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住宅建设志 >> 第一篇旧有住宅

 江苏常熟老李 2012-12-30

上海住宅建设志 >> 第一篇旧有住宅

第一篇 旧有住宅

概述

上海在北宋年间,已有商肆及专收酒税的上海务。此时上海已形成聚落,后逐渐发展成为海运贸易港口集镇,宋咸淳三年(1267年)前后设上海镇,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设上海县,成为海滨名邑,居住用房和商业用房日渐增多,鳞次栉比,日趋繁荣。城内外许多老宅基翻建成私家宅第,有陆家宅、翁家厍、王家宅、东西凌家宅等。古代上海民居多为我国江南传统建筑式样,有粉墙黛瓦的楼房、素朴的平房,也有贫民搭建的茅屋和草棚。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开埠后,外国列强胁迫清政府签订《上海土地章程》,划出外滩附近的洋泾浜(今延安东路)以北至李家宅(今北京东路),黄浦江至界路(今河南中路)的830亩土地为英人居留区域界址,并建造了许多西式房屋自住,华洋分居的状况由此形成。清咸丰三年(1853年),小刀会农民起义,清军在镇压小刀会的过程中,焚毁了老城厢的大量房屋,加之外地的地主、富豪纷纷逃亡租界,租界内人口剧增,住房严重紧缺。外国商人趁机建造多幢简陋木板房屋出租牟利,这是上海最早出现的欧洲联列式里弄住宅。后因此类简陋木板房极易引起火灾,被租界当局取缔。此时,砖木结构、立帖式的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应运而生,其总体布局为联列式住宅的形式,而单体平面及结构则脱胎于中国江南传统住宅的式样。随着租界不断扩展和民族工业的发展,民国8年(1919年)后,为适应居民中大家庭的解体和社会不同阶层的生活需求,开始出现一种改良式的新式石库门里弄住宅,以及一批广式里弄住宅。此外,部分中外工厂主还利用工厂附近的廉价土地,建造了为数极少的工房(后称“旧工房”),租赁给本厂职员、工人及家属居住。

20年代初,上海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有较大发展,社会贫富之间的差距扩大,为适应富裕阶层的需求,在新式石库门里弄住宅的基础上,演变出一种新式里弄住宅。这种住宅以砖木结构替代立帖结构,并注意环境幽静和卫生设备齐全。民国26年(1937年)前后,又出现花园里弄住宅。由于花园里弄用地面积大,投资也大,遂又转向兴建集居型公寓里弄住宅,其层数一般为二至四层。这类花园里弄住宅和公寓里弄住宅数量较小,居住对象多为中上层资产阶级和高级知识分子。

20年代后,随着欧美建筑式样不断翻新,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以及工程技术的进步,西方各国不同风格的独院式花园住宅引入租界。中国富有阶层也随之仿效建造。30年代后,上海地价暴涨,房地产商为追求高额利润,纷纷投资房地产业,沿南京路、淮海路等交通干道自东向西延伸,建造花园住宅和高层公寓。

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棚户、简屋的急剧发展。由于战乱和灾荒,外地大量贫困农民来上海谋生,因无力租赁房屋,便在路旁、河畔、车站、码头附近,以及工厂周围的空地上,搭建棚户、简屋栖身。民国14年(1925年)以后,租界当局和上海市政府还常常以整顿棚户区为由,多次加以取缔,遭到棚户居民的强烈反抗和斗争。民国17年(1928年),上海市政府为安抚民心,在全家庵(今临平北路)、斜土路和交通路建造平民住所,计房屋614间。其后又在大木桥路、其美路(今四平路)、普善路和中山路(今中山北路)建造平民村,计住房千余间。然而棚户简屋与日俱增的势头继续不减。据1949年统计,在当时市区82.4平方公里范围内,住宅面积为2359.4万平方米,全市人均居住面积为3.9平方米。在各类住宅中,公寓101.4万平方米,占4.29%;花园住宅223.7万平方米,占9.48%;新式里弄469.0万平方米,占19.88%;旧式里弄1242.5万平方米,占52.66%;简屋、棚户322.8万平方米,占13.68%。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明、清时期的古老住宅,仅在南市区尚存的百年以上宅第就达5.3万平方米。

 

第一章 古老住宅

上海民居的建筑造型为中国江南传统建筑的式样,大都为平房,贫困居民住的是茅屋、木棚,最差的则是竹屋架、泥笆墙、稻草顶,稍好一些的是木屋架、砖砌单壁、稻草盖顶的房子。寻常人家的住房为砖墙立柱、木椽屋面、青瓦盖顶的矮平房,其进深以桁条分5路头、7路头、9路头;面宽分割为三开间、五开间或七开间;一般正间为客堂,两旁为卧室,也有在正屋两侧加建侧屋,作灶间等用途;墙面用白石灰粉刷,墙外侧围竹篱,屋脊似鳌状,两头翘起,以求吉祥。殷实富户的宅第为庭院式住宅,砖墙立柱,穿斗式木构架,或穿斗式与抬梁式的混合木构架,榫卯组合,梁、桁由圆木柱承重。其平面布置以正厅或正房为中心,左右两侧为次间或稍间(耳房),正房前左右对峙建东西厢房,这种“一正两厢”组成的院子,即通常所说的三合院、四合院,凡三面有房屋的即三合院,四面有房屋的,即四合院(郊县俗称“绞圈房子”)。厢房的用途视人口多少而定,或作卧室,或作灶间,四合院的下房,作储藏室,或作厨房。较好的大型宅第分别设两、三个以至多个“一正两厢”的多进院宅第,并附有花园。大门内外设影壁,进门第一进院坐南朝北的房屋称南房或门埭房(楼),作外客厅。二门通常做成华丽的门楼,二门以内为第二进院,坐北朝南的厅房称北房,为正厅(大厅),是全宅中面积最大、质量最好的房间,供家长会客和举行礼仪之用。正厅两侧各有一间次间、稍间(耳房),通常作卧室用,正厅前左右对峙的厢房,供晚辈居住,或作饭厅、书房。从门楼到各房,有走廊相通,穿过耳房夹道或避弄,进入第三进院,有的即为后院。第三进院的房屋称内室或后罩房,供妇孺居住。少数达官显贵的宅第,则分别设有轿厅、客厅、花厅、正房、书房、卧室、花园、戏台等,有的门前还置一对石狮。

目前,上海保存较好具有一定文物价值的古老住宅,主要分布在上海老城厢内(今南市区)、松江县和嘉定县(今嘉定区),其它静安、闸北、长宁区和上海县(今徐汇区和闵行区)、以及青浦、南汇、川沙县(今浦东新区)等地亦保存有少量古老住宅(详见章末所附简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