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路志正经验集14

 学中医书馆 2013-01-09

经验集-路志正(14)

时间:2010-07-30 10:19点击: 2221
 
气不化津,津不化气者,宜益气养阴。滋而不腻,毋碍祛湿,少佐以轻苦微辛流动之品,但随胃气下行之特性即可,不可太过,以防伤气耗阴,总以法随证转为宜。
 
六、北方亦多湿邪论历代医家对湿邪致病均有论述。丹溪有“六气之中,湿热为重,十常八九”之说,然多详于热而略于湿。叶天士明确指出:“吾吴湿邪伤人最广”。因江南水乡,沟渠纵横,天热下逼,地湿蒸腾,人处其中,易得湿病,诚乃真知灼见,因对治湿之法,大有发挥。亦有学者认为,北方干燥,刚劲多风,则湿邪不甚。余曰不然。积多年临床经验,体会到湿邪伤人,有天、地、人之不同,有内、外之别,有盛、衰之分。夫天暑下逼,氤氲蒸腾,或感受雾露雨淋,是天之湿也;久居潮湿之地,江河湖海之滨,或水中作业,是地之湿也;若暴饮无度,恣食生冷,或素嗜浓茶,或饥饱失常,肥甘厚味,皆人之湿也。天地之湿伤人,诚为外湿;而人伤饮食,则多为内湿。湿邪伤人,无论内外,最易困遏脾阳,令脾阳不振,失其运化,所谓“湿困脾土”是也。而脾虚不运,轻则停而生湿,甚则聚而成饮,凝而成痰,积而成水。外溢则为肤肿、疮痒、湿疹;上泛则见头重如裹,咳逆眩晕;停于中则脘痞纳呆,胸闷呕恶;下注则为泄泻、白浊、带下等症。凡此之类,皆属湿证,所谓“诸湿肿满,皆属于脾,随其所在而表现不同,除一般特点外,临证尤应注意其舌脉。舌体多胖大,质呈暗淡或暗紫,苔多粘腻滑润,脉多濡缓细涩。湿邪为害,伤人甚广,不独南方多见,北方亦未可忽视。
 
七、诊余话夜读“白天诊病,夜间读书”,是中医师的优良传统,也是提高中医学术和临床水平的有效方法。
 
大凡业医者,日间诊务繁忙,无暇读书学习,惟入夜病人求者少,稍有闲时,带着诊病所遇到的疑难问题,攻读有关中医书籍,找出症结所在,诚乃一大乐事。多数古代医家,皆是如此,博学由是而成。如清代的徐大椿,读书逾万卷之多。但中医书籍浩如烟海,究应从何入手?因此,有较好的读书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医书籍,归纳之约分为四类。一是经典医籍,需要精读者,如《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等。当然《内经》亦可选读,如《内经知要》。二是历代有代表性的书籍,多属于先贤名著,可以结合本人的专业和研究方向精选,如研究脾胃病,可选李东垣的《脾胃论》;但本书长于治脾阳,略于脾阴,尚需结合《慎柔五书》、《不居集》、《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等书来补充;其次,东垣又略于治胃,还要选读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的有关甘凉濡润等法则,以汲取营养,始能全面。再如治伤寒之学,自成无己注解以下数百家,可选其有代表性的著作,如柯琴的《伤寒来苏集》、尤怡的《伤寒贯珠集》等。三是参考书籍,此类书各有所长,但亦不必尽读,可选每书之精华部分,即有独到之处者,细览之。如《医贯》论命门,《温疫论》述杂气,王旭高治肝病之类。四是查阅书,随时需要因疑难问题而查阅之。如《医部全录》、《珍本第一卷618医书大成》、《医方类聚》、《赤水玄珠》之类。
 
读书之时,若遇有所得,可作读书笔记,提要钩玄。读书宜多思,正如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矣”。多思而书诸笔端,日积月累,则多有所成。尤怡的《医学读书记》,就是很好的成功事例。
 
诊余读书,是古人成功的经验,确为提高临床疗效的好方法。虽然劳苦一些,但诊余诵读之时,悟得一理,或得一起死回生之术,犹有良师指点,茅塞顿开,其欣慰之情难以言表。急病人之所急,恨为医之方少,这是读书持之以恒的动力所在。
 
八、治喉喑切忌早投苦寒喉属肺系,为呼吸、声音之门户。热邪、寒邪干之均易引起失音等病变。肺热壅盛所致者,宜清肺泻热,热退则肺气清肃,声音自复。沈金鳌所谓:“音声病,肺家火热证也,盖声哑者,莫不由于肺热”是也;由风寒外束而致者,当疏风散寒,使肺气得宣,气机调畅,音哑自愈。即朱丹溪所谓:“风冷能令人卒失者”是也。但在临床证治中,因医者不察,喜清凉,失疏解,专以苦寒清热为事,致寒邪内闭,酿成“喉喑”重症,可不慎乎?至于肺燥伤阴,金破不鸣,劳嗽所致者,又当润肺生津,滋阴养血,随证而施,不可偏执。
 
曾治一妇女,姓潘,年34岁,教师。1971年因感冒引起急性咽喉炎,未予根治,即照旧上课,致每年辄发数次,发时咽喉疼痛,音哑一周左右,始逐渐恢复正常。近四月来,咽喉一直疼痛,音哑,语言难出,先后经数医院确诊为“喉肌软化症”。曾用抗生素及消炎西药,并用清热解毒、清咽利喉、清燥救肺等多剂中药,效果不仅不显,反出现胸膈窒闷,纳呆脘痞,气短,后背怕冷,体重下降,尤以声音嘶哑,不能讲话为苦。于1975年9月23日来诊。
 
患者面形瘦弱,色夭不泽,两目乏神,表情苦闷,不能口述病情,只能以笔代口,证如上述。
 
舌体胖有齿痕,质淡、苔腻水滑,脉象沉细。四诊合参,详为辨证,显系风寒外束,失于宣散。苦寒早投,阴柔过用,致寒邪内闭,客于少阴,上逆会厌,形成太少两感,本虚寒而少阴标热之喉喑重症,急以温经散寒治其本,涤热利咽治其标。仿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大黄附子汤、甘草汤意化裁,制小其服,以观动静。药用麻黄1.5克,淡附片(先煎)3克,细辛0.3克,生大黄1.5克,青果12克,半夏6克,生甘草3克,二剂。
 
药后胸膈得舒,背寒已除,声哑好转,少能发音,但仍不能说话,为标热得去,阴霾之邪有蠲除之势,肾阳有来复之机,既见小效,守法不更。上方去大黄加沙苑子,以益肾气,又服14剂,声哑明显减轻,发音较前稍高,能说简单语言。惟经常感冒,乃阳虚所致,予补中益气丸先后八袋,每次6克,日二次。至11月6日,外感已解,气短亦轻,说话声音较前清晰,但身倦乏力,腰酸膝软,下肢浮肿,白带多而清稀。舌体瘦,质淡,苔薄白,脉来沉细尺弱。总属脾肾阳虚所致,宜温补脾肾,佐以利咽。药用党参、白术、附子、仙灵脾、菟丝子、沙苑子、茯苓、山药、玉蝴蝶、蝉衣,五剂。为提高疗效,加速愈期,兼予针灸疗法。取左照海,针3分,用烧山火补法;右三阴交,针8分,廉泉针1寸(斜向舌根),以平补平泻手法,共三针,留针5分钟。
 
方中照海能滋肾利咽,引虚下行,三阴交能补益肝脾肾三经之经气,经气充盛则声音可复;廉泉为治失语要穴,取之收效更捷。至1975年11月11日,声音清晰,说话正常,诸证向愈,嘱再进上方五剂,以资巩固。追访至1978年未见复发。
 
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暴哑声不出”,张石顽颇有体验,他说:“若暴哑声不出,咽痛异常,卒第一卷619然而起,或欲咳而不能咳,或无痰,或清痰上溢,脉多弦紧或数疾无伦,此大寒犯肾也,麻黄附子辛汤温之,并以蜜制附子噙之,慎不可轻用寒凉之剂,二证寒热天渊,不可不辨也”。确是从实践中来。盖足少阴之经脉循喉咙,挟舌本,不仅肺为声音之门,而肾实为呼吸之根。如寒邪犯肾,多成此疾。本例病程虽久,但其病机与张氏所说不谋而合,系由误治引起,故以麻黄疏解在表之寒邪;附子、细辛温散本经之虚寒,反佐大黄以清泻少阴之标热;配半夏以辛散开结,青果以利咽喉;甘草以甘缓守中。方虽辛温燥烈,但配伍得宜,有散寒解凝,宣肺发声之功,而无伤阴耗液之弊,药仅服用两剂,即见初效,在阴寒得散,胸阳得振,证情好转之后,随即以补中益气,健脾温肾,针药兼施,以收全功。
 
经验方一、百麦安神饮方药组成:百合30克、淮小麦30克、莲子肉15克、大枣10克、夜交藤15克、甘草6克。
 
功能:益气养阴,清热安神。
 
主治:凡由心阴不足、虚热内扰,或气阴两虚、心神失养而引起的神志不宁、心烦易怒、悲伤欲哭、失眠多梦、善惊易恐、心悸气短、多汗,时欲太息、舌淡红或嫩红,脉细弱或细数无力。
 
适应证: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
 
方解:思虑过度,心阴暗耗;或久病不愈,致阴血耗伤;或劳伤心脾,气血两亏而使心失所养,心神不宁。故用淮小麦、甘草、大枣益心脾之气;以莲子肉、百合、大枣养血和营,以百合微寒之性,清内蕴之虚热;且淮小麦、百合、莲子肉、夜交藤、大枣诸药均有安神定志的作用。诸药合用,共奏养心阴、益心气、清虚热、缓诸急、安神定志之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