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和应试教育没有关系
文、图:育英老师
昨天看到一篇题为《恼人的作文》的文章,全文如下——
孩子在一边改作文,我一边码字,郁闷呀!
作文题目《鸟》。周日写好上交,周二发下来让家长帮助修改。我认为孩子写得还不错,只是结尾修改了几句又上交了。
今天发下来,又要求改!
老师规定:第一,写鸟的外貌;第二,写鸟的习性;第三,喜爱之情。
无语呀,无语!
孩子原来写的,我认为是最没有特点的,用了无数个比喻句!结果老师很欣赏,画了许多圈。原来描写的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个人认为写的非常好,从一个孩子的眼中看到了一个活泼、机灵、警惕的小生灵。可是结果是被擦掉!要改为麻雀的习性!不抄,我都不知道麻雀是什么习性。比如食谷物,三四月份繁殖一胎6只……
麻雀不可以圈养,我们要爱护鸟类。要改为:虽然没有孔雀美丽,没有百灵鸟动听的歌喉,没有雄鹰……改了之后,我都没有兴趣看!
可怕的应试教育呀!
这篇博文是一位小学生家长写的,博文后面有20多条评论,都愤愤然将矛头指向了应试教育。
愤愤然,应该。可将此归罪于应试教育就错了。应试教育固然有许多弊端,但它并不提倡作文的千篇一律,更不鼓励套路化。十年前,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就规定了发展等级分。很明确地把作文分分成两块:45分为基本分,另15分为发展等级分(这是以60分为满分的规定。以70分为满分的,发展等级分更高)。将这一规定解释得清楚一点就是,那些“无毛病、无特色”的作文,套路化作文,最多不能超过45分。只有那些有个性特色、有新鲜感的作文才可以得高分。
评分标准如此,高考作文题又是什么样的呢?育英老师有一篇博文是谈这个的,摘一部分大家看一下——
育英老师谈2010年高考作文(摘要)
不全谈,只谈上海、北京和天津的高考作文题。
上海卷: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70分)。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憋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一般考生的思路可能是:谈“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应该有节制地利用自然、开发自然。
思路很对,但不容易写得很独特。不独特,就拿不到高分。
想象力强的同学,可以避开这种思路去写童话。比如把鱼作为主要人物,用鱼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还可以把某种自然资源作为主要人物。
北京卷: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一般考生的思路可能是:用一些事例阐述人既要有理想,又要脚踏实地做事情。这样写,如果拿不出新鲜东西,容易和众多考生撞车。
好的办法是,不去阐述去描述:描述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也可以描述自己为实现什么理想而付出的努力。
还有一个思路:脚踏实地需要一个环境。把你置于另外一个环境中,你恐怕就做不到脚踏实地了,你会不知不觉地飘起来。飘起来了你也不知道,还以为在地上站在呢。
天津卷:我生活的世界
一般考生可能要写:我生活在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庭,或者我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多么幸福。这样的作文肯定很多,不会得高分。
馨儿写过篇作文叫《灰色的天空》,稍加改动,就适合这个题目:
灰色的天空
“我回来了!”
每天晚上十点多,在书桌前忙碌的我,总能听到这熟悉的声音。
她,是邻居家的姐姐,在厦门一中读高中。厦门一中可是厦门最优秀的高中。考上厦门一中,就等于半个身子进了名牌大学。
对姐姐羡慕之余,我多了几丝害怕。如果我能考进这所梦寐以求的中学的话,那不也得像邻居姐姐那样天天早出晚归?哎,我现在才四年级,功课已经忙得天天像打仗似的,累个半死。难以想象我读了高中会累成什么样子。——回想每天的学习生活,我不由地深深叹了口气。
每天早晨出门,天还是灰蒙蒙的,几乎什么也没有:没有太阳,因为她还没上班;没有月亮,因为月亮这时已经下班啦;没有星星,因为星星困极了,回家睡大觉了。在空荡荡的马路上只有像我一样的学生背着沉甸甸的书包,手里拿着“早餐”,边走边吃。迷迷糊糊、晃晃悠悠地走在上学的路上。
放学,太阳早就下了山,半个身子大的重书包压得我驼着背,耷拉着脑袋,看到的,只是沉重的脚步和弯曲的道路。脑子里一个劲地转着,今天有多少作业要做:单元双测、抄词、小状元、3题奥数、日记、还有英语单词……怎么那么多啊,哪还有没有时间看今天收到《中国少年报》。
一踏进家门,就从书包里掏出一摞摞的作业本,手一刻也不停,头一刻也不抬,奋力地写着大大小小的作业。为了能挤出时间看《中国少年报》,我是一秒都不敢耽误。眼睛累得发酸了,脖子累得发硬了,站起来向远眺望一下,不经意地仰头看了看天空,哎,这时的天空已经全黑了!
我们每天都重复着这样的生活。虽然我知道天空是多彩的:晴天的天空是美丽的湛蓝色,太阳落山时的天空是红色,落日后天空是金黄色和橙色。可是紧张、忙碌得像学习机器人似的我们,哪里有时间顾得上看这些!在我们的心里,我们的画中,天空是灰蒙蒙的。
这就是“我”生活的世界!
……
大家看,高考作文命题思想也是鼓励写富有个性特色的文章而拒绝套路的。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那位家长提到的现象,与应试教育半点关系都没有。那完全是那位老师的原因。那位老师那样要求,是因为他就学了那点套路,他以为只有那样写才是对的。而且他以为强令你按照他的套路改很权威,很负责。殊不知,他这一“权威”一“负责”,害苦的不仅仅是孩子们,把高中语文老师也害苦了。尤其是高三老师,他们为了让自己的学生摆脱套路,拿到发展等级分,整天脖子青筋暴起叫喊突破!突破!而一些孩子早已被死死裹进铁壳一样的茧里,突了半天最多蛹一般“突”出颗脑袋在那里可怜巴巴地晃,身子却怎么也出不来。因为作文的个性化,不是什么时候想化就能化的;创新,也不是什么时候想创就能创的,更不是谁能喊叫出来的。那得从小有那种意识,别被套住,并进行有效的训练。进去之后再突,那就难了。思维一旦形成,想改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结束语:大家不要把个别老师的不当做法归到应试教育里面从而去配合、去适应,也别表现得那么无奈,那样会耽误了您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