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即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但有时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侧面描写很多几乎所有的作家都喜欢。 在文学创作中,侧面描写就是作者要描绘某一对象或对象某一方面时,不从正面着笔,而从侧面入手,着力描绘,从而突出所要描绘得对象。而这种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艺术想象是艺术审美的前提和基础。“读者没有想象就无法感受艺术的美。”从中国的绘画理论来说,就是实与虚,黑与白的关系。而读者在作家艺术家的“映衬”、“比较”中,很自然从实处感受到虚处,从黑处获得白处,从而“完形”出作品所要描绘的对象。 比如,汉乐府民歌《陌上桑》,这是一首很有典型性的侧面描写的例子。诗歌中,描写罗敷之美,除了对罗敷穿着配饰作了直接描写外,其余的作者不从正面加以描写,而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诗中写道: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诗歌中通过那些行者、锄者、少年等的行为,特别是通过行者、锄者忘记了自己应该的事情,而互相责备的行为中,描写出来一个人见人爱的美罗敷。也就是说,到底有多么美?诗歌就是通过围观人的反映这样一个角度来描写的。而后来的使君看到罗敷而产生的想法,也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出罗敷美,其描写手法也是一种侧面描写。因而,罗敷之美,美在观者的眼睛里,美在使君的无理要求上,更美在读者去想象中。 又如,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写小芹的美: 小芹今年十八岁了,……青年小伙子们有事没事,总想跟小芹说句话。小芹在洗衣服,马上青年们也都去洗;小芹上树采野菜,马上青年们也去采。吃饭的时候,邻居们端上碗爱到三仙姑那里坐一会,前庄上的人来回一里路,也并不觉得远…… 这里,小芹的美也没有正面描写,而且形象都是通过“青年小伙子们”、“邻居们”、“前庄上的人”的行为和心理来加以展示的。这样运用侧面描写,虽然不同的读者会产生不同的形象感,出现不同的审美感受,但都能从不同的感受中感悟到其中蕴含的美。这样,在侧面描写中所形成的形象,不但使读者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得以提高,而且使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 总之,在文学描写中,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互形成,共同为作品塑造形象,表情达意服务。然而,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在作品中也各自起不同的作用,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