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取材法 大家知道,“就地取材”的意思,就是不离原地获得材料。那么,把它作为一种写作文的方法,就是,在构思作文的时候,不必去到处找材料,从你的脑袋瓜儿里往出拿点东西即可。 这种方法怎么用呢?请你先看一篇用这种方法写出来的作文,然后我再告诉你如何用这种方法—— 作文啊作文 说起作文,该有多少说不出滋味的故事啊! 上三四年级的时候,同学们谁都难以写够老师要求的字数,于是就各想“高招”。我的高招是,能啰唆尽量啰唆。比如在草稿纸上写的是“做出了一道难题”,抄到作文本上就会写成这样:“做出了一道不好做的题。”我常常为了能在一句话中多写几个字而绞尽脑汁。凡是能用多音词代替的,我绝不用单音词。所以在我的作文本里找不到“很”字,因为我把所有的“很”字都改成了“非常非常”,就为了多3个字。 比我高明的是黄子涵同学。他更会啰唆,甚至为了啰唆而装聋作哑,篡改老师的要求。一次,老师让写一种水果,同学们有把题目定为《梨》的,有定为《苹果》的,而他装作没有听清让写一种水果,把题目定为《果子》,他写的是:“果子也叫水果,水果有好多种,有梨,有苹果,有桃,有杏子,有李子,有葡萄,有西瓜,有香瓜,有哈密瓜,有菠萝,有荔枝……”凡是他能叫来名字的水果都写上了。 比黄子涵更高明的是王海滨同学,他抓住了老师批改作文认真的“弱点”,写一两句话就空一些格子,等着让老师“填空”。老师竟然一直没有识破他的鬼把戏,每次都把那些空格填得满满的。于是,他永远能“写够”字数。 我们老师也有“高招”,他为了让我们“练笔”,动不动就让我们写检讨书。上课说话要写检讨书,没交作业要写检讨书,迟到早退要写检讨书……总之是只要犯点错误就要写检讨书。而写检讨书并不比写作文容易,同学们真是叫苦连天。 有位同学因为犯错误次数多,竟然摸清了写检讨书的“窍门”,写出了一本《检讨书大全》:上课说话的检讨书,下课打架的检讨书,欺负女生的检讨书,值日不认真的检讨书等等应有尽有。不管谁犯了什么错误,都可以从他的《大全》里抄。不过,不是白抄,抄一篇5毛钱。尽管如此,还是天天有人抄。于是他“不义之财”天天发,成了我们班的“大款”;而好多同学则成了向父母骗钱的“惯犯”。 这都是作文惹的祸。 作文啊作文! 这篇作文很有意思吧?我想你看了这篇作文定会认为它的作者是一位写作高手。而实际情况是,这位同学在写这篇作文的前几分钟还说过这样的话:“我一展开作文本脑袋就变成空的了。”既然如此,他怎么会写出这么有意思的作文呢?这就是就地取材法的奇效。我现在就告诉你,他的这篇作文是怎样写出来的—— 这篇作文可以说是在谈笑间写出来的。 那天,他和我说起了写作文,他说:“如果哪个当官的发一道取消作文课的命令,我一定喊他万岁!” 我笑了,问他:“你就这样怕写作文吗?” 他说:“不光是我怕,我们班大多数同学一听见‘作文’这两个字,说话都带出哭腔了。” 我问:“是因为写不出来吗?” 他说:“是啊,我跟您说说我怎么写作文吧。我写作文就是靠胡编,每编出一两句话就数一数字,编到脑袋都大了还没写够老师要求的字数,就想办法往里面加字。” “怎么加呢?”我问。 “说出来太可笑了!”他忍不住笑了起来。笑过之后说,“比如有一句话是‘做出了一道难题’,我就改成‘做出了一道不好做的题’,这就多出了三个字。再比如把‘很喜欢’,改成‘非常非常喜欢’;把‘想出来’改成‘思考了出来’……就是这样加,好笑吧?” “太好笑了!”我又笑着问,“其他同学也这样吗?” “各有各的高招。”于是,他就向我说了有位同学为了能多写出一些字而在题目上搞鬼,有位同学在文中空一些格子让老师填,老师为了让他们练笔,想出了罚他们写检讨书的“馊主意”,以及有位同学借机“发财”等等那些话。 我听完后说:“你真是坐在宝山上说自己找不到宝贝。把你刚才说的这些话写出来是多么有意思的一篇作文啊!” 他喜出望外地看着我说:“真的耶!我正在为写一篇作文发愁呢,这下好了,用不着胡编了!” 他没用多长时间就写出来了。你现在看到的作文,基本上是他的原笔,我只是在个别文字上作了点修改。 这就叫就地取材法。 要想学会就地取材法,需要改掉一个毛病,即胡编作文的毛病。我们的习惯往往是一展开作文本便仰起头苦思冥想,甚至是一开始想的就是胡编点什么,总觉得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和身边的事都没有意义。我在《作文不用学——写给中学生》一书中专门针对这个问题说过这样的话:对写作文来讲,不存在无意义的事。意义是什么?意义就是一种价值、一种作用。一朵花,看上去很美丽,它的价值就在于“美丽”,“美丽”就是花的意义;几个小娃娃在那里玩,你觉得他们很可爱,这有没有意义?有啊!“可爱”不就是意义吗?几块石头被扔在了路上,有人过去捡起来了,你很赞赏他,这有没有意义?有啊!让你“赞赏”,就是他做这件事意义;如果这几块石头谁也不去捡,你觉得人们的公德意识不太强,这也是意义;你站在那里,看着有没有人捡那几块石头,评价着人们的行为,而你自己却没想到把它们捡起来,你不也很有“意义”吗? 你以后写作文时,千万别被“意义”束缚住,只要你能把事情很真实地写出来,谁看了都会认为有意义。比如下面这篇作文,写的就是作者对早起的感受,但由于写得真实,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早起真难 如果有人问我冬天做什么事最难。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早起最难。 那天晚上,天气预报说,明天气温会降到零下五度。这可把我吓坏了,我早早地躲进被窝,真希望明天永远不会到来。 “周成,快起床,不然上学就迟到了。”我的心一惊,醒了。但用了许多力气,就是抬不起眼皮,只好闭着眼睛说:“现在是隆冬,学校的作息时间改了,离上学的时间还早呢!”说完,我转了个身又去梦周公了。 可是只过了一会儿,我的小闹钟响了起来,我生气地把闹钟一关,丢进床边的小柜子里。我必须得起床了,不然真的要迟到了!可转念又想:我可以在街上买两个馒头,边走边吃,这样,吃早饭的时间不就省下来了吗?对,就这样办,让我再多睡10分钟。 阳光扑面而来,逼着我睁开了双眼。我从柜子里拿出闹钟,一看,哎呀,已是7点30分了!我立刻把手伸出了被窝,准备穿衣,可“寒冷”那家伙又把我的手塞了回去。怎么办?跟寒冷拼了!翻、伸、套……每个动作我都做的快而准,真不亚于消防队员接到火警后快速出击时的情景。不一会儿,我便装备整齐,一路小跑向学校奔去。 还好,没有迟到。当然,在路上买馒头的计划化作了泡影。一上午肚子空空,眼睛看着黑板,脑子里却想的是吃的东西。 真希望学校把第一节课取消掉,让我免受早起之苦。 这篇作文是江苏省海门市的一位叫周成的同学写的。他的这篇作文之所以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就是因为他写到的一切,我似乎也经历过。我想许多同学看了这篇作文也会和我一样,觉得和作者有同感。这就是这篇作文的意义。 要想就地取到材,必须改掉胡编作文的毛病。因为你胡编惯了,一拿起笔就想到了编瞎话,你就不去想发生在你身上和身边的事。即使想到了,也不能很真实地写出来。我多次举过这样的一个例子—— 我过去的邻居家的孩子叫何小超,有一天放学后,他见厨房里有一小捆毛豆,就把豆荚摘了下来,为的是让妈妈早点焖给他吃。他做了这么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他妈妈竟然高兴得又是‘宝贝’又是‘亲蛋’地不知咋夸好了,而且还给一位妇女打电话报告了这一‘喜讯’。他爸爸一进家,他妈妈马上就让他爸爸猜毛豆荚是谁摘下来的。在妈妈眼里,他摘了几个毛豆荚仿佛是做一件多么了不起的大事。后来,他把这件事写进作文中,却变成了这个样子—— 第一次帮妈妈干活 下午放学回家,我看见地上放了一小捆毛豆,心想:“妈妈那么辛苦,我就帮妈妈把毛豆荚摘下来吧。”我就找了个盆子摘起来。 过了一会儿,妈妈回来了,和我一同坐下来摘。我摘着摘着就不耐烦了,妈妈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就对我说:“孩子,不管干什么事都要有耐心,如果没有耐心就一事无成。”听了妈妈的话,我便继续认真摘起来。经过妈妈和我的共同努力,终于把豆荚全部摘完了。 通过这件事,我不仅了解到妈妈长年累月为一家人做饭多么辛苦,而且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干什么事都要有耐心。这次的毛豆我吃得特别香,因为这是我的劳动成果。 你看他的这篇作文,除了摘毛豆荚是真的,其余都变成假的了。这样写作文,无异于摆了一桌子饭不吃却要画饼充饥。养成了这种写作文的习惯,永远也不能就地取到材。 而我女儿就这件事写出来的作文则是这样的—— 一位母亲的骄傲 你可能想象不到,一位母亲竟会为这样一件事骄傲起来—— 有天下午,何小超他妈妈买回一小捆毛豆。何小超放学回去后,见了这捆毛豆,就找了个盆子把豆荚摘了下来。因为他最爱吃焖豆荚,想让他妈妈早点把豆荚焖出来。 他妈妈回来见他把豆荚摘完了,高兴地连叫了两声“啊呀”才问他:“豆荚是你摘的吗?”还没等他回答完,就在他的两个脸蛋上狠命亲了几下,嘴里不停地“亲蛋”、“宝贝”地叫。 他妈妈将豆荚焖到锅里,还抑制不住心头的激动,又给和她一同去买菜的那位妇女打了个电话,报告了这个“天大的喜讯”。他爸爸回来之后,他妈妈又让他爸爸猜锅里焖的毛豆荚是谁摘出来的。 何小超他妈妈在院里和人们说这事时,脸上有一种掩饰不住的骄傲,似乎何小超把豆荚摘下来是一件多么惊天动地的事。看着何小超他妈妈,我禁不住地想,一位母亲多么容易骄傲啊!孩子从襁褓中发出“咯咯”的笑声,她骄傲;能数清两个手指头,她骄傲;能举起手中的钱买雪糕,她骄傲……在别人看来很正常的事,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事,她都能骄傲起来。 这,就是母亲! 这才做到了就地取材。整篇作文的内容全部是真实的:真实的事情,真实的感受,真实的看法。——这也是读者需要东西。 如果你有胡编作文的习惯,就立即改掉。更何况,胡编内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文章,写出来的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章,只能叫编了一堆瞎话。 就地取材法,就是在自己的身上和身边找材料。下面这篇作文也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调侃座位 今天,老师重新排座位。我敢夸口,提起我班座位,我可研究多时,也小有成果,是个专家,不信待我慢慢道来。 先侃侃前排座位。坐在前排的同学可谓是“多灾多难”:你想吧,在老师眼皮底下嘀咕、搞小动作,老师站在讲台上“一览众山小”,哪个不原形毕露?还有,老师检查背诵,总爱从第一排开始。这样,他们常常受到“优待”,“拔得头筹”。后面的同学感激他们这种造福“后人”的奉献精神。从块头看,坐在前排的都是本班的矮个子,如果你看见前排坐了个大个子,似羊群里的骆驼,那他肯定是班主任最近“监控”的对象。 中间的座位可是难得的风水宝地,这里的周昊、宋迪……都是学习高手。在老师眼里他们是乖男巧女,出类拔萃者,因而他们占尽风光。他们还是班里的一代“风骚”,一张画都会让他们哈哈大笑,引得“前人”回头,“后人”翘首。 靠近教室的墙壁相当于包厢。听课做作业累了,头枕双手,背靠墙壁,闭目养神,不被注意,好不惬意。日光灯什么时候开,窗户开大开小都归他们管,你可别惹他们,不然大冷天叫你通通风,让你“好受”。他们的另一项任务是“放风”,常常不经意喊一声:“老师来了!”能让人声鼎沸的教室立马“万籁俱寂”。这时他们就会骄傲地摆出一副“大梦谁先觉,平身我自知”的模样。 后一排是教室里的“水泊梁山”。这里的“好汉”海拔平均在155厘米以上,硕大的块头,令人生畏,班里除暴安良之士多聚于此。当然也有犯“天条”被“发配”在此的。这一“好”一“坏”,倒很符合生态平衡规则。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看一看咱班,大家评一评,我说得对不对? 这篇作文是哈尔滨市南岗区的一位叫蔺君博的同学写的。我让许多同学读过这篇作文,他们读完后几乎都说过这样的话:“写得太真实了,就好像写的是我们班的事情。”由此可见,这样的材料并非是蔺君博同学独有,是谁都可以“取”到的。就看你养成了什么习惯:你养成了胡编的习惯,你就“看”不到这样的材料;你养成了就地取材的习惯,这样的材料你就能一抓一大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