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菌性痢疾

 学中医书馆 2013-01-20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痢疾杆菌所致的一种常见肠道传染病。主要病变是结肠粘膜出现溃疡及化脓性炎症.以急起的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样大便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夏秋季节发病率有明显升高.在环境卫生差及卫生习惯不良的情况下易于流行.
  早在汉以前的中医著作中就有关于本病的记载.由于当时科学检测手段的限制.对病原体的认识尚停留在早期阶段.因此,当时痢疾的概念包括一切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呈脓血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包括急慢性细菌性痢疾、急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等。在这些疾病过程中,如果出现上述临床表现时.中医都诊断为痢疾并按痢疾辨证施治。因此,在事实上,中医痢疾的概念大于西医痢疾的概念。
    [临床表现]
  潜伏期数小时至7天,大多数为1—3天。临床表现因正气强弱及感邪多少而不同。轻者仅出现大便次数增多,呈粘液便。多数患者表现为急起的发热、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严重者壮热烦渴、神昏、抽搐或惊厥、痢下鲜紫脓血等。
  细菌性痢疾按照病程长短及临床表现,可以分为急性菌痢和慢性菌痢两大类。
  临床统计,急性菌痢约占75.~9095以上,根据感邪种类及病情轻重不同.又可分为湿热痢、疫毒痢和寒湿痢三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湿热痢.主要表现为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并伴有典型的湿热征象,如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脘腹痞闷、舌苔黄腻.脉象滑数等.若热重于湿,可以出现身体烦渴、痢下赤多白少.甚至痢下鲜红;若湿重于热.则口不渴或渴不欲饮,痢下白多赤少,或纯下白冻.疫毒痢除了强调痢疾的传染性强并有流行趋势外,在菌痢的证候类别中,更重要的是强 调了所感邪气的毒力强,临床症状严重。表现为急起的畏寒、壮热、烦渴、头痛,甚至抽搐、惊厥、昏迷、腹痛.里急后重严重,痢下鲜紫脓血,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或疾。若救不及时,则出现闭脱二证,以致最后阴阳离绝。这是痢疾最为危急的证候。如果临床出现下痢不严重而自身中毒症状严重,或先出现壮热、神昏,谵语或嗜睡.咽干喉塞,或腹胀皮急如鼓、气呛喘逆,舌红苔干,脉弦数或沉疾,而后出现下痢脓血,此时病情更为严重.又因为证候奇特,因此古人称之为。奇恒痢”.谓。病此者,多死少生。.如果感受寒湿,则为寒湿痢。证见腹痛,里急后重,痢下白多赤少或纯白粘冻.兼见口淡乏味、胸闷脘痞,头身困重,小便清白,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等一‘派寒湿内盛的征象. 慢性菌痢约占10-20%,多数是由于急性菌痢失治、误治或治不彻底而形成,呈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但是,也有病例在急性期虽然经过及时正确的治疗,仍然转为慢性的.这是由于素体虚弱.正气不能抗邪外出所致。根据体质情况及临床表现的不同,慢性菌痢又可分为休息痢、阴虚痢和虚寒痢。
  休息痢以下痢时作时止,缠绵难愈为特点.平时有倦怠嗜卧、腹胀纳呆、便溏等脾虚的证候。发作时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挟有粘液,或有脓血。舌质淡,苔腻,脉濡或虚大.阴虚痢表现为久痢不愈,痢下赤白脓血,粘稠如冻.或纯下鲜血,虚坐努责、腹痛绵绵或脐腹灼痛。伴心烦口渴、午后低热、神疲纳呆.舌质红,苔少或光亮无苔,脉细数。
  虚寒痢则下痢稀薄,带有白冻.甚至滑脱不禁,腹部隐隐作痛.喜暖喜按。兼见口淡不渴、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腰酸畏寒等一派脾肾阳虚的征象。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在慢性菌痢中,还有一种情况值得提起注意.这就是过去有菌痢史,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但是乙状结肠镜检有异常发现或大便细菌培养阳性,属于慢性隐匿型菌痢。这种
慢性菌痢在流行病学上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由于带菌者毫无症状,不易引起注意,因而成为菌痢的主要传染源.对于这种病人,必须予以
彻底的治疗. 
    [诊断要点]
   1.急性菌痢
  ①初病,病程在两个月以内。
  ②急起的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呈粘液脓血便或纯下鲜紫脓血。严重者可先见壮热、惊厥、昏迷而后出现下痢脓血等症状,尤其小儿多见.
  ③理化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增高,大便常规检查可见大量脓细胞。也可出现红细胞和巨噬细胞,大便细菌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这是确诊细菌性痢疾的关键。大便细菌培养应在发病早期及药物治疗前进行。采取新鲜脓血便为标本。检得的痢疾杆菌应常规作药物敏感试验,以供临床治疗参考。
  ④如果小儿在夏季出现不明原因的壮热、惊厥、昏迷,怀疑本病而又无大便时.可采取直肠拭子培养.或用盐水灌肠采取粪便标本进行培养,以便尽早确诊。
    2.慢性菌痢
  ①菌痢患者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病程在二个月以上者.
  ②既往有菌痢史,每因外感湿热、寒湿或饮食不节、七情劳役而诱发.
  ③不同程度的肠道症状,如腹痛,腹胀,大便间有粘液和(或)脓血,以及伴随的脾虚或脾肾虚的临床表现。 .
  ④大便细菌培养阳性,或乙状结肠镜检有充血、水肿、溃疡, 粘膜呈颗粒状,并有疤痕、息肉等愈合与增生病变.取肠粘膜炎性渗出物作细菌培养.可以增加痢疾杆菌的检出率.
     [病机分析]
  急性菌痢的发生,是由于痢疾杆菌侵入人体,在饮食不节,温热,寒湿蕴结于内,胃肠功能紊乱,人体正气不足的情况下,病邪与气血搏结,壅滞肠间.大肠传导失司,通降不利.气血凝滞,肠府脂膜和血络受损.出现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形成菌痢.如果在过食肥甘厚味,湿热内生,或外感湿热入里,或素体阳盛.湿从热化的条件下发病,则
形成湿热痢.如果感受的痢疾杆菌数量多,毒力强,则形成疫毒痢.如果由于恣食生冷瓜果.中阳受伤.或外感寒湿入里,或素体阳虚,湿从寒化而发病,则形成寒湿痢。可见,同为急性菌痢,但是由于感邪种类、感邪多少,病邪毒力大小以及人体素质、内环境等条件不同.就形成轻重不同,寒热湿偏重不同的证候。
  慢性菌痢多数是由于急性菌痢失治、误治、治不彻底,日久正气受伤,邪气留恋,或者素体不强,正气亏虚,虽然经过正规治疗.仍然不能彻底祛邪外出.形成正虚邪恋.反复发作的慢性菌痢.根据所虚不同,又有区别。如果急性菌痢迁延日久,邪不尽去,与湿热、寒湿、食积蕴结于肠,困阻脾胃,脾胃气虚,正虚邪留,反复发作,就形成休息痢;如果邪气与湿热相合,热重于湿,热盛伤阴.或素体阴虚感受邪气,久痢不愈,就形成阴虚痢;如果邪气与寒湿相合.寒湿损伤中阳.甚至进一步由脾及肾,脾肾阳虚,或素体阳虚感受邪气,久痢不愈,就形成虚寒痢。
    [辨证论治]
  细菌性痢疾的辨证与治疗,分为急性和慢性两人类,每一类又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给予不同的治疗。急、慢性菌痢的临床治愈标准:①临床症状消失。②每日大便在二次以下,外观正常。③粪便镜检于停药后每日一次,连续三次,每高倍镜视野白细胞不超过三个。有条件的于停药后每日粪便细菌培养,连续三次阴性。或乙状结肠镜检查正常(包括轻度充血或有后遗病变的).一月后门诊随访无症状复发。凡符合以上条件的,称为临床治愈。如果只是临床症状消失,没有进行上述检查或检查不符合上述标准,不能称为临床治愈.
    1.急性菌痢  使用方法:先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再次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急性菌痢一般为初病,病程在二个月以内。以急起的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或纯下鲜紫脓血为突出表现。急性菌痢患者必须卧床休息,按照肠道传染病进行隔离,直到临床症状消失后一周,或者两次大便培养阴性后才能解除隔离。粪便应该进行消毒处理.急性菌痢根据患者体质.感邪种类及轻重程度的不同.又分为湿热痢、疫毒痢、
寒湿痢。
  (1)湿热痢:湿热痢是由于外感湿热邪气.内舍脾胃.蕴结于肠;或者内生之湿热蕴于肠遣,与痢疾杆菌合而致病。临床以急起的发热、腹痛,腹泻每日可达十数次, 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证。伴见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脘腹痞闷等湿热内蕴的证候。舌苔黄腻,脉象滑数。湿热痢又有热重于湿和湿重于热的不问。热重于湿以痢下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口渴引饮为特点;湿重于热痢下白多赤少。胸脘痞闷明显。在治疗及病情演变过程中,湿与热的比重是可以改变的.因此应该注意辨证.
  治疗原则:清热导滞,调气行血。针对湿热邪气蕴结肠间,应当清热导滞.针对痢疾有里急后重,便脓血和湿热痢赤白相问.气血两伤的证候.应当调气行血。
  常用芍药汤加减
  方中用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解毒止痢;大黄、槟榔荡热去滞,通因通用;木香、槟榔调气.当归、肉桂行血.正合“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的原则;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其中肉桂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又能缓解胃肠痉挛性疼痛,排除消化道积气。但其性辛热,因此湿热痢热甚时宜去之.药理实验证明,芍药汤中各药对痢疾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杀灭或抑制作用,是临床广泛应用于湿热痢并且疗效确切的方剂。
  加减:
   ①临床可酌加银花藤、马齿苋、秦皮加强清热解毒之力.
   ② 热重于湿.下痢赤多白少或纯下鲜血加地榆、仙鹤草。丹皮、赤芍,不仅能凉血止血,而且能止痢。
   ③湿重于热,可合用乎陈汤(平胃散合二陈汤),加强运脾除湿之力。
   痢疾初起兼有表证.原方加荆芥、防风疏表散邪。若表证未解,里热已盛,高热烦渴.加葛根解肌热,升津液.
   ⑤夹食滞, 酌加山楂.建曲、莱菔子。
   食滞甚,证见苔腻或腐,痢下不畅,腹痛拒按等证,合用枳实导滞丸、木香槟榔丸.二方均为清热除湿、消积导滞方剂。但前方用枳实、大黄消导积滞,芩连清热,苓泽利湿,白术、茯苓.建曲健脾和中,为攻中有补。后方牵牛、槟榔、大黄攻下积滞,连柏清热燥湿,更有大队利气除满之木香、青皮、陈皮、香附、莪术,是强有力的行气导滞方剂。临床可根据具体证情加减应用。
  湿热痢是急性痢疾最基本、最常见的情况,从古至今,在其治疗上有许多新颖独到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温病条辨.中焦篇》指出:。暑湿风寒杂感,寒热迭作.表证正盛,里证复急.腹不和而滞下者,活人败毒散主之。。
   活人败毒散即人参败毒散,此法也就是喻嘉言的逆流挽舟法。
   方中用人参补益正气,正盛方能祛邪外出;二活、二胡合川芎引邪出衷;枳壳宣中焦之气,茯苓渗中焦之湿,桔梗开肺与大肠之痹;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乃陷者举之之法,不治痢而治致痢之源。历代医书谓此法治疗痢疾初起有表证者。实际临床上,不论病程新久,有无表证,凡是痢疾患者,里热不盛,其病邪有向上、向外的趋势,出现恶寒发热或恶心呕吐见证时均可应用,使之因势利导,邪从表出,里滞自通,痢下自止。
   从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一些单味药对急性痢疾有显著疗效。笔者常用雄黄l一3克,研末水飞,分四次冲服。雄黄有较强的解毒、燥湿、杀虫作用,能抑制包括痢疾杆菌在内的多种肠道致病菌.因此对于急性菌痢疗效显著。因其含有硫化砷.故不可久服。
   近年来,痢疾杆菌对许多种西药的耐药菌株已较普遍,以前治疗菌痢的西药抗菌作用不断降低,抗菌治疗疗效显著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中药或中西药结合的治疗方法日益受到重视,其疗效已经得到肯定.在传统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研究成果.临床卜对湿热痢可以采用以下基本治法:
  针对湿热疫毒,采用清热解毒法.基本药物:黄连、黄柏、黄芩、白头翁。
  针对里急后重,下痢白冻.采用调气法.基本药物:木香、槟榔。
  针对下痢脓血,采用行血止血法。.基本药物:地榆、丹皮、赤芍、当归、丹参。
  针对腹痛,采用调肝缓急法.基本药物:芍药、甘草。
  在上述基本治法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兼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加减。药理实验证明,一些中药对痢疾杆菌具有显著的杀灭或抑制作用.常用的有黄连、黄柏、黄芩、穿心莲、白头翁、秦皮、大黄、当归、槟榔、芍药、肉桂、木香、诃子、苦参、虎杖、鱼腥草、铁苋菜、地锦草、马齿苋、地榆、乌梅等等.临床上可以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需要参考药理实验结果酌情选用。
  近来采用的中西药结合短程疗法,用黄连素0。7一1.0克加用甲氧苄氨嘧啶(7MP)0.2克,口服,每日二次,二日为一疗程。一疗程治愈率可达90%以上。或者在辨证论的基础上.合用西药TMP 0.2克,每日二次。 由于中药不但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并且能增强机体的吞噬功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加上西药7MP的增效及抗菌作用,因此,这种方法比单用西药抗菌药物或西药抗菌药加了MP更能迅速控制痢疾杆菌在肠道内繁殖,使肠遣粘膜炎症消退,从而使疗效提高,疗程缩短.
  针刺治疗对菌痢有明显疗效。对湿热痢只针不灸,宜用泻法。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天枢、上巨虚、合谷、曲池、阳陵泉,可根据情况酌情选用.每日治疗1—2次,每次留针30分钟,采用间歇捻针法。还可以用25%葡萄糖或维生素B150毫克,在两侧天枢穴作穴位注射.每穴l毫升.每日一次。
  (2)疫毒痢,疫毒痢含有传染性强、感邪重、毒力强的意思。毒为火热之极,热邪炽盛,才能化火化毒。因此.疫毒痢发病急骤,来势迅猛,病情危急,临床证候重且多变。可以在发病之初就衷现为壮热(体温可达39----40。C以上)、头痛烦渴、胸满不食、恶心呕吐、剧烈腹痛、里急后重突出、痢下鲜紫脓血或呈血水样便,每日可达数十次之多。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数或滑数或疾。或者初起表现为湿热痢,在l一2天内病情迅速加重,出现上述疫毒痢的证候.如果治疗不及时.很快就会出现抽搐、惊厥、神识昏迷,发展成为邪毒内闭之证,最后由闭转脱,阴阳离决。或者开 始发病时,仅仅表现为壮热烦渴、神昏谵语。或表情淡漠、嗜睡、抽搐、惊厥。‘也可以出现咽干喉塞、气喘呛逆、腹胀如鼓的症状,并迅速发展成为呼吸、循环衰竭而没有出现或后出现腹泻、里急后重、痢下鲜紫脓血的症状.这种情况,以2—7岁的小儿多见。因此.在夏秋季节,对于急骤发病出现上述症状的小儿患者,即使没有典型的茵痢表现,也要考虑到本病的可能,及时进行必要的检验以便尽早确诊。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疫毒痢病在热邪炽盛,化火化毒,深入营血。邪毒炽盛而正气不虚。因此基本治法是清热解毒凉血,力主祛邪,使邪毒去而病愈。若祛邪不力,烈猛之邪毒必然燔灼气血,津伤液耗,内闭心神,以致正气溃败,而成难挽之危证。
  常用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方中重用白头翁30克, 以其苦寒之性针对疫毒之邪,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为主药。黄连、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助白头翁攻伐疫毒。配秦皮既能清热燥湿.又能止痢。全方用药精炼,药虽四味,但具有较强的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的功效,可谓药少而力专。与芍药汤台用,更增强调气、行血、导滞、缓急的作用,能更快消除临床症状,遣方用药更加全面.一般患者每日一剂,严重患者可每日二剂.浓煎频服。
  加减:
  ①腹痛甚, 口苦, 加黄芩、 白芍,甘草。因肝胆热炽则口苦,肝木乘脾,肝脾不调则腹痛甚.原方加黄芩清肝胆热邪.芍药、甘草调理肝脾。且黄芩能清血分之热,芍药能开血分之结,二药同用.更能针对疫毒痢下痢赤多白少,甚至纯下鲜红的症状。
  ②热毒炽盛,加苦参15~,30克。苦参清热燥湿力强.对痢疾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单用苦参煎服对急性菌痢亦有良效.
  ③秽浊壅滞肠间.大便滞涩难下,臭秽难闻,腹痛拒按.里急后重明显,加大黄、槟榔、厚朴、木香行气导滞.通下秽浊。

  变证治法;疫毒痢疾感邪很重,因此发病急骤,变证多端。除以上基本治法外,还应该注意病情变化,及早发现危证.给予及时治疗抢救。
  ①热盛动风:出现在热毒痢极期。由于热毒炽盛, 引动肝风. 出现抽搐.惊厥,宜用清热凉肝熄风法。可于原方中酌加羚羊角粉,生地,钩藤、石决明,全蝎,蜈蚣等药。 羚羊角粉每日三克.分三次冲服.全蝎、蜈蚣每次l一1.5克.研末冲服。抽搐甚者,同时化服紫雪丹每次一粒,日服二次。可针刺人中.曲池或十宣放血.
  ②神昏谵语,热毒内闭者.宜用清营凉血开窍法。酌情选用犀角地黄汤.神犀丹或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犀角地黄汤和神犀丹均用犀角、生地为主药大清营血之热。前方配赤芍,丹皮凉血散血止血为辅,后方配银花、连翘、黄芩,紫草、板兰根、玄参清热解毒,石菖蒲芳香开窍.二方相比,前方偏于凉血止血.后方偏于清热解毒。针对神昏.在服用上述方剂的同时还须化服“三宝”.“三宝”中紫雪丹和安宫牛黄丸均用于高热神昏之证.前方还有熄风之力.后者具有清热解毒之功.至宝丹以豁痰开窍为主,清热之力较弱。对于本证,应首选安宫牛黄丸和紫雪丹.如果缺药,则用至宝丹以借其开窍醒脑之力.神昏不能进食者.可将。三宝。用白开水化开稀释后鼻饲给药.我院内科多用清开灵或醒脑静(均为安宫牛黄丸针剂)lO一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250毫升内静脉滴注,每日l一2次.针刺取水沟,十宣点刺出血,可以醒脑清热。、
   ⑧邪盛正虚,暴痢致脱.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神识昏迷,汗出喘逆,脉微欲绝。这是最为危急的证候.临床只要出现上述症状的l一2种,就应该考虑到由闭转脱,立即抢救。传统的辨证方法将脱证分为阴脱和阳脱,阴脱用生脉散益气救阴,阳脱用参附汤回阳救脱。现代研究及临床观察发现,不论阴脱阳脱,都以生脉散与参附汤合用,更有利于提高和稳定血压.改善休克状态。这也是阴阳互根的道理。可以用生脉注射液20--~40毫升加入56s>葡萄糖液250"-"500毫升.参附注射液20一40毫升加入59b葡萄糖液250"--500毫升,均作静脉滴注,两组药交叉使用,每日各l一2次.‘针灸治疗脱证重用灸法,配以强刺激针刺,间歇捻针。穴取人中,水沟、百会(灸)、神阙(灸)。
   ④疫毒痢中最严重的是奇恒痢.由于早期瓶细菌性痢疾的主证,并且一开始以高热神昏抽搐的形式出现,病势急重又容易误诊.应特别引起重视.一旦诊断成立,除用疫毒痢的方法治疗外,针对奇恒痢腹胀如鼓,气呛喘逆而无下痢症状的特点,还应该合用大承气汤通腑,荡泄内闭之热毒,给邪以出路.

  (3)寒湿痢:寒湿痢是由于外感寒湿之邪内舍脾胃;或素体阳虚之人,寒湿内生.寒湿蕴于肠遭.与痢疾杆菌合而致病.临床除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的主证外,还具有下痢白多赤少,或纯下白冻的特点.伴有口淡乏味、脘痞胸闷,头身困重,小便清白等寒湿内困的症状。舌质或淡,苔白腻.脉濡缓。
  治疗原则:温化寒湿,振奋中阳,调气行血.针对寒湿内困的病机.应该温化寒湿以祛邪。寒湿所以容易内困,是由于中阳虚衰.故当振奋中阳以治本。针对痢疾有里急后重.下痢脓血.又当调气行血。
  常用苓桂术甘汤、小半夏汤、平胃散加木香、当归
  方义:三方之中.桂枝、生姜温化寒湿,振奋中阳;茯苓、白术健运脾胃;苍术.厚朴。陈皮、半夏运脾燥湿。使中阳复.脾气运,则寒湿积滞去.加木香助陈皮调气.当归助桂枝行血,则后重便脓血得愈.
   加减:
  ①兼外感表证.酌加荆芥,防风。葛根.或合用荆防败毒散.
  ②暑天感受寒湿.可改用藿香正气散合纯阳正气丸,祛暑散寒,化湿止痢。
  ⑧兼饮食积滞,合用保和丸消食化滞。
  ④寒湿积滞甚,证见面色青灰,腹痛里急。痢下点滴、滞而不爽、四肢不温。改用《千金》温脾汤加减。方中大黄,附子温下寒积,干姜温中阳以祛寒,甘草和中。人参可减去,加木香、槟榔行气导滞.当归活血。
  ⑤寒湿伤阳.出现阳虚寒盛,痢下不止、肢冷畏寒.腹微痛、脉沉迟。改用理中汤温中健脾,加木香,肉豆蔻行气止痢。
  ⑥针刺足三里,天枢、上巨虚,灸关元,神阙,温阳化湿。恶心呕吐.加取内关。中脘持续捻针.和胃降逆。
  湿热痢,疫毒痢,寒湿痢之间是可以发生转化的.湿热痢治不及时.或感邪太重,可以转化为疫毒痢;湿热痢治疗过程中过用寒凉药,损伤中阳,可由热甚于湿转化为湿重于热,再进一步转化为寒湿痢;寒湿痢治疗过程中过用温燥药,寒湿化热,也可以转化为湿热痢。
    2.慢性菌痢
  慢性菌痢都有脾虚或脾肾亏虚的表现,其症状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要彻底治愈较为困难,因此应该以预防为主,在菌痢的急性阶段给予彻底治愈.慢性菌痢的辨证,首辨虚实的主次,再辨证候的阴阳寒热。治疗包括扶正与祛邪两个方面。治疗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顾护胃气.根据患者体质及疾病属性,慢性菌痢又可分为休息痢、阴虚痢和虚寒痢。
     (1)休息痢:
  证候:下痢时作时止,或迁延不愈达二个别以上,甚至经年不愈。平素常感腹胀纳呆,倦怠嗜卧,肢冷畏寒.发作时则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挟有粘液或赤白脓血。每因饮食不当、过度劳累、起居不慎、感受外邪、忧思郁怒而诱发.舌质淡、苔腻,脉细涩、濡缓、虚数或虚大无力。休息痢根据所虚不同,又有脾气虚下痢和脾阳虚下痢两类。前者下痢伴见腹胀纳呆、倦怠嗜卧等脾气虚的症状.后者下痢伴见肢冷畏寒等脾阳不足的症状。
  治疗原则:温清并用,攻补煎施.针对休息痢有久痢脾虚的一面.治当扶正以温补脾胃;针对休息痢是由急性菌痢治不彻底,邪气留连而成,又当祛邪以清热化湿。因此治疗原则为温清并用,攻补兼施。脾气虚为主者,健脾益气,调气化滞;脾阳虚为主者,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脾气虚用资生丸加减.脾阳虚用连理汤加味。资生丸用人参、白术、甘草、扁豆健脾益气以扶正;茯苓、苡仁化湿和胃;黄连清热解毒以祛邪;枳实,木香,山楂、神曲,麦芽调气化滞。连理汤用理中汤温中健脾以扶正.黄连清热解毒以祛邪,正合温清并用之法度。加木香.枳实调气化滞,当归行血.
   加减:
  ① 久痢不愈,阳虚由脾及肾.成为睥肾阳虚,余邪未尽时,加附子温补肾阳.
  ②久痢不愈,寒热互见.虚实夹杂.时轻时重.或下痢赤白脓血.或下痢清稀.腹胀痛或隐痛,或口干苦,心烦呕恶.苔黄或白,脉沉弦.可用乌梅丸加减。
  ③ 正气尚未大虚,湿热不尽者.可用香连丸加瓜蒌、薤白清利之。亦可用乌梅、黄连以2:1的比例制成散剂,或炼蜜为丸。每服5克 日服三次。
  休息痢是慢性菌痢最常见的情况,治疗应当分别急性发作和未发作时,采用不同的原则。急性发作时,可以参照急性菌痢辨证施治。但是治疗过程中,寒凉苦燥之品不可太过,以免寒凉伤阳,苦燥伤阴.应该始终照顾到正虚的一面.未发作时,当以扶正为主,审其脏腑阴阳所虚而补益调理。
   脾气虚选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脾阳虚选理中汤之类;
   脾肾阳虚选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
   常因忧愁思虑诱发者,用归脾汤调理之;
   因情志郁怒诱发者,用逍遥散调理之。
  总之,休息痢一旦形成,虽然下痢不甚严重,但颇难根治。一旦辨证清楚.就应该守方治疗,长期坚持,方能收效.
     (2)阴虚痢:
  阴虚之体感受痢菌,或久痢湿热疫毒伤阴,余邪不尽,形成阴虚痢.其特点痢下赤白脓血,粘稠如冻,或纯下鲜血,量少难出。腹中灼痛或隐隐作痛,虚坐努责。伴见心烦食少、发热口渴,午后或夜间加剧.神疲乏力等阴虚内热证候。舌质红或红绛.苔少或花剥或光亮无苔,脉细数。
   治疗原则:养阴泄热,清肠止痢。针对阴液亏损.虚热内盛的病机,治当养阴泄热,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针对湿热邪气未尽.下痢反复发作.故当清肠止痢。
  常用驻车丸加减。本方是扶正祛邪,寒热并调的方剂。
  方中当归、阿胶滋阴和营以扶正:黄连清热燥湿,解毒止痢以祛邪;少佐炮姜,抑制黄连苦寒之性以护胃气.加乌梅、芍药、甘草酸甘化阴.和营止痛;生地,麦冬、花粉养阴清热凉血; 陈皮调和胃气。使阴液足、正气复,则腹痛,虚坐努责去;邪气除,则下痢止.
  加减:
  ①下痢赤多或纯下鲜血,加丹皮,赤芍、地榆凉血止血。
  ②烦热口苦.小腹灼痛,肛门灼热,为下焦湿热甚.加黄柏、苦参清下焦湿热.
  ③虚坐努责明显。加熟地、炒当归,炒白芍.炙甘草、广陈皮养阴调营。虚坐努责是阴虚的特点.并非积滞壅塞。因此治疗切不可妄用下法,使阴液更伤.虚坐努责更甚。
  ④湿热痢日久,热盛伤阴形成的阴虚痢,缓解期以养阴扶正为主。酌用人参,淮山药、甘草、麦冬、莲肉、木瓜,乌梅酸甘化阴.
  ⑤若素休阴虚之人,初感疫毒致痢,虽有阴虚的临床见证,但其发病较急,病程较短,症状较重.以邪实为突出表现,应当首先按照急性菌证施治.佐以养阴。待邪毒去,病势平复后,再给予滋阴清热,调理善后。
    (3)虚寒痢
  虚寒痢是由寒湿痢日久不愈,寒湿损伤中阳;或久患湿热痢过服寒凉通下之药,中阳受伤;或素体阳虚之人感受寒湿,阳气更虚。中阳既伤,久必及于命门之火,而成脾肾阳虚之虚寒痢.证见久痢不愈,痢下稀薄, 带有白冻,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口淡不渴。虚寒痢轻证,寒湿只伤及脾阳,则有面白神疲,肢冷畏寒;重证伤及肾阳,尚有腰膝酸软,畏寒肢厥,甚至滑脱不禁.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疗原则:温补脾肾,收涩固脱。轻证脾阳虚衰,余邪留恋,治当温中祛寒,健脾化湿;重证脾肾阳虚,滑脱不禁,治当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轻证附子理中汤加味,重证用真人养脏汤加味。
  附子理中汤用附子,干姜温中阳以祛寒邪;人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加蔻仁.茯苓运脾除湿,木香调气,当归、白芍养血调营。
  真人养脏汤用桂附理中汤温补脾肾之阳气;肉豆蔻、诃子、罂粟壳涩肠固脱;木香调气,当归、白芍和营。除温补脾肾外,针对滑脱不禁,又能收涩止痢.
   加减:
  ① 兼积滞,原方去肉豆蔻,诃子,罂粟壳.或改用桂附理中汤加枳实、山楂、莱菔子消积导滞。
  ② 痢疾日久,脾虚气陷.短气乏力,脱肛,脉弱者,宜用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但对下痢脱肛,不能概作中气下陷而妄用补中益气汤。若邪毒较甚,下痢次数多.每因频频努挣,也能使肛门外脱,此时只须治痢,下痢缓解则肛门自然回复。
  ③ 若痢下滑脱不禁,脓血阵阵,且利且厥.此为肾阳衰竭,阳气欲脱之象。当急用参附龙牡汤合桃花汤回阳固脱。 .
.  细菌性痢疾疾病过程中,出现下痢不能食,或者频繁恶心呕吐者,称为噤口痢。此时应当分辨虚实,分别治疗。
   实证多由湿热疫毒或寒湿蕴结肠中;上攻于胃.胃失和降所致。在下痢不能食的同时伴见明显的胸闷呕恶,纳呆口秽,苔黄腻.脉滑数。
   虚证多由久痢不禁,以致胃虚气逆而成。证见呕吐不食,食入即吐,口淡不渴,肌肉消瘦,下痢无度等一派脾虚气弱的表现,舌质淡.脉弱。 
   治疗上.实证当泄热和胃.苦辛通降.方用开噤散加减.
  方中黄连、石菖蒲、茯苓,陈.皮,半夏, 荷叶蒂、大黄,陈仓米具有升清降浊,清热化湿,降逆和胃的作用,可浓煎频服.病人汤药难下时,可先用少量玉枢丹徐徐咽下,再服开噤散。若持续数日.正气渐虚,可用人参,姜汁炒黄连同煎,频频呷之.以开噤为度.若呕吐严重,胃阴受损,舌红而干,加生晒参,麦冬、石斛,芦根养阴益胃。
   虚证治当健脾和胃,降逆止呕。用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加生姜汁。也可以用人参、茯苓。莲肉,石菖蒲、生姜汁浓煎频服。
   若胃18虚,呕逆不止,加干姜,肉桂,附子温阳.若下痢无度.饮食不进.肢厥脉微,是病情危重,阳气欲脱的表现.急用独参汤或四逆加人参汤浓煎频服.
   对噤口痢的治疗必须重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胃气大虚.病情.--1"急转直下.以致失去救治的时机.一般而言,实证较为易治,虚证较为难治。

  急,慢性菌痢的治疗.都可以在口服药物的基础上配合结肠给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结肠粘膜,更有利于杀灭或抑制痢疾杆菌的繁殖,有利于局部炎症的消除。具体方药较多,一般可用与F-I服药相同的煎剂,取150—200毫升保留灌肠.每次保留30分钟,每日l一2次。轻证可间日一次.或者用黄连、白头翁、秦皮,银花,大黄.地榆、乌梅等药随证选用,煎成汤剂灌肠.
  细菌性痢疾的预后受病人体质、感受邪毒 种类和程度以及治疗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急性菌痢患者经过及时正规的药物治疗后3—7天可以恢复健康。少数病人素体虚弱或失治,治不彻底转为慢性,此时疗效相对较差.部分病人经较长时间治疗可以痊愈。
  菌痢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大便次数频繁者.应用便盆或垫纸.以保持体力.饮食以流汁为好.但应避免蛋奶类食物,以免增加腹胀.病情好转后.逐渐加食稀粥、面条。慢性菌痢的食物应少渣.富于营养,易于消化.避免刺激性。不能过劳及受凉。应积极治疗并存的其它胃肠道疾病,提高机体抵抗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