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家八桩传真》(三十四)沈寿传授王志远整理

 兴安书馆 2013-01-17


(2011-08-18 14:25:39)

    内家八桩(拳)学首重修德养性,提倡“八心”、“四志”的修养和培养,进行人体特殊的身心运动和“思维锻炼”。是与祖国的传统医学、养生原理相吻合的。《艺文类聚·养生》云:“太上养神,其次养形。”《黄帝内经》亦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养生论》中说:“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所谓修性就是修德养心,即道德修养、仁义、品性等。《孔子家语》亦指出:“大德得其寿”与“仁者寿”。高濂《遵生八笺》亦强调:“君子心悟躬行,则养德养生兼得之。”内家八桩(拳)通过养德修性增进健康,获得长寿,就将内家拳学和其他武术、拳击、体操等明显地区分开来。德高者忘我,忘我则无欲,无欲则去“五难”(名利不丢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去“五难”则心静,心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愉快貌),俞俞则情怡神畅,神畅则心境平和宁静。正如《大学》所云:“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心情愉悦,心理平衡则精神处于平稳轻松状态,全身气血调和,五脏六腑平衡,内分泌正常,人体免疫功能增加,人体康健。

   几乎国内外的研究都表明:所有保健,心理平衡是最保健的措施。“心”“志”的磨炼,心理的活动,“思维的锻炼”,平衡有否将影响生理的整个过程,是健康、衰老、死亡的先兆、起因和标志。它几乎可以抵抗其它所有的内外不利因素。神经免疫研究也指出,良好的心境使机体免疫能处于最佳状态,对抵抗病毒、细菌及肿瘤都至关重要。长寿学家胡夫兰德在《人生长寿法》一书中郑重指出:“一切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莫过于不良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祖国的传统医学、养生学也一向认为:“人之所以多病,当由不能养性。”我们的心理、躯体在各种压力的摧逼下“变态”、“变形”,变得百疮千孔,残缺不全。《黄帝内经》根据金、木、水、火、土五行,与人体肺、肝、肾、心、脾五脏相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认为:肺属金,“在志为忧”;肝属木,“在志为怒”;肾属水,“在志为恐”;心属火,“在志为喜”;脾属土,“在志为思”。《淮南子·精神训》说:“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大忧内崩,大怖生狂。”嗜欲无穷,忧患不止,精神驰坏,荣泣卫除,神去意散,气血逆乱,阴阳乖戾。七情太过,超过了人体所承受的能力,从而暴病或顽疾不愈也。

   内家八桩(拳)倡导“八心”、“四志”的身心锻炼和德性修养,其核心是“诚心”。“诚者,天之道也”。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真诚”这种精神——内体最好的处方,使锻炼者心理、生理、五脏六腑达到高度的平衡、调和、宁静和安定。“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形神俱也,阴阳合也,则无夭折矣。”祖国医学亦认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勿之能害。”这是因为当人的身心入静安定之后,人的脏腑、肌肤、心血管、神经系统都在松驰状态下,这时人神宁胆定,气血调和,经脉畅通,阴阳互济,脏腑吐纳有序,眼耳鼻舌筋骨髓皆得到濡养和滋润,身体自然强健康泰。且“定能生慧”,心境宁静则清轻上浮,渣滓沉降,久而明心净思,智慧敏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