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颈性视力障碍妙法良方

 循天园 2020-09-26

颈性视力障碍又称颈性视力异常,是由于颈椎疾患所致的颈交感神经受刺激(或受压迫)引起的一系列眼部症状,而眼科检查又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的一类综合征。亦有称颈源性眼病、颈性视力异常、颈椎性视觉障碍等。本病临床较常见,其患病率约占颈椎病的2.1%。本病一般属中医学“暴盲”“云雾移睛”“视瞻昏渺”等范畴。

【病因病理】

1.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颈交感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随颈神经前支分布,其末梢可分布到头颈、咽部、心脏等,部分纤维又分支到眼后部、扩瞳肌、上睑平滑肌、虹膜,交通支的分支分布于硬膜、后纵韧带、颈部小关节突和关节囊。颈椎、椎间盘、椎间韧带等组织由于积累性劳损和退行性变,可使其稳定性相应减弱,出现椎体在额状轴、矢状轴、纵轴上的前倾后仰、侧屈、旋转以及三个轴位上的不同联合改变,这种解剖位置的改变可刺激颈上神经节及分布在椎动脉、关节囊、项韧带等组织的交感神经末梢及椎骨内的脊膜反支形成病理性刺激,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反射性症状,可出现眼胀痛、眼干涩、视物模糊、易疲劳、眼裂增大和瞳孔扩大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亦可出现流泪、眼睑下垂和瞳孔缩小等交感神经抑制症状,而出现视力障碍。有研究认为,颈椎失稳是导致交感型颈椎病最主要的病因;有专家提出交感型颈椎病影像诊断显示颈椎失稳较常见;有学者总结交感型颈椎病发病机理的研究主要以颈椎失稳为着眼点,讨论其引发交感神经刺激症状。

2.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良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椎动脉供应脑干和枕叶视觉中枢,颈上交感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分布于眼部和颈动脉丛,调节眼血液循环和瞳孔括约肌、眼睑肌。而椎动脉从锁骨下动脉发出后上行在前斜角肌和颈长肌之间,入颈六横突孔急转向后,历经寰椎后弓上的椎动脉沟,又转向与对侧椎动脉相遇入枕骨大孔进入颅腔汇合成基底动脉。颈椎小关节错位后,可以牵扯刺激、压迫椎动脉,令椎动脉供血不足,是视觉中枢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颈动脉丛和椎动脉的损害可因眼底血液循环障碍而致视网膜病损。当病理因素刺激椎动脉时,可使其痉挛,管腔变窄甚至闭塞,出现椎动脉供血不足。当大脑皮质视觉投射中枢血流量低于视区脑组织正常代谢过程中的需要量时,造成视觉通路及视中枢缺氧而致视物模糊、视野缩小、黑蒙等中枢性视力障碍。

3.炎性刺激

由于颈椎退行性变,颈部产生无菌性炎症改变,颈交感神经和脊神经节受到炎症的浸润刺激,从而对眼部产生反射性影响而出现症状,加上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和软组织钙化等因素,共同刺激病变部位的交感神经末梢,从而引起一系列反射症状。

【诊断要点】

1.症状

本病一般有颈部活动障碍、颈痛、颈部不适、酸胀等;视物模糊为主要症状,表现为眼前有云雾、闪光点、飞蚊、复视等现象,严重者仅有光感或失明,一般有眼胀不适感觉;伴随症状为头晕、头痛、失眠、多梦、食欲欠佳或血压偏高、眼压稍高、心慌、胸闷等。

2.体征

颈部活动受限,颈肌紧张或痉挛,颈椎棘突有2~4个不同程度的偏歪,上颈段棘突两侧压痛较明显。

3.辅助检查

X线检查可见颈椎生理弯曲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以上段、中段变直较多见,常有颈三、颈四略反张;颈三、颈四、颈五椎体前下角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改变;颈椎钩突有不同程度的增生性改变,以颈三、颈四多见,且相应的钩椎关节呈现左右不对称;齿状突不居中,寰齿间隙左右不等宽,寰椎侧块左右长短不一,寰枢间沟左右宽窄不一。脑血流图检查常提示枕乳导联异常。眼科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4.鉴别

眼科检查时注意与真性视力障碍、眼的器质性病变相鉴别。

【妙法良方】

(一)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

(1)主症 常有头颈部外伤史。视力下降,伴眼内某些部位的瘀血,视网膜血管瘀滞或阻塞,眼内固定性疼痛。舌有瘀斑,脉细涩。

(2)处方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各15g,柴胡、菊花各12g,蝉蜕、桑叶各10g,老葱5g,大枣7枚。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肝阳上亢

(1)主症 视物昏蒙,目珠胀痛,痛连目眶、鼻、颊、额、颞,视力骤降,甚则仅存光感或暴盲,瞳神散大,眼压增高,常伴恶心呕吐,兼见胁胀,胸闷嗳气,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2)处方 牡丹皮、栀子、当归、柴胡、云茯苓各10g,白术、石决明、香附、白芍各15g,夏枯草,龙胆草各30g,生甘草8g。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肝肾亏虚

(1)主症 视物昏蒙或夜视不清,眼干涩不舒,哭而无泪或冷泪长流,白睛微赤,兼有头晕耳鸣、健忘、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2)处方 熟地黄、枸杞子各30g,山茱萸、山药各15g,云茯苓、牡丹皮、泽泻、菊花各10g,郁金、益母草各12g。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二)内服良方

1.天麻钩藤饮

(1)处方 天麻、龙胆草、菊花各10g,钩藤、石决明、生地黄、生首乌各30g,茺蔚子15g,生甘草3g。头晕重者,加珍珠母、丹参;伴头痛者,加川芎、吴茱萸、蔓荆子;肩背沉困不适者,加葛根、羌活;视物模糊者,加重菊花用量,并加枸杞子、熟地黄;恶心呕吐者,加枇杷叶、竹茹、半夏。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7剂为1个疗程。

2.益肾通络汤

(1)处方 太子参、淮牛膝、当归、川芎、泽泻各20g,杭白芍、生龙骨、生牡蛎、桑枝各30g,葛根、枸杞子、菊花、决明子、补骨脂、白芥子、胆南星各10g,威灵仙15~20g,连翘15g。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7剂为1个疗程。

3.新加大补汤

(1)处方 黄柏、知母、熟地黄、麦冬、天冬、葛根各9g,龟板、骨碎补、党参、炙黄芪、鸡血藤各15g,紫河车20g。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4.导痰通络汤

(1)处方 法半夏、制南星、枳实、当归各10g,陈皮、甘草、川芎各6g,茯苓、赤芍各15g,桃仁、郁金各12g,红花5g。眩晕甚,视物模糊、呕吐者,加代赭石、竹茹、生姜;脘闷纳呆者,加砂仁、苍术;耳鸣重听者,加石菖蒲、葱白;心烦口苦、渴不欲饮者,加黄芩、黄连。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5.加味八珍汤

(1)处方 红参、川芎各8g,白术、大枣各10g,茯苓、熟地黄、白芍各15g,当归12g,甘草6g。眼涩、视物模糊、眼胀者,加枸杞子、菊花;气虚明显者,加黄芪;血虚甚者,加阿胶(烊化)。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6.加减地黄汤

(1)处方 熟地黄24g,淮山药、吴茱萸各15g,茯苓、当归各12g,泽泻、淫羊藿、鹿角胶(烊化)各10g。头昏眼花、视物模糊、眼涩、怕光流泪、盗汗颧红者,加枸杞子、女贞子、菊花、龟板胶。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7.加减四物汤

(1)处方 桃仁12g,红花、川芎各6g,当归、地龙各10g,赤芍、生地黄各15g。眼痛者,加田七;眼睑下垂者,加北黄芪、红参、升麻、柴胡。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8.加减逐瘀汤

(1)处方 川芎、红花、牛膝、柴胡、生黄芪、决明子、元参、当归、生甘草、生蒲黄各15g,生地黄、丹参各30g,桃仁、枳壳、桔梗各12g,黄柏、赤芍、金银花各10g。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9.丹栀逍遥汤

(1)处方 牡丹皮、栀子、柴胡、茯苓各15g,当归、白术各10g,甘草、薄荷各6g,生姜3g。眼胀痛、目眵者,加夏枯草、桑叶、菊花。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三)外治良方

1.洋花外敷方

(1)处方 闹羊花、伸筋草、透骨草、川芎、川椒、海桐皮、防风、羌活、艾叶各15g。

(2)方法 以上方药用纱布袋包裹,水蒸后外敷后颈部,每日2~3次,每次20分钟左右。

2.中药外敷方

(1)处方 血竭、土鳖虫、地龙、白及各200g,乳香、没药、儿茶、肉桂、延胡索、公丁香、急性子、生大黄各100g,天花粉300g,川椒、木瓜150g,明矾50g,樟脑20g,冰片30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过120目筛,混匀。取适量药粉用蜂蜜调成膏状,将药膏均匀地摊于膏药布上,敷于颈部。

3.离子导入方

(1)处方 葛根45g,防己、生川乌、生草乌、红花、白芷各15g,没药、杜仲、秦艽、川芎、羌活、木瓜、牛膝、淫羊藿各20g,蒲公英、透骨草、威灵仙、丹参各30g,马钱子10g。

(2)方法 以上方药加水1500mL,浸泡3小时后,微火煎30分钟,用纱布滤出药液800mL,二煎加水1000mL,开锅后煎20分钟,滤出药液600mL,两煎混合分装液体瓶内放入冰箱备用。治疗时用8层纱布外包一层白棉布制成8cm×10cm大药布垫,将药液加温至40℃以上,将药布在药液中浸透,轻轻绞干,置于颈椎病变部位,采用南京炮苑电子技术研究所生产的NPD4AS骨质增生治疗仪,将电极正极放在颈椎上段,负极放在颈椎下段。电流输出量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宜,每次治疗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四)针灸妙法

1.穴位埋线法

(1)取穴 选取颈穴1和颈穴2(均为经验穴,分别位于颈五和颈七棘突旁开1.5寸处),均为双侧。

(2)操作 先令患者俯伏坐位,标定颈穴1,常规消毒后,戴上消毒手套,用2%利多卡因作穴位局部浸润麻醉。剪取0~1号铬制羊肠线3cm,用小镊子将其穿入制作好的9号腰椎穿刺针管中。垂直快速进针,当针尖达皮下组织及斜方肌之间时,迅速调整针尖方向,以15°角向枕部透刺,寻找强烈针感向头部或前额眼部放射后,缓慢退针,边退边推针芯,回至皮下后拔针,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再用创可贴固定。颈穴2及对侧两个穴位埋线,操作同上。埋线1次即为1个疗程,一般15日左右行下一疗程。

2.三步针罐法

(1)取穴 整脊(平衡针穴,位于印堂穴与前正中发际连线中点)、中平(奇穴,位于外膝眼与外踝尖连线中点)、后溪、颈夹脊、阿是穴(项背部压痛点、颈项条索状硬节处)。肝肾阴虚型加太冲、肝俞、肾俞;气滞血瘀型加睛明、风池、膈俞。

(2)操作 第一步:用30号2寸毫针直刺双侧中平1.5~1.8寸,双侧后溪0.3~0.5寸,向鼻根方向斜刺整脊1.0~1.5寸,以得气为度,嘱患者深呼吸,并做颈项活动2分钟。第二步:根据证型,用30号1.5寸毫针针刺各配穴,采用平补平泻针法,得气为度。然后针刺双侧颈夹脊穴,入针0.8~1.2寸,以得气并向肩部传导为度,再用KWDⅡ808型电针仪,行双侧对称性疏密波脉冲刺激20分钟。第三步:取针后,在阿是穴行刺络拔罐,令出血3~5mL。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3.针刀治疗法

(1)定位 针刀松解寰枕筋膜、寰枕关节关节囊、寰枢后关节关节囊,或枢椎两侧脊柱区带结节、条索、压痛等阳性反应点。

(2)操作 嘱患者俯卧,令其下颌部和床头边缘齐平,低头,下颌内收,暴露颈部,剃去施术部位毛发。在枕骨大孔后侧边缘正中选取1个压痛点为进针刀点;枕骨大孔后侧边缘正中旁开0.5~1cm处各取1个点为进针刀点;枢椎棘突上缘两侧近椎弓板处各取1个点或枢椎两侧脊柱区带阳性反应点。用龙胆紫做标记,然后用碘伏常规消毒,铺洞巾,戴无菌手套。医者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持针刀,松解寰枕筋膜时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针体与进针点骨面按四步规程垂直刺入,当刀锋达骨面后小心移动刀锋至枕骨大孔边缘,调转刀锋90°,横行切寰枕筋膜2~3刀。松解寰枕关节关节囊时,针体垂直于进针刀点骨平面,待刀锋达骨面后,沿枕骨大孔两侧边缘,向外下方移动至枕骨髁,再向下滑行即达寰枕关节间隙,旋转刀口线,使其平行于寰枕关节间隙,切开关节囊1~2刀。松解寰枢后关节关节囊时,在枢椎棘突两侧近椎弓板处各取1个点进针刀,针体与枢椎棘突上缘骨平面约成90°角,刀口线与颈椎棘突顶线平行,针刀达骨面后,沿骨面向外侧移动,针刀紧贴骨面,达关节间隙后,调转针体和椎弓上侧骨平面平行,使刀口线与关节间隙平行,切开关节囊1~2刀。在脊柱区带的结节、条索、压痛阳性反应点进针刀,切开松解、剥离,手下有切开松动感即可。然后医者用碘伏棉球压住进针刀点,右手迅速将针刀逐一拔出,再用消毒干棉球按压,用无菌创可贴覆盖。1周治疗1次。

4.针刺治疗法

(1)取穴 患者取俯伏坐位,取风池、天柱、颈三至颈七夹脊穴。

(2)操作 常规消毒后,快速针刺。风池穴针尖向对侧眼内眦方向,进针1.5寸,使针感达眼区;天柱直刺1.0寸;风池、天柱每隔5分钟行针1次,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颈夹脊穴进针1.5寸,并温针灸颈夹脊穴3壮。每日治疗1次,7次为1个疗程。

5.电针治疗法

(1)取穴 主穴用风池、风府、颈夹脊、百会、上星、太阳、合谷;伴视力模糊、复视、眼睛胀痛者加睛明、四白,伴睁眼乏力、畏光流泪者加阳白、攒竹透鱼腰,伴有头昏、头痛者加印堂、率谷,伴耳鸣者加太溪、中渚。

(2)操作 诸穴均用1寸毫针,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至得气,接G6805电针仪,用连续波,电流输出量以患者能忍受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6.梅花磁针法

(1)取穴 风池、风府、丝竹空、攒竹、承泣、肝俞、肾俞、光明。

(2)操作 先放松患者颈部及肩部肌肉约10分钟,点按弹拨颈部区域的痛点及敏感点。再以梅花磁针点压风池1~3分钟,用力方向需对准对侧瞳孔,使胀感放射走行至眼眶。再取风府、丝竹空、攒竹、承泣、肝俞、肾俞、光明,以磁针点按治疗各1分钟。手法及磁针治疗完成后,再贴敷由北京伯鸿医药科技发展中心提供的7号、13号增效垫,按梅花磁针灸疗法取颈1、颈2、颈5、颈7、颈9穴(颈1穴:后正中线旁开1.3寸,后发际下一横指压痛处。颈2穴:肩井前下二横指,三角肌内侧压痛处。颈5穴:大椎至肩胛骨上角连线中点。颈7穴:风池穴下方近发际压痛处。颈9穴:胸三至胸七棘突间隙的压痛处)及肝俞、肾俞、光明,将药块粉碎加入0.5mL左右的醋,13号专用增效垫贴敷颈1、颈2、颈5、颈7、颈9穴,颈1穴加贴磁针,7号专用增效垫贴敷双侧肝俞、肾俞、光明。每3日1次手法治疗及磁针治疗,7日换1次专用增效垫,换10次专用增效垫为1个疗程。

(五)推拿妙法

1.定点整复法

(1)旋推法 以患椎棘突向左为例。患者端坐,颈部放松。医者站在患者背后,右手拇指桡侧顶住患椎棘突右侧,使患者颈部前屈35°,再向左侧偏45°,医者左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托夹住患者下颌部,向上用力使患者头颈在矢状轴上旋45°,当旋转力达到患椎时,根据患椎倾旋位移、仰旋位移的不同方向,右手同时向左侧推动位移的棘突,可听到复位响声或有回位移动感,然后使患者头颈置于中立位。

(2)二人法 以患椎棘突偏向右侧为例。患者端坐,低头,下颌向右侧旋转至最大角度。医者站在患者背后,左手拇指桡侧置于患椎棘突右侧旁,右手托夹住下颌骨。助手站在患者前方,双手掌对夹住患者头部,上方之手向下用力压。这时医者右手向上用力使患者头颈在矢状轴上旋45°,当旋转力达到患椎时,左手拇指向左侧推动位移的棘突,这时可听到复位声或感觉到回位移动感,然后让患者头颈置于中立位。

(3)处理软组织损伤 手法整复完毕,要处理好软组织损伤。①分筋手法:用左手拇指固定住患颈部上端,右手拇指在患处做与纤维垂直方向的左右弹拨,使位移的软组织回到原来位置。可以起到分离粘连、疏通经络、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②理筋手法:用左手拇指固定患者颈部上端,右手拇指自上而下顺纤维方向按压复平,使其恢复解剖位置及生理功能。③镇定手法: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再用单拇指在患处静压10~20秒,可解除肌肉痉挛,有镇痛作用。④挤压颈夹肌:颈部肌肉常表现为一侧肌纤维痉挛、肿胀、钝厚、压痛,在患椎两侧的关节突关节处,多因软组织变性、增生、肥厚而伴有一侧高隆,其上附着之肌纤维多示钝厚,压痛明显,发际旁枕小(大)神经、项韧带和棘间韧带损伤等,经手法处理可有明显好转。⑤按摩风池:患者端坐,医者一手扶患者前额,另一手拇指、食指指尖分别点压按摩风池,约2分钟。⑥舒通脉络:沿颈部经络进行按摩。⑦按摩臂丛:患者端坐,医者于锁骨中点上1cm的锁骨上窝处,用双食指点压按摩2分钟。⑧按摩背腹穴位:患者端坐,医者站在患者背后,双手拇指分别垂直按压肩胛冈中点下二横指处2分钟,因此处疼痛明显,故用力由轻到重。为了提高疗效,预防复发,手法整复后可用半环形颈软围固定。

2.正骨扳动法

(1)放松手法 患者坐位,颈微前屈,医者立于患者背后(以下手法为此位)。医者在患者的颈椎横突后结节起止的诸肌、颈椎两侧、两肩斜方肌、头颈夹肌、半棘肌等处施行拿、捏、揉、推、等法,以皮肤发红、发热为度,使颈肩部放松,解除痉挛状态。

(2)颈椎旋转扳动法 患者颈微前屈,医者一手扳住其下颌并徐徐向棘突处(或横突处),当感到旋转的力达拇指指端所抵住的患椎处时,可两手施巧劲向反方向用力,此时可听到颈椎关节错动的响声和棘突移动感,证明手法复位成功。

(3)颈椎侧向扳动法 患者颈微前屈,医者一手托扶患者棘突偏歪方向一侧的面颊部及颈部,同时用拇指或食指抵住偏向此侧的棘突,另一手沿矢状轴线于对侧颞顶部向棘突偏歪方向施压。与此同时,可感觉到指下棘突向对侧移位,并可听到一响声,证明手法复位成功。

(4)结束手法 让患者头颈处于中立位顺压棘突和项韧带,用八字法松解两侧颈棘肌,按摩枕大神经部位及锁骨上窝处,再点按风池、百会、太阳、风府、翳风、攒竹、鱼腰、睛明等穴位,手法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之后用叩击拍打等法作用于肩背部,使患者放松舒适即可,整个正骨按摩手法完毕。

3.定点复位法

(1)松解手法 患者端坐于方凳上,嘱其全身放松,医者站其身后,在患者颈背部做揉、拿、、弹拨等手法,以中上颈段为主,使颈部软组织得以放松。

(2)定点复位 方法一:以颈二右偏为例,患者体位同上,医者站在患者右后侧,右手托住患者下颌,左手拇指顶住颈二棘突右侧方,嘱患者放松,颈稍前屈并略向左倾,此时,医者将患者头部向右旋转,转到一定程度时,医者右手和左手拇指同时向相反方向用力,当听到“咔嚓”一声,同时拇指下有跳动感时,则表示复位成功。方法二:体位同上,以颈三左偏为例,医者站于患者左后侧,左肘部托住患者下颌,左手扶于后枕部,右手拇指顶住偏歪棘突的左侧方,同时将患者左侧头部靠在医者胸前,然后向上牵引左旋患者颈部,到一定程度时,左手和右手拇指向相反方向同时用力,拇指下有跳动感,可听到“咔嚓”声响,即复位成功。此法用于颈部软组织紧张和椎间隙狭窄者。

(3)舒筋手法 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医者坐于床头凳上,用双手中指和无名指对揉颈椎棘突两侧及后枕部,中指勾点风池、风府、天柱等穴位,然后在印堂、阳白、睛明、攒竹、鱼腰、丝竹空、太阳、瞳子髎、百会等穴位进行一指推、按、揉等手法治疗,最后双手拇指按压两侧内关1分钟左右,治疗结束。治疗后,嘱患者近期内不要过度活动颈部,不要过度疲劳,减少伏案工作,以保持颈椎复位后的稳定性,并避免颈项部受凉。

4.牵引复位法

(1)旋转复位法 以患椎棘突向左偏歪为例。患者端坐,颈部放松。医者站在患者背后,右手拇指桡侧顶住患椎棘突右侧,使患者颈部前屈35°,再向左侧偏45°。医者左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托夹住患者下颌部,向上用力使患者头颈在矢状轴上旋45°,当旋转力达到患椎时,根据患椎倾旋、仰旋位移的不同方向,右手同时向左侧推动位移的棘突,到复位响声或有回位移动感,然后使患者头颈置于中立位。

(2)分筋理筋法 用双拇指或单拇指在患处与纤维方向垂直弹拨,达到分离粘连、疏通经络、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目的。用双拇指或单拇指将移位的软组织(韧带、肌腱、肌纤维、神经等)扶正,再按纤维方向按压、复平,使组织恢复正常生理功能,适应生理能力。在做了以上两种手法后,再用单拇指在患处按压10~20秒,可使之解痉、镇痛。然后配合放松手法结束。

(3)牵引疗法 行头颈悬吊牵引。采用颈肩牵拉机,坐位颌枕牵引,头颈部前屈15°~20°。每次20分钟,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牵引重量因人而异,从2~3kg开始,逐渐增加到5~10kg,以牵引时不产生痛楚或无明显不适为宜。去除牵引后,要求患者做头颈部主动活动,前屈后仰,左右侧屈及头颈环形回旋等动作。动作宜缓慢,运动幅度逐渐加大,有利于缓解颈部肌紧张。

5.牵引推拿法

(1)牵引疗法 采用枕颌布带牵引法,轻症者采用间断牵引,每日1~3次,每次30~60分钟,重量自3kg开始,最大增加到6kg。一般1个月为1个疗程,如牵引治疗有效,可持续1~2个疗程或更长。2个疗程之间应休息1周。

(2)推拿治疗 ①推揉法:患者坐位,两臂自然下垂,放松,医者立于其后,以拇指指腹分别推揉、按摩颈椎两侧软组织3~5分钟。②点穴:以两手拇指指腹同时点压两侧风池、风府约半分钟,然后选取肩贞、天宗、肩外俞、列缺、阿是穴点压,点穴手法应由轻到重,并具有一定的渗透性。③拿捏颈肩部:医者以左手掌扶住患者前额,使颈部微向后伸,使之放松,快速拿捏揉捻颈部两侧项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上部。④提颈旋颅:患者取坐位,医者立于患者后侧,一手置其颌下,一手置于枕后向上提拉,使颈椎椎间隙尽量加大,当旋转受限时,再用力快捷转动5°~10°,可听到弹响声。再次重复推揉法,放松软组织,最后以手掌轻拍大椎20次,结束治疗。每周治疗3次。

6.牵引按摩法

(1)牵引 患者取仰卧位,佩戴枕颌牵引带,角度板上提,使颈椎前屈20°~25°(使用角度板的角度与牵引力的大小应根据患者的体质与病情而定),使牵引力线落在钩椎关节和椎体后缘。牵引重量初期为3~3.5kg,维持时间15~20分钟,每日1次;随着颈部症状的改善,重量逐渐加至5kg,维持时间20~25分钟,每日1次;后期依患者的好转情况可增至10kg,维持时间为40分钟,每日1次。

(2)按摩 在手法治疗前,患者颈部肌肉僵硬、痉挛者,也可先采用舒筋理筋的方法,松解软组织,解除痉挛,以便手法复位。如果每次手法复位满意后,依次梳理棘上韧带和有关的颈部肌肉。仍不能复位者,不应强行暴力复位,以免造成骨折或截瘫等严重并发症,可应用舒筋活络、解痉止痛的中药外洗或局部理疗,待颈部肌肉痉挛缓解后再进行整复手法。

7.分部推拿法

(1)颈部推拿 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用双手拿揉颈部及两肩部;用拇指拨揉项韧带,由轻而重,重点施术于阳性反应点;用双手拿提两侧斜方肌;用拇指点揉风池、风府、哑门、肩外俞、膏肓俞,每个穴位1分钟。患者取仰卧位,医者用小鱼际沿胸锁乳突肌自上而下做揉法,反复施术3~5遍;随后点按颈中(风池与翳明连线中点下2寸,胸锁乳突肌后缘处)约1分钟。若颈椎侧弯、棘突偏歪,则采用颈椎定位扳动法(俯卧位);若伴头晕者加点膈俞、太渊、百会、率谷、后溪,每个穴位1分钟。

(2)眼部推拿 患者取仰卧位,医者站于头前。以拇指、食指置眉面印堂,将该处肌肉轻轻拿起,再向上着力拿提5~10次;以食指甲掐眼睛周围的攒竹、睛明、四白、鱼腰、瞳子髎诸穴,先后各掐3~5次;用两掌心搓热后,趁热压于眼球上,慢慢向下压,待眼球有微胀感时抬起,反复按压3~5次,后嘱患者顺时针、逆时针旋转眼球各10次;以两拇指对置两眉内侧攒竹穴,由内向外沿眉弓经鱼腰至眉外稍止,反复指推5~10次。

8.推顶斜扳法

先检查患者颈部棘突尖线、棘突顶线及棘突旁线,发现某棘突偏歪,结合患者症状、体征确定患椎。然后用拇指在局部沿与肌纤维垂直或一致的方向拨按推压,使颈部肌肉松解。如患椎位于上段颈椎,可使颈前屈10°~20°。如患椎位于下段颈椎,可使颈后伸10°~20°。施术时,患者正坐,如颈五棘突向左偏歪,医者站于患者背后,以左手拇指抵住患椎棘突左侧,用右手掌夹托住患者下颌,向右慢慢地旋转到有一定阻力时,稍用力向右上方扳动。同时,左手拇指取与位移相反的方向协调地向右侧推动,当听到响声和感觉到回位后,让患者头颈回到中立位,术后检查可见偏歪的棘突已复位。每次手法完毕后,依次梳理棘上韧带和颈部肌肉。

9.松解通经法

①患者取坐位,医者立于患者身后,用双手触摸检查患者颈椎两侧肌肉群及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及其附近小肌肉群,并注意对比两侧肌肉的不同变化,常可在上述这些部位发现一些较硬的束条、结节,甚至硬块,按之疼痛明显。此种束条、结节等不同于淋巴,其变化皆在肌肉中,界限不十分清楚,质地软硬不同,有明显触痛,在肌肉起止点处最为多见。另外,部分患者常伴有程度不等的颈椎错位,如有错位者,先用定点手法整复。②找到这些束条、结节,甚至硬块后,采用指揉法、揉按法、挤压颈夹肌等方法,缓解肌肉痉挛、疏通经络。随着手法按摩,这些结节、硬块、束条会逐渐变软、变小,甚至消失。此时边按摩边检查颈部肌肉中其他类似病灶,同样手法予以解除,此时患者的自觉症状会随之减轻或消失,连续做几次以巩固疗效。病程长、症状重的患者治疗时间会相应地长些,且容易复发,所以一定要坚持把颈部肌肉的变化、颈椎的变化完全恢复到正常。③辅助按摩部位为肩胛骨之间、脊柱两侧肌肉群。

10.舒筋按摩法

①抚摩:患者取坐位,医者站在患者后面,用手掌或二至五指指腹在颈部、肩及上臂做线形来回抚摩约3分钟。②揉法:用拇指指腹在颈部侧面回旋揉动,由上至下,再由下至上往返数次,用同法揉颈后面(棘突两侧),再从颈椎至肩峰来回揉动数次,在颈一、颈二棘旁开一横指处回旋揉动。③捏法:医者手呈钳形,用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捏患者斜方肌,沿肌束至肩峰往返数次。④托顶:双手齐力拉伸颈节,一张一弛地逐步加大托顶力量,在拉伸颈节的同时,使头稍向左、向右转动,向后仰动各2~3次。⑤穴位按摩:太阳、睛明、承泣、瞳子髎、印堂、人迎、光明、风池等。对颈椎错位、椎间隙变窄及生理弧弓变直者,应先进行颈部牵引后,再行按摩。每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徐三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