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铜元上的旗帜

 收藏天下967 2013-01-14
【一】铁血旗

         Ⅰ.十八星旗


121.png


ae47b1389be0818c84e0e1a4270233d3.jpg


20091117084126451.jpg



202.gif


注:此枚铜圆上是“铁血十八星国旗、五色国旗”


又称十八星旗,铁血十八星旗。其样式为:长方形,红底,中间一黑色大九角星,九角星的边线交点上点缀十八个黄色小圆。此旗原为共进会会旗。共进会由部分同盟会会员和会党领袖为推进长江流域革命于1907年在日本成立,1909年在武昌设立总部,是发动武昌起义的主要革命团体。关于该旗帜的具体含义,共进会第二任总理邓文辉称:铁血旗“红底、黑心、轮角,外加十八黄星,表示黄帝子孙十八省人民铁血主义精神”。另据亲历武昌起义的赵师梅回忆,共进会领导人刘公在起义前命其制作铁血旗,曾如是说:“红地和黑九角星象征铁血,就是说革命必须使用武力,以热血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在黑九角星内、外角上共有十八颗金黄色的圆星,代表关内十八个行省,黄色代表炎黄子孙,意味着这是一次民族大团结的革命。”
  1911年10月9日,共进会设于汉口俄租界内的机关因装配炸弹发生意外爆炸,俄国巡捕“查获黄星国旗(即铁血旗)多件”。11日黎明,武昌起义成功,全城被革命军克服。因未完工而侥幸留存在裁缝店内的两面铁血旗被觅得。铁血旗第一次在光天化日之下迎风招展。当日,《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黎布告》贴满了全城。晚间,军政府谋略处作出几项重要决议,其中包括宣布中国为中华民国,以铁血旗为革命军旗等。10月28日的《申报》在刊登铁血旗图式时,直称之为“中华民国国旗
”,图下的说明为:“红地,由中心外射之线九,色蓝,线之两端各缀一小星,其数十八,或云以表示十八省焉。”
  11月3日上海革命党人起义,打出了“红、白色民国军旗”。上海在“全体通建白旗”的同时,高举的红色军旗正是 “上列十八星”的铁血旗。这说明各地对铁血旗作为革命军旗的普遍认同。直至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前夕,响应各省仍宣称“鄂军都督府为中央政权,有代表各省军政府之权”,在人们心目中,鄂军都督府的铁血旗自然有着与“中央政权”相应的特殊地位。
  12月4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的部分留沪代表与江、浙、沪都督等人在上海开会,研究筹组中央政府事宜。讨论国旗时,湖北代表提议用铁血旗,福建代表提议用青天白日旗,江浙方面提议用五色旗。最后形成了以五色旗为国旗、铁血旗为陆军旗、青天白日旗为海军旗的折衷方案。刚刚被选为大元帅的黄兴坚持国旗留待以后由法律规定,将该方案搁置。但上海报纸捷足先登,《申报》于12月8日即将三旗图案公之于众。
  1912年5月,临时参议院在北京提出“国旗统一案”。参议员们一致通过以五色旗为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海军旗。而在审议铁血旗为陆军旗时,发生了激烈争论。多数东三省籍参议员表示“绝对不承认”。反对的理由是:铁血旗的十八星如指关内十八省,全然不能代表南北统一后的全国版图。变通办法被提了出来:铁血旗的十八星既有暗指十八省的嫌疑,可在旗中“添一较大黄色之星,既免误会,且众星围绕,足以表示民国为统一国家之意”。随即又有议员修正:旗中之星应与其他诸星相同,以免侧重中央。最后议长以在原铁血旗中心增加一同样之星的十九星旗交付表决,多数议员投票赞成,以十九星旗为陆军旗的议案得以通过。
  6月11日,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发布命令,正式公布中华民国第一个具有法律意义的国旗方案:以五色旗为国旗,十九星铁血旗为陆军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海军旗。要强调的是此铁血旗已非彼铁血旗,虽然一星之差,意义迥然不同。铁血旗作为陆军旗存世十余年,北伐战争以后,它与五色旗同时被青天白日旗所取代。

Ⅱ 十九星旗

adee30dd862742c28c102923.gif


1.jpg


2.jpg

十九星旗是十八星旗的变体。

1912年(民国元年)1月10日,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通过专门决议以十八星旗为陆军旗。

1912年(民国元年)5月,中华民国的临时参议院在北京提出“国旗统一案”,仍然以五色旗为中国国旗,而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海军旗。

但是否继续以十八星旗为陆军旗则受到多数东三省籍的议员反对,因为十八星旗并不包括东三省,也不能代表全中国。

于是议员们提出意见修改十八星旗,先是有提议在旗中央加上一颗较大的黄星,以表示中国的统一。后又认为中央黄星大有侧重中央之意,忽视地方之意,中央黄星又改成与其他黄星一般大小。成为十九星旗。

十九星旗的提案被议会表决通过,取代十八星旗成为陆军旗。

1912年6月11日,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公布此次国旗议案结果,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个具有法律意义的国旗方案。

1928年12月17日北伐成功后,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全面废除铁血旗。

【二】五色旗

10.jpg 

149.jpg 

150.jpg


注:此枚铜圆上二面均是“五色国旗”

006.gif 

007.gif

 注:此枚铜圆上二面均是“五色国旗”

五色旗是中华民国建国之初北洋政府的国旗,旗面为按顺序是红、黄、蓝、白、黑五色横长方条,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但另有一说,指五色旗是根据清朝的五色官旗改变而成。而此五色也是五行学说代表五方的颜色。
  五色旗原为清朝海军一二品的官旗,革命党革命时期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多用此旗。因此五色旗在国民心中具有崇高地位,各界一致认同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7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1906年冬,同盟会召集会议编撰《革命方略》。在讨论将来的中华民国国旗时,各路与会的民主精英不顾孙中山力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提出了十八星旗、五色旗、井字旗、金瓜钺斧旗等若干方案,会议开得煞是热闹,结果却莫衷一是,最后只能将各种提议作为悬案存档了事。这是五色旗的第一次提出。
  1911年12月2日南京为江浙联军克服。在大好的革命形势下,12月4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的部分留沪代表与江、浙、沪都督等人在上海开会,研究筹组中央政府,国旗问题被再次提出。此时尚在海外的孙中山自无从置喙,与会者翻出东京旧案,最终确定代表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为国旗,武昌首义所用的铁血旗为陆军旗,同海军本不沾边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海军旗。大元帅黄兴因当年与孙中山在旗帜上有过争论,迟疑不肯遽定。而上海各报已将有关消息披露了出去。黄兴道:“既经露布,用不着我核定,况国旗应由法律定之,只好待诸异日。”
  江苏都督程德全及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等认为:五色旗之创意根据中国文化用五数之习惯,以红、黄、蓝、白、黑五色代表汉、满、蒙、回、藏五族联合成大共和国之至德,寓义甚当。且外国人视五色彩旗为虹旗,虹现而雨霁,虹旗出则象征一扫封建专制政治制度之阴霾,以实现政治清明。从各方面看,五色旗都比青天白日旗显得温和,这应该是容易得到认可的原因。国旗不能没有,法定国旗又未产生,已获国旗提名的五色旗便成了实际上的代国旗。


  既成事实使孙中山无力回天
  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归国抵达上海,欢迎他的是街头巷尾的五色旗。12月31日,沪军都督陈其美急令从上海调运500面五色旗至南京。第二天,1912年元旦,孙中山乘火车从上海赴南京履任。下午五时,孙中山抵南京下关火车站,换乘小火车入城,“沿铁路遍悬五色国旗,密布军队……各街店户悬挂烛笼,夹以民国旗帜(指五色旗),颇为壮观。”
  1912年1月10日,临时参议院议决以五色旗为国旗、铁血旗为陆军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海军旗,将方案报请孙中山颁布。骨鲠在喉的孙大总统终于表态了。在1月12日的《复参议会论国旗函》里,孙中山称:“现时民国各省已用之旗大别有三:武汉首义,则用内外十八省之徽志;苏、浙则用五色之徽志;今用其一必废其二,所用者必较此为最良,非有绝大充分之理由,不能为折衷定论。故本总统不欲遽定之于此时,而欲俟满虏既亡,民选国会成立之后,付之国民公决。”态度坚决地搁置了该方案。孙中山还对五色旗进行了全面否定:“(一)清国旧例,海军以五色为一、二品大官之旗,今黜满清之国旗而用其官旗,未免失体。(二) 其用意为五大民族,然其分配代色取义不确,如以黄代满之类。(三)既言五族平等,而上下排列,仍有阶级。”
  平心而论,孙中山贬低五色旗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其理由未免有些牵强。首先五色旗与满清海军“一、二品大官之旗”并不是一回事。清海军全军统领所用旗帜确为五色,但其色彩排列自上而下为黄白黑绿红,并在上角钉单锚,而民国的五色旗却是红黄蓝白黑五色自上而下排列。不过,孙中山的反对已无法改变五色旗即将成为国旗的事实。
成为法定民国国旗十六年
  1912年4月,临时政府北迁。5月,临时参议院认为“本院为全国立法机关,于国旗统一当然有议决之权”,议决以五色旗为国旗、十九星铁血旗为陆军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海军旗。当以五色旗为国旗交付表决时,“议员全体起立,三呼万岁”,一致通过。6月8日,袁世凯以临时

  大总统制令颁行全国
  孙中山对于成为国旗的五色旗恨之入骨,他说:民国成立以来长在四分五裂之中全因为这面“四分五裂之官僚旗”,“此民国之不幸皆由不吉之五色旗有以致之也。夫满清之黄龙帝旗我已不用,而乃反用其武员之五色旗,此无怪清帝之专制可以推覆,而满清武人之难以灭绝也。天意乎?人事乎?” 孙中山的这段“国旗决定论”倒是十分有趣。
  1916年5月,在护国军讨伐袁世凯的战争中,孙中山对五色旗却有过一次妥协。为了团结各方面的力量,他指令:“云、贵、桂、浙均已一致遵用五色旗,吾党(中华革命党)亦宜一律沿用,俾不致同讨贼之军而有猜疑。”看来只要对革命有利,变通一下也无妨。
  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后,明令废止五色旗和十八星旗,代之以青天白日旗。但他那时的话似乎不太管用。有例为证:1923年8月在广州举行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五次评议会,会场上仍然悬挂着五色旗。到会的孙中山老大不高兴,他训导学生们道:“我想你们对于革命的主义和精神怕不大明白,恐怕对革命的认识与历史也不大明白吧。比如五色旗,你们刚才向伊三鞠躬,我就不。你们一定以为我不敬国旗了,哪里晓得五色旗是满清一品官的旗?我们革了皇帝的龙旗,却崇拜官僚的五色旗,成什么话!”
  1924年9月,国民党通告: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国旗,青天白日旗为党旗、军旗。11月,孙中山乘悬挂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的“永丰”号兵舰离广州经香港北上,港英当局称:舰上改挂五色旗,方可按外交礼节接待。孙中山断然拒绝,宁可不在香港岛停留。这时,国际上承认的依然是五色旗。1925年3月,与五色旗斗了十几年的孙中山病逝于北京。
  1926年北伐军兴,凭借武器的批判,五色旗纷纷坠落。1928年12月,张学良“东北易帜”。东北全境以几万幅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取代了五色旗。五色旗终于走完了它的生命之旅。
  五色旗的还魂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日寇拼凑的一些汉奸傀儡政权纷纷祭起五色旗,有的原汁原味丝毫未改;有的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如伪满洲国的红蓝白黑满地黄旗)。这该是一段令五色旗意外蒙羞的历史。

【三】青天白日旗:

99.jpg

 

100.jpg 

101.jpg


注:此枚铜圆上是左面是“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右面“青天白日党旗”

光绪19年(1893年),革命先烈陆皓东寄住于尢列(四大寇之一)在广州家中的“听涛阁”时,设计一面“青地、中有白日”的青天白日旗,预备作为革命的旗帜。
  光绪21年(民前17年,1895年),兴中会总部在夏威夷成立,孙文召集革命同志举行其首次干部会议,通过了以青天白日旗为革命军旗,此后多次起义皆以此旗为标帜号召,揭示“光明正照”、“自由平等”之义。
  光绪26年(民前12年,1900年),第二次革命时,郑士良举义于惠州,正式使用青天白日旗为军旗。
   此后多次起义皆以此旗为标帜号召。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后,青天白日旗为党旗。

【五】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88.jpg

 

 

100.jpg 

101.jpg

注:此枚铜圆上左面是“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 右面是“青天白日党旗”

由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提议,将陆皓东设计之青天白日旗置于红底旗帜的左上角而来,经国民政府立法定为国旗,并在北伐征战结束后颁行全国。《中华民国宪法》第一章总纲第六条明定:“中华民国国旗定为红地,左上角青天白日”。旗上三色分别象征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同时亦代表中华民国以三民主义立国之初衷。
  中华民国国旗由青、白、红三色组成,单就色彩而言,分别象征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以及民族、民权、民生之三民主义。若配合色彩的形状,青天则同时又象征中华民族光明磊落、崇高伟大的人格和志气;白日象征光明坦白、大公无私的纯正心地与思想,十二道光芒形同十二个时辰,勉励人民奋斗精进、自强不息,芒锋示意革命精锐,意味着民主自由光华四射,又象征着中华文化所传承的美德,即,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四维八德精神;而满地的红色则象征革命先烈的热血及牺牲奉献、勇敢奋斗的精神。

231011gbvz6ndgg6vg0tbv.jpg

三旗(铁血十八星军旗、五色国旗、青天白日党旗)合一在一枚钱币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