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
为疟原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受感染的雌性按蚊的叮咬而感染。周期性的发冷、发热、出汗,脾肿大与贫血。
一、内 治
(一)西药
1.发作期控制发作:用氯喹,第1天4片(每片2.5克),6小时后再服2片,第2~3天每天2片,共计10片,或用奎宁(每片0.3克或0.12克),第1~2天,服0.45~0.6克,每天3次,第3~7天服0.3~0.6,每天2次。凶险发作有脑、肝、肾等严重症状时要送医院抢救。
2.休止期防止复发:用磷酸伯喹,每片13.2毫克,口服,每日3片,疗程8天,或每日4片,疗程4天。
(二)中药
1.鸡骨常山(酒炒)10克,槟榔15克,草果仁6克,柴胡10克,穿山甲6克,黄芩10克,知母10克,发作前2~3小时水煎服,或单用常山10克水煎服。
2.鸦胆子仁,每次10~20粒,装入胶囊吞服,连服5~7天。
3.徐长卿全草5~7株(相当于干品9~12克,或鲜品30~60克),加水300毫升,煎至150~200毫升,酌加食糖少许,在疟疾发作前2~4小时之间服药。
4.水蜈蚣30克(干品6~9克),加水400毫升煎透,于疟疾发作前1小时与发作时2次分服,每日1剂,连服3日。服药时间力求准确。
5.蜂蜜15~30克,白酒适量(根据各人饮酒量酌情增减),于发作前10分钟至1小时服用,如发作时间掌握不准,可在发作当日连服3次。
6.仙鹤草20克(大剂量)煎服。 7.胡椒20~30粒,装鸡蛋内,煮熟服,或用胡椒末1.5克拌饭吃。
8.鲜马鞭草全草150克。加水煎浓汁约300毫升,于发作前后4小时、2小时各服1次,连服5~7天。用鲜品效佳,干品效差。
9.鸡胆治三日疟,临发作前2~3小时吞服1个,隔2天再吞服1个,连服3~4个。又治恶性疟疾,用鸭胆1个,泡于1杯酒中,疟未发前服。 10.青蒿15~25克,捣汁服或水煎服或研末,开水送服。
11.青蒿20克,草果5克,水煎服。
12.辣椒子30粒(儿童减半),每天早上空腹服下,连服4天为1个疗程。
13.马齿苋120克,洗净,水煎去渣,在发作前2~3小时服下。
14.青蒿叶晒干,研细末,每次服15克。在发作前2~3小时服用。
15.青蒿20克,水、酒各半,煎一柱香的时间,每天服用2次。
16.香菜籽适量,水煎,打入鸡蛋3个。发作前喝汤吃蛋。
17.大蒜头1个,米酒100克,将大蒜头放火上烧熟,于发作前2小时饮酒吃蒜,一次吃完。
18.常山10克,乌梅肉4个,共研细末,分2次服用,发作前1小时服1次,温开水送下。适用于间日疟。
19.乌龟1只,去内脏,洗净,盐适量,细火慢炖,小的乌龟每日吃1只,大者2日服用1只。对慢性三日疟,久病时好时发效佳。
20.艾蒿根15克,水煎服,每日3次,连服3日。适用于间日疟、三日疟。
21.鲜黄花蒿(青蒿)全草250克,加水400毫升,煎至300毫升,成人一次服150毫升;6~8岁服40毫升;9~12岁服80毫升;13~16岁服120毫升。于发作前6小时、3小时各服1次。适用于间日疟、三日疟和恶性疟。
二、外 治
1.生姜捣烂,于疟疾发作前4小时,包敷于两膝盖处,连续数天。有截疟作用。
2.生半夏3克,研末,放脐上,小膏药贴盖。亦可用生半夏,生贝母各等份研末,疟发前2小时贴于第三胸椎。
3.苍耳叶(嫩叶)少许,捣烂搓成圆形,在疟发前1小时塞入左右任何一侧鼻孔内。
4.生辣蓼(细叶)7片,用叶子揉搓极烂,在发作前2小时塞少许于两鼻孔,留2~3小时取出,或同时敷于手腕桡动脉处。
5.巴豆霜、雄黄各等份为末,于疟疾发作前5~6小时置耳郭上方乳突处,外贴膏药。
6.辣椒叶或根适量,加盐少许捶烂,在疟疾发作前2小时敷于任何一手腕的动脉处。
7.桃叶7片,胡椒7粒,共研捻成团,在疟疾发作前3小时将药团敷于患者手腕的动脉处。
8.大黄、生姜各3克,共捣蛋如泥,摊成饼状如钱币大。在发作前1~2小时,贴于肚脐上,上敷纱布,胶布固定,发作过后再取下。如时间摸不准时,则应在开始发冷时贴敷。
9.生大蒜1头,捣烂,加食盐少许拌匀。在发作前2小时敷于腕关节内侧横纹二横指处(内关穴)。
10.胡椒10粒,研细末,放于大椎穴上胶布固定。于发作前2小时连用2~3天。
11.丁香研细末(大人2粒,小儿1粒),发作前放入肚脐中,胶布固定。
12.老姜120克,捣烂如泥,于发作前贴在背中心上,敷盖固定。适用于先寒后热,或只冷不热者。
13.大蒜60克(去皮捣烂如泥),白胡椒6克,研细末,两药和匀,贴在手腕动脉搏动处,固定。适用于发病已久,其他药物治疗无效者。
14.鲜桃叶3~5片,生大蒜半瓣,一同捣烂,用棉纸包上拴一细线,每次1个。于发作前2~3小时塞入鼻中,发作后拉出。适用于间日疟。
三、其 他
针灸疟门穴(位于中指与无名指掌指关节前凹陷处),患者轻握拳式,针呈15°斜刺向掌心,深0.8~1寸,有针感后留针半小时,每10分钟捻转一次。于发作前2小时针刺为佳。
【防护】①使用蚊香、蚊帐、驱蚊剂等防蚊虫叮咬。②在流行季节,及高疟区使用抗疟药预防。
疟疾
疟疾是感受瘴毒疟邪引起的外感热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多见于南方地区,山村发病率较城市为高。临床表现以寒战高热, 汗出热退,休作有时为主要特征。西医的疟疾可按本病辨证治疗。另外,肝胆道感染、败血症、流行性感冒等出现寒战壮 热,休作有时证候,也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疟疾的诊断要点 病发夏季秋季为多,也有少数病例见于其他季节,尤其多见于南方山村居民。同一居住环境周围,有发生多起相同病例 者。 临床表现为寒战,高热,汗出,热退身凉,休作有时,一日一发,或间日一发,或三日一发。 感受瘴毒疟邪常因兼感风寒暑等不同时邪,以及夹杂情志、劳倦、痰食和体质差异等因素,而形成不同的疟疾证候。 疟疾的辨证分析
瘴毒疟邪侵袭人体,多伏于半表半里,内搏五脏,横连募原。邪气与正气相争,虚实更作,阴阳相转,而发生寒战,高热, 汗出热退,休作有时的一系列表现。若其人素体阳盛或夏伤暑热,复感疟邪,则发病热多寒少而成温疟;若素体阳虚,寒湿 内盛,复感疟邪,则寒多热少而病为寒疟;或人山岚瘴地,感受瘴毒疫邪,迅速入里,内迫心窍神明,发为瘴疟;若久疟不 愈,正气亏虚,而疟邪未除,反复发作,而成劳疟。 祛邪截疟是治疗疟疾的基本原则。根据临床表现的证候不同,可分别配合和解表里、清热疏表、辛温达邪、解毒除瘴、益气 养血等治法,遣方用药治疗。 疟疾的辨证论治 正疟型 【证见】 寒战壮热,休作有时。先有呵欠乏力,继则寒慓鼓颔,寒罢则内外皆热,头痛面赤,口渴引饮,终则遍体汗出, 热退身凉。舌红,苔薄白或黄腻,脉弦。 【治法】 祛邪截疟,和解表里。 【方药】 1.主方柴胡截疟饮(吴谦等《医宗金鉴》) 处方:柴胡10克,黄芩12克,党参15克,法半夏9克,常山9克,乌梅9克,槟榔9克,桃仁9克,生姜6克,大枣5枚,甘草6 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口渴甚者,可加葛根15克,天花粉15克,芦根15克。若热甚于里,烦渴、苔黄、脉弦数者,去参、姜、枣之辛温补中,加 石膏25克,马鞭草15克,青蒿12克。 2.中成药青蒿素片,每次口服0.3~0.4克,每日3次,连服3~5日。 3.单方验方截疟汤(沈庆法《中医外感热病学》) 处方:乌梅9克,甜茶10克,槟榔6克,僵蚕10克,甘草3克。煎汤于疟发前4小时服,服后吐出痰涎,如不吐可用手指或鹅翎 探吐,对截疟有良效。 温疟型 【证见】 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汗出不畅,头痛,骨节疼痛,口渴引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清热解表,和解祛邪。 【方药】 1.主方 白虎加桂枝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石膏30克,知母18克,桂枝10克,葛根18克,粳米15克,青蒿12克,柴胡10克,黄芩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 剂。 若但热不寒、汗多、胸闷,而无骨节酸痛者,去桂枝,加太子参15克,麦冬15克,生地黄18克。胸闷泛呕、痰多者,加法半 夏10克,瓜蒌皮9克,枳实6克,竹茹12克。 2.中成药疟疾五品丸,每次服3克,在发作前3小时,温开水送下。 3.单方验方 马鞭草汤(沈庆法《中医外感热病学》) 处方:鲜马鞭草100-200克(干品减半),水煎,在疟发前4小时、2小时分2次服下,疟止后再连服2日。
寒疟型 【证见】 热少寒多,或但寒不热,口不渴,胸脘痞闷,神疲体倦。舌淡,苔白腻,脉弦迟。 【治法】 辛温达邪,和解表里。 【方药】 1.主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减 处方:柴胡10克,桂枝10克,干姜8克,黄芩9克,瓜蒌根18克,牡蛎20克,草果9克,厚朴8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 剂。 若汗出不畅者,去牡蛎,加青蒿15克;但寒不热者,痰涎壅盛者,去黄芩,加熟附子9克,陈皮9克,法半夏8克。 2.中成药七宝丹,每次温开水送服3~9克,每日服1~2次。 3.单方验方蜀漆饮(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 处方:蜀漆5—10克,马鞭草30一60克,水煎于发作前4小时、2小时、1小时各温服1次。 热瘴疟型 【证见】 热甚寒微,或壮热不寒,头痛,肢体酸痛,面红目赤,胸闷呕吐,烦渴饮冷,大便秘结,小便热赤,甚则神昏谵 语。舌质红绛,苔黄腻或垢黑,脉洪数或弦数。 【治法】 解毒除瘴,清热生津。 【方药】 1.主方清瘴汤(沈庆法《中医外感热病学》) 处方:柴胡12克,黄芩12克,青蒿15克,常山10克,枳实9克,竹茹12克,法半夏9克,陈皮8克,茯苓20克,知母18克,黄连 9克,益元散9克(冲)。水煎服,每日2剂。 若壮热不寒、汗多者,加石膏30克(先煎)。大便秘结而腹胀者,加生大黄9克(后下),玄明粉6克(冲)。 2.中成药 (1)清心牛黄丸,每次温开水送服l丸,每日2次。 (2)玉枢丹,用鲜葛根汤送服1克,每日1.2次。 3.单方验方青蒿汁饮(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 处方:鲜青蒿500克,捣烂榨汁,分3次服,神昏者插胃管鼻饲食。 冷瘴疟型 【证见】 寒甚热微,或恶寒战栗,无热,或呕吐腹泻,甚则神昏不语。苔白厚腻,脉弦。 【治法】 解毒除瘴,芳香化浊。 【方药】 1.主方加味不换金正气散(沈庆法《中医外感热病学》)
处方:藿香10克,佩兰10克,厚朴9克,苍术8克,陈皮8克,法半夏9克,石菖蒲10克,槟榔10克,草果10克,荷叶12克。水 煎服,每日2剂。 若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细者,加熟附子12克,红参15克。 2.中成药苏合香丸,每次l丸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神昏者鼻饲给药。 3.单方验方厚朴草果汤加减(钟嘉熙《传染病中 西医结合诊治手册》) 处方:草果12克,杏仁12克,马鞭草18克,厚朴9克,陈皮9克,茯苓25克,法半夏9克,常山10克。水煎服,每日2剂。 劳疟型 【证见】 寒热时作,遇劳则复发疟疾,倦怠乏力,短气懒言,食少,面色萎黄,形体消瘦,或胁下结块。舌质淡,脉细无 力。 【治法】 益气养血,扶正祛邪。 【方药】 1.主方何人饮加减(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 处方:何首乌18克,党参25克,当归10克,陈皮8克,生姜6克,大枣6 枚。水煎服,每日2剂。 若寒热发作时,加青蒿15克,常山10克。神疲面白、多汗者,加黄芪20克,糯稻根30克。口渴、舌红、少苔或无苔者,加麦 冬15克,天花粉15克,五味子6克。 2.中成药 (1)八珍丸,每次1~2丸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 (2)鳖甲煎丸,每次1丸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适用于劳疟胁下结块者。 3.单方验方祛劳汤合何人饮加减(钟嘉熙《传染病中西医结合诊治手册》) 处方:常山10克,青蒿10克,柴胡10克,知母15克,鳖甲18克,枳壳10克,何首乌15克,当归12克,党参15克,陈皮6克,马 鞭草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 疟疾的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取大椎、陶道、间使等穴,于发作前1~2小时针刺,用强刺激法。 2.外敷药治疗 (1)山大蒜与番薯叶适量,共捣烂,敷贴于桡骨动脉外,治疗正疟发作。 (2)桃叶10克,于疟未发前捣烂,敷贴于寸口,约一炷香之久,男左女右,用以治疗瘴疟。 3. 五绝指针疗法(周身多经脉调理加局部选穴刺激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