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找课堂教学的起点

 给力共享 2013-01-16

寻找课堂教学的起点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周彬

在学校边上,一直说要建一栋高楼,地是已经圈了好久了,里面也看起来也是忙忙碌碌的,但就是不见楼被建起来。过了快两年了,一不小心望过去,发现已经盖了十几层了,我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有一次路过这片工地,问工人为什么建得这么快的楼,前面一两年就没个影子。他说前两年都在打地基呀,要建这么高的楼,地基也得打好几层呢,朝上面建一天可以建几层,但朝下面打一层要几十天呢。“万丈高楼从地起”的道理早就明白,但真面对这样的事实,还是有点让人震惊,我们天天都在课堂上帮学生建构知识,可我们是不是肯帮学生做打好地基的事情呢?

一、被教学目标高悬起来的课堂

今天老师们最大的抱怨有两个,一个是工资太低,另一个是学生太笨。抱怨也就只是抱怨,抱怨只是在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发泄自己情绪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一种理性地解决问题的途径。拿工资来说,其实工资并不是校长发的,更不是校长可以决定的。在校长的权限范围内,最多就是在工资总额已定的情况下,进行不同的分配而已,而且这个分配的数额也不可能太大,只是在你我他之间做点微调而已,校长也不敢当然也不愿意承担这么大的责任。所以,老师工资太低,主要是这个行业的整体工资水平决定的,要解决这个问题,要靠改变整个行业的工资水平实在是太难了,于是只能自己想办法,比如考虑一些投资理财类的事情等等,实在不行就只能调整自己心态了。

讲了一大堆工资太低的事,主要还是想讲学生太笨的事。从总体来看,今天的学生肯定不会比昨天的我们更笨,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了,社会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和家庭对教育的关注程度提高了,这一切都是非常有利于人口质量提升的要素。但是,由于好学校的扩招,导致好学校因扩招而生源平均水平下降,略差的学校也因为好学校扩招而生源平均水平下降,所以老师们在自己班级就见到了越来越多的差生。课堂教学的使命,就是要弥补学生认知水平与教学目标要求的认知水平之间的缺口,当老师们发现班级里有着越来越多的认知水平更低的学生时,在教学目标要求的认知水平不可能降下来的情况下,就只能按照教学目标要求的认知水平来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了。于是,课堂中原本理想状态下的“最近发展区”被拉大了,课堂教学紧贴着高高在上的“教学目标要求的认知水平”,这样的课堂在教室中被悬浮起来了。

尽管我们都知道拔苗助长的故事,也深深的理解拔苗助长的错误所在,但在生产压力之下,想不拔苗助长也不容易。在课堂教学之中,情况也是如此,在教学成绩的压力之下,似乎老师也不得不拔苗助长,从而尽可能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可是,拔苗助长的结果,除了满足农夫一时的成就感之外,就是让苗很快就枯萎了。课堂中的拔苗助长,并不能让老师真正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但会让老师觉得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至于学习任务是否完成,那就成了学生自己的事,也应该由学生自己来承担这份责任。可是,教学任务可以与学习任务相分离,但教学目标却既包括教学任务,还包括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甚至后者比前者更加重要,毕竟教学任务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而存在的。

如果想让课堂教学变得脚踏实地起来,在教学目标要求的认知水平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只能让教室的地板整体上移。教室的地板要整体上移,这就意味着要么整体提升学生的生源质量,要么老师得在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上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生源方面,不管是对老师来讲,还是对学校来讲,在招生的时候都希望招到更优秀的学生,但一旦招生工作结束,就不得不承认自己招到的学生,是自己这所学校能够招到的最优秀的学生,所以学校的生源的整体质量也已经成了一个定值。于是,要让课堂教学变得踏实起来,就只剩下一条路可走了,那就是老师不得不在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上下足功夫。

二、让课堂因直面学生而踏实

尽管驾照已经拿了五六年了,但仍然是一个本本族而已,有了开车的资格,但却没有开车的能力。最近由于工作变动,不得不自己开车,但自己并不是一个水平很高的人,于是开车这件事就成了一块心病。在司机看来,那些很容易的事情,但落到我的手上,都显得非常的艰难。更重要的是,不但开车的时候让自己觉得紧张,还让自己整个生活都因此而紧张。要消除这种紧张状态得怎么办呢?司机告诉我,除了自己亲自开,在各种情况下都开之外,并没有消除这种紧张状态的良药,那怕你去心理咨询,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当我们不断地抱怨生源差时,我们的抱怨能够带来什么结果呢?会让学生变得更加聪明吗,这肯定是不可能的,聪明与否是由智商决定的,而智商是由遗传决定的。会让学生变得更加勤奋吗,如果学习问题是学生通过勤奋就可以解决的,学生自然会通过更加勤奋来解决这些问题。如果是学生勤奋所不能解决的,那么老师对这些问题的提示只会让学生变得更加的焦虑和失去信心。因此,对于与教学目标要求的认知水平不相适应的学生,正如只有通过开车才能消除对开车的焦虑一样,只有直面学生的学习基础,通过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分析,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前提性知识的充实,才可能真正让学生的学习基础变得更加坚实。

要让课堂教学变得踏实,老师们就得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变得真实起来。上课的时候,在老师们的眼中,学生并不是一个一个的,而是一群一群的,我们很难清楚每一位学生的知识基础如何,很难清楚每一位学生学习知识的方式方法如何,很难清楚每一位学生对待老师的态度如何,很难清楚今天的课堂教学会对每一位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可能我们对学生今天来听课的心情与心态也把握不了,究竟他们来上学之前是兴高采烈的,还是心情郁闷的。究竟是对今天的学习充满了期待,还是怀着无比恐惧的心理来到学校。当学生只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符号的时候,当学生只是学生群体中的一个元素的时候,不但课堂教学被悬浮起来了,而且学生也被抽象起来了,身在此种课堂中的老师,就会觉得自己的课堂教学既无着力点,还没有可期实现的教学目标。

三、让课堂教学从“起点”启航

在苏格拉底的眼中,要教一个人,首先要把这个人知道的东西都问清楚,再让这个人知道自己知道的东西并不完全是对的,然后再帮助他把那些并不正确的知识更正为正确的知识,把那些并不完整的知识更新为完整的知识,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苏格拉底并不是知识的代言人,也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指导者,而是一个帮助这个人更正和更新知识的助产婆而已。在孔子看来,教书也不是把书本知识硬塞给学生,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所以,不管是苏格拉底,还是孔子,他们教学的起点都是学生,而不是知识。在他们的教育理念中,起点是学生,知识是工具,终点是学生因为掌握知识而变得更加的完善。但是,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似乎教学内容或者教学目标成了起点,学生成了工具,终点是知识被学生掌握了所以课堂变得更加有效。

课堂教学需要内涵,也需要深刻,但课堂教学的起点往往是外延与肤浅。我们要教给学生学科知识,但如果一开始上课就讲学科知识,学生肯定认为你是一个学究,而不是一位老师,因为你的眼里只装得下学科知识,对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和更广袤的世界,却被你拒之眼外。因此,课堂教学的起点,一定是学生的昨天或者今天的生活感受,包括他们的喜怒哀乐,也包括他们的七情六欲,如果我们对他们的生活感受置之不理,他也会同样对我们的课堂教学置若罔闻。课堂教学一定是从课外知识到课内知识,而不是从课内知识到课内知识,如果你讲的课内知识在课外找不到证据,或者找不到相关的事实,后面的课内知识也会在学生的大脑中成为无根之木。

我们要改变学生的认知结构,要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但如果一上课就给学生演绎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一上课就和学生操练思维游戏,我想那些知识结构并不完整,思维水平并不高的学生就会自动地退出课堂教学。对于这些深刻的东西,似乎并不能直接塞给学生,而是首先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知识结构的不完整表现为什么,自己的思维水平不高又表现为什么。老师们普遍反映,与过高的教学目标相比,今天的学生知识基础太差。可是,学生们是否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呢?老师们又是否意识到究竟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到什么程度呢?如果学生们根本就不觉得自己的知识基础差,他就不会努力去弥补和夯实;如果老师们不知道学生知识基础差到什么程度,老师就无从判断是应该先弥补知识基础,还是可以利用新的教学目标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听起来有道理,实际上没有一点意义,因为对于起跑线来讲,根本不是分清输赢的地方。在起跑的时候,最重要的不是输与赢的事,而是一定要找准起点,要是起点找错了,整个过程跑得快了还是慢了,都将毫无意义。刘翔跑慢了,但至少还可以得个亚军或者季军之内的,但如果在起跑的时候抢跑了,那就得退出比赛,我想这样的道理大家都明白,最重要的是,究竟这个起跑的点应该定在哪里?很遗憾的是,起点往往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因为它比我们希望的起点更低;起点也往往不是在我们的预期范围之内,总是站在我们预期范围之外,等着我们去发现它和重视它,毕竟没有它就没有后面的课堂教学之旅的精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