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奇证新编(38)

 学中医书馆 2013-01-08

中医奇证新编(38)

时间:2010-07-23 16:46点击: 2370
[编者按]《医宗金鉴?经行吐泻证治》云:“呕饮痰水,乃虚湿也。”所谓“虚湿”,即脾虚生湿之义。本案由肝郁而脾虚,以致经期恶心流涎,以逍遥散加味,实脾疏肝并举,针锋相对,故收立竿见影之效。
185.经来绕腰如绳束紧痛案
王XX,15岁,学生。14岁月经初潮即感经来腹痛,痛的部位与一般痛经不同。一般痛经是少腹疼痛,而且经来1~2日后痛经减轻或全然不痛,王女的疼痛部位是绕腰一周,似有绳子紧束,而且痛的时间很长,从临经直到经净。临经期内,面色晄白,食欲不振。
1962年8月27日初诊叙述,月经一般超早,量亦较多,现已将临经期,预感胸闷腰酸,小腹坠胀,绕腰一周紧痛感,舌苔薄白,脉象细弦。依照疼痛的部位,诊断为经来带脉疼痛,治以疏气滞,缓带脉法。
当归6克、山芍9克、炙甘草3克、制香附9克、郁金6克、焦白术6克、玄胡索6克、台乌药9克、枳壳4.5克、苏梗6克、巴戟天9克。
服二剂后经水来潮,因量较多,复用上方加仙鹤草12克,陈阿胶9克,并嘱其下次临经时再来诊治,先后共调理三个月,至11月月经来准期,量亦恢复正常,带脉痛缓解,基本上已告痊愈。(《朱小南妇科经验选》,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年12月)
[编者按]此带脉病也。带脉属奇经八脉之一,起于季胁,绕身一周,总束诸脉。带脉弛缓,中气不足,可出现“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带脉阻滞,则可见绕腰拘急,酸痛如绳束紧迫之感。本证因肝郁气滞而致带脉经络不通,治以疏肝理气,缓带脉之急,方药虽平淡,配伍颇精当。
186.经来阴内吊痛延至乳部案
王XX,女,22岁,新婚一年余,未曾生育,婚前月经周期正常,婚后则提前,常一月二次,量少不畅,食欲不振,身体反较前丰腴,性欲较为淡薄,行经前有乳胀胸闷,小腹坠胀等现象,更有阴内不舒,常感阴中似有两条筋直延至乳部,酸楚吊痛。经妇科检查为子宫发育欠佳,于1963年8月3日前来就诊。察其形体似肥腴,按其肌肉颇松弛,据其自述除上列症状外,并有时房事后见红,或引起咳嗽现象,少腹时有虚冷感,饭量少,稍多工作,便感疲乏不堪,精神常感不舒,舌苔薄白,脉象细弦,诊断为经来肝郁吊痛,兼有冲任虚亏。治疗先用疏肝温中法。
川楝子、广木香、小茴香、制香附、元胡、合欢皮、路路通、**囌**噜子、焦山楂、焦白术、台乌药、炒枳壳。于经前服用。(▲囌噜子又名娑罗子,性甘温,功能疏泄气滞,宽中下气。)
自8月至11月用上方加减,每次临经服三至四剂,经期已较准,胸闷腹胀现象亦好转,阴内吊痛延至乳部等现象已消失。然后用紫河车、鹿角霜、紫石英、巴戟肉、当归、熟地、白术、茯苓等药调补冲任,以收全功。(朱小南:《中医杂志》1964年第5期)
 [编者按]一般说,经来胀过于痛,是气滞其血,痛过于胀,是血凝碍气也。本案所谓“吊痛”者,乃是坠胀牵扯之状。阴中而延至乳部者,乃循肝经之病也。少腹冷凉,乃胞虚受寒之故。采用疏肝温经兼温中之法而收效,是意中之事。因其表现奇特,故收录于此。
187.经前遗尿案
刘XX,女,45岁,1975年5月12日初诊。自述近一年来月经行经虽准,但先下秽水,量多(如胞浆水),约三天,继见经血量多、伴血块,头昏。今次月经已净,头昏、耳鸣、心悸、腰酸、腹痛、腿软、下肢肿,脉沉细而数,苔薄黄而干。此为肾亏阴血不足,冲任不固,治以补肾养阴而调奇经,
枸杞子10克、肉从蓉10克、淮山药10克、香附10克、生地10克、菟丝子30克、炒当归10克、丹皮10克、炙龟版15克、炒白芍10克、木香3克、炒海螺蛸10克。七剂。
二诊(6月5日),患者月经又转超前三天而下,先下秽水,后下月经,经下量多,腰酸、头昏、低热、脚酸、轻度浮肿。经我院妇科检查,谓;“秽水来自尿道,非月经。”诊见其苔薄腻,脉小滑数,属肾虚血亏,冲任失固,治再补肾养血调经,
当归10克、白芍10克、炒元参10克、地骨皮10克、青蒿梗10克、炙龟版15克、续断10克、川芎5克、苁蓉10克、香附10克。二剂。
三诊(6月12日);患者月经准时,但仍先下秽水,小便失禁,不能自主,下身坠结,腰酸。苔薄腻,质嫩,尖红、脉细数。
党参10克、覆盆子10克、炒益智仁10克、苁蓉6克、陈皮6克、香附10克、乌药10克、续断10克、狗脊10克、莲蓬壳6克。七剂。
四诊(6月19);月经行前仍先下秽水,不能自主,腰酸,情绪紧张。本次月经已净,但感头昏,神疲,目视无力、脉细弦,苔薄腻质淡红,属气虚、肾亏,经行前,膀胱无约束之力,治再益气补肾调经。
党参10克、川续断10克、菟丝子12克、枸杞子6克、补骨脂10克、狗脊10克、莲蓬壳10克,补中益气丸10克,另包。服七剂。
五诊(7月3日):月经行期尚准,服四诊方药后,经前秽水已停止,自觉腰酸,脚软,苔薄、质红,脉细弦。为肾气虚、血分热,治再补肾益气调经,以资巩固。
党参10克、菟丝子15克、泽泻12克、茯苓10克、丹皮6克、陈皮6克、当归10克、赤白芍各10克、香附10克、川续断10克、狗脊10克。服七剂。
(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张鸿祥:《新中医》1977年增刊2)
[编者按]《傅青主女科》云:“妇人有经未来之前,泄水三日,而后行经者,人以为血旺之故,谁知是脾气之虚乎!夫脾统血,脾瞒则不能摄血矣,且脾属湿土,脾虚则土不实,而湿更甚,所以经水将动,而脾先不固,脾经所统之血,欲注于血海,而湿气乘之,所以先泄水而后行经也。调经之法,不在先治其水,而在先治其血,抑不在先治其血,而在先补其气。”傅氏所言经前泄水与本案经前遗尿有别,前者浊水从阴道出,后者浊水来自尿道,前者为脾气虚,后者为肾气亏、膀胱失约,前者当补脾气,后者当固肾气。二者病位不同,治疗各殊,务必辨别清楚,临床上通过问诊难以确诊时,要借助妇科检查。
188.经前泄水案
谢XX,女,46岁,已婚,工人,1981年11月19日初诊。每值月经来潮前一、二天,阴道必流水二、三次。罹病近五年,水液清稀,无特殊臭气,水液常湿透衬裤及棉毛裤。月经量多、伴浮肿、腰酸、头昏,平时带下不多,饮食一般,舌淡边尖有齿痕印,脉缓。末次月经:10月23日。孕4产又人流2。根据以上脉症,断为脾肾气虚,不能行水化湿,拟健脾温肾、利湿为治,以《傅青主女科》健固汤加味。
党参15克、茯苓15克、苡仁15克、白术15克、山药15克、巴戟20克、白芍10克、芡实10克、续断10克、桂枝6克。五剂。
二诊(12月8日):月经于11月20日来潮,量多色红,挟小血块,下肢浮肿。服药后精神好转,唯头昏,纳食一般,舌苔薄白,脉细缓,仍守原方加减。
党参15克、茯苓15克、巴戟15克、白术20克、苡仁20克、枸杞10克、菊花10克、白蒺藜10克。五剂。
三诊(1981年12月19日):经前泄水大减,只用一张纸,舌边尖尚有齿印,脉缓,仍用健固汤加黄芪、山药各15克,苏叶10克,鸡内金10克,服五至十剂。
四诊(1982年2月24日),月经分别于81年12月20日,82年1月15日和2月18日来潮三次,月经量减少,经前阴道已不流水,唯精神倦怠,继用原方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原按]经前泄水,中医妇科专著中均有记载,但除《傅青主女科》外,多语焉不详,最突出的一点是诸书皆不明言水自阴道出。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有人怀疑经前泄水是指大便泄水,故认为本病等于经前泄泻;或者认为水自前阴出,绵绵不断就是白带。笔者重温《傅青主女科》,结合个人临床所见,本病既非平常所指带下证,亦非经行泄泻。《傅青主女科》说:“妇人有经未来之前,泄水三日,而后行经者。”指出其症状是每值经前自阴道流出水液,不是粘稠如带,绵绵不断。井指出其病机是脾气之虚,湿气乘脾虚流注于血海。治疗“不在先治其水,而在先治其血,抑不在先治其血,而在先补其气。盖气旺而血白能生,抑气旺而湿白能除,且气旺而经自能调矣。方用健固汤。”临床还应审察水量之多少以诊病之轻重,忌食生冷瓜果及肥甘聚湿之品。(湖北中医学院周柏魁:《湖北中医杂志,1983年第5期)
189.经期指(趾)甲缝渗血案
袁XX,女,18岁,学生,1976年6月24日初诊。自1975年以来,每次月经来潮,手足指(趾)瑞即出现瘀紫,剧烈疼痛,有如针刺,难以忍耐,血从甲缝渗出,涔涔不止,寝食俱废,周身酸软无力,月经过后自然痊愈。16岁月经初潮,每20天经潮一次,行经5~7天,量不多。近日经期临近,病将发作。心烦意乱,胸胁苦满,精神萎靡,默默懒言,面色暗红,舌尖红紫,脉弦略数,治以清热凉血调经。
银花炭30克、生地炭30克、赤芍15克、黑山栀9克、当归9克、阿胶9克、生艾叶9克、荆芥炭9克、川黄连4.5克。两剂,水煎分二次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