶”等。这些说法都指头要上顶,又避免颈部用力的意思。如顶劲过大则引起颈部肌肉僵直、失掉了灵活性和自然性。头为六阳之首,一身之主。如果头部东倒西歪,不仅影响姿式的优美和动作的协调,而且会使精神难以集中。掌握好头部的要领就易做到立身中正,精神集中,动作起来周身灵活,否则会精神涣散,动作不协调。头颈部要保持自然正直,两目平视而兼顾两旁,下颏微微内收,唇轻闭,齿轻合,舌尖轻抵上腭,耳听身后,锁骨放松。使任、督二脉相通,内气通达百会穴。
  
  ㈡.肩部:练陈氏太极拳讲究松肩沉肘。肩肘相连,能松肩自然能沉肘;能沉肘自然能松肩。故练习时应经常注意两肩关节的松活,有意识地向外引伸,把关节的劲自然地逐渐拉开放松。
  
  ㈢.肘部:太极拳有“沉肩坠肘”、“松肩沉肘”之说,肘部的下沉,有助于肩的放松。在推手中,隐藏肘部有利于“出肘”和“护肋”。俗话说:“远拳、近肘、贴身靠”,说明肘是身体的第二道防线。陈氏太极拳里有“肘底捶”、“退步压肘”、“搬拦肘”、“煞腰压肘”、“拗鸾肘”、“穿心肘”等招法。拳谚云:“宁挨十拳,不受一肘”,也说明了“肘”具有很大的杀伤力。
  
  ㈣.胸部:练习太极拳时要求“含胸”,如果胸部挺起,则心气不易下降,横气填胸,丹田空虚,身体上重下轻,下盘不稳。正确的姿势是首先保持脊柱自然直立,胸背肌肉要随着两臂的伸展动作尽量地舒展开,做到自然松弛,胸微向内含,做到既不呆滞,又不勉强,同时要配合“塌腰”。
  
  ㈤.背部:练习陈氏太极拳要求“气敛于背”、“气贴于背”,但不能“拔背”和“弓背”。背部的脊柱要保持自然直立,要立身中正。背部的肌肉自然放松,这才能使气从督脉顺畅流于头顶百会穴。
  
  ㈥.腰部:练习太极拳,腰脊尤关重要。拳论中说:“腰如车轴,气如车轮,用力在腕,机关在腰”,“腰脊为第一主宰”,“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际”,“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这都是说腰脊在练习太极拳过程中起着主宰作用。
  
  “塌腰”是对腰部的具体要求。腰部要有意识地向下垂,但不可用力,不能使腰部肌肉紧张而影响转换的灵活性,要按照脊柱的生理曲线自然下塌。这里还需要注意,含胸塌腰都是向下松沉,头顶要保持虚虚领起,使脊柱有上下对拉之意。脊柱是贯串整个躯干的中轴起着维持身体姿势的作用。拳论中说:“腰为纛,气为旗”,在运动中又将脊柱的作用喻为旗杆的作用。
  
  ㈦.胯部:下肢三大关节为胯、膝、踝,首先要求松开胯关节。胯关节松开后,腰腿的动作就更为灵活协调。在圆裆的基础上松胯,可使耻骨联合和坐骨结节上的关节缝隙扩大,运动幅度从而得到扩大,这样就使腿部弧形运动随之灵活,使内劲上升到腰脊。做到“松胯”才能“开胯”,能“开胯”才能“圆裆”。但松胯不能太过,太过又会形成“塌裆”和“荡裆”的毛病,开胯太过则拉力松弛,反而使腿的基础浮而不固,伸缩力不强,影响身体下盘的稳固。
  
  ㈧.膝部:腿部支撑全身活动的重量,而以膝关节的负担最重,因此膝关节必须有力而又灵活。陈氏太极拳对膝关节的要求是:在一般情况下实腿的膝盖不超过脚尖,小腿肚不超过脚跟,屈膝时配合“松胯”,达到膝关节灵而不僵;虚腿伸直而膝窝(委中穴)莫软,后髋部松沉,使膝部留有余地,便于灵活转换。屈膝与松胯的配合,与松肩沉肘一样,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㈨.脚部:脚为步型步法的根基。根基不稳,稍有偏差,步型、步法必乱。太极拳对步法的要求是“迈步如猫行”,就是说足部动作须正确、灵活、稳当。“手进三分,足进七分”,“胜在进步占势,不败在退步避锋”,“立与不立在于脚、灵与不灵在于脚、利与不利在于脚”,这些话都说明了脚部动作的重要性。
  
  脚的踝关节受生理条件所限,它没有膝、胯关节的活动幅度大。练习时,要按运动的方向顺随膝、胯关节做支撑旋转、上翘、下垂、里扣、外撇等动作,保持自然放松的灵活状态,否则就不能达到“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的要求,影响整个全身的协调配合。
  
  2.丹田、百会穴、会阴穴、命门穴、涌泉穴、劳宫穴、委中穴在身体的什么部位?请在自己身上指出。 
  答:㈠.丹田:“丹”指元气而言;“田”指居处而言。关于丹田的位置,众说不一。气功学特别强调丹田之气,但部位比较广泛;针灸学则强调局限的穴位。因此有狭义丹田和广义丹田之分。狭义丹田,位于脐下三寸,即关元穴。古人认为是男子精室,女子胞宫所在。《难经》记载“脐下肾间动气”为十二经之根本,此处为之元气所藏,故认为关元为狭义丹田。
  
  考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指出“石门、三焦募也,……一名丹田,一名命门,在脐下二寸,任脉气所发”。认为石门穴为丹田;考气海,古云为元气之海,男女生气之海,认为气海穴为丹田。所以对广义的丹田,乃指脐下气海、石门及关元而言,部位比较广泛。
  
  ㈡.百会穴:督脉经穴。“百”形容多的意思,头为诸阳之会,穴居巅顶正中,为三阳五会之所,即足太阳、手少阳、足少阳、督脉、足厥阴俱会于此,故名百会。穴位于头顶头部正中线上,距前发际五寸处,或从印堂穴上一横指算起至后发际之间的中点。
  
  ㈢.会阴穴:任脉经穴。“会”指相合、聚结处而言;“阴”指前阴、后阴而言。穴为任、督、冲三脉之会,位在前后阴之间,故名会阴。《会元针灸学》中有:“三阴之气会于阴窍而至胞中,生一阳而行督脉。三阴之气并而任脉生。督任合而化冲脉。督脉督诸阳气强精益肾,助三焦而补脑;任脉绕诸阴之血而为经;冲脉贯营而通卫,皆从阴窍出入,又系任脉之络,故名会阴。”
  
  ㈣.命门穴:督脉经穴。“命”指生命;“门”指门户。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两肾俞之间,当肾间动气处,为元气之根本,生命之门户,故名命门。
  
  ㈤.涌泉穴:足少阴肾经经穴。穴为足少阴经之井,在足心凹陷处。肾属水,喻经气初出如泉水涌出于下,故以为名。《子午流注说难》有:“涌泉乃肾所出之井穴,藏真下于肾,肾者主水,故穴在足心,名曰涌泉。”《穴名选择》有:“涌泉,涌是水腾溢的现象,泉为水自地出。本穴为足少阴脉气所出之井穴,位在足掌心陷者中。足底位在人体最低处,低者为地,脉气从足底发出,有如地出涌泉之状,故以为名。”
  
  ㈥.劳宫穴:手厥阴经穴。“劳”指劳动;“宫”指王者所居之室。手是劳动的器官,因穴在掌中央,又穴属心包经,心包者乃君主心之宫城,故名劳宫。穴位于手掌心横纹中,第二、三掌骨之间,靠第三掌骨桡侧缘。
  
  ㈦.委中穴:足太阳经穴。“委”指委曲;“中”指正中。穴在腘窝横纹中央,委曲而取之,适当本穴,故名委中穴。《会元针灸学》有:“委中者,委寄腘之中央,故名委中。又名血郄者,言三阴之血入于腹,而郄入膝腘中,运于两足而能步也。”
  
  3.什么是外三合?什么是内三合?请结合动作说明。
  答:外三合:主要指身形方面,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详细地讲外三合,就是要求演练时以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肩与右胯相合,反之亦然。与此同时,还要做到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做到外三合,才能达到身法上的完整一气。
  
  内三合:是指太极拳修炼的高级阶段,即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这也是各种拳法内修的共同要领。其实要做到内三合,演练时还须做到心与目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这样方可做到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合之。总之,就是达到一动而无有不动,一合而无有不合,五臟百骸悉在其中。(动作说明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