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谱歌诀》校注诠释王志远

 兴安书馆 2013-01-19


(2010-11-18 21:02:38)

[正文]歌诀六(1)

十三势歌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校勘]

     (1)本篇采自[微本]。杨氏家藏古抄本题作《十三式歌》,[李本]题作《十三势行功歌》,[郝本]题作《十三势行工歌》,[图本]题作《太极十三势歌》,[孙本]题作《十三势歌诀》。

  (2)“十三总势”[澄本]作“十三势来”,[徐本]作“十三势势”,杨氏家藏本作“十三总式”。

  (3)“莫轻视”[郝本]、[卞本]、[祖本](姚继祖著《武氏太极拳全书》1999年2月山西科学出版社)作“莫轻识”。

  (4)“腰隙” [澄本]、[徐本]、[王本]、[董本]做“腰际”。

[诠释]

   十三势者,即类比八卦、五行之拳势合称。八卦即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种手法,是谓“八门”。五行即进退顾盼定五种步法,是谓“五步”。八门五步其数十三,故曰:十三势。

八门手法,“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即手法不仅在手亦在心,心之一动,动则分阴阳,静则合太极,故八卦在胸中,即太极在心中,谓之怀抱八卦。心有太极,捶自心出,拳随意发,起落有方,动转有位,则临阵用手,着变手变,神活机先,犹如常山蛇阵,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中则首尾皆应。此手法之奥妙也。

    而太极之步法,乃太极拳术之中流砥柱,言其重要,身步无分,步法熟而身法自明,乃进于得机得势之域。步法虽繁博,然由博返约,无非是进退顾盼定也。进者前进,殚其力而勇往直前;退者后退,速其气而廻转扶势;顾者体察,盼者照应,流连顾盼,相随呼应;定者中定,圆满浑元,凝重中正,轻灵圆活,稳固厚重。此步法之神奇也。

   手步八五,其理奥妙,其义深邃,练一手一步之中,将伊之性能,格物至善处,用之于敌,得之于心,虽一手一步亦能生生不已,何况八门五步乎。其阴阳、五行、刚柔、虚实、灵妙变通,循环无端,往复不已,变化无穷。故八门五步,实即千手百步,又岂止千手百步耶!故此虽言狭义之十三势,并不可以以轻微细末之技艺视之,是谓“莫轻视”。

    王宗岳《太极拳释名》曰:“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可见“十三势”不仅是指手步八五狭义之十三势,而是代指三十七势全盘整套之太极拳及其衍生之系列,为广义之十三势。故曰:“十三总势”。其道博大而精深,一举一动,均合科学化,精神化,小则强身祛病,御敌防侮,大则养气凝神。其功理常以道、儒、理、易哲学理论为支柱,以养身、气功、武术领域的气血、经络、穴位和脏腑学说为基础,与军事学、兵法相关联,与人文科学相涵通,可说是肇始乎古哲,融贯乎三教,横涉乎九流,浸淫乎百家,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华夏民族的精神象征,学术之国本,人生哲学之基础,社会教育之命脉,沟通世界文化之桥梁。其使命要在修正人心,抒发感情,改造生理,发挥良能,使学者神明体健,利国利民,和谐人类,此乃人类之共同语言,世界之珍宝。故曰:“十三总势莫轻视”。

    “命意源头在腰隙”之“隙”者,空也,穴也,眼也。腰隙即腰眼、即腰肾、即命门穴也,人之灵根也。明代医家张景岳说:“命门居两肾之中,即人身之太极,以生两仪,而水火具焉,消长系焉。”又说:“肾两者,坎外之偶也,命门一者,坎中之奇也。一以统二,二以包一,是命门总主两肾,两肾皆属于命门,故命门者,水火之府,阴阳之长,为动气所居。”而虞抟著《医学正传》说:“命门一穴,在脊中第十四椎下陷中,两肾之间,夫两肾为真元之根本,性命之所关,虽为水藏而实为相火寓乎其中,愚意当以两肾总号命门。”此皆“命意源头在腰隙”之根据。太极拳“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以心行气,务令沉着,而敛入脊骨,周流于六虚,深沉于丹田,倾注于腰隙。太极拳以腰为轴,命门之在腰,寓寄全身之重心,亦寓寄肾间先天精气,后天劲气。劲气源动鼓荡于腰,其真气亦由腰肾而发。为意气总机关,亦为劲力之源头。朱熹《观书有感》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腰肾精气乃劲之源头活水。活水常沏,精劲汨汨,渊涵长清,日有新知,腰为精气劲力之源泉。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