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人和诗歌的写作

 雁南飞香 2013-01-04

 纯色边框通用风景类日志背景 - 山间溪流 -      山间溪流的休闲屋

 

人和诗歌的写作

 

此文仅以现代诗而言。诗人是世界上最独特的群落,但又是不可或缺的群落。在作家的汇聚中,诗人总是流露出最高贵的气质,也总是以最简单的方式处理自己的事业。对诗人的评价要分几种情况,一种是有诗维的人(原谅我用这么怪僻的词来描述诗人的认知思考),他们偏重于感性,用直觉去认知诗人和他的诗作,仿佛在空中伸出虚无的双手,去捏去抓诗人眼中射出的游走的光芒;另一种是拒绝诗维的人,他们是理性圣庙的祈祷者,如果要他们读诗或者喜欢诗,他们会选择逻辑和推敲作为灶具,把一页页的诗稿煮成一锅飘着油墨香的稀饭;还有大部分是无诗维并且挖地三尺寻找着的人,他们是田间的劳作者,面对小溪里偶尔飞来梳羽的白鹭,他们会悠闲地眯着眼睛看,然后用此作为话题互相取乐。

诗人,是无冕之王。因为无冕,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头上戴顶帽子,写上“诗人”二字;又因为是王,每个人都诚惶诚恐,一边想象自己为王为后的窘境,一边猜度另外的王的真实想法。其实,真正的诗人与王根本无缘,王是秩序和理智的护候,这样的躯壳将诗人的灵感压缩到极限,所以宫廷诗人是最坚强的诗人,尽管他们的诗风流露的只有萎靡。也有为诗人又为王的人,但与诗,他是诗人,与王业,他是王,两个灵魂塑造着一个迷人的平衡。又其实,诗人应该也应该拒绝权力,无论是事权,还是人权。禁锢别人的锁链,就是自己的项链,这是诗人绝顶的悲哀。穆旦在桂冠诗人的虚名和阴影下踯躅半生,还是选择了自由的呼吸和联想。

诗人是最可悲的,亦是最可幸的。

诗人悲在天然的硬伤,悲在自我的不断抉择,悲在他人和环境的羁押。诗人有超强的直觉,对语言近乎疯狂地明锐,对美感和意境近乎偏执地追寻,意味着他部分地付出代价:失去逻辑,失去正反动静的思考,甚至有可能失去人生的目标和轨迹,顾城寻找光明的黑眼睛在合上的时候是血红的;诗人不需要记忆和资料、经验,要的是灵感和飞升、刺激,诗人在两山间的独木桥旁做选择,不愿懦弱也不愿勇敢,纵身飞下悬崖再飞上对岸是他们永远的梦,让过桥的小说家瞠目结舌。因而诗人易苦易痛易多愁善感。灵性是诗人在作品中唯一的生命,不改悔的初衷,真实的生命早已是一张白纸。白纸不易清洁,一旦有物,诗人对诗和生命的理解已不同,因而诗人易受他人影响,易异化成不是诗人的诗人。

诗人幸在他是真正的人性宏扬者,语言的真正驭者,他能真切地感到宇宙,是自己语言的道路,千条万条。他也能真切地感到另一个宇宙,是自己语言的马匹,天马行空。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诗人与语言的关系最密切,其他文体的作者使用语言,是因为语言是唯一的载体,以思维为桨,文体是目标;诗人写诗,诗本身既是载体,也是目标,无论有没有思维这把桨(抒情诗、叙事诗和哲理诗要求本各不相同),写诗本身即已成功,即已成全诗人的快意恩仇。我也写过各种文体,觉得诗人是最聪明的人,能将文字象玩积木一样地玩转,难道还要他们去玩转星球吗?

诗人和读者的关系。有许多希奇古怪的说法,诗人是脱离读者的,不考虑读者的观感,只需要自我文法的肆意写作,甚或认为取悦读者的作品是媚俗,是诗歌的迷失。

我完全不同意。诚然,诗歌是最个性化的写作,需要作者投入大量的直觉的东西,甚至极端地自我理解,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范围读者的误读和曲解。但因此而否定读者在建构诗歌美感的作用,是错误的。诗歌和其他文体一样,作者只完成了一半,另一半都要借助读者的眼睛来完成。任何失去读者的参与性的作品,都是失败的,无论作品的张力有多大。因此,诗歌的可读性是诗歌本身的生命力,写作时考虑读者的思路,引导读者的思路在诗的脉搏中漂流、欣赏,是作者必须考虑的。我看过很多按诗法分析应很优秀的作品,没有被大众接受,诗文很难理解,不可以单用“先锋”、“前卫”来解释,一句话,思路有暗礁,阻碍了读者的阅读,破坏了诗的意思。

诗歌要不要理性?我在前文讲到诗是很感性的东西,但认为同时不能忽视理性。很多优秀的诗人,竟然是出色的哲学家和思想者。里尔克的作品不以意境取胜,但具有无比震撼的力量,只因为能用严谨的结构、短白的语言启发人的思考,衍生诗的美意。诗人的理性(非哲理诗)主要体现在对言语更恰当的抉择和诗文节奏的把握。(作者/华山令狼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