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一下八股文真面目:八股文范文 民国六十四年成功中学教师魏开瑜讲授 学生彭元岐笔记
明。吴县 王鏊 应科举状元之作 原典: 论语?颜渊篇: 原文: (一)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 (二)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 (三)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告哀公,盖谓君之加赋,以用之不足也:欲足其用,盍先足其民乎? (四)诚能百亩而彻,恒存节用爱人之心;什一而征,不为厉民自用之计;则民力所出,不困于征求;民财所有,不尽于聚殓。闾阎之内,乃积乃仓,而所谓仰事俯蓄者,无忧矣!田野之间,如茨如梁,而所谓养生送死者无憾矣! (五)百姓既足,君何为独贫乎? (六)藏诸闾阎者,君皆得而有之,不必归之府库而后归吾财也。蓄诸田野者,君皆得而用之,不必积之仓廪而后为吾有也。取之无穷,何忧乎有求而不得?用之不竭,何患乎有事而无备? (七)牺牲粢盛,足以为祭祀之供;玉帛筐篚,是以资朝聘之费。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给之,其孰与不足乎?饔飧牢醴,足以供宾客之需;车马器械,足以备征伐之用。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应之也,又孰与不足乎? (八)吁!彻法之立,立本以为民。而国用之足,乃由于此,何必加赋以求富哉? 传统如八股者,亦有其符合‘科学精神'之处,我辈行文得无慎之乎?
1、[破题]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2、[承题]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3、[起讲]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只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未用[提股]) 4、[起股]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发之者,情相待也。故意气至广,得一人焉,可以不孤矣。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故学问诚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 5、(加)[出题]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舍耶,行耶藏耶! 6、[中股]汲于行者蹶,懦于行者滞。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间人也。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爰是流连以志之,然吾学之谓何?而此诣竟遥遥终古,则长自负矣。窃念自穷理观化以来,屡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余以自处者,此际亦差堪慰耳。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与人同学之谓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而独是晤对妄言之顷,曾不与我质行藏之疑,而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加)[过接]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 7、[后股] 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而确有以自方,故一任乎人事之迁,而只自行其性分之素。此时我得其为我,尔亦得其为尔也,用舍何与焉,我两人长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无方,故虽积乎道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此时我不执其为我,尔亦不执其尔也,行藏又何事焉,我两人长留此不可知者予造物已矣。 8、[束股]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而斯时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
本文为康熙十二年(1673)韩菼参加会试的考卷,并以此文名列第一。乾隆称赞他"雅学绩文、湛深经(文)术。所撰制义,清真雅正,开风气之先,为艺术楷则"。 ‘原文作者介绍' 韩菼,字元少,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康熙十二年(1673),会试、殿试均名列第一,授修撰。历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尚书等职,康熙四十三年(1704)卒。 □王学泰 韩菼的这篇文章是清代八股文中比较规范的一篇,其题目出自《四书》原文。在科举历史上有许多题目属于怪题。 "破题"是指开篇的两句(个别有三句的)解释或概括题意,但要换个说法,不能与题面重复。破题是全篇最重要的。本文的破题很好。"圣人"指孔子,"能"指颜回。"行藏之宜",指恰到好处的"行藏"。"微示"二字不仅体现孔颜的师生关系,也突出了颜回的悟性,响鼓不用重槌敲。 "承题"是用三四句话进一步阐明题意。此段言孔子讲的关于行藏的道理,人们很难理解、效法,只有颜回对它稍有把握,所以孔子才与他谈论这个问题。 "起讲"从文章说是第三段,可是从八股文是"代圣贤立言"这个角度看。它是文章的正式开始。从这段起,文章都要模仿圣贤语气说话了。 "提比"起讲只是个过渡,提比则正式开始入题。 "出题"提比中把"用舍行藏"隐蔽在剖析"惟我与尔"之后,在"出题"中把它引出来,并为"中比"作准备。在孔子看来"行藏"不单纯是做官与不做官的问题。孔子有一种天赋的使命感。因此谈它必然与"天时""人事"和自身的经历遭遇联系起来。有唤起下文的作用。 "中比"是文章主体的主体。从正面讲"用舍行藏"的"拟而求之"(寻求学习)"身为试之"(运用传播),这是从"知"到"行"的。中比"主要讲"用舍行藏",但最后仍归到"惟我与尔"。 "过接"是个过渡句。意为:这样我想到了自己的体会,想到了与你互相启发。承上启下。 "后比"进一步申说"惟我与尔"。这组对句的上句说,我们都能总揽事物的变迁,能够独立自主,任凭形势之变,而能坚持自己的精神理想,用舍是外界的事,不能改变我们内在的品质,这是最大地实现了本来的自我(性分之素);下句讲如果我们能够顺应和参与神明之变,那么连砥砺道德、加强修养、不注重气数命运的变化也都是小事一桩了。这是进一步超越了自我。从文章角度说,这是"宕开一笔",留有余味。 八股文本来是一种很死板僵化的文体,但此文却写得感情充沛,文笔生动,对仗工稳。文中孔子循循善诱,又能自我解剖,是位好老师。 "提比""出题"中"回乎""回乎","过接"中的"念夫""念夫"都回荡着感情的涡流。本文对仗在意义和声调上都很讲究。没有上下句意义重复的"合掌",其思想内容有递进。八股的对仗不同于骈文的对仗,更有别于诗词的对仗。它是散文的对仗,其中很少有骈文和诗歌对仗的跳跃性,读时不觉其为对。这种对仗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同样是音调铿锵,富有音乐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