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贴]春晖老年互助社养生系列讲座

 中外比上 2013-01-15




                      第一集:一 科学养生

    随着生活条件、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的平均寿命不断增长,我们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在我们这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老年群体更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社会群体。但由于我们还处在并不发达的社会发展阶段,各种社会保障不够完善,养老方式仍然基本以传统的居家养老为主,这就不免会带来许多老年问题。尤其严重的是计划生育一代正在步入成家立业时期,他们一方面要为生活奔波,一方面要同时赡养至少四位老人,很显然是不可能的。这就必然导致养老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严重。

     老年人所面临的问题虽然很多,但健康和快乐是最重要的两个问题。

    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安享晚年的前提。但因为种种原因,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并不乐观,老年人的疾病往往呈现以下特点:患病率高、同时患多种疾病、疾病影响严重、发病缓慢临床表现不典型等。

    对于健康问题,老年人普遍是非常重视的,他们不断搜集各种养生保健知识,不断尝试各种养生方法。遗憾的是这些养生保健方法往往很不完善,不成体系,存在很大问题,因此收效并不明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无法真正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

    对于快乐问题,更是人们普遍一筹莫展的问题。子女们为了生活疲于奔命,是不可能经常陪伴在父母身边的。虽然社会提供了很多解决老年人快乐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但毫无疑问这些措施和方法总显得力不从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的快乐问题。

    难道就真的没有一种方法能够从跟本上解决老年人的健康和快乐问题吗?并不是这样的。目前我们采用的方法都存在极大缺陷,因而无法从跟本上解决健康问题和快乐问题。为了更深入的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首先学习一些基本理论和现代科学知识:

    一   条件论:

    A  在生活中我们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任何事情都是由条件构成的:比如我们使用的桌子,就由树木、需求、工人的劳动等等构成;同时,构成桌子的其中任何一个条件,也是由条件构成的,比如树木就是由阳光、水分、种子、土壤等等构成;同样的,甚至我们的呼吸、心跳等,也是由条件所构成的;

    B  凡是由条件构成的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这些事物都是由条件构成的,因此只有当条件具足时才会形成,因此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反过来,任何事物,如果它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那它就一定是由条件所构成的;比如我们突然得了一种病,以前从来没有,那么无论这种病多么罕见,但它毫无疑问是由条件所构成的。

    C  凡是由条件构成的事物都没有真实性,没有自主性,都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条件的消失而消失;反过来,凡是真实性的事物,必然不依靠其他条件而存在,因而没有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它是其它事物产生和生存的根本:既然事物是由条件所构成的,它就没有自主性,也就是说没有真实性,它会被动的随着条件的改变而改变,随着条件的消失而消失;比如我们面前的这杯水,它的其中一个构成条件就是温度,那么我们只要改变它的这个构成条件,就能改变它的存在形式,温度降低,它就变成冰,温度升高,它就变成水蒸气;同样的,疾病也是这样,我们只要知道它的哪怕只是一个构成条件,我们就能改变它。

    二  相对论:相对论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基本理论,依据研究的对象不同分为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相对论极大的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提出了同时的相对性四维时空弯曲时空等全新的概念。由质能关系知,质量和能量实际是一回事。

    狭义相对论是建立在四维时空基础上的,四维时空就是由三维空间加上一维时间,四维时空的意义就是时间是第四坐标,它与空间坐标是有联系的。时间是计量物质、能量、空间变化的一个量,这里所说的变化,也就是事物产生、生存和消亡的过程。由于我们所观察到的事物都是由条件所构成的,因而都有一个产生、生存和消亡的过程。为了描述这一过程,我们发明了时间,因此,宇宙中并不存在时间这种“东西”,时间仅仅是我们对事物发展过程的感觉。我们知道,对一个过程的感知是因人而异的,处在不同状态的人对时间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里举一个很形象的例子,爱因斯坦在创立狭义相对论后,人们要他简单的解释一下什么是相对论,他给人们做了一个比喻:一个男人有恋人陪伴的时候,一个小时就像一分钟般轻松过去,但如果要让他坐在热锅上一分钟,时间就可能像一小时一样的难熬。时间是一种感觉,时间是一种错觉,它是随着周围物质和自己的感觉而变化的。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爱因斯坦所举的例子,仅仅是不同的情绪状态,而不是思维状态。我们的思维有很多状态,我们现在处在思维衍生状态中的低级状态。我们现在的思维状态有许许多多情绪状态,不同的情绪状态虽然对时间有不同的感觉,但总体来说没有根本区别;然而不同的思维状态就不一样了。在不同的思维状态,对时间的感觉是有天壤之别的。这一点我们将在思维本体学的学习中进行深入探讨。我们绝大多数人,因为都处在同样的思维状态,因而对时间的感觉是基本一致的,这样就有了标准时间,比如北京时间;同样的,其他世界的处在其他思维状态的人们,自然有他们的标准时间,这两种标准时间是有巨大差别的;

    我们再来看四维空间的长宽高。毫无疑问,长宽高是长度单位。长度单位的建立是为了描述物质形状的。长宽高只不过是把长度单位加上了方向性,从而形成了空间,也就是说空间是以物质作为前提的。当我们发明了长度单位来描述物质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潜意识中认为物质是真实的,因此长度单位建立的前提是物质的真实性。如果物质没有真实性,那么长度单位也就没有真实性,空间也就没有真实性,更进一步说,如果物质与我们的思维有关系,那么长度单位也就自然而然的与我们的思维有关系,空间也就变成了思维的延伸和思维的表现。总体来说,解决空间的前提是解决物质、认识物质,只有在对物质有了科学认识后,才能获得对空间的科学认识。

    关于物质问题,由于观测手段的局限性,有很多物质(能量)我们是无法观测到的,但科学家们还是通过各种观测和计算证实,暗能量不仅存在,而且在宇宙中占主导地位,它的总量约达到宇宙总量的73%,而宇宙中的暗物质约占23%、普通物质仅约占4%.我们一直以为满天繁星就已经够多了,宇宙中还有什么能比得上它们呢?而现在,我们才发现这满天繁星却是弱势群体,剩下的绝大部分都是我们知之甚少或干脆一无所知的,这怎么不让人感到惊心动魄呢!暗能量和引力之间的角力战自宇宙诞生起就没有停止过。在黑洞中心,除了质量、电荷和角动量以外,物质其他特性全部丧失,原子、分子等等都将不复存在!在这种情形下,无法谈论黑洞的哪一部分物质,黑洞是一个统一体!为了对物质问题有一个深入的认识,我们下面着重谈一下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对物质的认识,现代科学已经获得了比较大的突破。在微观领域中,某些物理量的变化是以最小的单位跳跃式进行的,而不是连续的,这个最小的基本单位叫做量子。在量子力学中,微观世界里, 同一物质表现为两种最基本的形态,一种是实物态(粒子形态);一种是场态(波的形态)。场是一种最基本的、普遍的物态,是相应的时空连续体,粒子只不过是场的局部凝聚,所以微观粒子是由波组成的物质此起彼伏、时散时聚,散之伏之表现为场,聚之起之表现为粒子。场是波,粒子则是可以叫作波包的东西。波与波包显然是对立的统一,波随时随处形成波包波包随时随处汇入波。物质粒子的存在只不过是场的完美状态在那个位置的扰动,几乎可以说仅仅是一点瑕疵 我们也可以把波比喻为广阔的沙漠,而物体、粒子就象沙漠里大大小小的沙丘,沙漠随时随地形成沙丘,而沙丘随时随地汇入沙漠。还可以把场比喻为海洋,物体、粒子就象海洋中大大小小的浪花。海洋随时随处产生浪花,浪花随时随处汇入海洋。我们可以理解爱因斯坦的话,物质是幻觉,因为我们根本找不到组成物质的实体性的基本粒子。也就是说,物质其实就是一层一层的由无限个层次假合起来的幻象。用量子力学的话说,物质就是波动,所以一切物质都不存在,所存在的,只是意识。一切物质都是以意识的形态存在的,海森堡测不准原理认为,在一个量子力学系统中,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它的动量不可被同时确定。精确地知道其中一个变量的同时,必定会更不精确地知道另外一个变量。?无论用什么方法,你都必定要同那个物体发生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总是会给你所力求测定的那种性质本身带来一些变化。换句话说,在了解某种事物时会由于了解它那个动作本身而使那种事物发生改变,从而使原对象的体系进入一个新的状态量,因此,归根结蒂,你根本没有精确地了解到这种事物。

    物质只是能量的聚集,能量是物质的释放,质能方程(E=mc2)说明了物质无中生有的原理。能量与质量是等同的状态,就如同水与冰,在不断转变互相替换。反离子,虚粒子在瞬间产生又瞬间消失。当我们捕捉到它时,才出现稳定的粒子状态,

    所有的粒子都是波,而所有的波都是粒子。核心秘密出现了:更加清楚地说,一个电子在你没有去看它的时候,它是一个球状波。或者再更加清楚地说,一个电子以球状波的虚无的形式存在于宇宙中的任何地方(注意:你、我、石头、玫瑰花瓣、清风,都是由电子组成的)。一旦你去看它了,它就瞬间成为了一个实在的东西——确定为一个实在的点粒子,即由虚无成为物质。

    答案是,是你“逼着”它成为实在东西的。没有你的存在,宇宙中任何一个物质都是没有介质的虚无的波。而且,因为有了你的存在,任何的虚无都必须成为实在。这里涉及思维的作用,思维和物质的关系,因此我们就必须研究我们的思维。

   在量子论中没有外部世界之分,我们和客观世界天人合一,融和成为一体,我们和观测物互相影响,使得测量行为成为一种难以把握的手段。在量子世界,一个电子并没有什么“客观动量”,我们能谈论的,只有它的“测量动量”,而这又和我们的测量手段密切相关。量子革命牵涉到我们世界观根本变革,以及我们对于宇宙认识方法。在量子论中观测者是和外部宇宙结合在一起的,它们之间现在已经没有明确的分界线,是一个整体。在经典理论中,我们脱离一个绝对客观的外部世界而存在,我们也许不了解这个世界的某些因素,但这不影响其客观性。正如我们的史话在前面一再提醒各位的那样,量子论革命的破坏力是相当惊人的。在概率解释不确定性原理互补原理这三大核心原理中,前两者摧毁了经典世界因果性,互补原理和不确定原理又合力捣毁了世界的客观性实在性。哥本哈根解释的基本内容,全都围绕着三大核心原理而展开。我们在前面已经说到,首先,不确定性原理限制了我们对微观事物认识的极限,而这个极限也就是具有物理意义的一切。其次,因为存在着观测者对于被观测物的不可避免的扰动,现在主体和客体世界必须被理解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一个孤立地存在于客观世界的"事物"(being),事实上一个纯粹的客观世界是没有的,任何事物都只有结合一个特定的观测手段,才谈得上具体意义。对象所表现出的形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观察方法。对同一个对象来说,这些表现形态可能是互相排斥的,但必须被同时用于这个对象的描述中,也就是互补原理。 最后,因为我们的观测给事物带来各种原则上不可预测的扰动,量子世界的本质是"随机性"。传统观念中的严格因果关系量子世界不存在的,必须以一种统计性的解释来取而代之,波函数ψ就是一种统计,它的平方代表了粒子在某处出现的概率。当我们说"电子出现在x处"时,我们并不知道这个事件的"原因"是什么,它是一个完全随机的过程,没有因果关系。事实上,不存在"电子"这个东西只存在"我们与电子之间的观测关系"玻尔认为,当没有观测的时候,不存在一个客观独立的世界。所谓“实在”只有和观测手段连起来讲才有意义。在观测之前,并没有“两个粒子”,而只有“一个粒子”,直到我们观测了A或者B,两个粒子才变成真实,变成客观独立的存在。但在那以前,它们仍然是互相联系的一个虚无整体。并不存在什么超光速的信号,两个遥远的粒子只有到观测的时候才同时出现在宇宙中,它们本是协调的一体,之间无需传递什么信号。其实是这个系统没有实在性,而不是没有定域性。

    四  宇宙的生成:我们现在可见的物质世界在其生成之前,整个宇宙空无一物,但你不要认为这里的空无一物是什么都没有。我们之所以看不到物质现象的宇宙,那是因为我们的观测手段达不到。我们的观测仪器总体上来说仅仅是我们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的延伸,因而我们能观测到的物质仅仅只是整个物质世界的冰山一角,绝大多数物质我们是观测不到的。根据量子力学和条件论,我们现在的世界虽然纷繁复杂,千姿百态,但它却是虚幻不实的,虚幻的东西一定来源于真实,就象空中的云朵虽然千变万化,形态各异,但毫无疑问都是水蒸气的不同表现形式。我们把形成我们这个宇宙的那种根本物质(能量)暂时称作根本能量或根本物质(物质和能量仅仅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根据条件论,这种根本能量是不依靠任何条件而存在的,因为依靠其他条件而存在的事物都是不真实的,都是没有自主性的,都将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都将随着条件的消失而消失。

    五  心物一体论:

    心物是不是一体,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论证:

     A  通过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学习我们知道物质是一种错觉,那么这些错觉一定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一定来源于一个真实的东西,就像空中的云朵虽然是虚幻的,但水蒸气却是真实的;大海的浪花虽然是虚幻的,但海水是真实的,因此我们虚幻的物质世界一定来源于一个真实的东西,那个真实的东西在物质没有生成前就存在,而且永远不会消失,因为只有幻觉才会消失,真实的东西是不可能消失的,它最多不过是改变一下存在形式而已。这就是说在宇宙生成之前的那种根本能量是真实的,是永远存在而且永远不可能消失的,正是它形成了我们现在这个虚幻的千变万化的世界。

    既然物质的世界是虚幻的,那么我们不仅要问:我们的身体也是物质,当然我们的身体也是虚幻的,但我们的思维毫无疑问是真实的,难道我们真实的思维是由虚幻的东西产生的吗?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画出来的饼是不可能充饥的。那么唯一的答案就是我们的思维是由物质生成之前的根本能量产生。

    在以上推理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推理的前提是使用我们现在思维状态的特征来进行推理的,也就是说我们在推理中已经前提性地默认了心物是对立的。通过一般人的这种思维模式我们推导出思维是由根本能量产生的。这里有一个产生与被产生的关系,还不是心物一体,这一点我们下面还要谈。

    B  根据条件论,凡是由条件构成的事物都是不真实的,在狭义相对论中我们知道我们的四维时空是由长宽高和时间这几个条件构成的,同时在量子力学中我们知道我们和物质世界是互为条件,共同存在的,我们不可能对立于物质世界而形成主观的观测者和客观的被观测者,也就是说物质世界同样是由条件构成的。正是因为物质世界是由条件构成的,因而是不真实的,是虚幻的。这种不真实的东西只能由真实的东西产生,这种真实的东西就是上面谈到的根本能量。根据上面的论述,我们真实的思想只能来源于真实的根本能量。我们的思想既然是由根本能量产生的,那么也就是说我们的思想是条件产生的,那么根据条件论,我们的思想就是虚幻的、不真实的,也就是说我们大家都是虚幻的、不真实的,毫无疑问这是不可能的。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我们和根本能量是一体的,是一体两面的,而不是生成与被生成。

    C  实证验证:任何理论,必须通过严格的实验进行验证才能成为科学的理论。以后我们将为大家提供严格的完整的可操作的实证体系,让大家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证亲自去验证心物一体。从而真正认识到我们现在所处的思维状态是一个存在着严重问题的低级思维状态,它严重障碍了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健康等的科学认识。

    总之,我们通常人在通常的思维中,总是跟着感觉走,总是习惯的想当然的把心(思维)定义为一种功能,而这种啊功能一定是物质产生的,就像锋利是由宝剑产生的一样。通过以上论证和实证验证,我们看到心物是一体的,思维和能量是一体两面的,思想就是思想者本身,因此以后我们在谈到“心(思维)”的时候,这个概念是包含能量在内的心物一体的心,而不是心物对立的心。为了对我们的思维有一个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我们接下来详细谈一下思维本体学。

    六 思维本体学

    千百年来,人们总在争论一个问题:是心生成物,还是物生成心?对于这个问题,人们总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十八罗汉乱点头,不知哪个是真神。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人们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总是不由自主的加进去一个条件,那就是自己思维正常。然而正是这一点发生了错误,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处在思维的低级状态。这是一种存在严重问题的思维状态,在这种思维状态是不可能对世界有一个正确的观察的。但为什么我们总觉得我们是正常的呢?这是因为大家都处在同一种病理思维状态,都有着同样的病,结果彼此就认为都是正常的。这就好像一群生活在一个孤岛上与世隔绝的一群人,他们都长着一只眼睛,因此他们会认为长着一只眼睛的人是正常的。有一天一个人突然漂流到这个海岛上,他们会惊奇的发现这个人竟然长着两只眼睛,于是大家就像发现了怪物一样奔走相告,都来围观这个长着两只眼睛的怪物。我们就是这样,因为长期共同生活在一种习以为常的想当然的错误中,往往会把那种错误当做正常,而不知道反思,并因此而享受错误、使用错误,从而无法对这个世界有一个正确的科学的观察,因此我们要想对世界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我们就首先要保证我们思维正常,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处在错误的思维状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思维本体学。

    思维本体学通过一套严格的实证体系,让每个人都能亲自看到我们的整个思维状态。我们的思维状态分为思维的根本状态和思维的衍生状态,思维的衍生状态又分为高级状态和低级状态,我们现在处在思维衍生状态的低级状态,这个状态包含了许多情绪状态,比如喜、怒、忧、思、悲、恐等等。根据不同特征,我们还可以把思维衍生状态中的高级状态和低级状态分为更多的次级状态。

    在思维的根本状态你将亲自体验心物一体的境界。当我们从思维的根本状态进入思维的衍生状态时,会一下子升起一种心力,我们称之为“心动”,当然这里的心动并不是通常所说的念头动,而是一种力量,能够发起作用的那种力量,举例来说你现在在思考一千年以前的某个街头,两个人在你死我活的打架,这时候你虽然看到那两个人处在极度愤怒中,但此时的你丝毫不会升起愤怒;如果其中一个人就是你,而且就是现在你们在打架,那么你一定会极其愤怒,这就是心力,它让概念成为现实,它让抽象成为具体。这一点将来你亲自从思维根本状态出来的时候会一下子体验的非常真切。

    随着心力的产生,紧接着就会产生第一个念头“我”。在这里你会问:“难道思维的根本状态没有思维吗?难道我们平时说的我,仅仅只是一个念头吗?如果是这样,我们岂不成了虚无吗?”需要说明的是在思维的根本状态不但有思维,而且非常活泼、非常清晰,只不过没有念头。我们平常人因为生活在念头和思维一体化的状态,因而无法分清哪是思维根本状态的思维,哪是念头。那么什么是念头呢?念头是条件形成的,它必须以从思维根本状态出来时升起的那个心力作为存在的前提,同时这些念头的内容和作用是思维根本状态所没有的。比如“我”这个念头,在思维的根本状态并没有这个念头,但不等于没有真实的你。随着“我”这个念头的产生,紧接着就会产生与之相对立的“他”这个念头。当然这里的“他”并不专指男子,而是一种与我这个念头对立的念头。随后就会出现其他一对一对互相对立的念头,比如“喜欢”与“厌恶”等等。非常奇怪的是这里出现的念头一定是一对一对互相对立的,而且一定是前一个念头所指向的方向一定是思维根本状态,后一个念头所指向的方向一定是与之相反的背离思维根本状态的方向。需要注意的是在这里因为有了“我”这种观念,因而我们总是执着于某一点是自己,无法再做到一切都是自己,从而把其他的归为相对立的“他”,于是就产生了我与外界的对立,也就是心物的对立。但毫无疑问这仅仅是错觉。就像大海的水,它保持风平浪静的时候是大海,它波涛汹涌的时候也是大海。在思维的衍生状态,当思维进入衍生状态的同时,能量同步同时的进入能量的衍生状态也就是物质状态,心物保持着严格的绝对的同时同步的一体化状态,二者是一不是二。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我们的思维处于相对立的观念中,因而相应的这时候的物质的世界同样处于互相对立的两种状态,有正有反、有虚有实、有阴有阳、有向内力有向外力等等。

    总之,思维进入衍生状态后,因为心物是一体的,因而根本能量也同时进入能量的衍生状态也就是我们现在的物质状态,同时由于我们在“我”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形成了以某一点物质作为自己的错觉,从而产生了物我的对立。

    在这里,“我”这种观念,加上思维根本状态的思维以及从思维根本状态出来时升起的那种心力,这三个条件构成了我们的思维本体,而一切与“我”这种观念所对立的境界,就构成了思维的观察对象。思维衍生状态的思维是由思维的本体和思维的观察对象构成。注意这些概念,以后我们在谈到实证体系也就是试验方法的时候会经常用到。

    通过严格的实验实证体系,我们把构成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条件一一剥离,然后就进入了思维的根本状态。思维根本状态是不依任何条件而存在的,也就是说它是独条件的,自己就是自己存在的条件,这一特征和根本能量是一样的,都是独条件的,都是无条件的,都是真实的。如果按照我们现在的思维,心物是对立的,那么应该是根本能量生成思维的根本状态或者思维的根本状态生成根本能量。无论谁生成谁,那么被生成的都是虚幻的,这样要么根本能量是虚幻的,或者根本状态是虚幻的。如果根本能量是虚幻的,那么我们的世界从何而来,因为纯粹思想层面的思维是不可能生成任何东西的;如果思维根本状态是虚幻的,那么我们现在的思维从何而来。很显然这种推理是根本错误的,错误的原因就是我们处在现在这种错误的思维状态,我们在使用错觉的思维进行推导。这就像在动物的眼里人未必就是人。由此可见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危害有多大。在这里需要详细谈一下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谈一下现在这种思维衍生状态中的低级状态的特征。从思维根本状态出来后,思维衍生状态诞生,能量衍生状态诞生,于是过程产生,于是时间产生,于是我们受时间的束缚,对于未来和过去,我们必须依靠推理才能够有所了解,更何况还有物质的间隔等等,这一切都迫使我们不得不展开联想,于是我们就脱离了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脱离抽象,进入具体化的连续的思维中,我们的思维开始和具体的人、事、物纠缠不清,同时我们更加严重的把某一点作为自己,并形成习惯、形成连续,无法打破,以我为中心的观念更加强烈,导致我们不断地和外界发生作用,产生干扰,于是出现了许多问题,包括思想上的和物质上的,比如精神上的和身体上的问题。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身体的健康和精神的解放,必须从思维上下功夫,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思维状态一片茫然,我们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健康和快乐问题的。 

    通过对以上科学知识的学习,我们认识到我们生活在多么严重的习以为常的错觉中,这种错觉、这种错误不仅仅影响到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同样严重的影响着我们对健康、对快乐甚至对生命的认识,从而导致我们无法获得健康快乐的生活,无法获得生命的超越。接下来,我们将给大家讲解完整的思维本体学实证体系,希望大家通过严格的实证,能够全面认识自己的思维状态,并善于通过调整自己的思维状态,从根本上解决健康和快乐的问题,最终获得生命的超越!

    



春晖老年互助社养生系列讲座  

第二集:二  科学实证



        上一期我们系统学习了思维本体学养生基本理论。本期我们将学习实证操作。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必然是盲目的实践,因此如果对上期所学内容还不甚了解的同志,请在学习本期内容之前先重温一下上期内容。

        本期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整套系统的操作性很强的实证体系,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自己的亲自操作,改变自己的思维状态,并因而从根本上解决健康问题以及其他问题。

    为了能够更快、更准确地掌握整个实证体系,我们需要首先明确一些基本概念:

    一  思维衍生状态的低级阶段(状态):这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思维状态。它主要表现为明显的心物对立的错觉和思维的相续性等;与这种思维状态一体的物质状态是我们的身体和我们所处的外部世界;

    二  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阶段(状态):在这种思维状态,我们现在的思维相续性将会被打断,念头与念头之间将出现距离。这些念头是对这种思维状态的破坏,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处在这个思维状态的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出许多解决方法,根据解决方法的不同我们将处于不同的物质世界;

    三  过渡阶段(状态):在思维衍生状态的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之间,有一个明显的过渡阶段,其特征是:

      a  念头的相续性被打断,但念头之间并没有出现显著的距离;

      b  这些念头彼此之间没有逻辑关联性,各自独立:

      c  它们的出现能够被你轻松发现,发现的同时,这些念头会立刻自动消失,无法展开相续;

      d  这个过渡状态不稳定,容易被外界因素所破坏;

    四  思维的根本状态:在上一期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思维的衍生状态是由条件构成的,而思维的根本状态却不是由条件所构成的,是无条件的,因而是思维的根本状态,是真实的,是无法被破坏的,是无生无灭的;我们常说:刀不可以自伤,光不可以自照。指的就是思维的根本状态。

    接下来我们学习实证体系。因为许多人有这样那样的疾病,有迫切的健康方面的需求,因此我们把实证体系按照养生的需要分为两步:

    第一步 从思维衍生状态的低级阶段进入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阶段;这一步的完成将从根本上解决健康问题;

    第二步  从思维衍生状态回归思维根本状态;这一步的完成将使我们从根本上解决时间、物质、空间等等问题,从而让我们过上真实的、快乐的、美好的能够自主的人生。

第一步

       从思维衍生状态的低级阶段进入思维衍生状态的的高级阶段


    进入思维衍生状态高级阶段的方法:


    我们现在处在思维衍生状态的低级阶段,在这种思维状态,我们总是习惯于和不得不把世界分为自己和外部世界,也就是心物对立的世界。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实证将从心和物两方面入手,也就是从思维和物质世界两方面入手:

       A 从物质世界入手,通过改变物质世界达到改变思维状态:

    为了达到改变物质世界的目的,我们首先要对物质世界有一个了解。在上一期学习中我们知道物质世界的其中一个构成条件就是我们的思维,因此无限大的宇宙和无限小的原子,它们有共同的本质和运动特征,也就是说物质世界没有大与小、远与近、内与外的区别,因为这些观念、这些感觉的本质都是思维,都是我们处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的低级错误、低级错觉。

    正是因为物质世界具有这些特征,因此我们改变物质世界只需改变其中一点就可以完成对自己所处的物质世界的整体改变,并因此而完成对思维状态的改变。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从这个物质世界中选择一个比较容易突破、比较容易操作的突破口。在这里我们选择身体作为突破口,因为身体与我们关系最为密切、最为熟悉,同时最为精密、最为脆弱,因而也最容易改变、最具有可操作性。

    在选择身体作为突破口后,同样的道理我们并不是直接在身体的整体上下功夫,而是从身体上选择一个最容易改变的一点作为突破口,从而达到一点突破,整体改变的效果。在这里我们选择手和呼吸作为突破口,因为手和心关联最为紧密,俗话说:心灵手巧、得心应手等;同样的,我们的呼吸和思维的关联也是非常紧密的,也就是说思维是呼吸的一个构成条件,比如我们紧张、高兴、生气的时候,这些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思维状态的表现和特征)改变的同时我们的呼吸都会同步的发生改变,物质和思维是一体的,物质状态的功能性改变是和思维状态的情绪性改变一体的,二者是严格的一一对应的关系,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下面我们详细谈谈怎样通过观察手的感觉和观察呼吸的变化来改变身体这种物质的状态,从而改变情绪状态甚至思维状态:

    1   观察手上感觉的变化在这里我们选择手的麻胀热等感觉作为突破口,通过改变身体这种物质的功能状态达到改变思维状态(因为二者是一体的),从而完成思维状态的改变。需要注意的是:

    手的麻胀热等感觉的改变是和情绪状态的改变相关联的

    手和身体存在感的消失是和思维状态相关联的

    思维状态和物质(身体)的存在(错觉)是一体的,而该思维状态下的情绪状态和该思维状态对应的物质状态的功能是一体的;情绪状态的改变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完成对身体的根本改变和思维状态的改变。

    在观察手的麻胀热和手的存在感的时候,要注意保持专注。

    我们大多数人因为生活和工作比较繁忙,因此不可能一下子静下来,而如果静不下来,就无法真正专注地观察手,就无法通过改变物质状态达到改变思维状态的目的。为了让实证变得轻松、愉快、迅速,我们就必须研究我们现在所处的思维状态的情绪特征。

    现在思维状态的特征和情绪状态的特征:

    现在思维状态的特征:

    A  总是执着于某一点是自己,并把其他的作为对立的方面,从而把世界分为观察者(心)和被观察者(物);这个特征是由从思维根本状态出来时陡然升起的执着心力和紧跟其后的对立分别念头导致的,这个特征即使在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阶段也是有的,只不过比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表现的较为微弱;

    B  因为受时间、空间、物质的束缚,因此思维必须展开联想,从而形成相续思惟,思维的相续性是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所特有的;这些相续性念头总是和具体的人事物等等结合在一起,后一个念头往往总是建立在前一个念头基础上,从而形成因果逻辑链条;

    C  心物对立的观念和相续思维形成思维的熟悉化、习惯性,并被这种思维模式牢牢束缚,从而产生许多身心方面的健康问题甚至生死问题,并无法对世界形成直观的正确的认识;

    现在情绪状态的特征:

      A  以动为主的情绪状态:我们现在的情绪状态虽然有很多,但总体上分为动和静两种状态,并以动为主,这一点是我们思维根本状态恒动特征的表现;即使身体处于静止甚至睡眠的时候,我们的思维也并没有停止下来,这时候我们的思维在感受身体的静止状态;

      B  情绪状态的物极必反:动和静两种情绪状态会向着对立面转化,从而表现为静极生动和动极生静;

    C  永不厌倦的寻求感兴趣的刺激点并对这些刺激点形成专注以及专注的非恒定性:这也是A特征的表现,这种特征迫使我们不断寻求刺激,不断寻求兴趣点,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受这种情绪特征的束缚,我们会产生审美疲劳,从而把幸福建立在寻求刺激的情绪特征上。由于这种专注的非恒定性及外界事物的非真实性、变动性,因而我们会因为兴趣点的丧失而处于痛苦中;真正的快乐是不可能建立在这种情绪特征上的,然而我们绝大多数人却并非如此,因而往往处于无法自主的痛苦中;这种思维特征客观地决定了我们不得不总是生活在希望和失望中;

    D  恋旧和依赖心理:上面我们提到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有执着某一点为自己的特征,这种执着形成习惯后,我们会对自己熟悉的事物打上“我”的烙印,从而执以为己,比如“这是我的”、“那是我的”等;我们并因此而对这些事物形成依赖心理,无法从根本上摆脱这种心理影响;

    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并牢牢掌握自己的思维特征和情绪特征,因为在以后的实证中我们将经常用到。我们的实证是要跳出这些思维特征和情绪特征的,因此如果不能因势利导的应用这些特征,我们就会因为违背这些思维习惯和情绪习惯而使整个实证变得极其艰难;反过来,要想让实证变成轻松实证和快乐实证,就必须充分利用现在思维状态的思维特征和情绪特,比如对手的观察,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特征,就能在手的观察上轻松地获得很大突破:

    我们现在静静地坐下来,但因为刚从烦乱的生活中出来因而思维非常混乱,杂念纷飞,无法专注地观察手的感觉。这时候就要顺应此时思维状态的动的特征,因势利导,观察手的细微的动作。你可以让手指微微的移动,观想写毛笔字、画画等都可以。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慢慢地小幅度的运动,保持心的平静、柔软、美好。这样观想一段时间,心就会平静很多,你会感到这时候手指的运动已经变得多余了,已经不想再动了。这时候就要顺其自然地让手停下来,不要再动,仅仅只在心中继续专注地观想手的运动。渐渐地,你终于能够非常专注地在心中观想手的运动,再也不会走神了。就这样,继续在心中默默地观想手的重复运动,越慢越好,你将觉得这种观察多么美好,你将非常享受这种观察,在不知不觉中你将进入高层次思维状态,你将彻底摆脱身体上的任何感觉,哪怕是癌症的疼痛,这时候也将无影无踪。时间将变得飞一样的快,你会不动不摇地一坐就是七八个小时。

        2   观察呼吸变化通过改变呼吸状态调整情绪状态,进而改变思维状态。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呼吸也是由条件构成的。它的其中一个构成条件就是我们的思维和情绪,比如受到突然惊吓你会一下子呼吸急促,同样的当你看到魂牵梦绕的心上人时,你的呼吸也会发生改变;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呼吸状态的改变是和情绪状态的改变一 一对应的,而呼吸的消失是和思维状态的改变一体的,因此如果我们要想消灭呼吸,我们就必须改变思维状态,而不仅仅是改变情绪状态,但情绪状态的改变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改变思维状态。这里我们先谈一下怎样改变情绪状态,为观察呼吸、改变呼吸状态并达到最终消灭呼吸打下基础:

    我们身体上有许许多多肌肉群,这些肌肉群所处的状态是和情绪状态一一对应的,是一体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这些肌肉群的状态达到改变情绪状态的目的。

    在这里我们使用的方法是放松这些肌肉群,让它们不再紧张,让它们失去功能,处于深层次的放松状态,根据心物一体理论,我们的情绪就能因之而处于与之相应的深层次的静中,从而为进一步改变现在的思维状态打下基础。

    在放松这些肌肉群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不同的肌肉群往往和不同的情绪状态相关联。因此你要首先判断你现在处在什么样的情绪状态,而这时候你身体的哪些肌肉群处于相应的反应中,你需要做的就是仔细地观察这些肌肉群的状态,然后放松、放松、再放松,如此反反复复地放松,直到这些肌肉群再也无法紧张,再也无法功能化,这时候你的情绪就会恢复平静。举例来说:你刚刚和别人吵了一架,现在还很生气,那么你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先慢慢坐下来,清楚的知道自己现在还处于生气中,然后你开始观察生气的特征,观察身体上哪些肌肉群处于与生气这种情绪相应的紧张状态,然后慢慢地放松、再放松、反反复复的放松,直到这些肌肉群再也不紧张了,而处于极度舒缓状态。这时候你将体验到物质的身体在改变状态后,思维的情绪状态是怎样相应地改变的;

    在观察呼吸的时候,要注意是观察呼吸,而不是干扰呼吸;同时要注意呼吸仅仅是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所特有的一种物质现象,当我们跳出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我们是不需要呼吸的,因此不要过分在意呼吸,这样你就不会因为太重视而太紧张。

    观察呼吸的其他需要注意的事项:观察呼吸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呼吸是条件构成的,我们只要掌握了呼吸的构成条件,就能改变呼吸甚至消灭呼吸。这样你自然就会把重点放在改变呼吸的构成条件上,而不是干扰呼吸。

    呼吸作为一种运动,有以下运动过程:空气通过鼻端,在这里产生温度的冷暖、气流的强弱等感觉;同时出现鼻翼辅助呼吸的张合运动;胸腔辅助呼吸的舒张和收缩运动;腹部辅助呼吸的起伏运动;另外还有呼吸的频率等等。在这里无论观察呼吸过程的任何一个部分都可以,关键是要把注意力放在改变呼吸的构成条件上。

    总之,无论观察手的变化还是观察呼吸的变化,我们都能通过改变物质的一点达到改变物质的整体,因为在这里局部就是整体、小就是大,无限大的宇宙和无限小的原子是一体的。并进一步通过改变物质状态实现改变思维状态的目的,这完全是因为心物是一体的。

    这里有必要说明一点:处于同一思维状态的人们必然拥有同样的物质世界,也就是说他们之所以拥有共同的物质世界,那是因为他们处在共同的思维状态。当我们改变自己的思维状态后,我们将进入和改变后的思维状态相对应的物质世界,也就是说你不可能因为自己的思维状态改变了从而改变了现在的物质世界,因为现在的物质世界是和我们这个世界的人们共同的思维状态一体的,你只能改变自己所处的思维状态,进入其他思维状态的人们所拥有的世界。

    通过改变物质状态来改变思维状态,在具体操作中越到高级阶段越不容易操作,为了让可操作性更强,我们在这里仅仅让物质的改变达到酥暖状态就不再继续向前走,而是转向直接改变思维状态,这样可操作性比较强,不会出现问题。

    在改变身体的物质状态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1  在改变身体的物质状态的观察中,极易引发酥暖。同时由于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只有动和静两种基本状态,而且这两种状态极容易出现静极生动和动极生静的无法控制的极变现象,因此酥暖产生后极容易向思维的混乱状态转化,这时候你的思绪无法控制的多起来、乱起来,同时你将失去酥暖状态。但因为酥暖是一种极其美好的感觉,因此许多人在这时候往往会控制不住地追求这种境界,从而出现燥热、汗出等厌坐状态的症状。这时候最需要做的就是一定要在理论上明白心物是一体的,酥暖这种物质状态是在思维发展到稳定的高度的静的状态,并由静的状态向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过渡的过程中才会出现的。一旦当思维退下来,重新进入相续性思维的烦乱状态,你是不可能得到这种物质境界的,因此一定要在思维上下功夫,不要过分追求美好的物质状态,要不然就会适得其反,出现很多病理症状。当酥暖产生的时候,一定不要惊喜于这种物质的幻觉,要不断地放下、再放下,专注地观察它,让思维向更高层次的专注发展。一旦因为喜悦、因为追求而出现无法控制的散乱,就要马上停止,做一些适度运动,目的是顺应此时思维状态的改变,防止产生问题。

    2  关于气功:前些年气功很热,许多人都有过气功方面的训练。由于气功也是在身体的感觉上下功夫,因此极容易产生一些美好的境界,从而引起痴迷,无法自拔,因而出现一些问题。在这里需要对气功有一个整体的科学的认识,以避免一些严重问题的产生。

    气功,顾名思义是在气上用功。《黄帝内经》曰:意者气也。这就告诉我们“意”这种思维状态和“气”这种物质状态是一一对应的,是一体两面的。所谓意,就是相续性思维,指的就是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意有动和静两种状态,气功就是在这两种状态用功的。前面我们谈到“意”这种思维的相续状态极容易发生动极生静和静极生动的无法控制的极变现象,因此所有的气功,最终都一定会出现问题的,除非是跳出现在这种思维状态,从而跳出气这种物质状态。

    因此对于气功我们要有以下基本认识:

    (1)气功是一种低层次的改变物质状态的方法;

         (2)  气功是在思维的低层次状态下功夫,因而是低层次的;

    (3)因为物质是一种错觉,因此气功是在错觉上用功,是跟着错觉走;

    (4)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存在动和静两种情绪状态,二者是互相转化,动极生静和静极生动这种极化现象是无法控制的一种必然反应,这就导致气功到了一定阶段必然会发生无法控制的严重问题,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跳出现在这种思维状态;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气功在改变人体物质状态方面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如果能够科学分析,善加利用,那么对于通过改变物质状态达到改变思维状态这种方法而言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B   直接改变思维状态:

    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实现对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直接改变:

    第一种方法  破坏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特征和构成条件,从而进入高层次思维状态;

    第二种方法  与高层次思维状态的特征相应,从而进入高层次思维状态;

    第一种方法属于“”,破除旧的;第二种方法属于“”,树立新的。一破一立,我们就进入了高层次思维状态。下面我们详细谈谈这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破除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特征和构成条件

    我们现在这个思维状态有一个最大的特征,那就是容易展开联想,也就是相续性思维。这种思维的相续性特质决定了思维的其他特征,比如各种情绪状态、睡眠状态等等,同时会产生与这种思维状态相应的身体方面的特征,比如身体的各种感觉(包括身体的存在感)甚至呼吸;当我们解决了思维的这种相续性特质,我们将摆脱各种情绪特征、部分疾病、睡眠和呼吸等等;举例来说:

    睡眠是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所特有的,我们经常采用破除睡眠的方法进入高层次思维状态。这种方法要求我们要非常专注地睡眠的整个过程,观察睡眠过程中的极其微小的思维变化过程。我们知道:睡眠也是由条件构成的,它的其中一个构成条件就是不对任何事物形成专注而处于完全的放松状态。在这里我们正是通过破坏睡眠的这个构成条件而达到破除睡眠的目的。如果在这里我们采用转移注意力等方法来破除睡眠,我们将得到失眠的结果,而无法跳出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比如得了相思病的人,他们的相思虽然也能专注,也能破坏睡眠的这个构成条件,但他们只能得到失眠的结果。因为他们的相思仍然是一种相续性思维。也就是说我们所采用的破坏睡眠构成条件的方法(这里是专注)必须建立在非逻辑、非相续的基础上。在这里我们仅仅是非常警觉地客观地观察睡眠的微小变化,没有加入任何个人的主观逻辑思维,尤其重要的是在这里我们的观察对象(打瞌睡)是我们需要破除的对象,因而你将看到以下原理:

    我们现在的思维是由条件构成的,它由思维的本体和思维的观察对象构成,我们只要破坏了它的构成条件就能破坏现在这种思维状态,从而进入高层次思维状态。这里我们所采用的观察睡眠的方法正是如此。睡眠是我们的观察对象,是现在思维状态的一个构成条件,我们专注地观察它的过程既是破坏睡眠构成条件的过程,同时也是破坏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构成条件的过程。一种方法同时达到两种效果,但用的却是同一个原理,因此观察睡眠是进入高层次思维状态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如果我们对这个方法能够熟悉,我们将很轻松地进入思维的高层次状态。

    怎样观察睡眠呢?首先让自己保持一个舒适的放松的打瞌睡姿势,一般情况下不要躺着,因为躺着极容易彻底睡过去,因此最好是坐着打瞌睡,但不要一上来就让身体处于端端正正的紧绷状态。一定要明白我们是不可能一下子从极为烦乱的思维状态进入高层次思维状态的,这中间我们必须经历一个入静的过程。静是我们进入高层次思维状态的基础和必经之路。因此我们要保持一个放松入静的打瞌睡姿势。然后观察你是怎样入静的?然后瞌睡是怎样慢慢袭扰过来的?要对入静和瞌睡到来的整个过程,哪怕是其中极其微小的变化都要清清楚楚、高度警惕,绝对不能放走任何一个细节,也就是说这里的静是专注的静,而不是催眠的非专注的静。

    如果你的入静是建立在完全放松和非专注的基础上,那么你将进入昏沉甚至睡眠;

    如果你的入静是建立在专注的放松和专注于入静的微细变化的基础上,那么 因为极其专注,你是不可能一下子睡过去的相反你会进入高度清醒的状态,精力异常充沛,身心极其愉悦。
 
    就这样,持久地、专注地、放松地、自然地观察入静和睡眠的整个过程,你将在打破睡眠的同时进入高层次思维状态。

    第二种方法:与高层次思维状态的特征相应,从而进入高层次思维状态

    在这里我们同样根据心物一体的理论选择从物质相应和心相应两种途径进入高层次思维状态:

        (物质相应可以通过物质境界相应和时间相应进入高层次思维状态。

    物质境界相应:在思维的高层次状态物质境界处于高清状态,然而这样的境界我们绝大多数人并没有见过,因而不容易通过这种途径进入高层次思维状态;但是因为我们这个世界的人所处的思维状态同样是思维根本状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就像浪花是海水的表现形式一样,因而我们现在的思维状态是带有思维根本状态的特征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思维状态同样具有一些高层次思维状态的一些特征,只不过是这些特征不明显、不稳定、变化大,因而往往不容易被我们所察觉,但只要具有高层次思维状态的特征,那么根据心物一体理论这些特征就一定会在物质境界有所表现。事实的确是这样,因为还能够保留一些高层次思维状态的特征,我们这个物质世界就会或多或少的有一些诸如翡翠、玛瑙、钻石、水晶等等物质,虽然这些物质还比不上高层次思维状态的物质,但已经非常接近了。因此我们通过观察这些物质,和它们融为一体,我们就能进入高层次思维状态。举例来说:你现在静静地坐下来,开始观察一个翡翠小球在地上缓慢滚动。注意在这里一定要把这里的翡翠观想成非常好的那种翡翠,可以到专门卖这些产品的地方去看看。这样的翡翠能让你的思维(在这里主要是情绪)一下子有别样的感受。另外要注意把地面观想改成水晶或钻石构成的极为平整的地面,然后仔细的观看这个翡翠小球慢慢地向前移动,要像小孩子那样极为专注地观看。直到最后彻底与这种境界、与小球融为一体。

    时间相应: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存在和消亡的过程。同样一个过程,不同的人进行观察的时候,时间感觉是不一样的。高层次思维状态的人对时间的感受与我们有天壤之别,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时间的感觉进入高层次思维状态。因为时间的感觉是低层次思维状态和高层次思维状态都有的特征,我们都有时间快慢的体验,因此通过改变时间感觉进入高层次思维状态就比较容易操作。

    我们对时间快慢的感觉在两种情况下有所改变:一是不同的情绪状态,比如爱因斯坦举的那个例子;二是在专注的情况下,比如梵高在画画的时候,爱迪生在搞发明的时候,我们在专心做某件事的时候;

    不同情绪状态虽然对时间的感觉不一样,但因为这些情绪状态都是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所特有的,因此我们无法通过改变情绪状态进入高层次思维状态;但专注就不一样了,专注是高层次思维状态的一个带有根本意义的特征,因此我们只要能培养起专注,同时让这种专注稳定、持久,我们就能进入高层次思维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这种思维状态下的专注往往建立在爱好的基础上,这一点和高层次思维状态的专注是不一样的。因此虽然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现在这种思维状态下的爱好来建立专注,但我们一定要在专注形成的过程逐渐让这种爱好悄然消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入高层次思维状态。这样我们在具体实证中就需要具备以下操作要点:

    1  选择一个能够引起你专注的观察点;

    2  这个观察点虽然能够引起你的好奇、爱好,但是不容易引起逻辑思维;

    3  对这个观察对象的观察要保持专注、缓慢,越慢越好;

    举例来说我们上面谈的观察翡翠小球的滚动就符合这几个特征。我们会因为喜欢和好奇而一下子对观察对象形成专注,只要我们能够保持一段时间的专注,那么就会因为这个观察对象不容易引发逻辑思维,从而慢慢的我们就会让好奇和爱好的心去掉;虽然好奇和爱好的心去掉了,但因为这时候已经形成专注了,自然我们也就进入了高层次思维状态。如果我们虽然形成专注了,但好奇和爱好的心没有去掉,我们是不可能进入高层次思维状态的,因为高层次思维状态是没有好奇和爱好这样的心理状态的,我们是不可能带着低层次思维状态的特征进入高层次思维状态的。

    (二)通过心相应进入高层次思维状态:

    大爱无疆,我们经常能听到、看到、经历到让我们的爱心一下子油然而生的事情。我们这种思维状态之所以经常能够爱心自然流露,那是因为我们这种思维状态是思维根本状态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大海的一朵浪花,因而带有思维根本状态的深深爱心,只不过现在的爱心受执着力的影响而带有分别,没有思维根本的爱心那样深沉和无分别,即使是思维衍生状态高级阶段的爱心也要比我们现在这个低级阶段的爱心更为深沉和稳定。因此只要我们能够想办法让自己经常处于更为深沉、更为稳定的爱心中,我们就会回归高层次思维状态。这就是通过心相应进入高层次思维状态的方法。 

    综 

    在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我们习惯于把世界分为我和外部世界两部分,也就是心物的对立,因此改变思维状态就从这两方面入手,要么是改变物质世界从而改变思维状态,要么改变思维状态从而改变物质世界,之所以能达到这种结果,那是因为心物事实上是一体的。

    基于以上分析,在这里我们对社会上常用的实证方法进行简要论述:

    我们许多人往往采用下面这种方法改变思维状态,那就是设置一个观察对象进行专注的观察,比如观察树叶的飘落、水滴的滴落、某种重复的声音等等。通过这种方法达到以下结果:

        1  去掉猎奇心,从而使思维不再束缚在某一观察对象、某一局部;

        2  排除走神,让散乱的心逐渐形成专注;

    这样就能形成对一切事物的平等的高度的持久的专注;

    通过这种方法进入高层次思维状态,会出现以下问题:

    A  由于一切专注都必须经历一个静的阶段,而静是对任何事物不形成专注,这样你的专注将破坏静的形成条件,这就直接导致不容易入静,不容易形成专注;

    B  所设置的观察对象,在持久的观察中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无法持久的形成专注;

      以上二者客观地决定了这样的方法容易走神,为了排除走神,我们会采用很多方法。这些方法虽然都是在培养对观察对象的专注,但因为操作者的原因,却会出现以下不同的结果:

    1、有的人会在观察对象上下功夫,比如设置能够引起专注的观察对象,在观察中不断细微化,充分利用现状思维状态的猎奇心理,不断思维引向微细观察,比如同样是观察树叶的飘落,刚开始你仅仅只能观察到树叶飘落的大致的动作,逐渐的你能够观察到飘落过程的极其微小的动作,这就是充分利用了思维的猎奇心理,把思维不断引向专注和微细,我们要知道在高度专注的情况下,我们能够对最微小的东西、最微细的变化观察的清清楚楚,同样的,能达到这种效果,我们就培养起了专注;有的人在观察的过程中,由于对观察对象所产生的审美疲劳,同时由于专注的刻意性会破坏静的构成条件,这样就极容易走神。由于无法在观察对象上下功夫,这时候他就悄悄地把观察重点放在了对走神现象的排除上,他认为只要排除了走神,自然就会形成专注,因此他会非常警觉的观察走神现象。在这里你会看到事实上他的专注力是放在警觉心上,他高度的专注于对走神现象的警惕上。这时候的观察对象,因为审美疲劳的原因,这个观察对象事实上已经变成了培养走神的沃土。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这是因为走神这种现象,当你能够观察到它的时候,你是无法走神的,因此为了能够继续观察走神,你必须设置一个不感兴趣的观察对象来培养走神,在这里你无意间完成了这个任务,同样无意间让专注点转变为警觉心,你开始专注于警觉心,警惕地观察着走神现象,结果会出现以下情况:

    2、逐渐地,念头越来越少,越来越难以走神,甚至念头逐渐不再出了,进入了一个完全的静的阶段。这里需要注意,这里的静是建立在专注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非专注的基础上。正是因为这一点,在思维习惯的作用下,你开始等待念头,寻找念头,结果你发现原来警觉心也是一个念头,于是你开始排除警觉心。当警觉心被排除了,你会发现念头又没有了,这时候你又开始寻找念头,结果你又发现原来排除警觉心的这个排除心理也是一个念头,于是你又把它排除了,就这样,你不断的寻找,不断的排除,不断的等待。等待和寻找是这一阶段最明显的特征

    我们知道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阶段,是对一切境界的平等的专注,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仅仅对某一局部、某一事物的偏爱的专注。你所进行的等待和寻找,恰恰排除了专注的偏爱性、偏差性。正是因为如此,接下来你将进入以下阶段:

    由于你排除了专注的偏差性,你因此不再把个人的任何希望、意愿加进来,念头重新活泼起来,不同的是由于这里不对任何事物有偏差和偏爱,你将无法对任何一个念头产生偏爱,因而这些念头无法展开因果相续,前一个念头和后一个念头没有任何逻辑关系,而且这些念头的出现你会轻轻松松地发现,任何念头都不会放过,不会走神,这是专注的力量,同时这些念头一经发现就会自然地立即消失,消失的无影无踪,干干净净,没有丝毫拖泥带水的现象,这是无偏差的作用。这时候你就进入了思维的过渡阶段。


思维衍生状态的过渡阶段

    一、进入思维衍生状态过渡阶段的方法(见上文):
      
    二、思维衍生状态过渡阶段的特征(详见上文):

    三、思维衍生状态过渡阶段的转归:

         A、在过渡阶段,由于这些念头不断出现,这时候我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想办法解决这些念头,使其不再出现。这种主观愿望,直接引导我们进入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阶段;

        B、由于过渡阶段同时具备静和专注两种特征,而其中的静是极容易被外界因素打破的,因此过渡阶段容易被突然的外界因素打破。同时因为过渡阶段我们是住于思维的本体,而思维的本体是由思维根本状态的思维和思维衍生状态的执着心力以及思维衍生状态的第一个念头“我”构成,因此当这种状态被打破时,执着的心力和第一个念头“我”将会被消灭,我们将因此而进入思维的根本状态。

    四、与现在思维状态的比较:

        A、由于思维的相续性已经被打断,因此我们将不再被动的做各种情绪状态的奴隶,因而各种精神方面的疾病将得到根本改变,同时身体方面很多疾病也将得到改变;

        B、在这个阶段,尚无法在时间、空间、物质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因为这个阶段还带有现在这个低层次思维状态的静的特征,但应该看到这个阶段已经能够在时间、空间和物质方面获得一定的突破; 

                       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阶段

    一、怎样进入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阶段
(见上文):

    二、思维衍生状态高级阶段的特征:

         1、根据上文所述,这个高级阶段的最大特征就是容易退失,无法常住,不稳定;

       2、这个阶段,虽然身体的觉受彻底消失,但心却忙于解决仍在偶尔出现的念头,因为这些念头是对这种思维状态的最大破坏;

      3、在这个阶段我们将有机会看到思维的分别对立状态,但在这里我们必须使用“无我”的观法。这个阶段之所以念头还能偶尔出现,那是因为执着的心力在作用,在这里我们用来解决念头所使用的任何方法,其根本作用都是为了减轻这种执着力。在这里所使用的“无我”观法也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怎样操作呢?我们需要观想彻底消灭自己、融化自己,用无我的心把自己消融于境界中,和境界合二为一,这样念头暂时就不会出现。但仅仅是暂时,由于产生念头的执着心力仅仅是因为这种观法而减轻,并没有从根本上消失,所以过了一段时间,念头还会出现,只不过这时候出现的第一个念头是“我”。如果这时候你能立刻重新采用“无我”的观法,念头将重新消失。就这样,你会在这个界面处不断体验“我”这个念头的瞬间生灭,你将发现原来我们通常所顽固的坚持的“我”这种观念,其实仅仅只是一个念头,真正的我们自己,是绝对没有“我”这种观念的。随着“我”这种念头的产生,如果你不使用“无我”的观法,将很快产生与“我”这个念头相对立的“他”这个念头,随后就会出现一对一对互相对立的念头。这些念头的最大特征就是:它们一定是成对出现的,而且每对念头都是互相对立的。

    三、思维衍生状态高级阶段的转归:

      1  为了解决偶尔出现的念头,我们采用了很多观法,这些观法将引导我们进入不同境界;虽然境界很多,但这些境界都具有上面所说的共同特征;

     2  当我们从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阶段回到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时候,因为思维习惯的作用,我们往往会保持着高级阶段的特征,思维无法展开,我们将继续处在对念头的观察中,这就使得我们能够在动态中住于思维本体,这样当合适的外因突然出现时,就会打破思维本体的构成条件,从而回归思维的根本状态;

    四、与现在思维状态的比较:

    A  由于已经彻底摆脱了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因此身心方面的各种疾病在这里将不会发生任何作用,你将获得从来不曾体验的生命之美、生命之乐;

    B  在这里我们将会在时间、空间和物质方面获得重要突破。我们将初步获得物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自主和自在;

                      第二步   回归思维的根本状态


    一、怎样回归思维的根本状态:


    A  通过“相应”回归思维的根本状态:只要我们能够与思维根本状态的特征相应,我们就能回归思维的根本状态。在思维的根本状态,我们和外景是绝对的完全的统一,也就是说是心物一体的,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是心物对立的;这时候的心处在深深的大悲心,是绝对的大悲心,这种大悲心不分亲疏远近,是对一切人、一切景的无丝毫分别的一体化的大悲心。只要我们能够做到与这种心境相应,我们就能回归思维的根本状态。遗憾的是这样做的前提就是我们必须对这种思维状态有所体验才能做到相应,因此一般情况下我们是不可能通过与思维根本状态相应回归思维根本状态;

        B  通过破坏思维本体的构成条件回归思维根本状态:

    我们的思维本体是由思维根本状态的思维和执着的心力以及思维衍生状态的第一个念头“我”构成。如果我们住于思维的本体,那么当合适的外因到来的时候就会破坏思维本体的构成条件,我们将从根本上消灭执着的心力和念头,回归思维的根本状态。这种方法的前提就是我们必须住于思维的本体。

    二、思维根本状态的特征:

      1、思维根本状态是真实的、永恒的:思维根本状态不是由条件构成的,因而无法被破坏和被生成,具有真实性和永恒性;

      2、思维根本状态具有恒定的真正的快乐,这种快乐不是建立在分别对比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执着的基础上,这种快乐不会对其他人和社会有任何不良影响;同时由于这样的快乐不是建立在条件的基础上,因此具有自主性,无法被破坏;

   3、思维根本状态没有“我”这种念头,是真正“无我”的、无私的:一切对立分别念头只有在思维衍生状态才有,思维根本状态没有这些分别对立念头,因而是真正彻底的无我和无私;

        4、处于思维根本状态的我们将会亲自体验到和一切境界的合二为一的状态,也就是心物一体的状态;

      5、思维根本状态没有念头,但却有非常灵敏活泼和极其清晰的思维:我们平时总是生活在各种念头中,这些念头是有条件构成的,它们由思维根本状态的思维和从思维根本状态出来后陡然升起的执着心力以及以“我”这个念头为根本的分别对立观念构成,这些念头往往会执着于具体的人事物形成念头的相续性、链条化;这些象链条一样的相续性念头在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阶段甚至过渡阶段就已经被打破,但却只能在思维根本状态才会被彻底消灭,从而只留下思维根本状态清晰活泼的思维;

         6、在思维根本状态,我们对思维衍生状态的任何情况都会清清楚楚,不存在任何遗忘、疏漏的情况;

      7、在思维根本状态,希望性的思维也是非常活泼,我们往往会希望能够体验思维衍生状态的心理作用,尤其是那些经常生活在思维衍生状态的刚刚进入思维根本状态的人,他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希望重新体验思维衍生状态的情况。举例来说:在思维根本状态,我们会对思维衍生状态的爱恨情仇的事情清清楚楚,但却丝毫不会升起爱恨情仇的心理作用,也就是说你将真正的无法爱和恨,这时候你往往会不由自主的希望重新拥有那种爱和恨的能力。事实上在思维的根本状态你将真正体验到原来能爱能恨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一种能力。

      8、在思维根本状态我们处在深深的大悲心中,没有任何分别,即使是自己的仇人,这时候你也会深深地、无怨无悔地、无私无我地、毫无保留地关爱他们。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爱”并不是爱情的爱、喜爱的爱,而是深深的慈悲心、大悲心,我们只能用大悲心这个词来形容此时的心理状况,人类的词典再也没有更合适的字眼能够准确的描述此时的心理了。

      9、在思维根本状态,我们将彻底摆脱时间、空间和物质的束缚,而且这种状态不可能自动退失,我们有完全的自主性,我们将真正做到自主人生,自主快乐,自主健康,我们将真正获得根本的洒脱的大自在;

    三、思维根本状态的转归:

        1、转归的必然性和自主性:

    在思维的根本状态,由于我们从根本上解决了物质、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因此再也不会有任何事情是出乎意料的了,再也不会有惊喜的事情和惊醒的心情发生了。

    因为彻底失去了执着的心力,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一切情绪化心理再也无法发起作用,你将无法生气、无法恋爱、无法惊喜,你将真正体会到这些情绪其实是多么伟大的特异功能。这时候你往往不由主想重新拥有这些功能。这种愿望将引导你从思维根本状态进入思维衍生状态。这使转归成为了必然。这种情况与从思维衍生状态向思维根本状态转归所不同的是:从思维衍生状态向思维根本状态的转归是无法自主的,而这里的转归是完全能够自主的,如果你不想进入思维衍生状态,那么你就完全可以常住思维根本状态。但因为在思维根本状态,你将真正体验到原来思维衍生状态其实是思维根本状态的妙用,就像空中的云朵是水蒸气的表现形式,海里的浪花是海水的表现形式一样,你将不再希望自己常住某种状态,而是自由使用各种思维状态,因为这些状态都是自己真实的思维。你将因此而获得自主、自在。

        2、转归的方法:

    怎样才能从思维的根本状态进入思维的衍生状态呢?在这里我们同样用相应的方法,也就是如果你想进入某种思维状态,你就必须与那种思维状态的特征相应,然后才能进入那种思维状态。在这里我们往往选择与愤怒等这些具有强烈心力的情绪相应,然后才能比较容易进入思维衍生状态,而不是选择与喜爱等这些情绪相应,因为这些情绪的心力方向是指向思维根本状态的,我们只能选择与那些背离思维根本状态的情绪相应才能离开思维根本状态进入思维衍生状态;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我们在思维根本状态呆得时间过长,我们将对思维衍生状态那些情绪化特征越来越不熟悉,因而将越来越难与之相应,我们进入思维衍生状态将变得越来越困难。为了能够比较轻松地进入思维衍生状态,有时候我们不得不经常去温习一下愤怒等情绪,我们不得不认真的学习愤怒。

        3、转归的具体情况:

    在思维的根本状态,因为我们往往希望重新体验一下思维衍生状态那些爱恨情仇的能力,我们于是努力与愤怒等思维衍生状态的情绪相应,经过艰苦持久的努力相应,终于一下子升起一种心力,产生明显的心动(而不是念头动,也不是心脏动,而是让情绪重新产生、重新发生作用的心动)。紧接着我们将产生第一个念头“我”紧接着就会产生与之相对应的“他”这个念头,随后一对一对念头就会相伴出现。这些念头一定是一对一对成对出现的,而且前一个念头所指向的方向一定是思维根本状态,后一个念头所指向的方向一定是思维衍生状态。随后我们的思维将和具体的人事物结合在一起,展开相续,连绵不断。紧接着我们将重新恢复身体的感觉,我们将能够重新指挥身体、使用身体,从而进入现在的所谓正常生活状态。各种惊喜和痛苦于是接踵而至,我们将重新生活在波涛起伏的汪洋情绪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