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创建高质量课堂之七:课型创新

 阡陌躬耕 2013-01-10

如何创建高质量课堂七·课型创新

  

课型创新:为学生创设自主的时空舞台

 

  课型创新是衡量一所学校能否进行深度课改的主要标志,是跳出单一化的授课模式、走向多元课型、实现教学方式转型的必要手段。课型改革也将带动教师思维方式和授课方式的转变——

 

【专家观点】

从单一课型走向多元课型

 

■韩立福

 

  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进行课型创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课型是指上课的具体形式或类型。按分类的不同标准,便有不同的课型分类。按教学方法划分课型过去在我国最为常见,由此可分为讲授课、实验课、观察课、练习课、复习课和综合课等。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尤其是“五环节”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校长或教师都简单地认为上课就是上新授课,就是“五环节”模式,最佳的教学方法就是讲授法。他们认为,这种方式是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有的人甚至顽固地认为这是不可挑战的事情。一些地区或学校招聘教师、进行赛课等活动,都是以“新授课”为平台,主要考察教师在讲授新课时的教学组织能力、知识讲授能力等。因此,“新授课”这一课型占据了学校课堂教学的核心地位。很多教师理所当然地认为,凡是课程表上排的课,都是“新授课”。把“新授课”等同于课堂教学,或者把课堂教学简单地认为是“新授课”。许多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视野中只会上“新授课”,不会上其他课型的课,甚至想当然地认为,难道还有其他课型吗?

  在这种单一化的“新授课”教学体制下,教师成了权威的“教书匠”,学生成了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越教,学生越不愿学习,少数“高分”学生有时是以“牺牲”大多数学生的代价培养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高分学生也是教师“蜡烛”的有限光芒照射下成长起来的“不完整学生”。因为,这些学生依然是情感被忽视、潜能被忽视、智力被忽视、思维被忽视的学生,他们有的在情感上不喜欢学习,也不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单一课型与人才培养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单一化课型导致单一化教学模式,单一化教学模式导致单一化教学方法,单一化教学方法导致单一化学习方式,单一化学习方式导致单一化学习能力。

  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战略主题”一节明确提出“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样的目标如何实现,这样的学生怎样培养?大胆地走出单一化的授课方式、走向多元化的新课型就成为课改的关键。

  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许多学校都在积极探索新课型,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努力创新课型,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由单一课型走向适合学生发展的多元课型。

  课型创新有助于教师思维的转变。在单一的“新授课”体制下,教师的“先教后学”的思维,固化为“师讲生听”过程中“灌输者”的教学角色。由单一课型转向多元课型之后,必须促进教学思维由“先教后学”向“先学后导”转变,教学观念由“师讲生听”向师生“合作探究”转变,教师角色由“灌输者”向“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转变。

  课型创新有助于学校教学模式向课堂文化转型。目前部分学校的教改仅仅是对“五步化”教学模式的改造,虽然有些变化,但还是没有跳出单一化的课型体系。由单一课型走向多元课型后,原来那些封闭、古板的教学体系被打破。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要突出师生学习的行动要素,不同课型要体现出不同的学习行动要素。只有这样才能将课堂建设为汇聚先进教学理念、体现课型特征、融合多元学习方法的平台,并呈现出一种先进的课堂文化。

  课型创新有助于建构智慧型教学方法。在单一的授课体制下,教师最擅长的一般是讲授法、提问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由单一课型走向多元课型后,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根据课型特征,采用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展示对话法、思维训练法、问题生成法等新型学习法。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要积极思考,在教学方法上要适应学生学习成长的需要,并不断调整教学策略,逐步研究智慧型教学方法,走向智慧型课堂教学。

  课型创新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化的学习能力。由单一课型走向多元课型后,为培养学生综合化的学习能力搭建了能力增长的宽阔平台。如唐山市银丰学校以问题学习为中心的创新课型,在创建问题导学型课堂学习模式中,建构了体现问题学习特征的多元课型体系,譬如“问题发现评价课”、“问题解决展示课”、“问题拓展评价课”等课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了自主建构、展示对话、合作探究等学习能力。如杜郎口中学的预习课、展示课和反馈课等创新课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能力的提高。

  课型创新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单一课型走向多元课型,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了平台。如唐山市银丰学校在以“建构问题导学”为特征的课型体系中,将每周的主题班会创新为“情感发展体验课”,实现了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点燃愿景、感悟人生、修正行为、培养习惯的德育目的,使学生的道德水平日益提升、新学习习惯逐渐养成。

  建议中小学校在深度推进课改的今天,以课型创新为突破口,加快学校课改的进程。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学校案例】

创新课型带来阳光课堂

郑淑双 高向进

创新课堂是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阳光课堂,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培养了倾听的意识、思考的习惯、质疑的素养、辩论的能力、包容的品质、创新的品格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我校遵从人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化规律,根据“自主学习、有效指导”的教学特色,探索出了“尊重规律·问题导学·体验成功”的问题导学型新型课堂。

  找到构建新课型的切入点

  问题导学型课堂以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和培养探求精神为目的,创造出体现“问题导学”特征的6种课型:问题发现生成课、问题解决评价课、问题拓展训练课、问题综合解决课、单元回顾评价课、情感发展体验课。我们将课堂学生学习要素确定为“导学、自学、对学、合学、展学、拓学、评学、总学”;教师指导要素是“学习知识,问题引领;思维交融,问题解决;培育方法,形成思想;多元归一,多元思考;情知并进,扶正纠偏;网络建构,梳理知识”。

  各课型彼此有联系又各有侧重,其操作的要领是:

  问题发现生成课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反复阅读文本、感知内容、体验意义,从而发现、生成问题,经历个人问题、小组问题、班级问题生成的全过程,为问题解决课作好准备。

  问题解决评价课侧重问题的解决,其主体是学生个体与学习小组。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自学、对学、合学,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学与评学,彻底解决问题,培育思想、方法。教师要学会应用“延迟评价、杀回马枪、挑起战火”等策略,适时指导。

  问题拓展训练课侧重问题的拓展应用,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多元思考、多元归一,掌握方法、体悟知识背后的学科思想。教师根据知识点精选训练题型,每一组题型中,设置要有梯度,形成题串;每一组题解决的是一类问题;每个小题体现一个知识点。

  问题综合解决课融问题的“发现、解决、应用”于一体,适合容量较少的学习内容。

  单元回顾评价课是回到原点的涵盖式复习,强调在知识梳理的基础上,透过典型题例再次理解知识点并灵活应用。典型题例的选取要直击学生知识的模糊处、方法的失当处。

  以上5种课型,其结构包括5个模块:课前知识储备、目标解读、问题引领、训练评价、总结学习。在实践操作中,可以根据学科教学需要,模块相互优化组合,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情感发展体验课是学生发展的情感加油站,主要是依托“小组团队”调整、强化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愿景再现、核实目标;对照分析、查找不足;展示亮点、彰显成效;真情互动、体验成功;调整方向、修正目标”5个模块,激发学生继续前进的动力。

  以课型为依托践行新课堂

  学校积极探索学本课堂,关注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科学落实了6种课型。

  分科制定课型结构及策略。依据6种基本课型,我校根据学段和学科特点分别制定了各学科具体的课型结构及操作策略,体现了课型的学科化、系统化、精细化,更便于教师把握方向,具体实施。

  开发学习工具单。学习工具单的开发,有效支撑了课型的实施。问题导读评价单主要呈现基础性问题。问题解决评价单主要呈现发展性问题,即学生在预习时生成的疑难问题,教师因此可依据重难点预设的不同类型、不同梯度的问题。问题拓展评价单主要呈现提高性问题,即针对重难点、易错点设计巩固性训练和能力提升性训练的问题。

  创新观研课堂评价标准。“问题导学”型课堂推进时必须有评价支撑作为课堂转型的“方向盘”。课堂评价标准从“支持性因素、呈现性因素、发展性因素”3个维度确立了16个子项。呈现性因素分为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显性因素有教学方式、师生角色、学习表现、教师导学、课堂文化5个方面;隐性因素有三维目标、学习实效、学生成就3个方面。发展性因素包含思想性、发展性、艺术性、真实性4个方面。

  观察课堂要看学生的“自主程度、合作效度、探究深度、目标达成度”,教师同时要“能启发、实观察、善纠偏、真解惑”。

  以课堂改革促进学校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体验,学校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实现了由教本课堂向学本课堂的转型,搭建了体现“问题学习”特征的高效学习平台。创新了小组团队学习的形式,建立了有效学习的共同体。创造了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阳光课堂,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培养了“倾听的意识、思考的习惯、质疑的素养、辩论的能力、包容的品质、创新的品格、合作的团队精神、学科思想方法策略”。

  教师角色发生了转变,从繁重的课堂讲解中解脱出来,在生生互动交流、师生互动交流中,体验到师生共同成长的快乐。他们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理念、团队精神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一个“民主、互助、共荣、智慧”型的教师团队正在形成,办学质量和水平得到了提升。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银丰学校教师)

 

【校长观点】

课型是教学改革的关键

■崔其升

 

   从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了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等课型,经过多年的反复改进,目前已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而又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学模式。

  我们改革的初衷是源于以往课堂上教师的独角戏、一言堂现象。教师是知识的讲解者、灌输者,是黑板上的书写者,有些教师将传授知识当作唯一的目标,他们觉得,只要把本节课相关知识的过程、方法、重点、难点、考点讲清楚了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优秀生勉强能跟上教师的进度,可是中等生及以下的弱势群体就很困难,学生的领悟、理解与教师的精心备课、口若悬河严重脱节,更说不上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于是课堂上睡觉、开小差、看课外书等现象非常普遍。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有的甚至人格沦丧,其根源是课堂的无人性,只关注课业、不关心学生精神成长。

  在改革初期的两三年里,虽然我们的教学理念是先进的,可是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课堂上不再是教师一统天下的独霸局面,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不高。问题出在哪里呢?

  我们对课堂进行了反思,发现课堂上只解决话语权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没有达到一种深入研究和思考的程度,他们对本节课乃至下节课的文本内容没有系统的把握,只是上课时在教师要求下读读课文。为此在20039月,我们正式提出要设专门的预习课,预习不再只是一个教学环节,而是一个课型。

  展示课则是由原来的新授课演变而来的,只不过传统的新授课多数由教师主讲,我们的展示课则主要是学生分享自己学习成果的一种课型。展示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在预习课的基础上,人人参与,个个展示,尝试成功,感受快乐,激活思维,释放潜能。

  其二,展示的人次确保最大化。板书是我们展示课的一大特色,每个学生到自己专属的板块上书写自己的学习收获、学习的内容、解决的过程。重点强调的部分用双色或多色粉笔完成。在书写过程中,教师或科代表不读、不说,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记忆去写。每个学生不再看教材或参考书及预习笔记,独立脱稿书写,这为学生的记忆、理解、打下了坚实基础。学生板书完毕后,互相批改,不对的立即纠正。

  8年来,我校取消了书本作业,以黑板为作业本,以展示为作业,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也能减少教师批作业的精力消耗。同时,板书的训练对学生的书法提高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利用本环节,对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知识的熟练性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其三,解析文本中的重点难点是课堂上的主要内容。对于大家已经掌握的或者已经熟知的简易内容我们不再占用时间,专门将那些易错的、疑惑的、难度大的内容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其四,学以致用。知识都是死的,背记式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学习,应把文本内容与生活、现实与社会结合起来,以文本知识的原理为依托,以社会生活中的案例为凭借,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应用能力、联系实际的敏锐眼光、胸怀未来世界的担当精神孕育出来。

  反馈课涉及阶段性复习和查缺补漏。学习无止境,温故而知新。在反馈课上主要完成三项任务:一是已学过的夹生饭问题。采用爬黑板,师生、生生互动检查,笔头的、口头的,细致入微,严把死守。遗忘是正常现象,多一次练习,多一次记忆,熟能生巧,关键是熟,举一反三,关键是“一”。二是以薄弱群体为重点。在优秀生的辅导、检测下,一对一地过关。三是通过对本章节的巩固熟练,对知识的延伸扩展,有水到渠成的功能作用。

                                  (山东省杜郎口中学校长)

 

新课型:以“尊重”之翼托起学生

■钱洪涛

 

  “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我校课型改革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健全的人格。让每一位学生因为有了我们的教育而感到幸福,让教师的生活因为有了学生的陪伴而更加精彩。

  新课型中,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把学习当作人生的一大乐事。通过自主学习,学生体验到主动获得真知的快乐;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体验到同伴协作共同成长的喜悦;通过展示学习,学生体验到班级支持、和谐共处的乐趣;通过拓展学习,学生体验到学无边际、知识无涯的奥秘。学生由原来的“学会”达到现在的“会学”,从知识、习惯、方法等方面,享受到收获的快乐。

  发展能力,自信之花悄然绽放。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舞台。课型的改革,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洞察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的有效参与和互动,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为教师的持续发展服务。

  新型课堂中,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使教学内容问题化、生活化、活动化、系统化。他们用高思维含量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经验、基本思想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得以提升和发展。在课堂上,同伴的包容和欣赏,教师的鼓励和期望,个人的精彩表现,都让学生找到了自信。这种自信之花现在已悄然开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享受教育,彰显生命的精彩。新型课堂为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搭建了平台。我们强调学生应达到的行为目标是: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表达、学会包容、学会欣赏、学会创新。课堂上,学生在小组合作、同伴共处中学会了交往,学会了做事;在小组互助、同伴包容中学会了做人;在组际间的质疑解惑中学会了创新。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乐观向上的处世态度,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些都为学生将来立足社会铺就了一条成功之路。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银丰学校校长)

【教师体会】

 

享受新课型带来的可喜收获

■李小娜

 

  在传统课型基础上,学校以“问题”为中心,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知识的学习规律,尊重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目标,进行了课型的创新。这不仅仅是课型名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理念和具体操作层面的变化、课堂结构的变化、学习方式的变化。

  教与学定位的变化

  实施新课改,课型不变,教师的角色始终走不出“主导”地位的桎梏。因为是“主导”,我们口中说把课堂交给学生,实际上处处扶,时时引,学生始终被教师掌控在“五指山中”。“问题是教学的灵魂”,新的课型中将“问题”摆在首位,学生亲历问题的发现、解决、应用全过程。提出问题的不再只是教师,更重要的是学生;解决问题也不再主要靠教师,而是学生个体与学习小组。因为新课型理念的更新,教师在课前就必须对课程标准进行深入理解,对教材进行“二度消化”,对学情进行准确评估,将“导”浓缩于一系列的“问题”之中。因为新课型对学习主体的充分尊重,教师在课堂上就必须要学会“静待花开”,学会“因势利导”,与学生共享学习之乐。

  课堂结构的变化

  新课型强调课型应围绕“问题”,彼此衔接并各有侧重。传统新授课要经历复习引入、新知学习、知识应用几个环节,此课与彼课之间是相对孤立的。新课型中问题发现生成课侧重问题的自我感知和问题的小组生成;问题解决评价课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侧重问题的解决与思想方法的培养;问题拓展训练课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侧重对知识的拓展应用。这样,因为课型不同,课堂结构的侧重点也不同,师生能够进行充分的思考、探究,将学习重点难点真正击破。

  学习方式的变化

  传统课型下,学生的学习主要集中在课上,课下主要就是写作业,学习退化成“听讲和做题”。新课型中,课前的“知识储备”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督促学生进行预习,将课前与课上、旧知与新知、知识与经验有效衔接。有了课前的投入,学生上课时有话可说,学科知识形成系统,学科经验不断积累。实施新课型最让老师们欣喜的是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学习能力持续提高。

  新课型的实施,让学生在学会的基础上,实现了会学、乐学,教师在专业成长的同时,也不断感受到教育的幸福。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银丰学校数学教师)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报》2012811日第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