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黑锡丹:黑锡、硫黄、胡芦巴、破故纸、茴香、沉香、木香、炮附子、金铃子、肉豆蔻、肉桂(有中成药出售)
黑锡甘寒,硫黄大热,能护真阴,扶真阳,镇纳肾中上冲的浮阳。芦巴、故纸、茴香、豆蔻、附子、肉桂等都是温肾助阳散寒之品,而桂、附和沉香又能引虚阳下行,纳入肾中,木香则能调和气机,更加金铃子引药入下焦,并可监制诸药香燥之性。用以治阴盛逼阳于外,元阳将脱之喘有显效。若真阳暴脱,痰鸣气喘的危候,用人参或潞党参煎汤送服更好。
(十六)六味地黄汤:方解见肾咳。
(十七)滋肾丸:知母、黄柏、安桂
本方乃补水方剂,亦纳气归肾之法也。知母、黄柏二味,气味苦寒,苦能坚肾,寒能养阴。前者,上清肺金而泻火,下润肾燥而滋阴,入二经气分,消痰定嗽;后者,泻膀胱相火,补肾水不足。而安桂辛温,补命门相火之衰,能启水中真阳上交于肺,则上气平而咳嗽、喘促除矣。木证既为肾阴阳不足,故用补水扶阳之法,潜阳以化阴。此方非独治此病,凡一切阳衰不足以化阴,阴气发腾之证,治之皆效。
(十八)金匮肾气丸:方解见肾咳。
(十九)新订桂枝去芍加茯苓半夏汤:方解见心咳。
(二十)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杏仁、甘草
本方《金匮要略》以治胸痹,胸中气塞、短气,用其利水降气也。茯苓甘温益脾,淡渗利水,主胸胁逆气,烦满咳逆。杏仁泻肺降气,利胸膈气逆,下喘治气。甘草配茯苓,则不资满而泄满,故下气除满。合之以治心阳过弱,心下有水饮之喘为有效。
(二十一)附子理中汤:方解见肺咳。
(二十二)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白酒
心、肺部位在上焦,胸痹之证状,为心、肺同病。瓜蒌补肺润下,清上焦之火,使痰气下降,为治嗽要药;又能荡涤胸中郁热垢腻。薤白温中,散胸膈中结气,主胸痹刺痛,肺气喘急。白酒,其气轻扬,使佐药力上行。合之则能通阳散结,豁痰下气,使结散阳通,则喘息咳唾自愈。若阴寒积盛,应加附片以助阳祛寒,而止痛平喘。
(二十三)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半夏、白酒
本方即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半夏。有此方之证而痰湿阻碍肺气之升降,喘促更甚,故加半夏以涤痰逐饮。更兼心中痞满,胁下气逆抢心,故加厚朴、枳实泄其痞满,降其逆抢,则喘咳自愈。
(二十四)补中益气汤:柴胡、升麻、当归、黄芪、党参、炙甘草、白术、陈皮、生姜、大枣
本方为李东垣所订著名方剂之一,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其谓:“参芪草泻火之圣药,盖烦劳则虚而生热,得甘温以补元气,而虚热自退,故亦谓之泻。”佐白术燥湿健脾;当归和血养血,血滞能通,血虚能补,血枯能润,血乱能抚,盖其辛温能行气分,使气调而血和也。气乱于胸,清浊相干,用陈皮以理之,且以散诸甘药之滞。柴胡味薄气升为阳,主阳气下陷,引少阳清气上行,升麻能升阳气于至阴之下,引阳明清气上行,亦引甘温之药上行。生姜、大枣和荣卫,开腠理。此用药以补气之不足,而提其下陷之气。柯韵伯谓:“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培,此用药有相须之妙。”故大气下陷作喘,得此方则气升而喘平。
(二十五)竹叶汤:竹叶、葛根、防风、桔梗、桂枝、党参、甘草、附片、生姜、大枣
妇人产后,表有邪而里虚,若攻其表,则气浮易脱,若补其里则表邪不解,自应攻补兼施。此为产后正虚邪盛,而出其补正散邪之方也。方中用竹叶为主药,因风为阳邪,不解即变为热,热盛则灼筋而成痉,故于温散药中,先以此挫风热之邪,即杜渐防微之意也。尤在泾谓:“竹叶、葛根、桂枝、防风、桔梗,解外之风热,人参、附片固里之脱,甘草、姜、枣,以调阴阳之气而使其平,乃表里兼施之法,凡风热外淫而里气不固者,宜于此取则焉。”故凡产后而外感风邪,而气喘咳嗽者,用此方治之而愈。
(二十六)救脱活母汤:党参、当归、熟地、枸杞、山茱萸、麦冬、阿胶、肉桂、黑芥穗
妇人产后,气血大虚,气喘欲脱,傅青主认为是气血两脱之危候,订此方以治之。其自注云:“此方用人参以接续元阳,然徒补其气,而不补其血,则阳燥而狂,虽回生于一时,亦旋得旋失之道,即补血而不补其肝肾之精,则本原不固,阳气又安得而续乎!所以又用熟地、山萸、枸杞之类以大补其肝肾之精,而后大益其肺气,则肺气建旺,升提有力矣。特虑新产之后,用补阴之药,腻滞不行,又加肉桂以补命门之火,使火气有根,助人参以生气,且能运化地黄之类以化精生血,若过于助阳,万一血随阳动,瘀而上行,亦非保全之策。更加荆芥以引血归经,则肺气安而喘速定,治几其神乎!"
(二十七)通脉四逆汤:方解见麻疹咳嗽。
(二十八)参附汤:党参、附片
附子大热纯阳,火性迅发,其胜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处不到。汪昂谓“能引补气药以复丧失之元阳,引补血药以滋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湿,治三阴伤寒。”为回阳救逆第一药品。人参味甘微寒,《神农本草》谓其主补五脏。五脏属阴,故人参补阴,仲景不用参于回阳,而用参于大热亡阴之证以存阴,如人参白虎汤之类是也。《内经》谓:“善补阳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于阳中求阴。”故参附汤实为治阴阳虚脱,不可须臾离之方也。陈修园谓此方治“元气虚脱,手足逆冷,汗出不止,气短欲绝,上中下俱脱之证。若中焦脾气脱者,以白术代人参,名术附汤。若上焦肺气脱者,以炙黄芪代人参,名芪附汤,但黄芪轻浮,必加麦冬、五味以纳之。下焦肾气脱者,以熟地代人参,但熟地性滞,非痰所宜,且功缓非急证所倚,须加茯苓以导之,方为稳当。”可供临床应用之参考。如无人参,亦可用党参或太子参代之。
治验:
(一)刘XX,男,40岁,农民。
患者气紧促,有时咳嗽,服药无效。稍一走动,上气不接下气,面容苍白,心累心跳,有时潮热、盗汗,四肢酸软无力,咳时牵掣一身痛,吐白泡沫清痰,唇乌黯,恶寒,困倦无神,喜坐卧,饮食少。此为肾阳不足,不能纳气作喘。法当扶其肾阳。但患者现感寒邪,咳时腰背痛,气喘尤甚,舌质灰白,苔白滑,脉浮紧而细弱。先宜祛寒解表,麻黄汤加姜、夏治之。
麻黄9克,杏仁18克,桂枝9克,甘草15克,半夏15克,生姜31克
服药后,外证微减轻,继用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散寒。
麻黄9克,制附片31克,细辛3克,桂枝15克,生姜31克,甘草18克
尽剂后,喘咳大大减轻,咳时己不痛,当进而治本,扶其肾阳,四逆汤加桂治之。
制附片31克,干姜31克,炙甘草31克,桂枝9克
连服二剂,喘促咳嗽,心累心跳大减。舌质转为淡红,苔白润。能作轻微劳动,复就上方加茯苓24克治之。
又服二剂,诸证皆失,并积极参加劳动。
(二)刘XX,女,52岁,农民。
患者得气喘病,已历十余年之久,迭经中西医治疗无效。最近一年来,白觉胸中热气往上冲,喘促而气若不相续,前医诊断为心肝两脏火旺,冲肺而喘,服寒凉药四、五十剂,而病反日趋严重。初诊时,面容灰黯,虚怯无神,发呻吟声,说话提不起气,恶寒特甚,以致平时不出室外,两足心发烧,虽冬季亦露被外,口虽干而不思饮茶水,饮食不多,唇青白。舌质如石灰色,苔乌黑。脉沉细。此肺阳虚发喘,兼服药过多而中药毒增剧,必须先解其药毒,独味甘草汤治之。
甘草124克
连服两剂,肚泻,屙风泡沫涎,带乌黑色,气喘减轻。原方加葱,红糖共煎汤治之。
甘草124克,葱124克,红糖31克
尽剂后,喘证大减,面容转为苍黄,饮食增多,精神转佳。舌苔由乌黑变为白滑。脉仍沉细。药毒虽解,而过去所服寒凉、攻伐之药品过多,以致肺阳愈虚,必须扶阳以止喘,附子理中汤去参加桂治之。
制附片31克,干姜15克,白术15克,炙甘草15克,桂枝9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