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作者剖析了质疑模块的现状,探究了培养学生质疑习惯和质疑能力的方法,得出结论:切实抓好、利用好质疑模块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对实现我市这一轮新课改目标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六模块 建构式 质疑 我市推行“‘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教学模式已两年多(所谓“六模块”是指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应用,下同)这次新课改得到了绝大多数教师的认可,贯彻实施“‘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在“‘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教学模式推进过程中,如果还有最值得研究和改进的话,本人认为当属质疑这一模块。 在贯彻实施“‘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关于质疑这一模块,据本人观察,师生都还存在一定问题。本人认为这是“六模块”中最薄弱的一个模块,学生要么没有什么疑问,要么提出的问题可能不伦不类,师生都很难解答。当学生没有疑问时,许多老师为了硬凑这一模块,于是说“你们没有问题,那我还有个问题,你们来回答”。学生的学习还是比较被动。当学生的问题不伦不类很难回答时,有的老师会挡回去:“这个问题,等你长大就明白啦”。几次挡的结果,学生也就再也没有质疑的兴趣了。对于释疑,有的老师集中放在最后小结前这一时间段,本人认为不合时宜。所以,质疑是“‘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最为薄弱的一个模块,师生都没有充分重视。而质疑恰恰是学生自学与教师精讲点拨的连接点,没有了质疑,学生的自学就得不到进一步升华,教师的精讲点拨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的放矢,因此,质疑的生成符合“‘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基本理念和精神内涵,故而应当对“‘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有推动作用;或者说质疑可以成为“‘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中的高效推进剂,充实了“‘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成为打造高效课堂有力抓手。 “质疑”是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课堂精心设计的一种课堂学习方式,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是师生情感交融的具体表现。一节课的成功与否,“质疑”都起到重要的作用。特别在今天的“‘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教学改革中,“质疑”尤为重要。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没有疑,就不会有想像的方向,追求的兴趣。有疑问才能引导学生去探求新知,学生的积极思维也往往是从疑开始的。下面本人从质疑能力的影响、质疑现状、造成质疑现状的原因、质疑模块的构建四个方面谈谈本人的一管之见。 一、质疑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具体影响有: 1.善于质疑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 我市“‘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教学模式,第一个模块就是自学质疑。这种模式的第一要义就是先学后教。先学的结果无非两类,一部分知识学生真正懂了,还有一部分知识学生表面上懂了,甚至一点也不懂。其实学习就是一个由不懂到懂的过程。如果学生不善于质疑,自己认为什么都懂了,那学生还会学习吗?尤其是对于思品、历史、生物、地理等学科来讲,课本上的字几乎没有不认识的,但是,学生如果对其中的一些概念、理论不去质疑,学生永远只能是一知半解,半知半解,甚至无知无解。比如,八年级思品下册第十六课关于消费者的维权途径中的“仲裁”,如果学生不去质疑它的内涵及与诉讼的区别,教师再不去点拨,学生永远就不可能会使用仲裁这一维权途径。再比如,八年级历史,如果学生不去质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半”的内涵,学生永远就不会理解那种社会形态,顶多处于识记阶段;如果学生不去质疑判断革命的性质的标准是什么,就不会理解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为啥都叫民主革命,而区别在于“新”与“旧”(听课中发现有的历史老师对此都糊里糊涂)……。如果学生不善于质疑,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原动力,而善于质疑,学生就开始了探究未知领域的第一步。 2.善于质疑有利于学生课堂主体作用的发挥。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质疑是主动的,不可能是被动的,被动也就谈不上质疑。从质疑开始,学生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作用才真正发挥出来。 二、课堂质疑现状又令人担忧: 1.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质疑习惯。 长期以来,学生把听课当做自己的主要任务(实际上,许多老师也是这样认为的),听多少是多少,没有带着问题去听课,许多课堂低效甚至无效,一种情况是师生对学生已懂的内容进行简单地重复。曾有教育专家在北京听了一位有名的小学教师的数学课,绝大多数参与听课的都评价极高,唯有这位专家通过对学生调查了解到:学生已会推算简单的明后天及一周的时间转换,从而证明这节课老师用多种手段、多种途径反复操练十以内的加减法是徒劳无效的。另一种情况是学生听课听成了天书。 2.学生缺乏质疑能力。 平时学习中,学生背得多,听得多,思考得少,久而久之,学生就缺乏主动质疑探究的能力。 3.迷信、盲从权威的心态使学生失去了质疑的动力。 中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把老师的话当做圣旨一样,言听计从,老师怎会错呢?课本怎会错呢?死背老师提供的答案和书上的答案,哪里还想去质疑? 三、学生如此质疑现状的成因: 无外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即学生自身的因素,包括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兴趣、学习的意志品质、提问技能、心理因素等。在满堂灌得教学模式影响之下,学生懒得去质疑,潜意识就认为重要的、疑难的、值得思考的东西,老师肯定会讲的。外在因素有: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先天性的缺陷,比如:老师让学生背得多,思考得少;八股式多,突破性少;动口多,动手动脑少等。这些无疑抑制了学生质疑习惯的养成和质疑能力的提高。 四、要让学生养成质疑习惯和提高质疑能力,就要针对以上学生的质疑现状和造成这种现状的两大因素,对症下药,才有最佳效果: 1.适当多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和时间,以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比如,上级教研室编发的《综合性学案》中就专门有质疑这一模块,课堂上,至少有两个地方,教师可以拿出时间让学生质疑:上课开始后的前几分钟和新科小结前的几分钟。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方法有:使学生懂得质疑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质疑的勇气、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增加课程内容的不确定性、开放性和非常态性;培养学生外向型性格;鼓励学生敢于挑战老师、挑战学习好的同学、挑战书本……。 3.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方法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创设有利于质疑的问题情境、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掌握答题技巧、教给学生质疑的技巧、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发散型、逆向型思维方式;让学生因果互找,加强联想,由因找果,由果找因……。 4.培养学生乐于质疑的方法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可以先从间接兴趣开始培养,直到直接兴趣);多多表扬爱好提问题的学生,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 总之,切实抓好、利用好质疑模块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对实现我市这一轮新课改目标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