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可忽視的人體自愈力

 youko蔵書閣 2013-01-12
 專家簡介

汪思源,著名中醫專家,從事中醫研究工作數十年,在臨床治療和養生保健方面有很深的造詣。他將傳統中醫和現代醫學融合,結合豐富的醫療經驗與養生心得,總結了一整套方便實用的保健法,深入淺出講解日常養生之道。

人體是一個完善的智慧系統,自愈力就跟人的某些潛質一樣,需要被激發才能放出異彩,有效抵抗疾病;反之,棄它於不顧,一味尋醫問藥追著疾病跑,它就會越來越孱弱,被放逐於身體的角落。

 

修復自愈力

中醫有言:三分治,七分養,指的是在患者康復過程中,醫生和藥物所起的作用較少,身體的恢復更多依賴於自我調節,也就是修復自愈力的過程。儘量依靠內力來治癒疾病,這是中醫的根本宗旨,也是醫療的至高層次。

舉個例子,一次同學聚會,畢業十年再相見,從外地特意趕回來的張偉非常激動,敍舊聊天中幾番推杯換盞,不知不覺吃得酒酣飯飽,接著又去歌廳唱歌。誰知第二天,張偉突然感到腹部疼痛,拉肚子了,於是急忙到附近醫院就診。

醫生問診後,並沒開藥,而是囑咐他:減少食量,喝一點加糖加鹽的水,不要吃大魚大肉,可以喝酸牛奶、吃雞蛋和小米稀飯。若再不好可食用烤大蒜治療,具體做法是:取兩三頭大蒜,最好是紫皮的,把蒜頭掰開,不用去皮,放在烤箱裏烤。待烤到蒜瓣內軟外皮微黃時取出,去皮吃掉。再有就是注意休息、保證睡眠。

張偉滿臉疑惑地問醫生:不用給我開點止瀉藥嗎?

醫生給張偉解釋說:有時腹瀉是身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性反應。按你所敍述的情況,你的腹瀉應屬於飲食不當引起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人初到外地,很容易發生水土不服,這是因為脾胃不適應,只要注意節制飲食,沒幾天也就適應了。如果在腸胃還沒有調整好的時候就暴飲暴食,則很容易造成胃腸功能紊亂,進而發生腹瀉等不良反應。而在某些情況下,腹瀉還可能是腸胃在排毒,這種排毒方式可以避免有害物質被人體吸收,是機體的自我保護。

 看到張偉似懂非懂的樣子,醫生接著說:其實我們的身體沒有想像中那麼脆弱,不是有許多人感冒後不用吃藥,自己就能痊癒嗎?只要不是細菌、病毒等感染造成的腹瀉,是完全可以依靠身體的自愈力來恢復的,雖然我沒有給你開藥,但是我告訴你的方法你一定要執行,因為這些方法可以修復你自身的自愈力,也就是說,我給你一個助力,然後讓你自己來治癒自己。

 張偉終於聽從了醫生的建議,沒有吃一粒藥,結果一天后就痊癒了。

 現代醫學已經發現,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最高明的治療手段都是通過修復人體自愈系統的平衡,來提高人體的自我痊癒能力。因此,治療的方法不應該是單純中止疾病症狀,而是協助人體完成它該完成的工作。善於運用身體自愈力自我調養的患者,則康復得更快,不僅能省去一大筆醫療費,更是在遠期效果上對身體的真正負責。

 當然,利用自愈力祛病健身的方法有一定應用限度,它適用於防治未病以及疾病初期時,也就是在疾病剛剛露出一點苗頭,機體自愈系統尚有修復力之時。如果已病入膏肓,自然要先以挽救生命為主,對症治療。

 

咳嗽是人體的保護措施

咳嗽是呼吸系統最常見的症狀之一,有的人很討厭咳嗽,使用止咳藥來鎮咳。可是你知道嗎?其實咳嗽是機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性措施,對身體是有好處的。呼吸道黏膜一旦受到異物、炎症、分泌物或其他過敏性刺激時,就會反射性地引起咳嗽,咳嗽幫助清除外界侵入呼吸道的異物或分泌物,儘快把有害物質排出體外,有效避免傷害。

 如果一咳嗽就用止咳藥物,則會使加重炎症的髒東西滯留在呼吸道裏,掩蓋了身體存在的症狀,不利於炎症的消除。出現咳嗽時,應在保暖的同時補充大量水分,同時避免胡椒、洋蔥等辛辣食物刺激呼吸道。當然,如頻繁咳嗽還伴有發燒、胸痛、體重減輕等症狀時,應立即就醫。

 

發燒讓免疫細胞努力戰鬥

體溫一旦超過37℃就屬於發燒,所以好多人一發燒就服退燒藥。其實發燒不僅提示機體生病了,還幫助機體抵禦疾病,是免疫細胞的助手。體溫升高可使免疫細胞的作戰能力增強,血液中的鐵離子濃度減少。鐵離子是病原體生長必需的微量元素,鐵離子減少便可抑制病原體發育。

 我們經常在發燒剛開始就服用退燒藥,這樣很可能會加重病情。如果體溫沒超過38,並且精神、食欲沒感覺到受影響時,可以採取物理降溫的方式。方法是在額頭放置冰塊,或用涼毛巾擦拭身體,同時注意多喝水,並補充適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吃一些富含營養且清淡的食物。如果低燒持續不退,或者體溫開始超過38.5,或伴有劇烈頭痛、發疹、關節痛、痙攣等症狀時,就要立即就醫。

 

神奇的免疫力

 顧名思義,免疫就是免除瘟疫的意思。人體的免疫系統就像偵察兵一樣,能識別自體和異體物質,也就是說,如果有細菌、病毒等外物進入人體,免疫系統馬上就能發現,把異物排除或消滅。

 人們常說某某不生病是因為其免疫力強,其實免疫力不單純指抗病能力,免疫力不足時,人體不能抵禦外來微生物的入侵從而生病;免疫力過度時,也會因為免疫細胞攻擊自身正常細胞而致病。如果你的身體有以下症狀,則說明身體的免疫力低下:

   1.疲勞感

 身體經常感到沒有力氣,整個人看起來沒有精神,做一點工作就感到累,去醫院檢查卻沒有任何器質性病變,稍事休息可令疲勞感暫時消失,然而過不長時間又會捲土重來。這說明身體處在一種危險的疲勞狀態,雖然還沒有表現出病態,卻離生病不遠了。

   2.容易生小病

 感冒、鼻炎等小病常常光顧你的身體,每次天氣變化、感冒流行的時候你總是流感大軍中的一員,而且不易好轉,換了多種消炎藥也無濟於事。這說明你的身體已經非常虛弱,為細菌病毒大開方便之門,卻沒有足夠的力量把它們再趕出去。

  3.傷口不易癒合

身體上劃了個小口子,正常人兩天就能癒合,你卻遲遲不見好轉,甚至紅腫發炎,影響到

正常的活動。這說明你體內的免疫細胞已經不能正常工作,免疫力的低下已經影響到了身體的自愈能力。

 4.腸胃常常鬧革命

吃一點冷熱不適的東西,你的腸胃就要鬧革命。同樣是在外面的小飯店吃了一頓夜宵,別人安然無恙,你就會上吐下瀉個不停,這說明你腸胃的自身保護功能存在問題,再不注意將影響全身的健康。

為免疫力作診斷的目的是提高免疫力,提高生活的品質。讓你的免疫力提高的方法是:①高品質的睡眠;②樂觀的情緒;③限制飲酒;④適量運動;⑤攝入維生素與礦物質;⑥利用益生菌。

 

身體的癒合和再生

人體的自我修復過程稱為再生。再生是某些組織,尤其是那些經常受到刺激的組織常常要做的事。比如:我們身體表面的皮膚不斷在剝落,新的皮膚也不斷在底層下生長;整個腸道內層每天都在剝落和重生;人體內最大的器官,也是最活躍的器官之一——肝臟,它的再

生能力更是令人驚歎。

你看,人體比最完善的精密機器更加智慧,可以自動調整各種功能來修復自身被破壞的零件、部位。

 

傷口的癒合

皮膚上的傷口可以自動癒合,這看起來似乎是很平常的事,然而,一代代醫學家們卻為研究此現象付出了不懈的努力。18世紀中葉,俄國生理學家梅契尼科夫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曾把一根玫瑰刺紮進自己的肌肉中,幾個小時後,他在顯微鏡下發現那根刺周圍已經聚滿了

各種各樣的細胞——正是這些體內的小醫生在治癒身體上的傷口。

   第一步: 疼痛。當你身體上的某個部位被小刀等利器小範圍地割傷時,你第一反應會是疼痛,並立刻看到血的滲出。疼痛不是毫無意義的,而是機體通過神經系統在第一時間告訴腦部,你受傷了。

   第二步:凝血。正常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小的傷口可以自行止血,同時血塊形成堅硬的保護痂。這就是人體的止血藥”——血小板的功勞。

   第三步: 免疫反應。如果細心觀察,你會注意到在割傷後二十四小時之內,傷口邊緣有發炎的現象,按壓時有輕微痛感,發紅、發腫。這其實是一種免疫反應,是由於白細胞奔赴到受傷地點,抵抗病菌入侵、並清除死細胞或垂死細胞而造成的現象。

   第四步:再生。在傷口癒合活動有條不紊地進行的同時,細胞再生活動也開始在傷口邊緣的正常組織中展開。在機體自愈力的作用下,新生的細胞從血塊下的邊緣開始長出,並在傷口中線處結合,形成一層連續的細胞層。接著,細胞開始急劇增殖成為粉紅色的粒狀組織,因為這種新的組織看起來像是幼芽一樣,我們稱它為肉芽組織。肉芽組織漸漸填滿傷口,儘管看起來和原來不太一樣,但卻實現了肌膚的再生。

 

輕微骨折也可以自愈

美國研究人員新近發現,人體的骨組織有著特殊的生理結構,不僅可以防止骨折,還能夠促使輕微的骨折自愈。這是一層薄薄的分子膠,它們存在于骨膠原纖維的外面,毫不起眼,卻具有彈簧一樣良好的伸縮性,能緩衝來自外部的衝擊力,起到保護骨骼的作用。一旦骨骼上出現細微的裂紋或骨折,這種分子膠還能將骨膠原纖維在裂痕附近黏合起來,促進自愈。機體發生單純性骨折後,自我修復的具體細節如下:

1.傷口痊癒。骨折一旦發生,馬上有血塊圍繞骨折處的裂縫迅速充滿,形成閉合,形成用於生長新細胞及血管的寬鬆構架。

2.形成骨痂。表皮的傷口會由自愈系統逐步修補。等到結構化了的血塊形成組織,就變成柔軟的骨痂。骨痂起到連結斷骨的作用,還相當於醫療用的固定夾板。

3.新骨萌出。不到一個星期,骨痂處就開始長出新的軟骨,如果這時候患者配合修復系統積極地加強功能鍛煉,癒合會更快,骨痂及新骨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強韌。

 

身體的自我淨化功能

你知道嗎?人體在漫長的進化和個體生長發育過程中擁有了非常完善的排毒系統,每個健康的機體都有自我淨化的本領。健康人體本身的排毒系統是很完善的,最常見的例子就是胃腸道。我們知道,腸道內有許多益生菌,它們參與人體的消化吸收活動,保證我們正常的消化功能,腸道菌群失調反而會導致疾病。因此,這些細菌不是,而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的排毒衛士。和腸道一樣,我們的肝臟、腎臟、脾臟、肺臟、皮膚等組織器官各有排毒高招。肝臟可通過一系列生化反應,將體內的有毒物質分解;腎臟可以通過其排尿的功能,排出體內的代謝廢物;脾臟是人體最大的淋巴器官,同時具有豐富的血運,在血液自我淨化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肺臟可以通過呼吸、咳嗽等活動將二氧化碳和其他異物排出;皮膚也能通過出汗、分泌等功能排泄一部分身體垃圾。

我們可以通過腹瀉、嘔吐、咳嗽等方式來排出體內毒素,也就是說,並不是所有的病症都對身體有害。有些症狀可能是身體在排毒,正確認識這些現象,有助於我們配合自愈力更好地保健。

1.流鼻血。水分攝入不足、辛辣油膩食物吃得過多、環境乾燥、情緒不暢時,人都會上火。如果在這個時候流鼻血,可能就屬於機體自行選擇的祛火排毒方式。所以,流鼻血時大可不必擔心,鼻黏膜比較薄弱,機體選擇它來流出多餘的血液,同樣也會在短時間內讓這種流血自行終止。不過,如果鼻子大量流血不止,則必須立即就醫,目的是排除血管硬化、血壓過高等疾患。

2.腹瀉。腹瀉,尤其排泄物有異臭時,往往是身體正在排出來自食物或其他方面的毒素。人不會無緣無故地腹瀉,可能是因為吃了不潔的食物,或者食物在消化過程中產生了毒性物質,腹瀉則是腸道給人體的信號,說明該部位出問題了。因此,千萬不要一有腹瀉就用止瀉藥、消炎藥、止疼藥等等,化學藥物會掩蓋真實的症狀。再者,腹瀉不一定就有炎症,也許等腸道把該排出的毒素排完,腹瀉就自然痊癒了。

腹瀉時要注意多喝水,補充丟失水分;減少食量和進餐次數,以免加重腸胃負擔。總之,應採取因勢利導法,幫助腸道儘快排完毒素才是上策。如果腹瀉嚴重、便意頻頻、便量減少、排便帶血、肛門部有痙攣性疼痛,或同時伴有腹痛、發燒、嘔吐等症狀時,應該立即就醫。

3.嘔吐。嘔吐也是為了排出對人體有害的物質,以減少毒素的吸收,是機體的一種防禦反射。如果暴飲暴食,或食用過雜、過冷、過熱等有刺激性的食物,則可能會引起單純性嘔吐。此種嘔吐是為了把有害食物排出體外,將其對胃的刺激減到最小,若此時採用化學藥物止吐,會使有害物質滯留在體內,反而危害健康。

對待單純性嘔吐,首先應該適量增加飲水,以免水和電解質紊亂;如果腸胃也有不適,就要注意按摩胃部和腹部。一般在嘔吐後不要進食,目的是給腸胃一個休息恢復的時間。可以稍加活動,然後再食用一些易消化的食物。但如果嘔吐反復發作,或伴有腹痛、發燒等症狀時,則應立即就醫。

鬥轉星移,萬物更迭,人體每天也在進行著新陳代謝的活動,因此,體內產生毒素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中醫有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的名言,只要人體正氣旺盛,就可自然而然將毒排出。我們千萬不可過度干預身體的排毒機制,而要注意提高機體的抵抗力。

所以說,身體本有強大的自愈能力,過分迷信化學藥物,忽視人體內藥,就等於是拿珍饈佳餚去換鹹菜窩頭。說到底,我們只有自己能掌握自己的身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