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邢斌医案三

 学中医书馆 2013-01-09
邢斌医案三
一、邢斌运用苇茎汤治咳嗽医案

陈某某,女,52岁2006年7月27日、主诉:咳嗽1月余病史:既望体健,1个多月前感冒咳嗽,迁延至今未愈。刻下痰多,色白,偶有淡黄色,咳嗽,病程中无恶寒,但曾有发热,现热已退,咽不痛,不痒。曾服清热解毒中成药,痰量不减,仍咳嗽。舌淡红,苔薄腻,脉弦。

处方:冬瓜子30,米仁30,桃仁9,芦根30,车前草30,紫菀9,冬花9,半夏9,陈皮9,黄芩9,麻黄3,6剂。

效果:服完2剂病去十之九,共服4剂而愈。

     二、 临床运用附子的基本原则(摘自《危症难病倚附子》)

邢斌

本书虽着力于挖掘和推广附子的运用经验,但同样反对滥用附子。因此有必要在全书之首谈一谈附子临床运用的基本原则。本书所赞成的是:“敢用”、“慎用”、“善用”、“擅用”;反对的是:“畏用”、“乱用”、“滥用”、“专用”。医者要存大慈恻隐之心,以治病救人为怀,要敢于运用有毒峻烈药物,但“胆欲大”还得“心欲细”,要小心谨慎、考虑周详,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发挥附子的效用。同时要多读书、多临床、多思考,尽可能吸取前人和时贤的经验,通过实践融合形成自己的经验,这样才能称得上善于用附子,如果个人的经验有独到之处,甚至突破前人,就可称为擅长用附子(当然,“善用”与“擅用”的界线并不那么明朗)。与此相反,在需用附子时因其毒性与偏性而“畏用”,是我们所反对的。这种明哲保身、敷衍塞责的做法是有违医德的。但是,如果因别的医生畏惧附子而不敢用,自己敢用附子而自我炫耀,进而盲目地乱用、滥用附子,这同样是违背医德的。至于因为附子效用甚佳而专用附子,放弃了对其他药物的探索运用,这也是不值得称道的。个人认为,要做一个大医,心胸要大,要装得下古今中外一切医学知识。用药也是这样,既要擅用附子,还要擅用人参、熟地、大黄、石膏……。本书收录的不少名医有“某附子”之美誉,称之者固然是赞美,本人则引为骄傲,后人也以为是医林佳话,但笔者并不完全这样看。如果某名医确实擅长用附子,也只擅长用附子,那称其为“某附子”是恰如其分的。但若其不仅擅用附子而已,那称其“某附子”者固然是因为附子难用而擅用真不容易因而赞美,可实际上给人以错觉,在我看反而贬低了某名医的水平。进而要指出的是,中医的高境界是“杂家”,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临证方能左右逢源。若囿于一家一派,则难成大器,临证不免碰壁。假使创立一家一派,某一方面固然彰显其创造力,虽属不易,但难称全面。最高境界仍属“杂家”,且能多创家法,却又不为自家家法所囿。对于近年出现的“火神派”的说法,若能如此看待则善。

三、桑菊银翘合附子细辛同剂治疗感冒1例详析

邢斌

感冒是临床最多见的疾患之一,常见风寒、风热、风燥、暑湿等类型,也可遇见病机较复杂的表寒里热、阳虚、阴虚、气虚、血虚感冒等类型。这些证型及治方已为大家所熟悉。笔者曾遇一阳虚之体,感受风热,既伤其阳气,又损其阴津的复杂案例,采用桑菊银翘合附子细辛同剂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将其病情和辨证、治疗经过作一介绍并分析如下。

[病案]

施某,女,42岁

初诊:2003年12月4日

2周前出现咽痛,继之鼻塞流涕,咳嗽。几天后又出现背心发冷、纳呆。一周后右眼充血胀痛,在上海嘉定某医院就诊,见右结膜充血(+++),角膜(-),瞳孔(-),诊断为右眼结膜炎。给与病毒唑液、信利妥液滴眼,金霉素眼膏涂眼,抗病毒口服液口服,用后无效故来就诊。刻下:咽痒而咳,痰少,鼻塞,口干,后脑不利,背心发冷,纳呆,大便日行而干,右眼充血胀痛。病程中无发热,病初无恶寒。平素在冬天较常人为怕冷,但无背心发冷现象。平素也不口干,大便日行而通畅。检查:右眼结膜充血明显,咽部充血,两肺呼吸音正常。舌淡红而胖,苔薄白,根部淡黄腻,脉细。

辨证:阳虚为本,感受风热。

处方:桑叶30g,菊花30g,银花15g,连翘15g,制附子9g,细辛2.4g,蒲公英30g,羌活9g,板兰根30g,桔梗9g,生甘草12g,葶苈子(包)18g,杏仁9g,马勃(包)4.5g,天竺子9g,天浆壳7只,炙百部15g,5剂。

上方煎3次,每次煎15分钟。前2煎内服,第三煎再加蒲公英30g,用药汁熏蒸头目。

二诊:12月9日

用药1剂,背心发冷、后脑不利消失,自觉鼻子通畅。3剂,咽痒咳嗽、右眼充血明显减轻。现唯稍感咽部不适,早上偶有咳嗽。处方以止嗽散加味善后,2剂痊愈。

[分析]

本例感冒病程较长,症状较多,特别是一些症状或表现为热象,或表现为寒象,辨证颇有难度,治疗更属不易。归纳起来,有3大难点,试作分析如下。

难点一:背心发冷是风寒还是阳虚?

风寒袭表和阳气亏虚均可导致背心发冷。但患者发病之初并无恶寒,亦无背心发冷,而是4、5天后出现的,不象是感受表邪,而象是邪气伤正之后引起的。联系患者平素在冬天较常人怕冷,舌淡红而胖,故判断是阳虚所致。

难点二:背心发冷、舌淡红而胖与口干、便结、右眼充血、舌苔薄白而根部见淡黄腻并见,当辨为寒还是热?

患者既有寒象又有热象,而套用常见的感冒病机均不适用。经再三询问,得知其平素不口干,大便日行而通畅,在冬天较常人为怕冷,而判断为阳虚之体,感受风热。风热侵袭肺表故鼻塞、咽痛、咳嗽,风热上攻故右眼充血,风热渐有入里之势,故口干、便结,舌苔薄白而根部见淡黄腻。因其素体阳虚,故舌淡红而胖,脉细,风热外邪损伤正气则阳气不能温分肉故背心发冷。

患者的这一病机似乎与以往常规的感冒病机不符合。人们印象中阳虚者感风寒,阴虚者感风热,怎么这里是阳虚者感风热?这里牵涉到对发病的内外因的正确理解。机体发病过程中,体质与病邪之间,体质发挥的是内因的作用,病邪发挥的是外因的作用。阳虚者易感风寒,阴虚者易感风热,实际上说明的是不同的体质对不同的病邪具有不同的易感性,而在发病过程中也具有不同的倾向性。但另一方面,病邪作为外因也发挥了一定作用,特别当病邪较为强大时,也可起到主导作用。本案就是阳虚之体,感受风热较盛,既重伤其阳气,又损其阴津。

难点三:虽明其理,但如何处方?

明晓本案病机,却无成方可用,唯有借鉴古方制方之理而自拟之。本案的处方,就是根据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扶正解表方剂制方之理变化而来,取疏散风热与温阳祛寒两法合于一剂。重用桑叶、菊花30g疏风清热明目,银花、连翘、蒲公英助其解表清热,葶苈子、杏仁利肺气,桔梗、生甘草、板兰根、马勃清咽喉,天竺子、天浆壳、炙百部止咳嗽;另一方面,附子、细辛温阳散寒,而羌活为足太阳引经药,导阳气通达后脑、背脊。诸药合用,表里兼治而并行不悖。同时应用外治之法,以方剂第3煎加蒲公英乘热熏蒸,既使药力从口鼻而直达上呼吸道,又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眼部,内外同修故奏效颇捷。

又按:此案治愈后,笔者阅读《李继昌医案》与《儿科名家徐小圃学术经验集》,发现李氏治“秋燥”案、徐氏治“丹痧”案与本案有相似之处,再作讨论如下。

李氏治秋燥多宗雷少逸之法,凉燥每用桂枝汤加荆芥、苏叶、杏仁、前胡、陈皮等辛苦之剂以苦温平燥;温燥则以杏仁、前胡、陈皮、桔梗、玄参、麦冬、牛蒡、贝母等甘寒之品以滋阴润燥。但曾治一男性,32岁,秋感凉燥,无汗恶寒,咳嗽少痰,咽干痛,舌红苔薄少津。认为既有凉燥客表之证,并有化火劫津之象,若本凉燥治法则恐津伤更甚,依温燥治法又惧寒为所遏,故宗凉燥治法,又佐以凉润之品,庶无津伤及凉遏之弊。方用:荆芥、杏仁、陈皮、川贝母、玄参、牛蒡子、白前、桔梗、麦冬、淡豆豉、葱白、射干。本例秋燥之表现,也不合常规,但李老能灵活变通,巧妙地融温凉方药于一炉,一剂即愈。但笔者还有别解:患者舌质红,也可能是阴虚体质却感受凉燥。而处方也就可看作是疏风散寒治标而养阴润燥治本。当然这只是纸上谈兵而已,具体情况已不可考。但是无论如何,细心体察病情,发现异常信息,能够不守常规,知常达变,或许就能走出一条新路。而所谓路,鲁迅说过,世上本无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常法与变法也是相对的,本来是变法,但大家都在思考,都在用,也就成为常法了。不管是感冒还是其他疾病,都是一样的。

至于徐氏治外感热病,用附子与清热药同用之医案甚多。唯有“丹痧”一案,明确指出“阳虚之质,感受时邪,治予兼顾”,使读者明了其如此用药之深意。可惜的是,或许诊务过于繁忙,患者的脉证记述甚简——“丹痧密布,遍体肌红,身热汗微,喉关白腐,脉濡数,病已四日,白苔未化,不渴溺清”。药用荆芥穗、炒防风、牛蒡子、射干、马勃、蝉衣、桔梗、甘草、黄附片、活磁石。最后也缺乏复诊资料。但这一例,也还给我们以启示。疫病之病邪是强大的外因,平人、阳虚者、阴虚者都有可能感染病邪。热病多伤人阴分,要顾护阴津,这是常理。但这三类人处置还不尽一致:平人速去其邪,即可能较易恢复;阴虚者更要重视养阴;阳虚者不要忘记扶阳。这是我的理解。

四、乌头赤石脂丸合香砂六君丸治疗胃脘痛(浅表性胃炎)医案

邢斌

张某某,女,35岁

初诊:2003年4月17日

主诉:中上腹疼痛2周

病史:患者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史10年,近2周来中上腹疼痛逐渐加重,开始时以进餐前为明显,现进餐前和进餐后疼痛均剧,痛甚则坐立不安,难以继续工作。胃脘喜温喜揉,不伴嗳气、泛酸。大便、睡眠尚正常。冬季明显较常人畏寒。B超示肝、胆、脾、胰均未见明显异常。舌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腻,脉细。证属脾胃虚寒,方拟乌头赤石脂丸合香砂六君丸加减。

处方:制附子9,赤石脂15,党参9,苍白术(各)9,干姜6,炙甘草9,陈皮9,制半夏15,木香9,砂仁(后下)6,白芷15,细辛6,公丁香6,高良姜9,制香附9,白芍15,7剂。

二诊:2003年4月25日

服上方1剂,当晚即觉肠鸣漉漉、矢气频频,疼痛减轻。服至第3天疼痛大减。胃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舌脉如前。

处方:守方改党参12,干姜4.5,细辛4.5,公丁香3,加吴萸6,生麦芽30,7剂。

三诊:2003年5月8日

5月1日至4日因故停药,疼痛复作,但程度减轻。继续服药后疼痛又明显减轻。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处方:制附子9,赤石脂15,党参12,苍白术(各)9,干姜6,炙甘草9,陈皮9,制半夏15,木香9,砂仁(后下)6,白芷15,细辛4.5,公丁香6,高良姜9,制香附9,白芍15,吴萸6,7剂。

四诊:2003年6月3日

药后诸症消失,又自行购药服用至今。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守法小其制续服可也。

处方:制附子3,党参12,白术9,干姜6,茯苓12,炙甘草6,陈皮6,制半夏9,木香9,砂仁(后下)3,连服1月。

按语:中脘疼痛,喜温喜按,舌胖边有齿印,脾胃虚寒自无疑义。因其疼痛剧烈,就诊时手按腹部、表情痛苦,故借用治疗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之乌头赤石脂丸,以冀迅速缓解其疼痛。合用香砂六君丸,以干姜易茯苓,并加白芷、细辛、丁香、高良姜、制香附温中散寒,白芍制约诸药辛香温燥之性,又可缓急止痛。故收效颇捷。

五、用桂枝汤加味治愈一例奇特的汗证

邢斌

本文要介绍的患者,曾有数十年眩晕,在我处治疗数周已愈。并有肺气肿病史,行走时气喘,我曾治疗数月不效。现以奇特的出汗异常就诊,经用桂枝汤加味而愈。下面是病案记录。

王某某,女,71岁

2005年10月6日初诊

3年来患者每在春秋两季会出现坐或行走时全身发冷,皮肤扪之冰冷,行走时还涔涔汗出,坐时不出汗,恶风。但卧睡时无上述症状,进入冬天或夏天也无上述症状。近日因气温下降,坐或行走时全身发冷,皮肤扪之冰冷,行走时汗出,恶风而来求诊。素有肺气肿病史,一直胸闷、行走时气喘。舌淡红带紫,苔薄白,边有齿印,脉沉细。

处方:桂枝9,白芍9,炙甘草9,生姜3片,红枣6只,厚朴9,杏仁9,茯苓15,白术9,附子3,7剂。

用法:上方煎汤温服,并啜热稀粥1碗,平躺盖薄被,以微微汗出为度。

患者依法服药,3剂肢冷出汗恶风之症大减,服完7剂痊愈。

随即改方调治其肺气肿,但以后一直未再来就诊。2006年3月9日以他疾来诊时告知上述出汗异常再未发作。

按语:这是王某某诊疗过程中的一个片断。这样的出汗异常还是比较少见的,经用桂枝汤及其类方(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及苓桂术甘汤调和营卫,利水渗湿而取效,经方的效验令人称奇。同时我们还要重视桂枝汤将息法的运用,我曾有单用桂枝汤方药治汗证无效,配合将息法而取效的案例。当然,患者的肺气肿及引起的症状,我还没有很好的办法,将进一步研究。

六、

《李继昌医案》经验撷要

邢斌

李继昌(1879-1982),云南昆明人。李氏出生于中医世家,其父为名医李明昌。一生钻研《伤寒论》与温病学说,著有《伤寒衣钵》等,曾任昆明市盘龙区医院院长。《李继昌医案》选案132则,涉及内外妇儿各科,汇集了这位百岁老人诸多的临床经验。


危症:善于救误


李案中不乏大症、危症,很多是救误之案。救治热病之危候,必须先有定见,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要有一个规律性的认识,这样才可避免误诊误治。而面对已经误治之患者,由于胸有成竹,便可抓住辨证的关键点,有的放矢,而转危为安。如孙某某之孙,男,16岁,因高热5日不退而延诊。其病起于风寒,却误作湿温而服三仁汤加石膏,以致病势转增。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肢楚、神志迷蒙、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紧。李氏断为伤寒失汗,误用渗利清里,导邪入于少阴而太阳之邪未罢,即投麻黄附子细辛汤。药后太阳表邪即解,少阴里寒未罢,又兼水湿,乃续以真武汤,最后以补中益气汤善后[1]。本案辨证准确,用药果敢,由麻黄附子细辛汤,而真武汤,而补中益气汤,进退自如,足见医家思路明晰。又如刘某某,男,34岁,发热3日,口渴无汗,前医误用温药,以致壮热无汗、烦渴谵妄、舌边红绛、苔干黑起刺、脉洪滑。李氏认为此属春温误服辛温之变。盖春温每因内有伏热,又为新寒触发,若误用辛温则更劫其阴而助其焰,乃以保阴清热生津为治。药用生地、玄参、天麦冬、石斛、花粉、石膏,6剂而安[1]。本案之治也是定见在胸,对春温之病程发展了如指掌,故能有效地纠其误治。

急症:就地取材


中药治疗急症虽有不少长处,但劣势也是明显的,即在紧急时刻,由于许多药物需要煎煮而有些显得缓慢,故有“慢郎中”之讥。而李氏在仓卒之际,却能灵活变通,就地取材,先济其急,实属难能可贵。如尹某某,男,35岁,本为表虚伤风,却一汗再汗,以致大汗亡阳,症见冷汗不止,腹中扭痛,手足厥冷,难以伸缩,并作呕吐。李氏因思仲景有甘草干姜汤复阳之旨,即将患者家存老干姜两块,约1两余,摧火煎汤令其先服,再拟方回阳固脱[1] 。这就为之后的治疗赢得了时间,是患者最终获救的重要原因。再如段某之子,12岁,随父赴宴归来,时近三更,腹胀如鼓,疼痛拒按,气促,脉沉实有力,舌苔薄白。李氏断为暴食损伤脾胃,食滞胃脘,因病势颇急,乃将其中堂所挂之槟榔取下,去其实仁,单用其壳(即大腹皮),约重3两许,一次煎汤令服,至天亮前矢气频转,便泻2次,胀消痛止,遂续用四君子汤加消导之品善后[1]。李氏救治急症随机应变之“急智”,值得我辈临证时举一反三。

难症:独辟蹊径


对于一些慢性疑难病,李氏细心诊察症情,并在治疗上独辟蹊径,从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一老妪,年近古稀,夜间每卧则痰壅咳甚,通宵达旦,病已半载,屡治罔效。李氏询得其咳时气短难接,痰有咸味,扪得两脉寸大而尺微欲绝,断为肾不纳气。处方予金匮肾气丸原方加麻黄根、五味子,其中附子用1两、熟地用5钱,1剂咳即减半,未及半月而愈[1]。患者屡服化痰止咳剂而无效,今用熟地滋腻之品反而奏效,李氏辨证与用药均有过人之处。值得注意的是,熟地治痰嗽,张景岳有贞元饮、金水六君煎之新方,叶天士[2、3]、王孟英[4]、程门雪[5]均有验证,裘沛然教授[6]也倡用金水六君煎治慢性支气管炎阴虚湿痰内盛者。今观李案,可知前人之不我欺,这一宝贵经验有待我辈在实践中加以继承和发扬。又如王某某,男,35岁,头痛半载,病始于风寒感冒,忽左忽右,经常发作,前医作火炎于上治,愈治愈剧。李氏切其脉,左右俱浮,两寸兼紧,舌苔薄黄,决为风寒火郁之证。因患者初感风寒未及时汗解,更进凉遏之品,使风邪冰伏阻于经络,郁遏清阳之气不得宣畅,反化火上冲。脉浮兼紧,风寒外束也;舌苔薄黄,则阳郁化火。李氏予疏散风寒、宣解郁热之剂:川芎、白芷、生姜、薄荷、羌活、菊花、防风、黄芩、陈茶;并外用蚕砂2两,清水煎煮,俟药汁将干,将蚕砂并汁摊开于新布上,包扎痛处,每日换药1次。如此内外同治,半月痊愈[1]。李氏过硬的切脉功夫,为本病能正确辨证提供了正确的信息,而寒温并用、内外同治这样特殊的治疗手段也是本案之所以获效的重要原因。


古方:异病同治


李氏善用古方。如五积散,加鸡内金治疗治疗外感寒邪、内伤饮食,症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痰多、上腹及脐周作痛、厌食、恶心、吞酸、便溏、脉弦紧,苔白而薄润,1剂而安[1];又治湿食互滞、气血瘀阻之胃下垂,症见上腹胀满、胃脘隐痛、周身不适、肢酸乏力、脉缓、右关弦、舌苔白厚腻,3剂痛止胀消、舌苔转薄[1];还如经闭5月不行,诊脉沉弦、舌质略青紫、面唇隐现青晦之色,症唯腰腹时觉冷痛,别无不适,乃追溯病源,缘于经行涉水,因断为寒湿阻滞,予五积散加大腹皮、葱白,服3剂月经来潮[1]。再如六味地黄汤:治疗头痛,病缘分娩失血过多,证属血虚精亏,加当归、杭芍、川芎、白芷,4剂痛止[1];治慢性肾盂肾炎,血尿、少寐,尤以腰痛为主诉,加羌活、独活、细辛、柴胡,升散而不伤阴,滋腻而不碍邪,补真阴、祛风湿,各得其功[1];治更年期综合症,五心烦热、出汗、心悸、少寐、易怒、腰酸、头晕、血压升高,去泽泻,加当归、杭芍、海桐皮、煅龙牡、怀牛膝、甘草,不数剂即效[1]。


单方:兼收并蓄


李氏还善于向民间学习,单方验方、草药偏方亦广为采用。如他用海桐皮治肠风下血便是一例。患者何某,症见大便不畅、先干后溏、先血后便、下血量多如注、血色鲜红、每日约十余次,面白、头晕、心慌、气短、口苦、咽干,脉弦细数、舌红苔黄腻。李氏正欲拟方用药时,闻同病房陈某亲戚介绍一单方,据云极效,乃央其即往郊区采来药物,经鉴别系海桐皮,因思《本草纲目》有海桐皮苦平无毒,主治赤白久痢等记载,遂照其法用鲜海桐皮2两、冰糖1两,水煎服。次日即效,5日血全止[1]。此外,李氏经介绍还将海桐皮用治更年期综合症,也有很好疗效[1]。治湿热未化之蛔积,李氏嘱患者自采鲜青蒿1束,捣汁1杯,约20毫升,调蜂蜜5钱,日服1次,空腹下,服药3次后,患者即吐蛔成团,难以计数[1]。治闭经,李氏针对工作繁忙的患者,采用丹参一味,每日1至2两,加红糖少许煎服,方法简便,疗效尚称满意[1]。治疗滑精,应用其父明昌公的验方,每日以鹿仙草(为蛇菰科蛇菰属植物)2两煎服,5日即瘥[1]。对头痛属肾精亏虚者,采用补肾填髓治法,周案用一味鹿角胶,每日炖服5钱,经治十日即愈[1];何案用牛脑2市两炖白芷末2钱,每日1剂,半月痊愈[1]。这两案均可称是方简而力宏者。还值得介绍的是,一女性便秘患者,病始于幼年,求治时已24岁,峻下、轻下、缓下、滋润之品,几乎尽情用过,仍未见效。乃嘱用猪苦胆2个,冲洗干净,用纱布包两层,挂于空旷处,日晒风吹干燥,取下剥其外膜,米糊为丸,如黄豆大,滑石粉为衣,每早空腹吞服20丸。药后3日大便通畅,坚持服药2月后,大便一直正常[1]。便秘一症,临床极为常见,李氏的这一验方值得今人深入研究。

李氏用药往往不过数味,很少超过十味,剂量一般也是常用量。唯乌、附类药用量极大,如附片成人常用1、2两,1岁零3月的小儿用至5钱,制川乌用1两,黑天雄曾用至4两,这可能与云南当地的用药习惯有关。唯治癫狂一案[1],罕见的用竹茹至4两;治疫痢一案[1],罕见的用当归至4两,可惜医案中未出按语以作说明。笔者只好妄加猜测,前者是取竹茹豁痰之功,后者可能与陈士铎治痢疾之援绝神丹[7](白芍2两、当归2两、枳壳2钱、槟榔2钱、甘草2钱、滑石末3钱、广木香1钱、萝卜子1钱)有渊源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