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比较的综述

 阡陌躬耕 2013-01-07

关于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比较的综述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03级教育硕士 刘大国

摘要:本文旨在对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进行一个简单的比较,借以澄清在教学上的某些模糊认识,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加工 探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

在教育从应试技能为重转向以发展人的全面素质为重的改革前提下,“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等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为目标的新型的教学方式方法应运而生。然而,在理论上人们对这两种教学方式方法并没有很清楚的认识。“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有什么区别?实际操作起来时通常都是混淆了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这两种教学方式方法的正确使用,对教学效果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个中原因与这几个词相互间意义接近有关。日常生活中,而“研究”和“探究”本身就是一对近义词。所以,人们一般会觉得它们可能就是一样的。从而认为 “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并没有多少不同。有不少老师就认为“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其实是一回事,只是学生使用的年级不同罢了。正确的认识是正确地使用的前提。正确厘定这两种教学方式方法的异同,将有助于教师进行教学过程设计和在教学实践中正确应用这些方法。所以,本文的目的是要通过对这两种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区分它们的异同。

二、探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

1.探研究性学习

对于探究性学习的定义,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概念,这也在认识上造成一定混乱。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探究”一词与“研究”一词在中文里是个同义词,本身不容易区分。比如,“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课题组在其《探究式学习: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一文中这样说:“与‘研究’比较,在科学领域人们普遍接受的‘探究’一词和英文原意更为贴切。就语义而言,据《辞海》(1989年版)的解释,‘研究’指‘用科学的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探究’则指‘深入探讨,反复研究’。从语感来说,‘研究’一词似乎多了几分严谨、稳重,而‘探究’则更有生气,更有动感,也更符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从这项分析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探究”与“研究”相比,份量应该简单一些、轻一些。但是怎样简单法,怎样轻法,仍未能够说得很清楚。该文的突出成果在于提出了“探究性学习”的五项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是下面三项:

第一,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第二,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

第三,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

以这三项结论与前面所说的现代信息加工认知理论模型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探究性学习”的本质特点了。就第一项结论来说,“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这一研究结论表明“探究性学习”应该具有一个确定的目标状态。这个目标状态就是“科学性问题”,学生围绕这个既定的目标自主地展开探究活动。第二项研究结论“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表明“探究性学习”的起始状态是不明确的,需要学生自主地去获取“证据”。当然,这一“证据”对学生而言既可能是已知的,也可能是未知、需要学生自主探究确定的。如果单从这两项结论来说,可以认为“探究性学习”与典型的“任务驱动教学”相似。现在我们再来看第三项研究结论,“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这表明“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对自主取得的信息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使之转变为既定的目标状态。而转变的过程既可能是简单的,也可能是复杂的。对于“科学性问题”,通常情况下是存在一定障碍,有时障碍可能还会比较大,不容易解决。结合第一项结论看,我们又可以看出“探究性学习”与“问题解决教学”相似。综合来说,“探究性学习”就是在目标状态确定的前提下,学生自主地对与起始状态相关的信息进行探究和对从起始状态转变到目标状态的实现手段的探究。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综合了“问题解决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特点的教学方法。

2.研究性学习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明确写道:“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我们对教育部的这个定义进行一下归纳,可以发现,教育部所定义的“研究性学习”有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二,学生自主地收集资料。(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

第三,学生自主地进行分析研究并得出结论。(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

同样地,当我们把“研究性学习”的这几个特点和前面所说的现代信息加工认知理论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就能清晰地看出“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特征了。

第一点“学生自主地收集资料”,表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状态是不确定的,要由学生自己发现。第二点“学生自主地收集资料”,表明学习的起始状态也是不确定的,要由学生自己收集。第三点“学生自主地进行分析研究并得出结论”,表明在“研究性学习”中同样要求学生对自主取得的信息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使之向目标状态转变。在通常情况下,转变的过程应是较为复杂的,有障碍需要克服。

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上看,“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一样,同时包含有对起始状态信息的知识探究和对信息加工处理手段的技能探究。这两种学习的区别在于开展学习时目标状态是否确定这一点上。目标状态确定的就是“探究性学习”,目标状态不确定的就是“研究性学习”。这一区别也解释了为什么说“研究性学习”比“探究性学习”难度要高,为什么说“探究性学习”适合低年级学生,“研究性学习”适合高年级学生。这是因为在“研究性学习”中,对学生多了一项要求,要自主确定目标状态,这一任务只有高年级的学生才具备可能完成的基本素质。

三、结论

探究性学习:目标状态明确。起始状态不明确。信息加工有障碍。学生自主探索新知和解决问题的手段。

研究性学习:目标状态不明确。起始状态不明确。信息加工有障碍。学生自主确定目标,自主探索新知和解决问题的手段。

就这两种教学方法而言,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对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等不同方面的能力都到培养。如果灵活地加以综合运用,学生在获取起始信息的能力,洞察信息意义的能力,解决问题实现信息输出的能力等这几个支撑创造力的特殊能力方面,都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

参考资料

①教育心理学 张大均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7月第1版

②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知识”、“技能”观 高民 《上海教育科研》2000年第9期

③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实验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试行)

④大处着眼 细处入手——《信息技术》强调提高信息技术能力 《中国教育报》2001年11月15日第8版

⑤探究式学习: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 “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课题组2001年第 12 期

⑥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用)


- 作者: 刘诗嘉 2004年04月24日,星期六 09:06:41

发表作者:zhaoguoqing | 发表时间:2004-09-09 20:18:14 | 评论(0) | 引用评论(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