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经验集体检:颈项及四肢强直痉挛,瞳孔不散大,对光调节反射消失,腹壁、提睾反射消失。克氏征(+),戈登氏征(+),巴氏征(+),脑膜刺激征明显。脑脊液检查:潘氏试验(+),细胞数50×106/L,氯化物128mmol/L,糖44mmol/L。血:白细胞137×109/L,中性081,淋巴019。会诊诊断为急惊风(病毒性脑炎)。病由温邪化火生痰,逆传心包,蒙蔽清窍,而为神昏痉厥,痰涌气促,舌苔垢腻。证属温邪夹痰,充斥肆虐。治以宣窍豁痰,清瘟败毒,辅以荡涤导滞。
处方:(1)苏合香丸1丸,捣细为末。用鲜石菖蒲20克捣汁,分4次鼻饲灌入。
(2)生石膏(打碎先煎)30克、姜川连2克、陈胆星3克、天竹黄6克、远志3克、竹沥半夏10克、明矾06克、郁金10克、地龙10克、全蝎尾1对、焦山栀10克、茯苓12克、枳实10克。每剂煎至300ml,分6次鼻饲灌入,每次约50ml,每隔3小时1次。
二诊(3月28日):患者服药后6小时,下秽臭粘腻粪便颇多,当即手足渐能活动,能无意识喃喃自语。今晨神志渐清,能与家人答话,牙关已开,瞳孔对光调节反射恢复,神经系统病理反射仍为阳性,脑膜刺激征存在,喉头已无痰声,体温降至378℃,舌苔垢腻已化。阳明腑证实热虽平,而痰热仍蒙蔽清窍,营分壮热未解。还当清营泄热,辅以豁痰宣窍之品。
处方:(1)紫雪丹12克,分4次服,每隔3小时1次,温开水送下。
(2)银花12克、连翘心10克、明玳瑁5克、山栀10克、干菖蒲3克、丹皮5克、川连15克、远志5克、天竹黄5克、郁金3克、明矾06克。煎服法同前。
三诊(3月29日):今日病情好转,体温正常,神识渐清,能指出某处疼痛,但未能准确表达,脑膜刺激征仍存在,不能自动吞咽,饮食、服药仍需鼻饲。乃痰热未清,宗原意损益。
处方:(1)紫雪丹12克,服法同前。
(2)银花15克、连翘心10克、明玳瑁5克、山栀10克、干菖蒲3克、丹皮5克、川连15克、远志5克、天竹黄5克、郁金3克、明矾06克。煎服法同前。每日1剂,连服2日。
四诊(3月31日):患儿神志已清,检查合作,能自进饮食,脑膜刺激征及神经系统病理反射均已消失,惟舌苔灰而晕,质绛而干。乃温邪伤阴,余焰未熄之象,应于苦泄清营之中,参以甘寒泄热之品。
处方:川连12克、丹皮5克、赤芍10克、银花10克、连翘心10克、玄参心12克、天花粉12克、干菖蒲3克、天麻3克、钩藤10克、明玳瑁3克。每日1剂,连服3日。
第四卷389五诊(4月3日),神志清晰,食欲良好,能起床大小便,病理征象完全消失,亦无后遗症状。
再以原意增进养胃育阴之品服用。
处方:川连12克、鲜生地10克、粉丹皮5克、赤芍10克、山栀10克、川石斛10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玄参10克、钩藤10克。
服药2剂后,调养数日。4月11日痊愈出院。
[评析]患儿证属春温,邪毒化火生痰,逆传心肝,发为急惊风,症见发热、神昏、抽风三大证候。究其病理,如《幼科铁镜·阐明发惊之由兼详治惊之法》所说:“热盛生风,风盛生痰,痰盛生惊。”治惊之法:“疗惊必先豁痰,豁痰必先祛风,祛风必先解热。”故以清热、熄风、豁痰为主要治疗方法。开窍成药,初用苏合香丸,取其辟秽豁痰之功,痰浊下泄,则神明有主,后以清营泄热为主,则改用紫雪丹。本例用药煎服方法,1日6次分服,亦值得注意,若以常规日服2次,则药力不逮。
四、病毒性肝炎案强某某,男,6岁。1959年8月20日初诊。
2月前,患儿突然发热(39℃),头痛,口渴,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继而全身出现黄疸。在某医院诊断为病毒性肝炎,已治疗2月,热势退而黄疸不退。血液生化检查:黄疸指数60单位,凡登白试验双相反应。体检:肝肋下15cm,质硬Ⅱ度,有压痛。
就诊时见患儿皮肤灰黄,面目黄染,色泽不鲜,小便淡黄,大便带灰,腹略胀,时有畏寒,精神倦怠,舌苔白腻。谅病起于湿郁热伏酿为阳黄,病延日久,热虽渐泄而湿滞中州,脾阳被困,运化无权,所入水谷不能化生精微而为湿浊,着于募原,溢于肤腠。肤色黄暗而不泽,且见四肢厥冷,乃病本阳黄,湿浊久困,伤及脾肾之阳,转为阴黄之候。宜扶正温肾,健运利湿,方取茵陈四逆汤加味。
处方:熟附子15克、淡干姜15克、茵陈10克、党参6克、黄芪10克、川柏6克、针砂6克、神曲10克、泽泻10克。5剂。
二诊:患儿面目皮肤黄染均减,肢冷转温,腹满略舒,胃纳有增,大便色黄,精神渐振。正气似有来复之兆,湿浊亦渐有分化之机,再从原意损益,以冀续效。
处方:熟附子15克、淡干姜15克、茵陈10克、黄柏6克、栀子10克、枯矾1克、薏仁10克、黄芪10克、焦白术10克、鸡内金10克、胡桃肉10克。5剂。
三诊:续服前方加减5剂后,日见转好,黄疸已退大半,睡眠、精神、饮食俱佳。惟患儿居家路远,就诊未易,乃改以丸方缓图。
处方:胡桃肉15克、绛矾3克、红枣(去核捣烂)15克。上药共研细末,用茵陈蒿15克煎汤为丸。分为10份,每服1份,1日2次。
四诊:上方连服4料。两旬后来院复查,诸恙均退。肝功能复查正常,黄疸指数10单位。
体检:肝于肋下未触及,肝区叩痛、压痛均消失。患儿恢复健康。
[评析]黄疸之分阴阳,始于元代罗天益。本例起病之初属于阳黄,病延两月,湿浊久留,阳气已衰,黄疸转为晦暗不泽,四肢厥冷,阴寒之象显露。《临证指南医案》说:“阴黄之作,湿从寒化,脾阳不能化湿,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肌肤,色如熏黄。”故阴黄之治,宜第四卷390取温化,温脾用茵陈理中,温肾取茵陈四逆。本例元阳式微证象已露,而湿热尚未退净,故以健脾温肾为主,佐用清利,扶正而不留邪,阳气来复,湿亦分化使滞着之黄,如烟消云散。方中针砂制肝燥脾消湿退黄;绛矾消水肿、黄疸、积滞,又能养血,阴黄、虚黄皆可用之。
五、迁延性肺炎案仇某某,女,3岁。1993年3月21日初诊。
患儿于4个月前因发热、咳嗽住院,诊断为支气管肺炎。治疗2个月,体温仍波动于38℃~39℃,自动出院。在门诊又以西药及理疗治疗2个月,仍有不规则发热,摄胸片复查,炎症仍未吸收。乃转来本院门诊治疗。
诊患儿精神较委,面色白光白,形体消瘦,体温38℃,夜间出汗较多,肢端欠温,轻度咳嗽,喉有少量痰嘶音,舌质淡红,质尚潮润。肺部听诊:两肺有散在中小水泡音。肝在肋下3cm,脾未触及。病症为肺炎喘嗽,病因属正虚邪恋,病机是营卫失调。治以调卫和营,化痰止咳,方选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味。
处方:炙桂枝3克、生白芍10克、炙甘草5克、煅龙骨20克、煅牡蛎20克、茯苓10克、款冬花10克、半贝丸(包)10克、生姜2片、红枣5枚。5剂。
二诊:上方连服5剂后,身热已平,汗出亦少,肢凉转温,肺部水泡音明显减少。予前方出入再进。
处方:炙桂枝3克、生白芍10克、炙甘草5克、煅龙骨20克、煅牡蛎20克、款冬花10克、桔梗5克、白术10克、生姜2片、红枣5枚。
三诊:上方出入,调治10天。诸症悉除。摄胸片,肺部炎症病灶已全部吸收。
[评析]肺炎经久不愈者,多属邪势已衰,气阴耗伤,其病理机转,不在邪盛,而在正虚。
此种病证多见于疳证体质患儿,卫虚不能固表,汗多又易反复外感;营虚失于内守,阴不潜阳,虚热张扬。治疗方面,不能意会“炎”者热也,而泛用苦寒清热消炎,否则伤阳败胃,戕伐正气,致生变端。桂枝汤调和营卫,温振卫阳,龙骨、牡蛎固护营阴,营卫和调,气阳复振,正胜而邪自却,使迁延4月之肺炎得以痊愈。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名老中医江育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