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更值得警惕的是阶层对立情绪

 夏寒矛盾 2013-01-15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7日发布《社会心态蓝皮书》,从总体上分析了当前社会心态的特点、发展态势和存在的问题。蓝皮书认为,我国社会情绪总体的基调是正向为主,但存在一些不利于个人健康和社会和谐的反向情绪。弱势群体中一些本该同情却欣喜、本该愤恨却钦佩、本该谴责却赞美的“社会情绪反向”值得警惕。(《京华时报》1月8日)

 

蓝皮书列举的三种反向情绪指向性很明确。“本该愤恨却钦佩”,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了杨佳事件,一个手刃6名警察的杀人犯一度成为民间语境中除暴安良的英雄;“本该同情却欣喜”,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去年3月哈医大杀医案见诸媒体后,某网站显示“六成网民表示高兴”;“本该谴责却赞美”,最近就有鲜活的一例:原北京内燃机总厂下岗工人廖丹为救患尿毒症的妻子,私刻医院公章骗取医疗费长达4年之久,其明显的违法之举却被众多网友力挺为“有情有义”。

 

诈骗行为应受谴责,医生无辜被害应获同情,然而相当一部分公众却流露出了截然相反的表情,这的确有些不正常。是人们的价值观普遍发生了严重错位,已经变得是非不分,还是我们这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已经下滑到无可救药的地步?我觉得不能下这样的判断。一些热点事件中的所谓“反向情绪”,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比如廖丹事件告诉人们,即便是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里,依然有一些弱势群体未被纳入医疗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当事人不得不以非法手段来维系亲人的生命。

 

再仔细观察,所谓“反向情绪”有一个鲜明特征,即针对不同的群体而有不同的表现。举例而言,任何生命的逝去都是悲剧,基于人类共同情感,都应获得同情,而我们通常所见,如有官员不幸身亡,很多网友第一时间的表情是幸灾乐祸,而如果一位农民工冻死街头,情绪立马就“正向”了,肯定是一片悲悯、哀痛之声。这种不问缘由、不假思索的情绪差别,肯定有非理性的成分,但其背后的成因很值得深思。

 

蓝皮书的另一个分析结论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中国社会目前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群体间的不信任加深和固化,主要表现为官民、警民、医患、民商等社会关系的不信任,也表现在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不信任,从而导致社会冲突加剧。换言之,针对特定群体的怨恨、敌意等反向情绪,与社会阶层分化、固化、割裂、对立有密切关系。

 

我认同蓝皮书的判断:反向情绪不利于个人健康和社会和谐。因此,如果一个社会长期且普遍存在反向情绪,的确需要警惕。但情绪这个东西属于精神和心理范畴,无法用强制力扭转,只能疏导和化解。如上所述,反向情绪的肇因是不同社会群体互不信任所导致的阶层对立,与其说是反向情绪,不如说是阶层对立情绪。作为社会管理者就有必要反思,我们的社会中,某些特殊阶层是不是更多地受到制度阳光的照耀,而另一些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其基本权利是否被忽视了。

 

很多时候,所谓“反向情绪”其实是对公平正义的诉求,是“正话反说”,从推动社会变革、前进的角度而言,其实可归为“正向”。如果这样的诉求长期得不到回应,日积月累下来,就真的有可能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反向”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