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编辑本段国旗含义中华民国国旗由青、白、红三色组成,单就色彩而言,分别象征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以及民族、民权、民生之三民主义。若配合色彩的形状,青天则象征中华民族光明磊落、崇高伟大的人格和志气;白日象征坦白无私、平等自由的纯洁心地与思想,其十二道光芒代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中国传统十二个时辰,又代表一年的十二个月,借意勉励人民不断奋斗进取、自强不息,如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芒锋寓意革命精锐,民主自由博爱的光华四射,又象征着中华民族所传承的传统十二美德,即: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四维八德精神;而旗底的红色则代表国民革命先烈的热血及为民族,国家与荣誉牺牲奉献、勇敢奋斗的精神,同时红色亦代表博爱,寓意博爱精神充满中华大地的大同理想。青天白日亦可引申为白日普照之下的大地,无不沐浴着中华文明的光辉与灿烂,是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折叠编辑本段确立历程光绪19年(民前19年,1893年设),革命先烈陆皓东寄住于尢列(四大寇之一)在广州家中的"听涛阁"时,设计一面"青底、中有白日"的青天白日旗,预备作为革命的旗帜。 光绪21年(民前17年,1895年),兴中会总部在夏威夷成立,孙文召集革命同志举行其首次干部会议,通过了以青天白日旗为革命军旗,此后多次起义皆以此旗为标帜号召,揭示"光明正照"、"自由平等"之义。 光绪26年(民前12年,1900年),第二次革命时,郑士良举义于惠州,正式使用青天白日旗为军旗。 光绪32年冬(民前6年,1906年),中国革命同盟会讨论国旗之形式,孙中山主张沿用青天白日旗,以纪念已牺牲之设计人及其他兴中会先烈;廖仲恺提议、并连同黄兴共同支持使用井字旗有井田和天下九州的寓意;另有人提出用金瓜钺斧旗,以发扬汉族精神;用十八星旗,以代表十八行省;用五色旗,则可以顺应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之习惯。黄兴赞成用井字旗,认为青天白日旗不甚美观,且与日军军旗旭日旗近似,为此,孙中山产生了在青天白日旗中,加上红色的构想,使旗帜颜色多样化,并如法国国旗般涵盖自由、平等、博爱三种意义,此想法也成为"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的滥觞。唯当时意见纷歧,国旗选用未解决而搁置。当时同盟会南洋分会副会长张永福之妻陈淑字(一说淑宗)依孙中山"加红色的新构想",缝制了四种国旗草案,其中的草案一即仿自美国星条旗的设计,以五条红线作为青天白日旗的衬底。然而该草案始终未被采用。 民国10年(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因五色旗乃前清官旗、五色代表五大民族之分配代色取义不确、及五色上下排列违背五族平等等理由反对五色旗,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国旗;但北洋政府仍为当时统治全国的政权,五色国旗仍然广受认同。民国13年(1924年)6月30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中华民国国旗。民国14年,国民政府于广州成立,次年进行北伐,所到之处皆竖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民国1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结束,统一中国大陆各省,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统一始用于全国各地,国旗的认同初步建立。但在民国25年(1936年),国学大师章太炎逝世的时候,只愿以五色旗覆盖,不承认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民国35年(1946年)12月25日,制宪国民大会通过《中华民国宪法》,明文规定'中华民国国旗定为红底,左上角青天白日',将国旗入宪。 折叠编辑本段旗帜更易武昌起义后,中华民国于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在南京肇建,临时参议院于1月28日成立。在讨论中华民国国旗的问题时,因各省革命军使用的旗帜并不一致,引起各省代表的争执。其中,湖北、湖南、江西省共进会使用铁血十八星旗,代表十八行省;江苏、浙江、安徽省的同盟会却使用五色旗,以红、黄、蓝、白、黑代表汉、满、蒙、回、藏族的共和;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省则沿袭同盟会传统,使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陈炯明在惠州举兵时曾采用井字旗,会师广州后,未再使用。 1912年2月15日,临时参 参议院准袁世凯在北京受职及宣誓后,袁于1912年3月10日在北京正式就第二任临时大总统;4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解任,4月2日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1912年5月10日,参议院讨论国旗统一案;1912年5月14日,参议院议决以五色旗为国旗,以十八星旗为陆军旗,海军旗不变,商旗适用国旗;1912年6月8日,此案由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公布施行。 十八星旗 十八星旗原是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的会旗。1907年8月间,焦达峰、刘公、孙武等一批在日本的中国同盟会会员,筹组湖北共进会,任务是谋划准备在长江中游的反清武装起义,议定以十八星旗为会旗。 1911年9月,在同盟会推动下,两个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召开联席会议,策划于10月10日晚7时左右发动武昌起义,并组成领导起义的总指挥部,以及确定十八星旗为起义中的指挥旗帜。 1911年10月11日(武昌起义胜利翌日),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俗称"湖北军政府")正式宣告成立,并使用十八星旗作为其政府代表旗帜。 1912年1月10日,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通过决议,以五色共和旗(即"五色旗")为国旗,以十八星旗为陆军旗,海军旗则是一种以十八星旗为基调的旗帜。 不过北洋政府很快就停止使用十八星旗,以五色旗为陆军旗,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海军旗。 1928年(民国十七年)12月17日,国民政府立法通过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中国的正式国旗,颁行全中国使用,全面取代五色旗和十八星旗。 五色旗
五色旗原为清朝海军一二品的官旗,革命党革命时期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多用此旗。因此五色旗在国民心中具有崇高地位,各界一致认同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 民国元年(1912年)1月10日,中华民国临时参议会通过以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则为海军军旗。此后袁世凯成立"中华帝国",以及日本在东北扶持的伪满州国都仍然使用与五色旗相同的五色。 民国14年(1925年),以中国国民党为首的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定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中华民国国旗。1928年北伐成功后完全取代五色旗。 折叠编辑本段旗帜使用抗战之前 作为当时代表中国唯一的法定国旗,普遍的使用在公家机关及单位,但直至抗战以前,中国民众对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的认同感有限。从西安事变后,才开始普遍使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抗战时期 日本扶植的傀儡政权也多采用五色旗作为旗帜。只有汪兆铭在南京设立的政府旗帜采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旗帜上方一度加入"和平反共建国"六字,后来撤除。 1949年以后 1949年国共内战结束后,中华民国政府失利败退台湾后,仍将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作为法定名义上"中华民国"的国旗,在国际上代表中国,但仅局限在台湾、澎湖和东南沿海部分未解放的海岛上的国土,及一些海外华人聚集地使用;同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不再作为新中国国旗使用,取而代之的则是五星红旗。1971年底,台湾当局的"中华民国政府"退出联合国,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作为象征中国的国旗在国际地位上彻底丧失,但至今在""中华民国台澎金马地区"仍作为国旗使用,作为对外标志。 2015年1月1日,台湾当局驻美国"代表处"公然践踏祖国的领土完整原则,时隔36年后在美国华盛顿双橡园这个曾经的"大使馆"举行"元旦升旗典礼",升起所谓的"青天白日旗",此事被台湾视为"历史重大的一刻",台湾岛内媒体纷纷报道这一"台美断交后的先例",但是,出席这场所谓"升旗典礼"的只有台湾"驻美官员","侨界人士"等自己人出席,不见美方人士或"友邦使节"。[1]? 折叠编辑本段国旗歌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