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八桩(拳)禁忌 黄百家《内家拳法》所记王征南口述的内家拳十四禁忌。即懒散、迟缓、歪斜、寒肩、老步、腆胸、直立、软腿、脱肘、戳拳、扭臀、曲腰、开门捉影、双手齐出。如果说:“五字要决”是内家拳的内核,则“十四禁忌”应是内家拳的外壳。两者都是实践的结晶,共同升华为理论,成为内家拳的准则。八桩(拳)是内家系列的重要内容,它也遵循这一重要原则。 内家十四禁忌不但对内家拳(狭义)、及广义的内家拳(太极、八卦、形意等)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其他拳种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是因为古今拳术的渊源是一脉相承的。在继承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虽然形成了分支浩繁的流派,创树了各自独有的风格和特点,但就武术的作用和技术规范,还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早年沈寿老师对“十四禁忌”曾作过简明精辟的阐述,现详释如下,供武术爱好者研究参考。 1、懒散:意识分散,杂念丛生,精神萎靡不振,垂头丧气,心驰外物,行拳心猿意马之谓也。 如此,首先违反了“敬”字决。内家拳行拳站桩要求“心静、体柔、神庄、息匀、意远、劲整”。心境不能宁静虚无,则形体如何松柔圆活;形骸不能松柔圆活,则神韵安能庄穆定匀;神韵不能庄穆定匀,则气息如何调和匀沉;气息不能调和匀沉,则意念如何虚远专致,意念不能虚远专致,则劲力如何整衡浑元。所以站桩行拳须全神贯注,心静胆定,气息绵沉,神固韵匀。方可生神、凝神;而生气、聚气;而生精、固精。此自无而至有也。 藏精之舍曰丹田,乃气海。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沉丹田,呼吸根蒂,久事养气,则精暖自尔蒸腾化气,此气即为炁,俗称元气、真气、中气。天富大气,呼吸得天地之气,善用之,与内气合而鼓荡,为合体之气。此即炼精化气,气若车轮,如九曲珠,气遍全身,敛而入骨,贯顶为神,此为练气化神。神安而定,心境平静,自然清轻上浮,渣滓沉降,久而明心见性,光明顿生,性灵毕现,此谓炼神还虚,此是自有而至无也。 自无而至有,即是由松入柔,积柔成刚,极其之,而为至刚。然此刚非硬也。自有而至无,即是刚复归于柔,运柔成韧,极其之,而为至柔。然此柔非软也。无中有,有中无,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静中育动,动中寓静。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化刚为柔,运柔成刚,刚复归柔,致成至刚至柔,刚柔相济,刚柔相推,从而生变化。而变者愈变,化者愈化,以致变化无穷。自此,方始成就,臻于化境,豁然贯通,阶及神明。 由此可见,心境泰然,思想集中,全神贯注,是武功升华化境的不可缺少的充要条件,所以学艺者从学艺开始之日起就要认真注意和锻炼。 就健身而言,气为血之帅,在人体气乃率血而行,气随心而行,随心静宁而顺畅。如思想散驰,则气滞结障,而致血瘀。故摄心入静,专心致志,可使气顺,气顺则血融;血融则血畅;气血顺畅,则血旺。极其至,筋脉和同,骨强髓盈,精神充沛,病安从来。试问,练武习拳者,“机械生于内,名利扰于外,犬马声色之事乱其神,富贵荣辱之念系其心,思想意念时起波澜,心无片刻宁静,灵魂出窍,神无片刻安定,行拳走架,好比行尸走肉。”则内功何以长?阳寿何以增?这也就是古今内家拳家和养生家历来注重“势势存心揆用意”。视懒散为拳术首要大忌之原因。 |
|
来自: 兴安书馆 > 《内家八桩传真50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