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前演讲初探

 心音 2013-01-08

课前演讲初探

    正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依赖于兴趣。”语文课堂应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重理轻文等原因,有些学生把语文课视为休息课,消极对待,致使他们在语文课上往往难以进入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正如一篇佳作要有新颖别致的开头才能引人入胜一样,课前演讲可以从某些方面改变这种状态,同时让学生怀着一种期待的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不仅如此,从全面发展的目标来说,课前演讲可以达到唤醒学生情绪,激发学生热情,发展多元智力的作用。这对推进语文新课改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首先,课前演讲是一种新奇刺激,是对学生的情绪唤醒。

演讲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自己关心的社会动态﹑科技发展﹑社会热点中挑选自己喜欢的材料,以演讲的方式与全班同学交流。演讲的学生唱主角,全班学生也可随之进入演讲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心有所触,以情入心,实现语文教育质的飞跃。在演讲活动中,优胜者的成就感自不必说,对于语文课堂来说,这种新奇的信息,可以实现学生情绪上的唤醒,思维上的激活。

有学生在课前演讲中介绍了李峰的故事,让同伴们久久难忘。在湖南桂东县的罗霄山脉深处,记者李峰锋用了大约一个月的时间,身穿迷彩服做卧底,探查打鸟真相。在他拍摄的视频中,可以隐约看到山头上的几百盏的灯。可以听到鸟群飞过,如同鞭炮作响的枪声以及枪响之后人们的欢呼和鸟的惨叫。他介绍说,当地村民无意透露,10月3日这一天,他们打下来的鸟有一吨之多。他将自己所了解记录的一切公之于世,因此成为中国法治人物。

这类时事题材,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学生体验很深刻。他们不仅愿意关注,也愿意思考并进行慷慨激昂的评论。教师若能恰当引导,将这种被唤醒的情绪有意延伸,与课堂主体内容巧妙融合,必能让课堂有个良好的开端。

其次,课前演讲是一种以生教生的活动,是对学生的精神激励。

当代中学生的自尊心、表现欲望都很强,都不甘落后,急于表现自己的才华。课前演讲,能让学生们受到激励。一个别致新疑的题目、一段引人人胜的开头、一段发人深思的结尾、一个炫酷的搞笑的表情,都会在演讲者与听讲者的心灵上形成烙印,对于这一切,他们或感叹,或回味,或内疚,或质疑。这种内心的体验可成为强大的基石,支撑学生们的成长。哪怕是历史题材也不例外。如有学生以唐玄宗的故事为题材,赞扬其半生英才盖世,任用宰相收放自如,发动政变目光远大,谋划策略周到细致。逃难途中禁止烧掉自己已经渡过的河的桥梁,因为他要为别人逃生留下一条路。也许是有点沉醉其中吧,他在谈及此事时,做出一副极为钦佩的样子,高喊:“唐玄宗真是爱民之君!”结果马上有学生反对,以唐玄宗后期任用宰相李林甫,迫害太子忠臣,宠幸安禄山、杨贵妃、杨国忠,致使马嵬兵变等等事情为据反驳,双方直争得面红耳赤。在这样的唇枪舌剑中,学生的才华自然展现,其精神上的愉悦与自豪,不可估量。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古尔曼认为,人生成就最多20%归诸智商,80%归诸情商。情商主要包括自信心、意志力、合作精神、思考方法等,它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人格特征。课前演讲,有助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及捕捉信息的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商,甚至于促进学生未来的事业发展。 

第三,课前演讲可促进学生多元智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人格成长。 

加德纳教育理论则认为,人的智力应该多个范畴,如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 、音乐 、人际 、内省等等。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形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种发展的方式,让学生有机会选择最适合的人生发展道路。课前演讲需要提前准备,需要学生阅读,挑选,感悟,表达,最后才在课堂上交流。阅读的过程,让学生积累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名人故事等等作文素材,促进素养提升;而学生演讲与点评的过程,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语言智力发展,其实,演讲的表情姿态﹑内心的自信自省﹑语调的高低起伏等的表现与展示,会让学生的身体语言﹑人际﹑内省等多元智力都得到发展。

演讲对学生而言,是多方面的挑战,它需要多种感官的参与,它是敏捷的才思和机智的应变能力的集中体现。复旦大学张霭教授曾说:“语言与表情动作只不过是思维的外衣,与个人的思维方式、思维本质、思维特征相联系……”人是手段,更是目的。教育的价值除了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更在于发展和解放人本身。从这一点来说,课前演讲有着极大的意义。 

当然,课前演讲也必须遵循学习规律,循序渐进,灵活机动。比如教师可以提前示范,注意随时发现学生的兴奋点,随时检查题材准备情况;师生点评尽可能短而中肯,多发现闪光点;对特殊学生可放低要求;用时适宜,且应与课堂教学内容关联。 

总之,课前演讲,不是随意性的活动,它是一种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运用得好,可让学生学有所得,能有所长。唤醒与激励,多元智力的发展,与新课改精神一脉相承,愿我们为此不断探索,为语文开辟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李景阳《语文教学论》.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