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角度定位旋转侧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求知无止境6688 2012-12-31

角度定位旋转侧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角度定位旋转侧扳法;定点侧扳法;骨科手法


   近年来,由于工作负荷加重,长期伏案工作者增加,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呈上升趋势,且越来越年轻化。本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颈椎骨质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原因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椎动脉、交感神经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可出现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视物模糊、耳鸣耳聋、听力下降,甚至猝倒等症状。目前治疗本病以对症处理为主,但病情不稳定,症状易反复。笔者采用角度定位旋转侧扳法治疗本病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所选患者来自2009年6月-2010年12月本院日常门诊,均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共67例,按就诊时间分为2组,奇数为治疗组,偶数为对照组。观察期间脱落3例,进入统计为64例。治疗组32例,男12例,女20例;年龄20~64岁,平均39.5岁;病程最短2 d,最长6年,其中病程<1年18例, 1~3年10例,>3年4例。对照组32例,男13例,女19例;年龄21~67岁,平均40.5岁;病程最短3 d,最长5年,其中病程<1年19例,1~3年10例,>3年3例。经统计学检验,2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分布等方面均衡(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拟定。①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②多发于长期低头工作者或姿势不良者,往往呈慢性发病。③可见颈肩背疼痛、僵硬,头痛头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严重者可有体位性猝倒等。④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椎动脉挤压试验阳性,颈椎侧弯后伸时,头痛头晕加重。⑤X线片多见颈椎退行性改变,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棘突偏歪,横突间距变小,或见椎间孔变小。⑥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椎动脉造影见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无颈椎严重畸形;无颈椎管狭窄;无推拿治疗禁忌症;近3个月未经中西医治疗者。排除标准: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骨质疏松、精神疾患、肿瘤、结核、局部感染及眼源性、耳源性眩晕者,其他不适于接受手法治疗者,未按规定治疗无法统计疗效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角度定位旋转侧扳法加基础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颈椎定点侧扳法加基础手法治疗,2组每次治疗时间均为15 min,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2.1.1 角度定位旋转侧扳法

  以颈椎棘突向左偏歪为例,患者正坐,医者站其左后方,右手四指并拢与拇指分开,掌心置于后枕部下方,左手掌心置于下颌右侧以控制其角度,然后双手向相反的方向用力,使其头部左旋同时略右侧屈并前后屈伸至适当角度,而后迅速、巧妙地施以“闪动力”侧扳。此时往往可闻及关节复位弹响声。操作时,颈椎屈伸角度要适宜,以使作用力准确地集中于偏歪之棘突。

  2.1.2 颈椎定点侧扳法

  以颈椎棘突向左偏歪为例,患者正坐,医者站其后方,左手拇指置于偏歪棘突的左侧,右手掌置于头右侧部,双手向相反的方向用力,使其头部向左侧屈,而后迅速、巧妙地施以“闪动力”侧扳,可闻及关节复位弹响声。

  2.1.3 基础手法

  依据《北京按摩医院诊疗规范》[2]。患者俯卧位:①拨揉颈部两侧肌肉和项韧带3~5遍;点按风池、风府、百劳(第5颈椎旁开5分)、颈根点(斜方肌前缘,平第7颈椎)各0.5 min;②拿提两侧斜方肌约0.5 min,随后点按肩井穴0.5 min;③按揉背部3~5遍,点按肩中俞、肩外俞、天宗及冈下酸痛点各0.5 min。患者仰卧位:①轻揉锁骨下缘和胸大肌上缘3~5遍;②拿揉患侧上肢3~5遍,随后点按气户、缺盆、合谷、内关、公孙各0.5 min;③拿揉头部3~5遍,点按太阳、率谷、百会各0.5 min。

  2.2 观察指标与方法

  参考文献[3],对患者颈肩疼痛、头痛、眩晕、耳鸣、活动受限等典型症状进行治疗前后及组间量化评分比较。0分:无任何疼痛,无眩晕耳鸣,无活动受限;1~3分:轻度疼痛,轻度眩晕耳鸣,轻度活动受限,不影响工作、生活;4~6分:中度疼痛,中度眩晕耳鸣,中度活动受限,轻度影响工作、生活;7~10分:重度疼痛,重度眩晕耳鸣,重度活动受限,疼痛剧烈,影响工作及生活。对颈肩疼痛、头痛、眩晕、耳鸣、活动受限5项评分相加为最后评分。

  2.3 疗效评价

  采用尼莫地平法:疗效指数=[(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依据疗效指数评定临床疗效,疗效指数≥85%为痊愈,85%>疗效指数≥50%为显效,50%>疗效指数≥20%为有效,疗效指数<20%为无效。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32例患者总有效31例(96.88%),对照组32例中总有效24例(75.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2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2 2组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头痛、眩晕、耳鸣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改善颈肩疼痛和活动受限方面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 2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症状量化评分比较

  3.3 安全性分析

  2组在治疗中均未使原有症状加重,未出现骨关节脱位、晕厥、疼痛不适等不良反应。说明角度定位旋转侧扳法和颈椎定点侧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均较安全。

  4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病变节段多在上颈段,而上颈段的解剖学特点和小关节位置,使得上颈椎各节段之间,旋转角度大于侧屈角度,也就是说,利用旋转扳法比侧屈扳法更利于复位。我们采用的角度定位旋转侧扳法是本院赵润琛主任医师几十年临床经验的总结,经过不断完善、改进形成而来。这套扳法与颈椎定点侧扳法比较,具有以下优势。①定位准确:本扳动法利用颈椎旋转、侧屈、屈伸的角度定位,在颈椎被动活动中寻找合适位置,能够将力量集中于偏歪之棘突,纠正其对位关系。②手法运用灵巧:操作时所需力量很小,随关节的活动范围顺势而动,用一个巧妙的闪动力改善关节位置。③患者容易接受:手法比较安全,寻找定位角度时不会达到最大生理角度,没有牵拉等不适感觉,操作时等患者放松后再施术,没有疼痛,不会感到害怕。④疗效显著:不少患者在扳动完成后有头清目明之感,症状可大幅度减轻甚至消失,且维持“舒服”的时间较长。

  正常颈椎平衡稳定是由静力平衡和动力平衡共同维持的。姜氏等[4]通过试验观察到颈椎扳动手法可不同程度的降低椎体、椎间盘、小关节与韧带的应变(应力)与位移,提高其刚度,从而调整了颈椎的静力性平衡,增强了颈椎的稳定性。房氏等[5]认为颈肌是颈椎外源性稳定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维持着颈椎动力平衡。利用扳法调整颈椎各组织应力分布,改善颈椎力学平衡,增强其稳定性,对于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诸多症状,有良好的效果。临床运用颈椎扳动法时,一定要令患者采取利于手法操作的合适体位,更要掌握好扳动的角度和力度。施力要恰当、巧妙,不可突发暴力,切忌反复摇晃、旋转、盲目发力。另外,扳动时无需强求弹响声,必须明确的排除扳法禁忌症,有高位脊髓压迫症状者和患者心理紧张时也不可施用扳法。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9-190.

  [2] 赖伟.北京按摩医院诊疗规范[M].北京:2008:3,6,25-33.

  [3] 王楚怀,卓大宏.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6):245-247.

  [4] 姜宏,施杞,王以进.旋转手法对颈椎间盘粘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9,7(1):4-6.

  [5] 房敏,姜淑云,洪水棕.颈伸肌群对颈椎间盘和小关节内压力变化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15):2847-285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