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国兴衰

 迷糊128 2013-01-14

自07年3月开始,江苏省考古研究所、徐州博物馆、邳州博物馆组成的梁王城考古队,对位于邳州北部的梁王城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近年来,邳州戴庄乡李圩村梁王城的连续发掘,取得异乎寻常的收获,徐州人惊奇,考古界惊奇,丰厚的文化遗存,奇特的城池规模,珍稀的出土文物,堪与汉兵马俑遗址齐名,可以申报国家大遗址保护规划。

邳州梁王城的价值和秘密究竟在何处?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林留根说,梁王城遗址作为春秋战国时期苏北地区最大的城址,具有5000年的历史文化堆积,它对于黄淮地区人类文明的研究有着重要价值,且极有可能就是历史上湮灭了多年的古徐国国都!

古徐国是徐州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国家,它存在了一千年,又湮灭了数千年。邳州梁王城的发掘,使古徐国又一次浮出水面。 

邳州北部梁王城遗址及出土文物

一、夏启封“徐”

论及徐国的建立,首先要说到大禹。大禹继承父志治水,取得成功,得以继承舜的帝位。在大禹治水成功的过程中,得到东夷族领袖伯益的支持。大禹晚年准备传位于伯益,可伯益淡于权位,主动让位给禹的儿子启,自己隐居于箕山之北。《史记.夏本纪》里就有“禹举皋陶,皋陶卒。而后举益,益让帝禹子启,启遂即天子位。”但有人考证,并不是伯益让位,而是大禹之子启据武力夺位,建立夏朝。甚至有人把夺位的诬词加在伯益身上:“益干启位,启杀之。” 

不论何如,启的继位非同小可,带来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改革,即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也即由“天下为公”的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这不但改变了历史的序列,而且改变了伯益所代表的东夷族诸多部落的命运。

夏启六年,伯益被杀。为了笼络人心,夏启一面以重礼安葬伯益,一面将伯益的二儿子若木封于徐,即山东中部、南部,郯城一带。这就是徐国的创始。自此之后,徐国人以国为姓,徐姓宗族的主支由此繁衍、发展、壮大。若木,也就成了后世徐姓基本公认的血缘始祖。 

二、千年古国,从辉煌到灭亡夏时,徐国不断发展,使夏对徐国一直不敢轻视,经常进行征伐,掠夺财富和人丁,引起后羿、寒浞与夏的斗争。商代,徐国受征伐的经历比较少,徐国人披荆斩棘,火耕刀种,在黄海地区创造出灿烂文化。

到了商末,特别是周朝,徐国力量比较强盛,周一直认为它是周的抗衡者,所以对徐国不放心,频频征伐。对此,《诗经》中多有记载。徐国败退,南迁到泗洪一带,继续发展强大。此时徐国国君曾以诸侯国首领身份率兵西征,与周对峙。周穆王惧怕,承认徐君为诸侯的盟主。

西周的中后期,徐国传到徐偃王,在淮泗地区得以复兴,正如史料记载:“徐偃王处江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徐国的复兴引起西周担心,于是命楚国举兵讨伐。徐偃王行仁义,不忍心杀其民,公元前963年便弃国北走,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随迁的百姓数万。所谓的武原县东山即在今天邳州西北,东山后来被称为徐山。

徐国败后,徐偃王曾经率领部分徐国人经海路南下,到达浙江宁波一带。所以今天浙江的徐姓在当地是望族。徐偃王终被追杀,怀抱美玉投海而死。

由于徐偃王的仁义备受称赞,周在击败徐偃王后,又被迫封徐偃王的次子宝宗为爵,置都彭城,继续治理徐国,这便是今天的梁王城的由来。此时是在周共王(公元前922-公元前900年)时期。

春秋时七雄割据称霸,徐国再度南迁到淮南、江北苏皖接壤的淮泗地区。那时徐国已经国力弱小,民心比较松散,没有多强的抵御力量,夹在大国之间,小心翼翼生活。

公元前512年,吴王夫差北渡淮河伐徐,放泗水淹徐国。徐王章羽披发文面,绑缚自己,领着妻子跪求夫差保留国土,夫差不准。章羽带着王室族人逃奔了楚国,徐国自此失去国号。

徐州的由来,因夏启6年封若木于徐,这一说法,得到许多专家的认可,成为一种共识。若木封徐之后,徐国经历了夏、商、周三个朝代,共有44代君王,存世1500余年。

三、徐国的疆域和都城启封若木于徐,创建徐国,是一种安抚,而对徐国来说,则是“国家”政体形式的出现。不同历史时期,徐国疆域是不尽相同的。应该指出,徐国虽然称为国,但那时国的概念尚属初起,表现为方国状态的游动性极大,谈不上什么具体界定的疆域,只能有基本活动的范围。


从史书描述中可以看出,古徐国的疆域与《尚书.禹贡》所言“海岱及淮惟徐州”大致相当,基本上是“九州”之一的“徐州”的范围。周时,由于周的征伐,徐州逐渐南移。春秋战国时,徐国已是小国,活动范围一度北移到徐州邳州、睢宁一带,但不久还是向南迁徙,局限于淮河中下游一带。

徐州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罗其湘认为,徐州的疆域是在鲁南、苏皖北部,东达海,南临江的徐海地区。

四、徐国的都城徐国的都城也是几经迁徙,在1500多年迁徙中,有考证的主要有:

1是山东郯城。史家研究结果,徐国最初封国时,应在山东泰山东北以南到郯城一带。山东泗水的汉舒村有徐国第五代国君徐豹墓。2001年10月,郯城县政府定徐豹墓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是洪泽湖一带的徐城。泗洪县境内太平乡有个香城村,“城”即指徐偃王所筑之城,香城是因为城里传说有座徐偃王妃子的粉妆楼而得名。

3是邳州梁王城(良王城)。目前发掘出来的邳州梁王城(含九女墩、鹅鸭城等遗址),可以确定为规模最大、时间最久的古徐国后期都城。连续三次发掘,共发现灰坑122座,墓葬22座,房址11座,出土文物一千余件。本地曾有“金銮殿”地名,出土19枚宫廷器乐青铜编钟,并镌刻“徐王子孙永保之用”铭文。专家张知寒先生在《略谈古代徐州》中说:”徐国治所(国都)在下邳。这是指徐偃王所建的徐国。徐偃王复国于邳,国都建在下邳理所当然。”“良王城”在史籍中是有政治活动记载的,可以佐证良王城是徐国政治中心之城,又是徐国基地之城。

五、徐与徐国“若木封于徐”,此语意自然是说,若木的封地在徐地,由此可见,“徐”之称名是在封国之前,在夏朝之前,实际上也在大禹之前。因为这片地方,就是启的父亲大禹划分九州中的徐州。有人考证,大禹所划分的九州,不是他首创,而是因袭前人,是舜划分的十二州。现有人指出,“徐”地名称由来更早。

再者,甲骨文“余”字,有人考证为“徐“的先字。从余到徐,经过许多变化,或加“土”字,或加“木”字,或加“水”字,或加“禾”字,说明古徐人是在水边居住,已经有房屋、城池,懂得开垦土地、种植稻麦等。由此可见,“徐”的历史多么悠久。

历史学家考证,远古中国有三大部落:华夏、东夷和苗蛮。东夷族就在此片土地上生存,后有称为徐人、徐夷、徐方、徐国、淮夷等。华夏族在黄河上中游,经济、文化发展比较早,势力最为强大。东夷族则在黄河下游、海滨,发展比较缓慢,后来成为这一带诸多小部落的首领。长期以来,两部落不断争战、迁徙,不断融合。

徐国地处淮泗间,其中尚有许多部落,如大彭氏,封地在古彭城以西。如果此说成立,那么,所谓“大彭国”即在徐国建立之后,并且是徐国的一部分了,彭城或可说做过徐国的都城。

■地理链接徐国遗迹徐国留下不少遗迹,以徐州地区为最多。

徐州城挂剑台邳州徐山下邳(今邳州)北部戴庄镇有徐山,山上有徐偃王石室,山下有徐偃王墓,近年在该镇九女墩又出土徐国铜编钟,钟上刻着“徐王之孙尊”(《博物志》、《后魏书》

古留国在今沛县,是夏时徐国国土睢宁龙泉山山上有徐偃王壁,今残壁犹存丰县徐王城丰县城北80里安徽泗州故徐城安徽泗州(今泗洪)徐城县北20里有故徐城,又称大徐城赣榆徐福村徐福乃徐偃王29代孙,因不满秦始皇暴政,东渡日本终生未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