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

 学中医书馆 2013-01-20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又称格林一巴利综合征,一年四季皆可发病.尤以夏秋雨季为多。任何:年龄皆可发病.但常见于儿童和青壮年。以四肢软瘫为主要特征,属于中医。痿证。范畴。
  [临床表现]
  本病起病前,多因感受六淫之邪,而见发热、恶寒,头痛、身重、鼻塞,咳嗽等表证;亦有见发热、恶寒、身重胸闷、腹泻下利者。
  1.急性期
  一般在上述外感症状愈后1—2周,突然出现四肢软瘫,多以下肢开始,起病较急而且渐进性加重。同时,可有肢体远端麻木感。烧灼感或者疼痛及有蚁行般感觉,并渐渐向躯干发.展,出现或长或短的手套或袜子样感觉减退.以痛觉减退较明显.大部分病人可有食欲不振、腹胀的表现。轻者,发音、呼吸正常,吞咽自如,仅有下肢瘫痪而已。重者,有发音嘶哑。吞咽困难等延髓麻痹的表现;若出现胸部束带感及呼吸困难,为呼吸肌麻痹的表现,是一极端危重证候,可危及生命。
  2.恢复期
  急性期过后,症状逐渐好转。这一时期的主症是四肢瘫痪,或有麻木。可持续数天或数周,一般可在1--6个月内渐渐恢复。
  [诊断要点]
  ①起病前多有感冒,腹泻等上呼吸道或肠道感染史;也可以有着凉,受湿、涉水。淋雨等先驱史。
  ②起病迅速,对称曲四肢远端麻木,瘫痪;而且可迅速向近端或向上发展和加重。
  ③脑脊液检查常有蛋白质,细胞分离现象(即蛋白明显增高而细胞数正常)。
  [病机分析]
  本病的病因有内伤和外感两个方面, 内伤以脾胃虚弱和肝肾不足为主,外感以感受湿邪为主。细分之,可有暑湿、湿热、寒湿之异。

  暑湿:指本病发生在盛夏,暑气当令,气候炎热而潮湿.暑湿外侵,出现倦怠乏力、胸闷气短、舌苔白腻等。因暑湿留恋,耗气伤阴而致。
  湿热:指本病常见腹胀纳呆、小便短赤、舌苔黄腻等不同程度的湿热症状;或因本病起于湿热痢之后.因湿热乘虚下注肝肾,阻遏经脉,经脉失于濡养而致。这是本病病机的主要方面,笔者曾观察40多例,约有80%以上的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湿热征象。
  寒湿:指本病兼见手足发冷、冷汗频出等症,因寒湿留滞脉络,气血为寒湿所阻,无以温煦濡养筋骨。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手足冰冷至肘膝以上、呼吸急促、唇甲青紫,为寒湿不去,损伤阳气,导致肺肾阳衰的危证。总之,本病总与“湿”有关,以。湿热”为多,而寒湿、湿热又可以互柑转化。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肾,也可涉及到肺。寒湿耗伤阳气可见肺肾阳衰的证候;而暑湿、湿热既可伤阴,也可耗伤阳气,其证由实转虚,由热证转化为寒证。因此,本病早期病情变化迅速。应严密观察,争取及早控制病情的发展,取得较好疗效。
  [辨证论治] 使用方法:先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再次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根据急性期和恢复期的不同表现辨证论治。 
  1。急性期
  多数病人在起病3—15天内瘫痪达到高峰,因此,一般从瘫痪出现后l一2周为急性期。此期临床所见,以湿热为多,即使有暑湿者,其性质也与湿热类同,可以不再另立一格。但有部分严重病例,出现呼吸困难及胸部束带感,以及四肢厥冷、冷汗频出等一系列寒湿内盛,阳气虚衰,甚至气脱阳亡之象。兹将前者称为常证,后者称为变证.分述其证治如下。
  (1)常证
  除瘫痪或兼麻木外,多有腹胀、食欲不振、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弦滑数等,表现为“湿热痿”的症状.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通络。
  常用基本方:苍术、自术、茯苓、泽泻、黄柏、防己、薏苡仁、川牛膝、当归、续断、自芍、木瓜。一日一剂。方中苍白术、茯苓、泽泻健脾利湿,黄柏,防己、薏苡仁清热利湿,川牛膝导热下行,当归、续断益肝肾、续筋骨.白芍、木瓜味酸入肝、养肝荣筋。若见舌苔厚腻、小便黄等湿热征象较重者。去当归,加苦参、川革藓以清化湿热;如见腹胀,纳呆、舌苔白腻等湿浊偏重者, 去当归、 白芍,加藿香、佩兰、白蔻仁,以芳香化湿;病当盛夏,暑热偏重,去苍术、当归,加西瓜翠衣、滑石,生石膏、知母,以清暑泄热;肢体疼痛者,加延胡索;腹胀,加枳实;大便不通或干燥者,加大黄.对上述两项,只要见腹部胀满较甚或3天以上不大便,即可攻下,不必枸于满实俱备。如见脉虚大,汗多者,去防己、当归,加人参5—10克、麦冬10~15克、五味子5—10克,以益气敛阴,防其虚脱.
  另外,也可根据马钱子能兴奋神经系统的作用,在复方中加入制马钱子粉,或马钱子散(马钱子、地龙各等分。为面),用量按马钱子用量计算,一日量o.3—0.9克,分2—3次冲服.马钱子可用于本病的各期,单独使用也有疗效。唯其有毒,不宜久服,一般每10天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4天,以不超过3个疗程为宜,同时,须注意其炮制.方法,必须严格遵照荮典规定。
  针刺:根据。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多选用阳明经的穴位。常用穴位;肩龋、曲池、外关、合谷(上肢);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悬钟、三阴交(下肢)。一般可每日行针一次。因急性期病情多属实证,手法以泻为主。另外,除选用四肢穴位外,还可从神经系统解剖的角度考虑,取大椎、华佗夹脊穴第2对及第16对(即第2胸椎及第4腰椎旁开半寸/,每穴左右旋转100次,不留针(刘毓麟经验)。笔者对下肢瘫痪者,常加用十七椎下穴,效果也好。
  (2)变证
  如前所述,本类证候除瘫痪外,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及胸部束带感,兼证可见痰涎滞留、肢冷汗出、唇甲青紫、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或沉伏。辨证多属于脾肾不足.寒湿内侵。治宜祛寒湿、温脾肾,常用基本方如;麻黄.附子、细辛、人参、白术.一日一剂。方用麻黄祛在外之寒湿;附子入肾,祛在里之寒湿;细辛辛窜力强,既可助麻黄以散表寒,又可助附子搜逐深入少阴的寒湿;人参、白术补气助阳,扶正达邪。
  若病人呼吸困难严重、四肢厥冷、冷汗频出,阳气欲脱时,可予上方去辛散的麻黄、细辛,加重人参、附子用量,并加干姜,以补气回阳救脱。
  针刺:出现呼吸麻痹时,须结合针灸抢救,取穴要注意选位于脊柱偏上方的穴位,如风府、风池;呼吸骤停加人中,内关,并可随症配穴。笔者常取会阴穴,进针1.5—2寸,频频捻转,以治呼吸骤停。
  本病的主要危险是呼吸麻痹,对呼吸麻痹抢救的成功与否,是增加治愈率,减少病死率的关键。因此,此时应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措施,积极抢救。有呼吸困难时,应立即吸氧和进行.辅助呼吸:若咳嗽无力,分泌物堵塞,引起呼吸道梗阻,有发生窒息可能时,应及早施行气管切开术,等等。
  2.恢复期
  这一时期的主症仍是瘫痪,或有麻木,其全身症状多是在湿浊壅阻的基础上兼有气血虚弱之象,如倦怠乏力、胸闷气短、 舌淡苔白等。治疗原则为益气通络,健脾化湿。常用基本方。党参、茯苓,白术、 扁豆、陈皮、 山药,莲子,薏苡仁、砂仁、甘草。一日一剂。方中党参、 山药、 扁豆、 莲子, 益气健脾;白术,茯苓、薏苡仁,利湿扶脾:陈皮、砂仁,理气化湿;甘草调中。如见舌苔黄腻、小便黄等湿热征象者,加苍术、黄柏, 清热燥湿:长夏雨季酌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浊;下肢微肿不仁者,加萆藓、防己、木瓜、蚕砂,以除湿通络;舌赤,或中剥,脉细数,为湿热伤阴,去陈皮、砂仁,酌加龟板10一15克、麦冬lO-15克,知母10克,以滋阴清热.
  针刺:取穴原则与穴位,与急性期的针刺疗法内容相同,所不同的是恢复期病情偏虚或虚实夹杂,故手法宜用补法或乎补平泻法。在瘫痪后期,对手足下垂,肌腱挛缩者,可用梅花针叩打, 以阳明经脉为主,配合患部穴位(尤怀玉经验)。
  此外,若能配合推拿、气功、理疗及体育疗法等,更有裨益,.加强功能锻炼,以恢复痿废的肢体,可提高疗效。
  大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后预后良好,一般经过l。5--~3个月好转,0。5—1年痊愈,部分病例可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