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老中医经验集江育仁(3)

 学中医书馆 2013-01-17

名老中医经验集-江育仁(3)

(江氏集诸家学术思想,结合临床实践,通过533例疳证系统观察,精炼归纳,驭繁执简,创立了“疳气”、“疳积”、“干疳”三大类证新的分类,得到中医儿科学术界广泛认可、赞同,并将这一新分类和新命名编入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中医儿科学》,还被选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成为疳证辨证论治的依据,为疳证学术理论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疳证的临床特征为形体消瘦、饮食不调、皮肤干燥松弛、精神烦躁或委靡不振,动作、智能发育迟缓,并常伴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紊乱和营养障碍的症状。
 
疳有两种含义:一为“疳者甘也”,如《医学正传》中所说:“盖其病因肥甘所致故命名曰疳。”意指恣食肥甘厚味和杂食乱投,伤损脾胃,酿成积滞,久则成为疳证。此甘为疳之病因;二为“疳者干也”,《保婴撮要》中说:“因脾胃津液干涸而患。”指其罹病后形体消瘦、津液气血干枯的一种慢性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此干为临床主症,表示形体干瘪、干枯羸瘦的含意。
 
古代所述之疳证范围极为广泛,不是单纯指一种疾病,而是包括痨病(肺结核及其他结核病)在内,故有“凡十五岁以上为成人,病则为痨;十五岁以下为小儿,病则为疳”的说法。叶天士曾说:“稚年五疳,犹大人五痨。”从今天来看,为了明确诊断,利于辨治,江氏根据“诸疳皆脾胃病”的准则,疳与痨则加以区别,故现代所述疳证,主要是指营养障碍为主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归纳前人对疳证的分类命名,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按五脏分类者:有“肝疳”、“心疳”、“脾疳”、“肺疳”、“肾疳”。
 
按病因分类者:有“热疳”、“冷疳”、“食疳”、“蛔疳”、“哺乳疳”、“无辜疳”等。
 
按病位分类者:有“外疳”、“内疳”、“口疳”、“走马疳”、“鼻疳”、“脑疳”、“脊疳”等。
 
按病证分类者:有“疳泻”、“疳痢”、“疳渴”、“疳积”、“疳肿胀”、“丁奚疳”等。
 
疾病分类命名的意义在于正确概括反映病情,以利于进行辨证论治。从疳证为一种以脾胃虚损为主的全身性疾病这一概念来分析,仅以某一病位某一脏腑或某一兼证而命名,只能反映一些表面、局部的现象,不能概括出疾病的本质,更缺乏对这一病证系统性、整体性的综合。
 
由于分类不统一,命名繁多纷乱,对疳病的规范化辨证论治和进一步深入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亟须有一个能全面反映病情、正确指导临床的分类方法,以正本清源。
 
江氏认为,小儿疳病总的病因病机皆由于喂养不当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而成。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肠的消化吸收和脾的运化功能障碍,则不能将水谷精微输送到全身各个脏腑和四肢百骸,用以维持人体机能的正常需要。小儿的生长发育,对于饮食营养的需第四卷368要格外迫切,如果消化不良,或者营养跟不上,抗病能力就会削弱,以致百病丛生。如张元素所说:“小儿易为虚实,致令胃虚而亡津液,内发虚热,外消肌肉,一脏虚则诸脏皆弱。”疳病的形成,其关键亦正在于脾胃。
 
津液,是水谷精微之气化生而来的,而这种有关人的生存不可须臾离开的物质,随着人的活动,总是不断地消耗,而需要不断地补充,才能满足其正常的生长发育。津液来自脾胃,《素问·厥论》说:“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人的脾胃功能健全,运化输布水谷精微正常,则津液充足,气血旺盛,精力充沛,保持健康。相反,如脾胃受伤,水谷精微供应不足,气血津液亏虚,肌肉百骸不得濡养而成病。故钱乙谓:“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疳疾由脾胃起病而逐渐影响全身。在病程的演变过程中,由浅入深,由轻转重,由单纯脾胃而殃及其他脏腑。如疳之初起,脾胃之气未伤,仅属功能失调,临床除纳谷欠香,食欲不振,形体稍有消瘦外,无明显的见症。若病久或失治,导致脾气虚损,积滞内生,病理上谓之脾虚夹积,积久生热,脾虚而肝旺,临床可见形体消瘦、肚腹膨大,由脾虚而致积滞为虚中夹杂兼证。
 
若迁延日久,气血两亏,津液消亡,由脾虚而发展至整体,导致五脏皆虚,则产生各种兼证。病至晚期,可因阴竭阳衰而卒然虚脱。也有因气虚血不统摄,血溢脉外,而致紫癜及各种出血者;若脾虚阳衰,气不化水,泛滥肌肤,而致全身肿胀;脾病及肝,土虚木乘,产生性情急躁、咬指磨牙等异常动作;肝阴不足,精气不能上注于目,目失所养,可见目翳遮睛;脾病及心,心失所养,心火内炽,循经上炎,则口舌生疮;脾病及肺,土不生金,肺卫不固,易罹外感,导致肺闭咳喘;脾病及肾,肾精不足,骨失所养,久则酿为骨骼畸形。故疳证虽病在脾胃,而终则累及五脏和全身,所谓“脾胃一病,五乱并作”。
 
从以上疳证之病理变化、发展、转归分析,可以发现该病有初、中、晚的阶段性改变。初期病情较轻,主要表现为脾失健运的病机;中期病情有所发展,表现为脾气损伤,夹有积滞;后期病情较重,表现为脾气亏虚、气血不足。其中以中、晚期症情较为复杂,变化较多,出现病涉他脏的兼证。这是疳证发展变化的必然规律。
 
江氏认为疾病分证分类的目的在于如何指导临床全面认识疾病,辨别虚实属性,以利采取治疗措施,方法上应结合患儿的全身功能情况和病理特点,含义也应概括而明确,务求达到切合临床实际运用。60年代初,江氏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基础,利用现代实验室条件,结合现代医学对营养不良症的分度标准,系统观察了533例疳证病儿,通过全面总结分析,结合数十年临床经验,联系前代医家学术理论,驭繁执简、由博返约,创立疳证新的分类理论,将该病分为“疳气”、“疳积”、“干疳”三大证型。病之初期以功能失调为病理特征者,命名为“疳气”;病之中期具虚实夹杂的病理特征者,命名为“疳积”;病之晚期以正气虚衰为病理特征者,命名为“干疳”。
 
同时提出治疗原则应处处以顾护脾胃为本,重在调理脾和胃。“疳气”证以和为主,“疳积”证消运兼施,“干疳”证补益为先。这个新的辨证分类理论经过实践,基本符合临床实际情况,体现了该病各阶段的病理特性,便于进行辨证论治,有利于全面认识和掌握病情。该分类命名涵义明确,概念清楚,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该病的各个阶段证候特点,因此这一新理论的创立得到广大中医儿科工作者的赞同,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教学、科研有关工作中,这项新的分类方法,丰富和发展了疳证学说。
 
关于疳气、疳积、干疳三大类证的辨证论治:1疳气第四卷369证候:面色萎黄,色泽少华,形体比一般正常儿略为消瘦,毛发稀疏,多数病儿厌食和食欲不振,精神欠佳,易发脾气,睡眠不宁,大便或溏或秘,苔薄白或微腻,舌质、脉象一般无特殊。
 
《幼科释谜》曾提到:“发作之初,名曰疳气。”但概念简单,缺乏详细说明。江氏把疳证初期,病情尚轻,未涉及他脏,仅表现为脾胃不和,运化失健的临床证候称为“疳气”。
 
疳气属脾胃不和,治法以和胃运脾为主,若壅补则碍气机,过用消导又易损脾伤正,故以和为上。和者乃补中有消,消不伤正,消中有补,补不碍滞也。
 
方药:资生健脾丸。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扁豆、山药、莲子肉、泽泻、藿香、砂仁、麦芽、山楂等。可用水煎服,也可磨粉作散剂分服。
 
腹胀、嗳气或厌食明显,苔厚腻者,乃积滞偏重,夹有湿邪,治宜侧重消食助运。方中去党参、白术、山药,加苍术、鸡内金、枳壳;大便溏薄者酌用煨益智或少量炮姜炭;大便偏干者,加决明子或蜜水调服;能食善饥,啼哭不宁,精神烦躁,易发脾气者,乃心、肝火有余,加胡黄连、灯芯草、钩藤、石决明、夏枯草之类。
 
2疳积证候:形体明显消瘦、肚腹膨胀,甚则青筋暴露;面色萎黄无华,毛发稀疏,色黄结穗;精神不振,懒言少语,或躁扰不安,或困倦嗜睡;或揉眉挖鼻,咬指磨牙等异常动作;食欲不振,或不知饥饱,喜吃泥土,泻下多酸臭,小便短少而黄;指纹红紫或微青,舌淡嫩或偏红,脉弦细,苔黄白相兼,一般多见腻苔,乃疳证中较重证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