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瓯重绽芳华

 江边风 2012-12-28
在荟萃瓯窑瓷器精品的典藏专著《中国陶瓷·瓯窑》出版首发之际,我市明天还将举办陶瓷展览《触摸瓯窑》,以期——
让瓯重绽芳华
前天,“触摸瓯窑”陶瓷展开始布展,博物馆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一件件瓯瓷文物放进展示柜中。 陈真健 摄
这是陈景炜烧制出的古瓯瓷仿品——西晋青釉狮子烛台。
设计师朱小杰畅想着瓯瓷的美好未来。 赵用 摄
陈景炜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摸索出最接近瓯窑青瓷的制作技艺。 郑高华 摄

小潘

明天,在温州博物馆,有一场展览不容错过。

一条三十米的长廊两旁,由荷兰陶瓷重镇代尔夫特的五位著名陶艺家、“瓷都”景德镇海归陶艺家李见深和龙泉青瓷大师卢伟孙精心打造的百余件陶瓷作品,向人们呈现了当代国内外陶瓷艺术的顶尖水准。你可以轻轻触摸,把玩细赏,但请万分小心,因为这里的每一件,都价值不菲。

长廊边有一道小门,走进去,又是另一番风韵——灯光下,一件件古瓯窑瓷器散发着久远的气息:从三国时期到南宋的一百多件温博馆藏瓯窑精品和30余件留有瓯窑印迹的宋元时期龙泉瓷器,展示了瓯窑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影响。

下午,在《中国陶瓷·瓯窑》举行首发式后,还将有很潮的下午茶时光、“瓯瓷配瓯点(点心)”品尝活动。

“触摸,有助于让艺术走进人们的生活,”此次展览的策展人、著名设计师、温州澳珀公司艺术总监朱小杰说,“更重要的是,我想借此告诉父老乡亲,我们温州人不仅会赚钱,更会艺术,而且有很悠久的历史。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能让人们重拾遗忘已久的文化记忆。”

中国瓷艺

在文化交汇中推陈出新

16世纪初,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轮船在水上航行18个月后,来到了中国景德镇,被这里出产的美轮美奂的瓷器所折服,离开时他们带走了两百件瓷器。回到荷兰,他们在代尔夫特建成皇家瓷厂(Royal Delft),开始为荷兰皇室仿制精致的景德镇青花瓷器。

2008年,景德镇举办国际瓷博会,荷兰皇家瓷厂派人前往参加,展出高级“代尔夫特蓝”作品,荣获博览会金奖。

——中国陶瓷的“荷兰轮回”,让业内人士津津乐道。在本次展览上,五位来自代尔夫特的陶艺家的作品,将充分展现他们在“学师”中国后,又如何将陶瓷技艺再发扬光大。

众所周知,中国,素有瓷国之称,在英语中,大写的“CHINA”是中国,小写就是陶瓷。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漫长岁月里,陶瓷艺术品以自身独特的“泥”的精神,“玉”的品质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和象征。

然而,在传统文化受到都市化、工业化的双重夹击而举步维艰的今天,陶瓷文化也正在日渐黯然失色。即使是在千年瓷都景德镇,陶瓷业也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对此,景德镇人李见深感到深深的忧虑。这位先后在景德镇陶瓷学院和美国纽约州陶瓷学院获得硕士学位的海归陶艺家,1998年在家乡的一个古村买下几幢农舍,改扩建为一个名为“三宝陶艺村”的文化院落,短短几年,这里就成了海内外陶艺家向往的艺术圣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陶艺家协会也在这里设立了创作基地。李见深说:“17世纪以前,中国影响着整个世界的陶瓷文明,而经过100年后,轻舟已过万重山,整个世界都发生了变化。西方技术日新月异,他们独特的艺术观念开启了现代陶艺之门,随之产生了他们的陶艺文化。在欧洲,在北美,陶艺已经变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艺术,而中国陶艺家仍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重复着同样的作品。”所以,三宝存在的意义就是“为陶艺家提供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场所,一个中西文化交流的驿站”。

唯有学习和交流所带来的创新,才能为传统艺术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龙泉青瓷大师卢伟孙,就是因为将传统青瓷精髓与现代思想技艺融为一炉,在国内外陶艺界声名鹊起,被评论家认为是“超越龙泉”的一代大家。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龙泉人,他的艺术风格的转变,就是在1992年他三十岁时,有机会走出龙泉,参加浙江美术学院工艺系的研修学习后,在都市的美术学府与当代众多艺术家的交往中,获得了艺术生命新突破的契机。卢伟孙的青瓷作品,有着中国式的田园抒情特色,被称为山水青瓷。

文化,总是在交汇碰撞中激发新的生命和活力。历史上,当位于瓯江下游的瓯窑渐趋衰落的时候,位于瓯江上游的龙泉窑开始蓬勃发展。八百里瓯江水,将瓯窑与龙泉窑紧密地联结在一起。这次瓷器展上,温州博物馆馆藏的30余件受到瓯窑影响的龙泉瓷器,形象地见证了两地瓷器发展的深厚渊源。宋元时期,瓯窑转而生产龙泉窑青瓷

守望瓯瓷

惟愿留住温州文化之根

正如同瓷是中国的象征,瓯,应是温州的文化图腾。始于东汉、盛于北宋,曾与越窑齐名的瓯窑,它的流金岁月,虽已于元代以后画上了一个休止符,但它对温州社会人文政治等等方面的影响,如同奔流向前的瓯江水,潮起潮落,生生不息。

“陶瓷作为器物文化,是人类从洪荒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自商代开始发展至今,以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精湛的技艺闻名于世,在世界经贸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起到重要的作用。《中国陶瓷·瓯窑》集中反映了温州博物馆等有关部门的丰硕成果和发掘精神 。”在《中国陶瓷·瓯窑》一书的序中,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德荣高度评价了这本画册的出版对我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历时两年精心编辑的《中国陶瓷·瓯窑》,收录了202件瓯瓷精品,其中,大部分是馆藏珍宝,但也有几件是温州民间收藏家收藏的“宝贝”。

近年来,温州民间收藏界也涌动着一股“瓯瓷热”。潘国森、叶茂钱、诸华国、张光荣、陈朝胜等几十位温州知名的收藏家,都视瓯瓷为珍宝,悉心收藏乐此不疲。在他们眼里,瓯瓷是温州本地的东西,是温州文化的标签。

瑞安市叶茂钱先生收藏有瓯瓷300余件,年代上溯西周,下至宋元,器形丰富,其中不乏精品。而且他从来只收不卖,因为在他看来:温州人的东西一定要收藏保护好,房子卖了不要紧,瓯窑古瓷卖了就会外流,温州文化就会断根。

退休干部诸华国现有瓯瓷藏品百余件,他默默守望瓯瓷30年,只为“瓯瓷代表一种特殊的文化,与它结缘大半生就希望它能复原,并且传承下去。”

从小爱好收藏的市民潘国森先生,对瓯更是情有独钟,他将自己的住家——一间150平方米的商品房打造成家庭式瓯窑博物馆,陈列了自己潜心搜集的六七百件瓯瓷,供人参观。他不仅收藏瓯瓷,还探索研究“瓯文化”。早在2000年,潘国森就撰文倡议:“让具有几千年文化的古陶瓷‘瓯’作为温州的城标”。这种声音虽然在当时反响甚微,却在之后的十余年间,渐渐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潘国森又整理自己平生研究瓯文化所得,撰写了33万字的《瓯与瓯文化》一书,今年8月由中国民族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不仅有对陶瓷瓯器、民俗瓯器的器物欣赏,还有与瓯有关的花木、工艺、民俗等品牌介绍,更有对瓯文化的比较全面的论述。在书的前言里,他写道:“瓯”,是温州品牌,“瓯”,是我的故乡。生于斯,长于斯的我,每天的生活都在“瓯”的氛围中。这里无处不充溢着“瓯”的气息,无处不受瓯的精神所感染,人们也每一天都受瓯的品牌润泽、熏陶。

复兴瓯窑

让瓯的精神绵延久远

近年来,在涌动着瓯文化热潮的这片土地上,早日复原瓯瓷,让沉睡千年的瓯窑再续辉煌,已成为我市上下齐心努力的方向。

为此,我市曾多次召开关于开发瓯瓷的研究会议,探讨瓯瓷的挖掘、抢救、恢复以及组织具有丰富经验和精湛技艺的瓯瓷专家大师和艺术家合作开发等方案。一批瓯窑发烧友纷纷投身这项工程,并初见成效。市文化局副局长李震认为:“在开发瓯窑的道路上,陈景炜主要是仿古,朱小杰则是创新,两人各有特点,各有千秋。”

走进位于市区小虹桥的温州瓯窑学会,只见屋里摆满了古瓯瓷和仿古瓯瓷,地上的一块块玻璃下面,是许多随意放置的古瓯瓷碎片。陈景炜介绍说:“这里就是我家的老房子,几年前翻建过,因为考虑到我们永嘉瓯窑陶瓷艺术研究所设在永嘉三江龙下村,老百姓去参观瓯瓷不方便,所以就用我自己的房子,同时租用了隔壁几间房一起做瓯窑学会的会址,这里也是我们开发、展示瓯瓷产品的又一个窗口。”

从2011年年初开始,陈景炜带着他的团队,查证历史文献,走访各处古瓯窑,反复研究古瓯瓷烧造、釉下彩的配方及生产工艺,终于摸索出最接近瓯窑青瓷的制作工艺。当年7月7日,断烧数百年的火种在永嘉三江龙下村的新瓯窑点燃。

陈景炜说:“这一年多来,我们除了制作仿古瓯瓷,重点还在开发新瓯瓷上,现在已经推出酒具、茶具、餐具、文具、小摆设几个系列,特别是几类礼品瓯瓷,像江心屿瓷盆、龙形瓯字瓷盆、老板杯、十二生肖和‘瓯三彩’这些,在市场上都比较受欢迎。上次我们应天津廊坊温州商会的邀请,为他们制作了一个大型江心屿瓯瓷,送给当地政府,反响很好。”古法瓯窑烧制技艺已于去年12月进入市级非遗保护名录,近期正在申报省级非遗项目。这段时间,陈景炜赶制出了一批瓯瓷餐具,因为这次陶瓷展安排了“瓯瓷配瓯点”的活动,将美味的瓯菜点心与精美的瓯瓷餐具结合在一起,以求呈现浓浓的温州味。

今年4月,温州瓯窑学会正式成立,陈景炜被推举为会长。为了扩大瓯窑瓯瓷的影响力,瓯窑学会和社会各部门联手,开展了很多普及瓯窑瓯瓷知识、推广瓯瓷制作的活动,如带领小朋友做瓯瓷、瓯瓷制作进军营等,至今已举办了几十场活动。

陈景炜坦言,要让瓯瓷真正复兴并占领市场,难题还在创新。

在瓯瓷创新的道路上,设计师朱小杰走得更远一些。

朱小杰说,他与瓯瓷的结缘,缘起于2010年的夏天。龙泉市市长在参观上海世博中国馆时,看到他设计的家具上摆放着龙泉青瓷,赞为绝配,当即邀请他去龙泉做设计合作。之后,朱小杰应邀参加中国现代手工艺家提名展,计划制作一组以“瓜乐”为主题的青瓷器具。为此他跑了很多趟龙泉,看了当地的青瓷作坊,他感觉那里的工艺美极了,只是设计手法过于传统。而在与当地工匠的交流中,他们的口中时不时地会说出一个词:瓯窑。后来,他才明白,这些工匠认为青瓷的祖先是瓯窑。

朱小杰开始关注瓯和瓯瓷。他搜集了很多古老的瓯陶,用它们装点工作室,他感觉美极了!他开始琢磨如何将传统的瓯瓷赋予当代的生活,结合当代的材料,放进当代的技术。

在朱小杰工作室,他向我展示了瓜系列中的香瓜罐。浑圆的外观,淡青透亮的釉色,里头可放香粉、茶叶等。朱小杰让我仔细看瓜罐的底部,他很得意:“我采用了不为人使用的玉璧底,不仅不会损伤桌面,圆润光滑的底部造型还会使整个器具的风格更加统一。”他又拿起瓜罐的盖子,轻轻放到罐身上,只见盖子缓缓落下,将瓜罐拿起整个反过来,罐子里的水一滴也没漏出。“我还解决了陶瓷界一个多年未攻克的密封问题,不靠锡纸和橡胶等外力,只用陶瓷与陶瓷的契合,让盖子和瓶身紧紧吸附住。”

一个名为“瓯江水鸟”的家用调料罐,也是朱小杰的得意之作——用写意手法表现的鸟状小罐,憨态可掬,让人爱不释手。朱小杰说,他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儿时看惯了水鸟的起起落落。挥不去的记忆里有很多美好的联想”。

他说,接下来会把自己大半的精力放在用现代的方式让瓯回归人们的生活。他已经接受荷兰方面的邀请,明年5月将赴英国参加《代尔夫特·中国陶艺展》。“我要把瓯带到世界!”朱小杰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