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动静——古书云:“静属阴,动属阳。世上万物,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偏阴偏阴谓之疾,一阴一阳谓之道。”这就是说,阴阳即是动静,动静均衡,动静合一,才是自然的规律。内家八桩(拳)本身就反映了静和动矛盾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王宗岳拳论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这里的说明又更进一步,内家八桩(拳)亦同此理。所以内家桩(拳)不是动、静,而是动静产生之机;内家不是阴阳,而是阴阳发生之母。它是既“无为,而无不为。”这样一个对立统一的系统。演练八桩的时候,沈寿老师经常告诫我们,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因这里的不动,包含着生生不已之动,所谓“不动之动速于动,极速之动犹不动”是也。俗说“蓄势待发”就是这个意思。李亦畬的拳论说:“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这举手前的“静势”状态就是无为,正因为它是无为,所以它又无所不为。这犹如挽强弓硬弩,引而不发,足具张力,出气势,是最有威摄力的。因为“动静互根,动静互运”,无法限制它的各个方向的变化可能性。故“周身皆身手”,可以根据进击者进攻的具体情况,向任何有利己而不利于彼的方向而动。出手后分阴阳,即分出方向。这时在某一方向上有为,恰对应着其他所有方向上无为。要想在其他方向上有为,必须把原方向上的有为变为无为。即先停下来,而后改变方向,才能在其他一个方向上有为。这种动静之间不断地矛盾变化的辩证统一过程,就是内家拳运动。
内家八桩(拳)运动中静与动两个方面,静为势,而动为态。静动势态是不可分割的。正如拳谚所说:“动中处静,静中寓动。”我们既要认识到转化的必然性,又要主动地掌握和利用这种转化的规律。静动势态是互为因果的。我们常说“动中处静”就是说,动是因,静是果;动是手段,静是目的,即是“动中静而守本”。又说“静中求动”则静是因,动是果;静是手段,动是目的,即是“静中动而致用”。我们既需知晓“牵一发而动全身”,更须把握“静一心而镇全局”。内家拳的动静观就是互为因果的辩证法。狭义的“内家拳”如此,广义的内家拳“太极、八卦、形意”等拳又何尝不是如此。而有的拳家仅仅把动看作因,把动看作手段;认为动只是手段,静才是目的。认为如将“静”作为练拳的要点,是将目的错作手段,倒置了因果关系。这样的看法就不免失之片面了。
拳谚说:“沉着为拳艺之本”,一个人在掌握竞技技术后,临阵忘拳法的事情是常见的。竞技不够沉着、镇静、怯敌、焦躁、被激怒、求速胜、受干扰、轻敌大意等等不一而足。总之,心意一趋紊乱,气血便易上浮,动作姿势也就变形,技术走样,这时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了,难以发挥应有的技术水平。这固然与竞技经验有关,但主要还是意志、心理等素质问题。所以内家八桩(拳)将“敬”字诀放在首位,特别注重一个“静”字。俗说:“无念神自清,清而心意定”。心静神定才能体松、气沉、神凝。才能体现其古拙凝炼、醇厚渊深的风貌,“息心静气,乃得浑厚”是也。所谓:“泰山倒吾侧,东海倾吾前,心君本泰然,处之若平素。”这无疑是意志力的一种表现。内家八桩(拳)是把心理意志训练作为拳艺训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付予它相对的独立性,这是它的高明之处。平素多强调“有人若无人”的训练,则在竞技时自然“艺高人胆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拳艺水平。反之,平素艺高,临阵胆怯,这也不是绝无仅有的事情。尝言“天君泰然,百体从令”。为此内家八桩(拳)平日就讲究心境宁静,心如止水。心境宁静则自然能使清轻上浮,渣滓沉降,久而明心见性,改变气质逐渐化解为柔和,则使肢体松沉,柔体如春风,则感觉自然灵敏。心君指挥若定,百骸协调运动。这样方能以我之静,御人之动,在对方的活动中寻找机势,乘隙进攻,抢攻或反攻,从而也就比较容易得手。拳谚说;“脑居静为贵”。其表现在竞技外观上是不慌不忙,从容不迫,缓急相宜,缓而不滞,快而不涩;虚实渗透,攻守得体。表现在心理上是不愠不怒,谨刚慎柔,心平如镜,静观其变。也就是说内则一心,外则一身,动静在心,分合在形。诸如此类都属于以静御动的范围。由此说明,“动、静”二字不仅仅是指肢体的运动状态与静止状态。它已构成了内家八桩(拳)的总体。动静合练、外练内养,动静互相因应,动静合一,就可达到技击、健身、疗疾、益智、发掘身体潜能的目的。
内家八桩(拳)倡导“敬以直内”。认为不论心理上的冷静和焦躁,身形上的安逸与慌乱,攻守上的沉着与盲目,其内外必然相通,并存在一定的自然法则规律。所以把“以静御动,动中处静。”作为要领来训练的决窍,就在于:“意存动之先”,“先在心而后在身”。即“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经过身心结合和因敌变化的长期训练及竞技实践,才能“动也灵妙,莫可推测;静也肃穆,莫可撼移。”才能逐渐阶及“随意而动,随心而静。”和“心手两忘”,纯任自然,返朴归真的超自然神明境界。即所谓:“有形有意都是假,拳到无心始作真。”要知内家拳术,也可以说一切拳术的最终归结是根本无法,也可以说是无微不法的。也就是俗说的“合规矩而脱规矩,脱规矩而合规矩。”其实不只是内家八桩(拳)强调“静”字,其它拳、械也莫不如此,如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谈到杨家枪法说:“又莫贵乎静。静则心不妄动,而处之裕如,变幻莫测,神化无穷。”这也可以说是武艺的共同法则了。
内家八桩是内家拳的基本功,所以其虽为静桩而立足点却在于动。静是为了更好的动。古人说:“修灵根而动其心者武道也。”就是要在入静的基础上进行各种适当的意念活动。“拳技之道尚精神。”这和佛家的禅功、道家的道功,所追求的寂灭,四大皆空完全不同。因而内家八桩(拳)把“动静、虚实、阴阳”合德,也即是它们的统一体称之谓无极。决不能理解为一种虚无思想。这就同高等教学的“零矢量”一样,它决不是无。正因为这个零矢量是所有矢量的发端,它才能有资格和所有非零矢量相对立。所以零矢量包含了更丰富的内容。内家拳术把静动、虚实、阴阳的对立统一体称之为无极也正是这个道理。因为这种矛盾的双方既是相互斗争、制约,又相互依存而共处于一个系统中的对立统一关系是理解内家八桩(拳)的总纲。“统一物之分解为两个部分以及对于矛盾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我们可以用这一辩证法来理解内家八桩(拳)的动静、开合、虚实、刚柔、奇正、吞吐等等,一切迎刃而解。这一理论也完全适合于广义的内家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